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為何笑口常開?

2020-12-15 智慧20191314

正月初一,新春佳節,我們都沉浸在春節快樂的氣氛中,也許很少人知道,今天還是佛教一個重要的節日——彌勒菩薩聖誕日

01

彌勒菩薩聖誕日,並不是佛陀時代彌勒菩薩的誕辰,而是依據中國五代時期「布袋和尚」誕辰而定。

布袋和尚,自稱「契此」,遊方僧人,寫下「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的名句。他四處出遊時,總是隨身帶一個布袋,因此被稱為「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圖》 宋 梁楷

布袋和尚不僅形貌奇特,體肥肚大,而且行為也很奇特,天將旱時,他就穿著高齒木屐,天將澇時穿溼草鞋,人們可以根據他穿的鞋,就知道第二天是下雨還是天晴了,簡直是「天氣預報」。

後梁貞明三年(917年),他端坐在明州嶽林寺東廊下的磐石上,留下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然後,安然坐化。

至此,人們才知道布袋和尚,原來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他圓寂後,有人在其他地方,仍然看見他背著布袋行走的身影,於是人們紛紛描繪他的畫像,作為彌勒菩薩供奉,千年流傳。

因此,彌勒菩薩開懷大笑的形象,悄悄走進了世人的心中,成了人們對彌勒菩薩最直觀的印象。

於是,當人們走進寺院,看見彌勒菩薩開懷大笑的面容,總會想到: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寧波雪竇寺 彌勒菩薩像

畫像、雕像中,彌勒菩薩開懷大笑之相,超逸灑脫,慈悲欣悅,仿佛一道光芒,照進人們煩亂的心中,靜靜地安撫著人們痛苦心。

千年以來,彌勒菩薩的笑容,默默陪伴眾生走過煙火戰亂、黑暗苦難,走出憂悲苦惱,恐懼不安。

02

佛菩薩悲憫眾生,眾生苦惱,佛菩薩亦苦惱,為何彌勒菩薩卻示現開懷大笑之相呢?彌勒菩薩暢懷的笑容中,隱藏著什麼深意呢?

笑有種種因緣:有人因歡喜而笑,有人因瞋恚而笑,有人因輕慢別人而笑,有人看到怪事而笑,有人看見令人羞恥的事情而笑,有人看見不同風俗而笑,有人見稀有難事而笑。

佛菩薩處於寂靜安詳之中,平靜自然,不會妄動,不會有凡夫的喜怒哀樂,更不會無故大笑,即使示現喜悅之色,也是淡淡微笑。因此,我們看到的佛菩薩造像中,佛像幾乎都是淡淡的微笑。

不過,佛也有開懷大笑的時刻。釋迦牟尼佛,在出生的那一刻,在他向著十方各走出七步,舉聲自稱「吾當於世,為無上尊」之後,便暢懷大笑了。

三界六道,無數眾生,曠劫以來,常沒流轉,眾苦煎迫。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看著苦惱眾生,沉淪三界,未得出離,難道不該是露出悲傷之情嗎?

為何佛看著三界眾生,居然笑了。佛為何剛出世,就示現大笑呢?

《大寶積經》言:

以何緣故,行七步已而便大笑?

善男子,菩薩不為欲故笑,不為慢故笑,不為輕故笑。爾時,菩薩如是思惟:

是諸眾生,如本有欲恚痴及諸煩惱,今亦如是。我本已勸,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今已成,而彼眾生懈怠懶惰故,在生死苦惱海中未斷煩惱。

如此眾生與我同時發菩提心,我今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彼眾生懈怠懶惰故,在生死苦惱海中。

是下劣眾生為利養故,不勤精進求一切智。是諸眾生今猶禮敬供養於我,我於爾時生大悲心,我今已滿所願。

以是因緣菩薩大笑。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方便。

原來佛的微笑,是因為他成佛了,曾經生起的大悲心,現在終於得以圓滿;曾經為眾生發下的誓願,終於得以滿願;那些曾經與他一起修行,卻未能解脫的眾生,他終於可以帶著一起出離三界,遊化十方了。

佛的開懷大笑,是眾生得度因緣的成熟,是眾生出離火宅的前奏。

日本 飛鳥時代 彌勒菩薩寄木造像

03

彌勒菩薩開懷大笑,也是如此,他也即將成佛,度化無量眾生。

彌勒菩薩是一生補處菩薩,是娑婆世界下一尊出世的佛,現處兜率內院,經四千歲(即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將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

