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與強巴佛及布袋和尚的關係

2020-12-19 舒放的後花園
扎什倫布寺強巴佛像

彌勒佛和彌勒菩薩是「彌勒」的不同名稱。彌勒是梵文音譯,意譯為慈氏。《大日經疏》記載:慈氏菩薩以佛四無量中之慈為首,此慈從如來種姓中生出,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種,故稱慈氏。之所以有彌勒佛和彌勒菩薩的不同叫法,是因為彌勒是未來佛。現以菩薩相示現,居於兜率天,為天人說法。等現在佛釋迦牟尼的佛法無法度眾生之時,彌勒菩薩降臨南瞻部洲,並成佛果,繼續救度眾生。

三世佛是佛教中時空相續中的三尊佛,即過去佛燃燈古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和未來佛彌勒佛。三世佛之說,非常符合佛教自身的理論。諸法無常,包括佛法在內。世間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佛法也是相應於不同的時空。

藏傳佛教強巴佛像造型

《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記載,彌勒出生於婆羅門家庭,後成為釋迦牟尼佛弟子,先佛入滅,現居於兜率天。所以在三世佛塑像中,彌勒以佛相示現,而在彌勒殿或其他單獨形式的造像中,彌勒以菩薩相示現。特點是頭戴五葉冠,結說法印,持一蓮花,有的造像中還有上託淨水瓶。

三世佛:燃燈古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

在藏傳佛教中,彌勒藏語音譯為「強巴」,稱為強巴佛,同樣是菩薩示現,在造型上和漢傳佛教中彌勒菩薩像不盡相同。強巴佛在藏傳佛教各教派中都極為尊崇,是佛殿中被供奉的主要佛像之一。和漢地「彌勒寺」一樣,在藏傳佛教中也有寺院以彌勒或兜率天為寺名,如格魯派母寺甘丹寺,甘丹即藏語「兜率天」音譯。還有宗喀巴大師誕生地所在的塔爾寺,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為「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等等。

班禪大師駐錫地扎什倫布寺的強巴佛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銅坐佛像。

三世佛:燃燈古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

然而,在漢地,菩薩相的彌勒形象並不為世人所熟知,最常見且深入人心的,是一位大腹便便,笑口常開,手拿百納布袋的和尚,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尊笑口常開的彌勒,是五代時期的僧人契此,被認為是彌勒化身。

契此生平事跡大致如下:五代時明州(今浙江寧波)奉化人。生年及俗家姓氏不詳,也不知是在哪家寺院剃度受戒,在哪家寺院掛單。自稱契此,號長汀子。和在漢地被認為是伏虎羅漢化身的濟公和尚一樣,契此常年遊走市井之中,用一木棍挑著一個大布袋子,不斷向人化緣,不限於飲食,給什麼要什麼,只要能用就拿過來裝在布袋子裡,所以人稱「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總是一副笑呵呵模樣,對待孩童尤為和善,經常招呼孩子們圍攏過來,從布袋中拿出化緣來的東西給孩子們吃。

《景德傳燈錄》第二十七卷記載,梁代貞明二年三月,師(契此)將示寂,於嶽林寺東廊下端坐磐石上,而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安然入寂。

由於布袋和尚示寂時所說的佛偈,所以被認為是彌勒菩薩的化身。至此以後,漢地寺院的彌勒菩薩造像,便以布袋和尚為原型,逐漸演變為現在所見的樣子了。

菩薩相彌勒造型

由此可見,彌勒菩薩、彌勒佛和強巴佛是同一尊菩薩(佛)。造型上的差異只是示現菩薩相或佛相之間的差異,以及漢傳和藏傳佛教造型特點的不同。而布袋和尚則是漢地所獨有的彌勒佛造型,源自歷史人物,被看作是彌勒菩薩在人間的化身之一。由於其形象和藹和親,極受人們喜愛。被看作是「樂觀豁達」的象徵。

布袋和尚(彌勒佛)

在我國漢地,還有一位僧人被看作彌勒菩薩的化身,資料較之布袋和尚要詳細:

