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這位售票員不僅堅持雙語報站 還會不少地區方言

2021-01-11 北晚新視覺網

「下一站天安門東,請下車的乘客帶好隨身物品,前往天安門廣場看降旗的乘客請從這裡下車!」下午4點30分,從平樂園始發,橫穿長安街開往靛廠新村的52路公交車按時發車,在長安街上的每一個進出站,售票員顧曉東都要在中文報站後跟上一段英文,在整個車隊200餘名售票員中,堅持雙語報站的只有他一個,他說這裡是城市的核心區,作為售票員他要有首都意識、國際視野。

 

圖片來源:東方IC

顧曉東20歲進入車隊,算一算做售票員這行已經23年。他的雙語報站始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 那時候全市服務業掀起了一陣「英語熱」,零基礎的他從ABC開始學起並通過北京市服務行業的英語口語測試。不過要想說出地道的英語,他也下了不少功夫。「剛上長安街的時候,嘴笨發音還硬,有些用語過於書面化,有的則被乘客批評是中式英語。」顧曉東說,聽到乘客的批評他虛心請教,在這位乘客的幫助下,他把站名中出現的「東西南北」替換成了英語中的方位詞,把「Station」替換成了「Stop」,有時候還對著鏡子練口型,口語說得越來越溜。慢慢的他將語境擴大,嘗試用英文說「抓穩扶好」,並將沿途換乘站、重要建築物的名字翻譯成英文,以防有人問到這些信息。

2015年由於工作調動,顧曉東從57路換到了52路,沿途信息需要重新收集。起初的一個多月每到一站他都要下車,看看周圍的建築物、換乘線路,回到家打開電腦,把沿途37個站點周圍的情況摸個底透,包括便民網點甚至是廁所的位置,最近他嘗試將這些信息翻譯成英文,讓自己的口語豐富起來。

這幾年來,顧曉東也從公交車上向他問路的外國友人身上看到了中國的發展。「起初學英文是為了與世界接軌,現在世界開始主動與中國接軌了!」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顧曉東曾在車上遇到一位外國老人,他主動用英文詢問她的去向並問她是否需要幫助,而老人則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婉謝。

雙語報站讓顧曉東成了網紅,他常常聽到祖孫倆的對話是有關於他的,內容多是外婆鼓勵外孫英語可以像他說的一樣好,下車時孩子還會與他揮手告別。顧曉東的語言天賦不僅僅體現在英語上,偶爾冒出的幾句鄉音,會讓來自於河南、四川、上海等地的乘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平凡的售票員為什麼紅?答案大概就在這裡了。隨著時代發展,雙層車、單機車已經取消了售票員,只剩下像52路這樣18米長的過道車仍然保留著售票員,與司機前後呼應,服務乘客。在從平樂園到靛廠新村往返的3個小時裡,64站每站起車離站前,顧曉東都要把頭伸到窗外向車尾方向看一眼,主要是為了防止落下趕車的乘客。

顧曉東說,如今,人們總覺得社會不再需要公交售票員這種職業了,因為現代的新興設備更加便捷,但他認為機器是永遠取代不了人的溫情與愛的,只要在崗一天,他就要守好自己的崗位,並讓乘客心甘情願地豎起大拇指。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曲經緯

