所謂攝影藝術流派是指具有相同的藝術見解和近似的審美眼光,創作風格和特點也相似的藝術家所形成或組成的具有一定社會影響的藝術團體或派別。
攝影史上曾經出現過各種各樣的藝術流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流派逐漸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響至今。
縱觀攝影發展史,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形成了多種藝術流派,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寫實主義、繪畫主義、自然主義、純粹主義、新現實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主觀主義、堪的派等等。它們均在攝影史的某個時期內產生過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
一、寫實主義攝影
寫實主義攝影一種發揮攝影紀實特性的流派。在審美價值上往往是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大於審美作用,感召性和見證性多于欣賞性。
寫實攝影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攝影流派,延綿至今,仍是攝影藝術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
《自由戰士的倒下》 羅伯特·卡帕
該流派的攝影藝術家在創作中恪守攝影的紀實特性,在他們看來,攝影應該具有「與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實性,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只有具有「數學般的準確性」,作品才能發揮其他藝術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紡織女童工》 路易斯·海因
由於寫實攝影作品所具有的巨大的認識作用和非凡的感染力,逐漸在新聞領域中佔據了自己的地位。
二、繪畫主義攝影
追求繪畫意趣,以繪畫造型原則規範自己的攝影創作。繪畫主義分為兩種:1、繪畫派:摹仿文藝復興時期的畫風,畫面結構嚴謹,布局考究,經導演、擺布和暗房加工而成。情節性、敘述性和寓意性是其藝術上的特點。2、畫意派:尋找現實生活中的詩情畫意,表現存在於自然中的美的形象。
1857年,O.G.雷蘭德(1813-1875)創作了一幅由30餘張底片拼接而成的、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作品:《兩種生活方式》,標誌著繪畫主義攝影藝術上的成熟。
《兩種生活方式》O.G.雷蘭德
這一時期的作品,其題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規喻性。拍攝時,預先打好草圖,然後利用模特兒、道具,組織和安排場面,並通過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畫面的繪畫效果。
隨後,繪畫主義攝影的內容有所擴大,但風格仍崇尚古典主義,造型和構圖仍具學院派的法則,因而顯得含蓄、沉著、典雅。
當該流派發展到畫意階段時,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舊是它的特點。由於繪畫主義攝影家強調藝術修養,所以其歷史功績是把攝影從初期機械地摹寫對象引導到造型藝術的領域中去,促進了攝影藝術的發展。
由於繪畫主義的創作大都脫離現實生活,加上攝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們審美趣味的不斷發展,最終為「自然主義」所衝擊。儘管這樣,今天的攝影藝術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三、自然主義攝影
最早向模仿繪畫的攝影流派挑戰,要求題材真實而不是有意設計或安排。認為只有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作品才是最高藝術。1889年,攝影家彼得·亨利愛默生鑑於繪畫主義創作的弱點,發表了一篇題為《自然主義的攝影》的論文,抨擊繪畫主義攝影是支離破碎的攝影,提倡攝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尋找創作靈感。
《採睡蓮》 彼得·埃默森
這一流派的創作題材,大都是自然風光和社會生活。由於自然主義攝影滿足於描寫現實的表面現實和細節的"絕對"真實,而忽視對現實本質的挖掘和對表面對象的提煉,一句話,不注意藝術創作的典型化和藝術形象的典型性,因而,它實質上是對現實主義的庸俗化。有時會導致對現實的歪曲。
四、純粹主義攝影