傅翁(497-589),號善慧,浙江義烏林鄉人,父名傅宣慈。十六歲納劉氏女妙光為妻,生二子日普建、普成。一日,一個印度和尚、嵩頭陀訪之,與傅翁說:「吾與汝毗婆尸佛所發誓,今兜率宮,衣缽見在,何日當返?」因命命臨水影,見圓光寶蓋。傅翁笑答曰:「爐鞴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足病人,度生為急,何思彼樂乎?」嵩指松山頂曰:「此可棲也。」傅遂於此山躬耕而居之,日常營作,夜則行道,自謂得首楞嚴三昧,如是苦行七年。太建元年(596),嵩頭陀於柯山靈巖寺入滅。 傅曰:嵩公兜率待我,不可留也,四月二十四日趺坐而終。著有《心王銘》傳世。臨終時對弟子說:「我從第四天來,為度汝等,次補釋迦。」

除此之外,十六羅漢中還有一位布袋羅漢,容易和布袋和尚混淆,實則並非同一人。

布袋羅漢即因揭陀尊者。原是印度的一位捉蛇人,為方便行人免被蛇咬,常用一布袋裝著拔去毒牙的蛇到深山中放生,故在漢地被稱為布袋羅漢。因捉蛇免眾人被咬,且不殺蛇的善念,修得羅漢果。此聖者與其眷屬一千三百阿羅漢住於廣脅山中,護持正法,饒益有情。

