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切不變橫切小,斜切還看頭和腳,大頭兒子壓強大,小頭爸爸壓強小。」這是固體壓強知識點。
「短小細節音調兒高,清悄細語響度小,分辨識別靠音色,峰峰口訣真是好。」這是物理聲音三要素特性。
……
類似這樣的口訣,石峰張口就來,能一口氣說個幾十條,加上他滿口京味兒的兒化音,跟聽相聲似的。
而這樣的訣竅,一起學網校物理教研團隊已經總結出了將近200條,能夠幫助學生應對很多大大小小的試題。而一個個朗朗上口的小小口訣,凝結著像石峰一樣眾多教師的付出和心血。
一位名師的歷程
10年教齡,累計授課超過9000小時,線下授課多年,學員累計4000餘人,線上學員萬餘人
石峰老師,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物理相關專業,他擁有10年教齡,累計授課超過9000小時,線下授課多年,學員累計4000餘人,線上學員萬餘人。2019年6月,從講臺走到電腦前,成為一名網課主講教師,同時也是一起學網校物理教研組的負責人。
如今石峰老師作為一起學網校的名師主講,深受學生們歡迎。在課下,孩子們都親切的稱他為「花慄鼠」,他自己也樂在其中。「畫畫醜醜的,口訣萌萌噠,教書和教人,兩者都不落。」是石峰刻意打造的人設。他舉例道,有一個知識叫做力的示意圖,如果我畫個圓圈兒或者畫個方塊兒的話,對學生來說略顯單一,但是如果我畫一個大家都認識的某個老師的形象,然後再結合這位老師練鐵砂掌的故事,對他進行受力分析,這樣的講課方式,學生就會特別喜歡。
(石峰和團隊在開會)
看似是個人風格很強烈的授課體系,石峰老師坦言,這也是經過團隊共同打磨塑造的。「我們的課程開發確實有點像相聲,想讓觀眾笑一笑的話,必須要前期有鋪墊,當這個包袱被抖出來那一刻,都會感覺到一種驚喜,授課也是如此,我們在講解知識的時候,總結歸納的方法性的東西,也是要將這個口訣進行鋪墊、包裝。這不是一個老師的功勞,是整個教研組在備課過程中考慮到各種各樣的情況,以及課堂當中的一些場景模擬才創造出來。」
「我說明白了嗎?哪裡不明白非常正常,我換個方式一定讓你聽明白的。」每講完一個知識點,石峰老師都會停頓一下。在課堂上,大部分老師常常會詢問孩子們:「聽懂了嗎?」「你聽明白了嗎?」,而石峰一句「我講明白了嗎?」是一種優秀品質的自然流露。由「你」到「我」,看似區別不大,實則智慧大矣。
石峰對一位學生印象很深刻,因為學生上課的時間都是在放學的車裡。學校的課業已經很重,但一直堅持在網校學習物理,只用了一個學期的時間,從一個中等生逐漸進入班級前三名。
一個訣竅的誕生
是老師們對孩子每一次錯題的認真總結,是對成百數千的題目的精準分析,是教研團隊中每一個人的心血
「故事+口訣教學法」,當問及到教學高效方法時,石峰直言不諱。
在課堂當中他會用有趣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比如講解到凸透鏡成像規律時,涉及到很多規律,需要死記硬背,他又「故伎重演」講了「小碩移石」的故事,把網校小碩老師搬進故事中,方便學生記憶。
(石峰老師製作的簡筆畫)
說到口訣教學法,石峰老師滔滔不絕,他和團隊一起總結出了將近200個口訣,可以應對初中物理很多大大小小的題型。比如聲音的三要素有音調、響度和音色。很多學生容易混淆這三要素,於是石峰就創立了口訣,「短小細節音調兒高,清悄細語響度小,分辨識別靠音色,峰峰口訣真是好。」結尾還不忘自誇一番。
學到固體壓強,他們就總結,「豎切不變橫切小,斜切還看頭和腳,大頭兒子壓強大,小頭爸爸壓強小。」
這樣一個口訣看起來很簡單,前提是老師們做了大量的題以後總結出規律,然後再集體討論加入一些押韻的要素和有趣的要素。
這些訣竅,首先要經過題目的驗證,能適用於所有的題目。還要經過學生的檢驗,是否好記便於使用是最重要的。
