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天安門東,請下車的乘客帶好隨身物品,前往天安門廣場看降旗的乘客請從這裡下車!」下午4點30分,從平樂園始發,橫穿長安街開往靛廠新村的52路公交車按時發車,在長安街上的每一個進出站,售票員顧曉東都要在中文報站後跟上一段英文,在整個車隊200餘名售票員中,堅持雙語報站的只有他一個,他說這裡是城市的核心區,作為售票員他要有首都意識、國際視野。
圖片來源:東方IC
顧曉東20歲進入車隊,算一算做售票員這行已經23年。他的雙語報站始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 那時候全市服務業掀起了一陣「英語熱」,零基礎的他從ABC開始學起並通過北京市服務行業的英語口語測試。不過要想說出地道的英語,他也下了不少功夫。「剛上長安街的時候,嘴笨發音還硬,有些用語過於書面化,有的則被乘客批評是中式英語。」顧曉東說,聽到乘客的批評他虛心請教,在這位乘客的幫助下,他把站名中出現的「東西南北」替換成了英語中的方位詞,把「Station」替換成了「Stop」,有時候還對著鏡子練口型,口語說得越來越溜。慢慢的他將語境擴大,嘗試用英文說「抓穩扶好」,並將沿途換乘站、重要建築物的名字翻譯成英文,以防有人問到這些信息。
2015年由於工作調動,顧曉東從57路換到了52路,沿途信息需要重新收集。起初的一個多月每到一站他都要下車,看看周圍的建築物、換乘線路,回到家打開電腦,把沿途37個站點周圍的情況摸個底透,包括便民網點甚至是廁所的位置,最近他嘗試將這些信息翻譯成英文,讓自己的口語豐富起來。
這幾年來,顧曉東也從公交車上向他問路的外國友人身上看到了中國的發展。「起初學英文是為了與世界接軌,現在世界開始主動與中國接軌了!」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顧曉東曾在車上遇到一位外國老人,他主動用英文詢問她的去向並問她是否需要幫助,而老人則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婉謝。
雙語報站讓顧曉東成了網紅,他常常聽到祖孫倆的對話是有關於他的,內容多是外婆鼓勵外孫英語可以像他說的一樣好,下車時孩子還會與他揮手告別。顧曉東的語言天賦不僅僅體現在英語上,偶爾冒出的幾句鄉音,會讓來自於河南、四川、上海等地的乘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平凡的售票員為什麼紅?答案大概就在這裡了。隨著時代發展,雙層車、單機車已經取消了售票員,只剩下像52路這樣18米長的過道車仍然保留著售票員,與司機前後呼應,服務乘客。在從平樂園到靛廠新村往返的3個小時裡,64站每站起車離站前,顧曉東都要把頭伸到窗外向車尾方向看一眼,主要是為了防止落下趕車的乘客。
顧曉東說,如今,人們總覺得社會不再需要公交售票員這種職業了,因為現代的新興設備更加便捷,但他認為機器是永遠取代不了人的溫情與愛的,只要在崗一天,他就要守好自己的崗位,並讓乘客心甘情願地豎起大拇指。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曲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