彌勒菩薩雖然還在兜率內院,為了成熟無量眾生,分身千百億,以種種身份示現人間,但都是默默的,凡夫不知不覺,唯以「布袋和尚」大笑的形象,留給後人頂禮供奉。

當人們看到彌勒菩薩歡喜的面容,自然心生歡喜,輕輕一合掌,一禮拜,便成就得度因緣,這或許也是彌勒菩薩為成熟因緣的方便示現。

樂山彌勒大佛

那時的眾生,善根深厚,根機猛烈;那時的世界,也殊勝奇妙。

當彌勒佛出世的時候,白天從不會下雨,永遠秋高氣爽,可以盡情遊玩。晚上睡覺時,才開始下起清香的小雨,洗滌白天的塵埃,並留下淡淡的清香。

釋迦佛時代,有一羅剎鬼,專門吃人;到彌勒佛出世的時候,羅剎鬼也改邪歸正了。當人們熟睡時,月黑風高,他出現了,不是出來做壞事,而是視察清潔工作,沒有被香雨洗乾淨的地方,他就用香水清洗。

彌勒菩薩出世的時候,世界沒有廁所,人們大小便之時,大地開裂,之後自然合起來了,還散發著清香。

現在的我們,壽命短促,吃五穀,生百病,為了賺錢起早貪黑,奮鬥一生,最終還是換不回健康的身體,縱然有心學習佛法,也抵不過無常的到來。

那時的人們,善良莊嚴,壽命皆是84000歲,不會生病,也不需要賺錢。大地皆是黃金七寶,路上隨處可見七寶珍珠,然後感嘆:「以前的人為了珠寶互相殘殺,多傻啊!現在滿地珍寶,像瓦片一樣,無人理睬。」

對於他們而言,金銀財寶毫無用處,因為衣食住行都是天地自然而長,無需買賣。

米地上直接長出來,不要人種植,也不要煮飯,長出來就是米飯了,直接可以吃了。也不要買衣服,衣服長在樹上,像天衣一樣美妙。想換衣服,隨意自在,像摘樹葉一樣,直接從樹上摘下來。

因為眾生善根深厚,彌勒菩薩出世之時,龍華三會,將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得以出離三界,彌勒菩薩自然開懷大笑。

北魏 雲岡第5窟 交腳彌勒菩薩像

04

如果有人說:「既然彌勒佛出世的世界如此美妙,我們是不是都發願跟隨彌勒菩薩修行,將來生龍華三會之時呢?」

如果我們有這樣的的想法,彌勒菩薩就不是開懷大笑了,而是會默默流淚啊!

唯有眾生快速出離輪迴,不再受苦,才是彌勒菩薩度化眾生的真實目的,彌勒菩薩當來成佛,度化眾生,也是乘阿彌陀佛第十七願,依釋迦佛「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足具無上功德」之付囑,以淨土法門為本懷,宣揚阿彌陀佛的名號,救度眾生。

如果我們現在遇到淨土法門,

應當立刻念佛往生淨土,成就佛道;

將來彌勒佛出世之時,乘願再來,

與彌勒佛共同宣揚彌陀名號。

這才是彌勒菩薩最希望的事,

也是讓彌勒菩薩真正開懷大笑的事!

日本 飛鳥時代 彌勒菩薩寄木造像

當然,也有人會說:「如果我們現在先往生到兜率內院,將來與彌勒菩薩一起來下人間,一起度化眾生,也可以成就佛道,何必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

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也有這樣的問答。其實,求生西方與求生兜率,表面看起來都能聞道見佛,仔細比較,有雲泥之別。

首先,往生兜率淨土,很難。

《彌勒上生經》說:「要修行眾多三昧,要深入正定聚,才能往生。」

而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眾生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往生西方淨土,簡單易行,人人皆可今生決定往生。

其次,兜率天宮仍屬欲界,退墮者很多。

印度天親菩薩、無著菩薩、師子覺菩薩三兄弟,他們相約誰先往生到彌勒淨土,就回來報告。

師子覺最先往生兜率淨土,天親菩薩、無著菩薩在人間等了很久,都沒等到師子覺菩薩回來匯報。

天親菩薩命終時,無著菩薩就說:「你去的時候,記得要回來跟我說一下,順便看一看師子覺在幹什麼,怎麼不回來。」

天親菩薩到了兜率天,去拜見了彌勒菩薩,想到無著菩薩的交代,馬上回來報告。就這一會兒的時間,無著菩薩已經等了三年。

然後就問:「師子覺去哪了?怎麼還不回來報告?」

原來,師子覺都沒有到兜率內院,還在外院的時候,被天女迷住了,享樂去了,都還沒見到彌勒菩薩。

有修行的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凡夫呢?就算生到兜率內院,將來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若不念佛往生,聖道修行不易,也難成佛道。

釋迦佛時代,見到佛而沒有證聖果的人,多如恆河沙。將來彌勒佛出世,也是如此,見佛而未能證果的人,也是不計其數。

今生遇到淨土法門,就要當下念佛求生淨土,不要等下一尊佛,也不要等下一生,甚至不要等明天,就這一刻,立即念佛。

我們現在念佛,彌勒菩薩才是真歡喜,才是真正的暢懷大笑。

我們念佛了,彌勒菩薩開懷大笑了,阿彌陀佛也笑了,十方諸佛也笑了,我們也可以真正大笑了。

新年的第一天,你笑了嗎?