相關焦點

  • 雙語站牌 中英播報 北侖公交「國際範兒」十足
    ……從本月起,北侖市民在乘坐公交753路和750路到達停靠站點時,會出現中英雙語提示音。目前,我區已有4條公交線路實現中英雙語播報,這不僅為來北侖的國際友人乘公交出行提供了便利,也進一步提升了我區公交服務的國際化形象。
  • 南寧17路和60路公交車試行英文報站 英國人聽不懂-廣西新聞網
    記者 徐冰攝 南寧17路和60路公交車試行英文報站 公交車說英語 英國人聽不懂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孫妮 張孟君     近日,為了迎接世錦賽,南寧17路和60路公交車試行中英雙語報站,雙語公交站牌也在製作中。
  • 留言板 | 武漢公交報站能否加入地鐵換乘信息?公交集團:會反饋至...
    「徐東大街地鐵徐東站到了,請攜帶好隨身物品,依次從下車門下車……」類似的公交站報站語音,每天在城市各處響徹,網民王先生聽出了「問題」—— 他在長江網武漢城市留言板留言反映,公交車報站缺乏沿線地鐵線路信息,不時會給外來遊客和老年乘客換乘帶來困擾,建議公交報站時增加地鐵換乘信息。
  • 我國十大方言一覽及分布地區
    一,官話在漢語各大方言中,官話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響。以洛陽為中心的北方話通行地區一直是中國政治的心臟地帶,因而有「官話」之稱。全國推行的普通話,就是在"北京官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官話方言內部一致性較強,它的分布地域最廣,使用人口約佔漢族總人口的73%。官話可細分為八種次方言: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
  • 你家孩子還會不會說方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越來越多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匯集在一起,工作以及生活的交流中,普通話成為人們的首選。偶爾會問孩子,你還會說外婆家的方言麼?她說不會,我只會深圳話,啥深圳話,把我整懵圈了,客家話她稱為廣東話。方言承載的是人們最草根、最貼近生活的文化。在文學方面,方言文學更加生動形象;在詞彙方面,方言是豐富的寶藏;在文化方面,方言能體現我國地方文化的多樣性。方言和普通話各有好處。
  • 漢語七大方言,哪種方言最古老?
    南遷的東晉以建康(今南京)為首都,這裡雲集了大量北方的衣冠士族,他們地位高貴,因此南方的士族紛紛改變自己的方言,來仿效他們的北方口音。當時有個名叫顧長康的南方士族堅持不學北方話,還遭到旁人追問:「你為什麼不說洛陽話?」 在南京以東的鎮江一帶,北方僑民竟佔到江蘇全省僑民的十分之九,甚至比當地土著居民還多。
  • 奶奶帶娃說方言,孩子時常蹦出一句「幹啥呢」,三分可愛七分憂心
    很多老一輩只會說方言,帶出的娃也個個精通方言,看起來放非常可愛有趣。從小說方言,會不會影響孩子以後學語呢?看到隨口說方言的孩子,寶媽只覺得三分可愛,剩下的七分,更多的是焦慮。很多老人只會講方言,這會不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呢?比起擔心,媽媽們不如多抽時間參與到育兒當中來,用普通話和老人實施「雙語教育」,讓孩子從小學會說「兩種語言」。老人帶娃學說話,會帶偏嗎?
  • 中國這個城市的地鐵,首次實現五國語言報站,不在省會和直轄市
    1.早在2017年就實現五國語言報站,向國際化城市接軌 中國首位實現5國語言播報的地鐵系統就是有著北方明珠之城的海濱城市大連,大連是遼寧省的第二大城市和東北地區經濟發達城市
  • 工人日報:地鐵報站夾帶廣告也得有個規矩
    這遭到不少市民吐槽,認為在綜合交通樞紐站的報站中夾帶廣告,讓人反感。據了解,成都地鐵從2019年上半年開始在語音報站中植入廣告,在7號線、4號線部分站點都可聽到類似語音廣告。(見10月15日《成都商報》)地鐵、公交語音播報廣告,在全國已不是新鮮事,在許多地方都有。對此,市民不妨給予必要的理解。
  • 動畫配音:方言能否等於地區文化
    現在看電視電影的時候,偶爾也是為了顯示語言和電視的特色文化,會伴有方言的配音,這些作品也是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滿足了當地觀眾的習慣,很多人也逐漸的思考一個問題:  方言配音作品:方言能等於地區文化嗎?  在四川話方言配音作品中的《貓和老鼠》中,氣急敗壞的老貓會對小老鼠說「我要你娃死的棒硬」,就連原英文版本老鼠歸家的哼的小調,也變成了四川話的小調了。
  • 動畫配音:方言能否等於地區文化
