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插花與作為佛教之源的印度的佛前供花實則有著本質的區別—印度佛前供花不使用花器,而中式供花必須有花器。中印對花器理解不同,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詩經名物圖解》日本國會圖書館藏
首先,兩地自然環境差別巨大:印度常年高溫溼潤,植被繁茂,花材的保水性較好,沒有花器也是可以的;而中國偏旱,尤其是在北方,花材必須放在貯水的容器內保存。第二層原因似乎更為重要:中國自古尊崇「道以成器,器以載道」的精神。
東漢 壁畫 望都一號古墓
《易經》有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即理念,器即用具。器具,包括材料與造型等方方面面均有一定內在規律,代表了一定的文化寓意。「器以載道」是中國傳統文化對造物、用物境界的追求,即將思想和理念融入到具體的器物之中,器道合一。 三者,中國古代插花誕生於宮廷貴胄之家,最早由社會的上層階級推動產生,因此對器物的講究在所難免。
北京孔廟祭孔供花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關於瓶花供佛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南史》卷四十四的《晉安王子懋傳》中:「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華莖,欲華不萎。如此三日,而華更鮮。」銅罌是一種酒器,也可盛水插花。這種供佛形式從未在印度出現過,說明了南北朝時期我們就已經發展出了不同於印度的瓶花供佛的新形勢。
花瓣紋彩陶盆 大汶口文化
我們所熟悉的印度的「淨瓶」,實際上是屬於「軍持」 的一種。「軍持」是梵語 「kundika」的音譯,也稱「君遲」「君持」「軍遲」「捃稚迦」等,意思是「瓶」「水瓶」,本為印度的一種日常生活用具,後來被佛教徒賦予宗教涵義,用於貯水,以備雲遊四方時飲用、淨手或飯後漱口,並不用來插花。
華鬘
因此只能說,佛教傳入中國,為插花上升為一個藝術門類提供了契機,推動了插花藝術的發展,乃至影響了插花藝術發展的方向,但絕非是我國插花藝術的開端。中國的佛前供花形式,是佛教教義與本土插花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