純粹派攝影是成熟於二十世紀初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其創導者為美國攝影家斯蒂格裡茲(1864-1946)。他們主張攝影藝術應該發揮攝影自身的特質和性能,把它從繪畫的影響中解脫出來,用純淨的攝影技術去追求攝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豐富的影調層次、微妙的光影變化、純淨的黑白影調、細緻的紋理表現、精確的形象刻畫。
安塞爾·亞當斯
從某個角度說,純粹派的某些主張和創作是形式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混血兒",後來則衍變成"新即物主義"。但該流派在一定程度上曾促進了人們對攝影特性和表現技巧的探索和研究。
五、印象主義攝影
1899年,英國舉辦了法國印象派繪畫的首次展覽。繪畫主義派攝影家羅賓森在其影響下,提出「軟調攝影比尖銳攝影更優美」的審美標準,提倡「軟調」攝影。該流派是繪畫印象派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
開始,他們運用軟焦點鏡頭進行拍攝、布紋紙洗印,追求一種模糊朦朧的藝術表現效果。隨著「溴化銀洗相法」和在顏料中混入重鉻酸膠洗相紙法的出現,印象派作品從對鏡頭成像的控制發展到暗房加工。他們提出「要使作品看起來完全不像照片」,並且認為「假如沒有繪畫,也就沒有真正的攝影」。
在這種理論指導下,印象派攝影家還用畫筆、鉛筆、橡皮在照片畫面上加工,特意改變其原有的明暗變化,追求「繪畫」的效果,如拉克羅亞在1900年創作的《掃公園的人》,就像是一幅畫在畫布上的炭筆畫。印象派攝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喪失了攝影藝術自身的特點,所以有人又稱之為「仿畫派」。可以說它是繪畫主義攝影的一個分支。
六、新現實主義攝影
新現實主義攝影又稱「支配攝影」、「新即物主義攝影」。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出現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
該流派的藝術特點是在常見的事物中尋求「美」。用近攝、特寫等手法,把被攝對象從整體中「分離」出來,突出地表現對象的某一細部,精確如實地刻畫它的表面結構,從而達到眩人耳目的視覺效果。它不考慮藝術的本質在於提示對象的本質,因而其美學思想是屬於自然主義範疇的。
由於過分強調了細部物質表面結構的描寫,為後來的抽象主義攝影提供了萌發的土壤。1925年前後,由於出現了大口徑的小型照相機,新即物主義的表現領域有了新的發展,產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會生活和自然風光的作品。
七、達達主義攝影
「達達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於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想。「達達」,原為法國兒童語言中「小馬」或「玩具馬」的不連貫語彙。因為達達主義藝術家在創作中否定理性和傳統文化,宣稱藝術和美學無緣,主張「棄繪畫和所有審美要求」,崇尚虛無,使創作近乎戲謔,因而人們把該藝術流派稱為「達達派」。
在這種藝術思潮影響下,攝影藝術領域中也產生了「達達派」。著名攝影家哈爾斯曼創作過一幅《蒙娜麗莎》,她那雙豐滿的手在這裡不僅青筋暴突、汁毛叢生,而且還塞滿了鈔票。真可謂荒誕無稽,不倫不類。
達達派攝影藝術家的創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術進行剪輯加工,創造某種虛幻的景象來表達自己的意念。例如《麗達和天鵝》把一個美麗的希臘神話故事,處理成某種晦澀怪誕、不可捉摸的圖象與線條的組合。在畫面中,可視形象已不再以其自身的意義存在,而只是某種意念的構成元素。還有人用剪輯的手段,使尼亞加拉大瀑布湧向紐約,製造了一個荒謬的世界末日的悽涼景象。
由於達達派攝影藝術作品不符合人們一般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要求,1924年以後就逐漸受到有較明確、完整的藝術理論和綱領的超現實主義藝術流派的衝擊。但其影響仍可在以後出現的現代派攝影藝術中窺見。
八、超現實主義攝影
超現實主義攝影為達達派沒落時期出現於攝影藝術領域中的一種流派,興起於本世紀三十年代。這一流派有著較為嚴謹的藝術綱領和藝術理論。他們認為,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去表現現實世界是古典藝術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務,而現代藝術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討過的那部分人類的"心靈世界"。因而,人類的下意識活動,偶然的靈感、心理變態和夢幻便成了超現實主義攝影藝術家們刻意表現的對象。