相關焦點

  • 布袋和尚、布袋羅漢與彌勒菩薩,是同一個人嗎?答案出人意料!
    佛說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花鳥蟲魚,乃至於人,都具有平等無二的佛性,所以除去佛經中記載的諸佛菩薩,生活中救危扶困的善人也被人稱為菩薩。比如廣為世人熟知的布袋和尚、布袋羅漢,他們與彌勒菩薩,究竟是不是同一個人呢?典籍中的布袋和尚,是五代梁時的一位高僧,法名契此,自號長汀子,在江浙一帶遊化,以神異著稱。
  • 彌勒真彌勒,彌勒菩薩大肚子是怎麼來的
    民間彌勒菩薩的形象很多人看到大肚子敞懷笑的和尚,就總是用酷似「彌勒」菩薩來形容,明代魏學洢的《核舟記》中曾在描述蘇軾好有佛印禪師時,曾寫道「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 彌勒菩薩,為何笑口常開?
    正月初一,新春佳節,我們都沉浸在春節快樂的氣氛中,也許很少人知道,今天還是佛教一個重要的節日——彌勒菩薩聖誕日。01彌勒菩薩聖誕日,並不是佛陀時代彌勒菩薩的誕辰,而是依據中國五代時期「布袋和尚」誕辰而定。
  • 佛教天王殿,供奉彌勒菩薩造像,表法的4種含義你知道嗎
    佛教寺院天王殿內,都供奉有彌勒菩薩造像。造像展示給人的是慈眉善目,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形象。凡是朝拜的信徒,見到彌勒菩薩形象後,都會心生歡喜。將彌勒菩薩造像置於一進寺院的殿堂中,也是為了讓朝拜菩薩的人,從彌勒菩薩形象中得到啟迪,從而反觀自己。同時彌勒菩薩造像,也有表法的4種含義。
  • 和尚坐中央,越拉耳越長~布袋和尚的傳說
    布袋和尚是五代時後梁高僧,號長汀子,浙江奉化人。他終日袒胸露腹,經常用一根錫杖挑著布袋,右手提著羅漢珠,見到人便向人乞討,得來的東西全放到布袋內,所以大家都叫他「布袋和尚」。關於布袋和尚,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 看破、放下、用功、自在,彌勒菩薩應化身,布袋和尚教你修行心法
    第一幅:「開口笑少說話,布袋不如肚皮大。眼前時有福飛來,為他萬物容得下。」「開口笑,少說話,布袋不如肚皮大。」由他的外觀和修行來說。常見佛寺進門,雕布袋和尚迎人塑像(彌勒菩薩),旁邊題對聯:「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滿腔歡喜地笑,少說話──佛家有止語,因為說著說著就出是非了。
  • 寧波動畫片《神奇布袋小子》登陸央視
    如果你在昨天晚上18:15分打開央視少兒頻道,很可能已經注意到,央視在放的動畫片《神奇布袋小子》裡有著濃濃的寧波溪口元素。沒錯,這正是由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人民政府聯合功夫動漫共同打造的52集大型3D動畫片《神奇布袋小子》。
  • 原來彌勒菩薩長這樣?千萬不要以為是肥肥胖胖的大和尚樣子
    彌勒菩薩才不是真長這個樣子哦!常空法師:我們要觀想天界彌勒,不要觀想大肚子彌勒。其實大肚子的這個形相不是真彌勒,是彌勒到咱們世界度眾生,現的一個普通的形相。彌勒菩薩當初在印度也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特別莊嚴,很帥的。現在在兜率天,是天主,也是清淨、莊嚴,真的是太莊嚴了!你要觀這個彌勒相。
  • 天台宗、法華經與彌勒菩薩
    天台宗、法華經與彌勒菩薩天佑在漢傳佛教宗派中,天台宗是我國最先實現本土化的成熟宗派。《妙法蓮華經》對於彌勒菩薩多有著墨,是故此經亦被視為彌勒信仰所屬之重要典籍。彌勒本身是八大上首菩薩之一,在許多經典中都是發起人;而所提出的問題全部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在《妙法蓮華經·序品》中,敘述了本經的說法因緣:佛於眉間放大光明;彌勒菩薩對於這一瑞相非常關注,便向前輩——曼殊室利(文殊)菩薩請教。文殊菩薩在大乘佛教中地位特殊——他曾是過去多佛之師。
  • 〈一生補處〉彌勒菩薩成佛之前為何要待在天界第4層「兜率天」呢
    雖然彌勒現在還未成佛,但當他盡此「一生」,就能「補」到佛「處」,故彌勒也被稱為「一生補處」(eka-jāti-pratibaddha,原為「最後之輪迴者」之義,即「經過此生,來生定可在人間成佛」的意思)菩薩。
  • 華嚴經中化導善財的彌勒菩薩
    兩位大德廣作開示後,介紹道:在南方的海岸國大莊嚴園中,有一座由菩薩善根福德所感之毗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從菩薩善根果報生,從菩薩念力、願力、自在力、神通力生,從菩薩善巧方便生,從菩薩福德智慧生。善男子!住不思議解脫菩薩,以大悲心,為諸眾生,現如是境界,集如是莊嚴」);彌勒菩薩摩訶薩住錫其中,一定要去參訪、學習。
  • 彌勒菩薩下生還早呢!彌勒菩薩要在什麼時候來呢?|妙法蓮華經...
    彌勒菩薩下生還早呢!彌勒菩薩要在什麼時候來呢?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已經有一位大菩薩,他的名字叫彌勒,他已經問釋迦牟尼佛了!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這一位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已經給他授的記莂號,當來下生為彌勒尊佛。這「彌勒佛成佛」,在中國就有一些外道,這個就說:「我就是彌勒佛來啦!你認識我嗎?」那個就說:「我是真的彌勒佛啊!」
  • 彌勒信仰史略談——千年來最遺憾的忘失
    提婆犀那阿羅漢接德光往睹史多天面見彌勒。卷三談到阿逾陀國中,阿僧伽(無著)菩薩夜升睹史多天聽聞教法處。又至婆羅痆斯國有佛初轉法輪處和慈氏菩薩受記處。卷四:馱那羯磔迦國,有婆毗吠迦(清辯)論師所住阿素洛宮,待慈氏菩薩成佛擬決疑處。珠利耶國提婆菩薩與此寺嗢怛囉阿羅漢論議處,阿羅漢往都史多宮問慈氏菩薩。建那補羅國之伽藍有精舍,中有聞二百億羅漢所刻造檀慈氏菩薩像。這些記錄與《大唐西域記》中的敘述相合。
  • 鄒城往事之大屠殺——不忍睜眼直視的彌勒佛菩薩
    彌勒佛即彌勒菩薩,也叫勒菩薩摩訶薩,來自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所以也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 怡藏法師:繼承太虛大師思想 弘揚彌勒大慈精神
    編者按:11月11日,2020雪竇山彌勒文化節在寧波奉化雪竇寺龍華廣場盛大開幕,這是雪竇山彌勒文化節連續第十三年舉辦,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浙江省佛教協會會長、雪竇寺方丈怡藏大和尚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本屆雪竇山彌勒文化節適逢太虛大師誕辰130周年,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彌勒菩薩人間淨土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 如來、菩薩、明王等日本佛像大解析
    「彌勒菩薩」。講到這個名字,我們都會立刻想到一個坦胸露肚,開口大笑的胖子;不過在日本,我們卻可看到身材苗條,翹著一隻腳,優雅微笑的彌勒像,兩者怎麼會差這麼多呢?彌勒菩薩被視為釋迦摩尼的後繼者,祂在釋迦摩尼涅槃56億七千萬年後成佛,降臨人間渡化所有眾生,漢傳佛教常稱其彌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