    現在看電視電影的時候,偶爾也是為了顯示語言和電視的特色文化,會伴有方言的配音,這些作品也是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滿足了當地觀眾的習慣,很多人也逐漸的思考一個問題: 方言配音作品:方言能等於地區文化嗎?
  • 《幸福還會來敲門》黃自立與方言: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走到一起
    《幸福還會來敲門》大結局:黃自立與方言,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走到一起文/聽歌打娛熱播劇《幸福還會來敲門》的劇情是越來越有意思了,男主黃自立與妻子鍾晴離婚了,女主方言也送走了自己的男友。結果因為鍾晴堅持做手術,太過於勞累後在他們工作的醫院生下了孩子。剛剛升任住院總的黃自立,成了眾人的笑柄。他的同事故意戳他心窩子,還誣陷他出軌,還要告他。一系列煩惱的事出現,鍾晴沒有選擇和黃自立一起面對,反而站在他的對立面並且提出了離婚。黃自立忍無可忍,與鍾晴離婚了。他明白鍾晴從未愛過自己,反而是自己的愛錯付了。
  • 網曝公交女售票員坐男乘客腿上休息,車隊回應:那是她男朋友
    怕就怕有些情侶過度親熱,情侶在公開場合上演乾柴烈火戲碼,最終不僅得不到外人的祝福,還會被人嫌棄、譴責。事件經過下面我們要說的這件事就與情侶過分親熱有關。2020年8月17日,河南焦作。有網友爆料稱:在3路公交車上,一名女售票員坐在一位男士腿上20分鐘左右。從現場曝光的視頻來看場面確實有點辣眼睛。
  • 地鐵報站「吃麻辣烤魚請在本站下車」,你怎麼看?
    這遭到不少市民「吐槽」,甚至有人將這一情況反映至人民網領導留言板,認為在火車南站這樣一個綜合交通樞紐站,報站中夾帶廣告,讓人反感。對於成都地鐵報站夾帶廣告,你怎麼看?有網友認為「早該這樣了」成都地鐵一直被網友視為一股清流,原因就是,成都地鐵站、地鐵車廂乾淨整潔,站(車廂)內廣告相對較少,同時報站也未植入廣告。
  • 中國七大方言及片區
    除了北方,中國的西南地區、江蘇大部、安徽大部、湖北大部、廣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江西沿江等地,都是官話區(詳見文末《官話到底是什麼方言》)。 官話包括八種次方言:東北官話、膠遼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中原官話、江淮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
  • 趣談內蒙古各地區的方言
    內蒙古的方言是什麼?如果有人用一句話就能囊括,毫無疑問,他是在忽悠你。準確來說內蒙古沒有統一的方言,雖然有人認為晉語(山西方言)在內蒙古是主流方言,但這個觀點其實也多有偏頗。要了解內蒙古的方言,首先需要明確一下,本文所說的方言特指漢語方言,蒙古語除外。
  • 我國最厲害的三種方言,外地遊客一臉蒙圈:你們說的是外語吧
    我國最厲害的三種方言,外地遊客一臉蒙圈:你們說的是外語吧。我國幅員遼闊,有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和文化,同時也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語言,每個地方都有方言,普通話是我們的標準,如果在外地聽到自己家鄉的方言,想必我們都是很高興的吧。
  • 北京新東方國際雙語學校舉行2021屆「俞敏洪留學獎學金」頒獎典禮
    12月2日,北京新東方國際雙語學校舉行2021 屆「俞敏洪留學獎學金」頒獎典禮。趙越、朱萌萌兩位同學憑藉優異的學習成績和豐富的社會實踐經歷獲得本次「俞敏洪留學獎學金」。新東方創始人、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親自為獲獎者頒獎,並發表講話。
  • 北京海嘉國際雙語學校總校長彭敬慈:讓孩子因為我們而幸福
    校長領導力是此次調研的重點環節,國際學校校長作為掌舵人不僅需要具備一系列超越普通教師能力的素質,還需要具備強有力的領導力、品牌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優質教育教學人才的鑑別與吸引能力。校長領導力是學校辦學成功的關鍵所在,本次百校調研團隊專門對北京海嘉國際雙語學校總校長彭敬慈進行了專訪。
  • 我已不說樅樹好多年,還有誰在堅持說方言
    在我的家鄉方言中,一直是將松樹稱之為樅樹。年紀大的人,從來不說松樹,而是說樅樹。現在的年輕人,流行說普通話,說方言的人,是越來越少了。雖然,作為南方人,普通話並不是很標準,但年輕人還是要說普通話,原先,是在學校裡說普通話,現在呢,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說普通話。因為說普通話的人越來越多,而說方言的人越來越少,方言日漸被人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