攝影中的超現實主義者也像達達派攝影家一樣,利用剪刀、漿糊、暗房技術作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在作品畫面上將景象加以堆砌、拼湊、改組,把具體的細部表現和任意的誇張、變形、省略和象徵的手法結合在一起,創造一種現實和臆想、具體和抽象之間的超現實的"藝術境界"。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誕而又神秘的。
九、抽象主義攝影
抽象攝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該流派的攝影家否定造型藝術是以可審視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表現藝術家審美感受的這一基本特性,宣稱要把攝影"從攝影裡解放出來"。
初期,用無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攝體」的細部紋理和豐富影調,製作成僅表現其形狀的「光圖畫」。後來發展到或運用光線,或剪輯集錦,或中途曝光,或拍攝時震動照相機使被攝體形象在底片中的結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變畫面的表面結構,改變被攝物體的原有形態和空間結構,力圖使用所謂形式、影調(色彩)和素材的「絕對抽象的語言」,使被攝物體轉變成某種不能辨認為何物的線條、斑點和形狀的結合體。以表現該派藝術家奉為圭臬的所謂人類最真實、最有本質力量的潛意識世界。在作品中,被攝物體只不過是被藝術家借來隨心所欲地產生表現自身想像和個性「旋律」的音符。
十、主觀主義攝影
主觀主義攝影是一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比抽象派攝影更為「抽象」的攝影藝術流派,所以又稱作「戰後派」。
它是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其創始人是德國攝影家奧特·斯坦內特。他認為,「攝影本來具有發揮自己能力的寬闊領域,也具有高度的主觀能動作用。但目前卻成了一種機械的寫實主義。」他於是提出了攝影藝術主觀化的藝術主張。極力主張攝影藝術的終極應該是提示攝影家自身的某些朦朧意念和表現不可言傳的內心狀態和下意識活動。」主觀攝影就是人格化、個性化的攝影」。這便是該流派的藝術綱領。
主觀攝影的藝術家們極度強調自己的創造個性,蔑視一切已有藝術法則和審美標準。該派理論家公開表示:「主觀攝影不僅僅是一種試驗性的圖像藝術,而且是一種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創造性藝術」。「我們可以任意使用技術手段去創造照片。」
十一、堪的派攝影
堪的派攝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的、反對繪畫主義攝影的一大攝影流派。
這一流派的攝影家主張尊重攝影自身特性,強調真實、自然,主張拍攝時不擺布、不幹涉對象,提倡抓取自然狀態下被攝對象的瞬間情態。法國著名的"堪的"派攝影家亨利·卡笛爾·布列松說過:"對我來說,攝影就是在一瞬間裡及時地把某一事件的意義和能夠確切地表達這一事件的精確的組織形式紀錄下來。"因而這一流派的藝術特色是客觀、真實、自然、親切、隨便、不事雕琢、形象生動而富有生活氣息。
"堪的"派中的攝影家,就其美學思想和創作傾向而言,情況是比較複雜的,雖然他們都崇尚人性世態的表現,且大部分都從事於新聞攝影工作,但有的為自然主義者,有的為寫實主義者。
《風雪中的第五大道》
該流派的催生作品是1893年攝影家阿爾弗雷德·斯迪格的《紐約第五街之冬》,而真正完成者則是德國的攝影家埃利克·沙樂門博士。他用小型相機在一次德法總理舉行的夜間會議結束時拍攝的《羅馬政治會議》,由於它的生動、真實、樸實、自然,而成為該流派名垂攝影史的經典作品。
在攝影美學上,他們認為"以攝影的基本特點為基礎的照片,是畫家或蝕刻家所無法模仿的,它具有它自己的不可分割的我,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現力,甚至是用其他媒介不可能表現出來的特性"。其次,對客觀事物的表現,他們重視和強調獨創性,說:"(攝影家要用)自己的眼光來看世界,不要通過別人的眼光來看世界,而這正是區分照片是平庸還是高明,有價值還是沒有價值的標準。"
綜上所述,不管是繪畫主義攝影藝術流派、印象派攝影還是自然主義攝影,他們都是攝影發展史上不可避免的、彌足珍貴的一種現象,了解這些知識對於我們系統的學習攝影是非常有幫助的。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是這麼多,這裡是手機攝影手冊,我是楊濤,歡迎您的點讚、關注和轉發支持!
(點擊文章下方的「閱讀原文」可系統學習手機拍照和修圖技巧)
為啥很多風光攝影師,都喜歡在照片中添加人物?4個作用2個要點
只需8個技巧,就能拍攝出簡約至極的美照,值得收藏
攝影師摯愛的一種構圖形式,學會這5個技巧,你也能玩轉
用Iphone拍出背景虛化的小景深效果,攝影師告訴你該怎麼玩
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6個拍攝要領和4個修圖技巧,值得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