「同高靜止再放放,水平初速一樣樣,若無摩擦跑常常,理想實驗真棒棒。」這個涉及力學的口訣,是經過老師們集體討論了三個小時才得出來,主要是押韻的問題難倒了一眾物理老師,不過最後靈機一動,改用了疊詞賣萌的手法,最後學生們很喜歡,一致認為很好記很好聽,「這就是一個成功的口訣。」
一堂網課的背後
40分鐘的課程,準備時間需要15小時,試講兩次,再給教學負責人聽,通過後才會面對學生授課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石峰說,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網校教師團隊。
一堂精彩的課程,之前需要以下幾個步驟,第一,大綱的建立以及課程模塊細分,首先要確定這節課具體要講哪些模塊;第二,知識的梳理,處理每個模塊都會涉及到哪些知識點;第三,例題的挑選;第四,課後練習的篩選;第五,製作PPT框架。第六,需要團隊的支持,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要集體討論與修改,並且能夠背出課堂中的亮點、口訣、故事、大招。
「你以為這就大功告成?最最重要的環節來了,每個老師都會將本周要上的課提前錄兩遍,就是一個人對著直播間講上兩遍,教學負責人給出意見與指導,團隊老師們還會互相去聽別人的備課視頻,互相學習。」
石峰算了一下,應對這40分鐘的課程,從製作講義再到PPT,然後再討論,再修改,再錄課,再反饋,再錄課,每周至少要花15個小時。
一支團隊的打磨
平均教齡達10年,人均在線授課經驗超5000小時,經由6輪選拔,受聘比例僅5%
「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教研組的一群人。」這是石峰一直強調的話,從線下到線上,對主講老師的表現力、吸引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靠一己之力難以實現。儘管學生透過一塊屏,看到的只有主講老師,但實際上,背後有一群人在加班加點地搜集、加工、編輯素材,努力讓每一節課更精彩、更有趣,這是團隊的力量。
(石峰老師和教研團隊在開會)
之所以選擇一起學網校,也是看中了這個平臺的名師教研團隊,一起學網校採用主講老師+輔導老師的特色「雙師教學模式」,主講老師均從清北哈佛等全球名校畢業,平均教齡達10年,人均在線授課經驗超5000小時,經由6輪選拔,受聘比例僅5%,且對學生學習效果負責,期末考核末位的老師會被淘汰,留下的都是經由企業和用戶共同檢驗過的名師。
網課如何保證本地化的優勢?石峰說,利用一起學網校的扁鵲系統,可以看出學生們的地區分布,然後再將課程分成幾個版本,按照當地的教材的順序來講,給孩子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去應對。
同時,教研團隊會把全國各個地區的中考題和模擬題全部刷一個遍,比如北京這幾年重點考察探究實驗,廣東地區重點在於就是計算題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等,這些都是團隊刷題總結出來的規律,然後在課上針對不同地區給出一些例題來進行講解說明。「我們的課堂講解過程中所用的例題都是帶有出處的,能夠讓學生清晰地看到所學的東西都是所在地區之前的真題,如期末考試、月考、中考模擬中曾經出現過題,這樣的話,學生會對這些題的認可度更高。」石峰老師認為,總結和題海永遠是老師該做的事情,老師做的越多學生們就能用最少的辛苦收穫更大的成就。
同時,石峰感謝一起學網校為他提供了一個更大的平臺,他十年之間積累的教學經驗和教研能力有一個很好輸出渠道。網校也鼓勵教研團隊將自己的講義和經驗出版成書,在積極協調這些事宜,為老師們提供便利。
相信不久後,我們可以看到石峰老師的「訣竅」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