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畫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水彩畫這個所謂的外來畫種曾經在中國迎來第一個高潮。
當時成立的上海水彩畫研究會佔據了中國水彩畫的半壁江山。
李詠森、冉熙、樊明體、沈紹倫、王碧梧、陸敏蓀等六位中國水彩第一代名家都在其中,這六位共500餘件作品作為一個整體,正在期待一個上海藝術機構的「懷抱」。
在六十年前的畫界,相對於其他畫種,水彩是藝術家發自內心的情感表達,更可貴的是,這500餘件作品,從蕃瓜弄、旱橋、上鋼一廠,到外灘晨霧、復興中路一角,完整地勾勒出當年的上海街景人影。
李詠森 《工廠工地上海上鋼一廠》 水彩 紙本 38×58cm
「這是父輩們一生的心血積累,最佳的歸宿,是一家美術館。」
李詠森、冉熙、樊明體的家屬,不約而同地這樣告訴記者。
然而,因為堅持不將它們打散出售,堅持找到心目中的藏家,他們和委託的拍賣方一起,一直堅持到了今天。
冉熙 《黃浦公園》 水彩 紙本 1950年 39×54cm
上海自貿區國際文化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胡環中在接受採訪時坦言:
「國資背景的拍賣公司,除常規的經濟效益,更注重各項活動所帶來的社會效益。藝術品的價值不僅體現在金額,更重要的是藝術與學術價值,因此,不僅要為藝術品尋找藏家,更要為藝術品找到更好的歸宿。我們作為國有拍賣公司,可以整合行業優質資源,為藝術品尋找更合適的藏家。此次500多幅老水彩作品整體打包是希望可以保留作品的完整性,這足以讓機構能建立系統性的收藏。我們特別希望這批作品能回到美術館,讓學者和後人可以繼續進行研究。」
六位藝術家風貌各不同
這六位藝術家,為水彩畫開拓出別開生面的天地。
李詠森是水彩畫元老之一,上海水彩畫研究會首任會長,融中西技法為一爐,倡寫實水彩之先。他的水彩畫習慣於留空填色,蕭疏簡淡。
01
李詠森 《西瓜、玉米》 水彩 紙本 1951年 38.2×50.2cm
李詠森 《行舟》 水彩 紙本 40.4×29cm
早在1938年,李詠森的一大批寫實水彩畫就曾在上海南京路大新畫廊展出。他常常以水彩將祖國的山山水水畫得又寫實又有韻味。
沈紹倫是繼李詠森之後的上海水彩畫研究會會長。他往往隨景寫情,用筆灑脫,獨創了兼具中國水墨氣派與西方寫實功底的詩意水彩畫。
02
沈紹倫 《江邊早晨》 水彩 紙本 26.7×38.5cm
冉熙曾以水彩畫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震驚上海畫壇。
03
冉熙 《早晨的國際飯店》 水彩 紙本 1963年 27.0×35.5cm
冉熙 《浦江夜色》 水彩 紙本 47.0×63cm
徐悲鴻曾對冉熙的水彩畫青睞有加,有意推薦他去法國深造,可惜當時因抗日戰爭未能成行。
他的水彩畫將中國傳統水墨畫與西方的「溼畫」技法相揉合,開創了「墨」與「色」滲化的技法,從「造型」走向「寫意」。運用這樣的技法,冉熙畫了很多表現上海城市融於四時氣氛的都市景觀。
冉熙 《外灘情人牆》 水彩 紙本 1950年代 26.5×37.5cm
冉熙 《蘇州河停泊》 水彩 紙本 1950年代 26.5×37.5cm
樊明體曾長期於同濟大學教授水彩畫。他的水彩畫色彩沉著、渾厚,尤其在處理點景人物時得心應手,捕捉鳥瞰的宏大場面更是淋漓盡致。
04
樊明體 《桂林山水》 水彩 紙本 1982年 49.5×71cm
樊明體 《田頭休息》 水彩 紙本 1963年 37.5×51.2cm
上世紀50年代以來,樊明體以一系列表現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生活巨大變化與幸福祥和的水彩畫作品,深受大眾喜愛。
王碧梧與陸敏蓀是畫家伉儷。早年他們同畢業於蘇州美專,日後又都於安徽藝術學校執教四十餘年。
05、06
王碧梧 《安徽縣革命烈士紀念碑遠眺》 水彩 紙本 1966年 24.1×35.5cm
陸敏蓀 《青島港江》 油彩 畫布 1978年 38.7×49cm
他們的畫均表現出生命、自然的活潑生機與紛繁景象,寄託著對祖國壯麗山河乃至一草一木的深情。
他們之中,冉熙、樊明體幾乎一生沒有出售過作品,所有的探索與研究都完整地留了下來。王碧梧與陸敏蓀夫婦沒有後人,他們的作品被視作孤品。
收藏一個藝術門類
上海自貿區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運營總監、泓盛拍賣國際董事孫佩韶有些激動地說:
「這些老先生以及他們的作品在藝術史脈絡上很有價值,我們懷著責任感與敬畏心將其推向市場,從梳理、出專書到策劃展覽、舉辦研討會,出售之前的這些環節長達幾年,我們做了幾乎與美術館等值的工作了。」
在學界看來,這500餘件作品可以說連綴出中國現代水彩畫第一代畫家的整體面貌,頗具研究價值。他們為中國的水彩油畫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李詠森 《上海中山公園櫻花》 水彩 紙本 1960年代 36.3×26.1cm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潘耀昌指出:
「在他們之後,新一代水彩畫家開始嘗試擺脫對素描和形體的依附,甚至突破寫實造型的束縛,開闢了多元化的發展方向。」
整批入藏,相當於收藏了完整的一個藝術門類。
所以,儘可能讓這些拍品整體拍賣,方能確保它們整體的研究價值。
Tips:下列畫作,請橫屏欣賞
樊明體 《外灘黃浦江畔》 水彩 紙本 1979年 33.7×105.5cm (左)
樊明體 《外灘蘇州河畔》 水彩 紙本 1979年 33.5×103.5cm (右)
其實,對這批作品有意的藝術機構並不少,他們多在北京,孫佩韶卻遲遲未給出答覆,她道出其中原委:
「這六位藝術家都與上海有關,或為上海人,或曾長期生活在上海,他們畫的題材也多是以上海、江南風土人情為主,這是一代人的時代記憶,希望他們能夠留在上海被更多人看到,發揮出更大的社會價值。」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徐佳和
編輯:吳旭穎
圖片:展覽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