雲岡石窟 彌勒菩薩像 美國大都會館藏

作者:釋佛欣

相關焦點

  • 彌勒真彌勒,彌勒菩薩大肚子是怎麼來的
    酷似彌勒的男子那是不是彌勒菩薩就是這個模樣呢,其實不是的,咱們接下來一起看看彌勒菩薩現在這個形象是怎麼來的。據說,彌勒菩薩現在的造型,是以五代一個布袋和尚的原型為基礎塑造的,關於這個布袋和尚呢,至今也沒有詳細的記載,不知姓名,不知來歷,自稱「契此」。他的形象身著僧衣,大腹便便,可能是僧衣不合身吧,一年四季都是敞著懷的,而且經常咧著嘴笑口常開。他的形象給人歡喜快活、逍遙自在、大肚能容的深刻印象。
  • 彌勒菩薩與強巴佛及布袋和尚的關係
    《大日經疏》記載:慈氏菩薩以佛四無量中之慈為首,此慈從如來種姓中生出,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種,故稱慈氏。之所以有彌勒佛和彌勒菩薩的不同叫法,是因為彌勒是未來佛。現以菩薩相示現,居於兜率天,為天人說法。等現在佛釋迦牟尼的佛法無法度眾生之時,彌勒菩薩降臨南瞻部洲,並成佛果,繼續救度眾生。
  • 布袋和尚、布袋羅漢與彌勒菩薩,是同一個人嗎?答案出人意料!
    佛說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花鳥蟲魚,乃至於人,都具有平等無二的佛性,所以除去佛經中記載的諸佛菩薩,生活中救危扶困的善人也被人稱為菩薩。比如廣為世人熟知的布袋和尚、布袋羅漢,他們與彌勒菩薩,究竟是不是同一個人呢?典籍中的布袋和尚,是五代梁時的一位高僧,法名契此,自號長汀子,在江浙一帶遊化,以神異著稱。
  • 佛教天王殿,供奉彌勒菩薩造像,表法的4種含義你知道嗎
    佛教寺院天王殿內,都供奉有彌勒菩薩造像。造像展示給人的是慈眉善目,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形象。凡是朝拜的信徒,見到彌勒菩薩形象後,都會心生歡喜。將彌勒菩薩造像置於一進寺院的殿堂中,也是為了讓朝拜菩薩的人,從彌勒菩薩形象中得到啟迪,從而反觀自己。同時彌勒菩薩造像,也有表法的4種含義。
  • 天台宗、法華經與彌勒菩薩
    天台宗、法華經與彌勒菩薩天佑在漢傳佛教宗派中,天台宗是我國最先實現本土化的成熟宗派。《妙法蓮華經》對於彌勒菩薩多有著墨,是故此經亦被視為彌勒信仰所屬之重要典籍。彌勒本身是八大上首菩薩之一,在許多經典中都是發起人;而所提出的問題全部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在《妙法蓮華經·序品》中,敘述了本經的說法因緣:佛於眉間放大光明;彌勒菩薩對於這一瑞相非常關注,便向前輩——曼殊室利(文殊)菩薩請教。文殊菩薩在大乘佛教中地位特殊——他曾是過去多佛之師。
  • 華嚴經中化導善財的彌勒菩薩
    兩位大德廣作開示後,介紹道:在南方的海岸國大莊嚴園中,有一座由菩薩善根福德所感之毗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從菩薩善根果報生,從菩薩念力、願力、自在力、神通力生,從菩薩善巧方便生,從菩薩福德智慧生。善男子!住不思議解脫菩薩,以大悲心,為諸眾生,現如是境界,集如是莊嚴」);彌勒菩薩摩訶薩住錫其中,一定要去參訪、學習。
  • 彌勒菩薩下生還早呢!彌勒菩薩要在什麼時候來呢?|妙法蓮華經...
    彌勒菩薩下生還早呢!彌勒菩薩要在什麼時候來呢?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已經有一位大菩薩,他的名字叫彌勒,他已經問釋迦牟尼佛了!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這一位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已經給他授的記莂號,當來下生為彌勒尊佛。這「彌勒佛成佛」,在中國就有一些外道,這個就說:「我就是彌勒佛來啦!你認識我嗎?」那個就說:「我是真的彌勒佛啊!」
  • 〈一生補處〉彌勒菩薩成佛之前為何要待在天界第4層「兜率天」呢
    雖然彌勒現在還未成佛,但當他盡此「一生」,就能「補」到佛「處」,故彌勒也被稱為「一生補處」(eka-jāti-pratibaddha,原為「最後之輪迴者」之義,即「經過此生,來生定可在人間成佛」的意思)菩薩。
  • 藥師佛的「琉璃淨土」與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的4點特色是什麼
    彌勒菩薩常懷四無量心,特別護念娑婆世界的眾生,所以發願在堪忍的穢惡世界,建立莊嚴美好的淨土,加被欲界的眾生,使不離娑婆而生淨土。在他的世界裡,永遠是歡歡喜喜,隨緣隨眾的慈悲喜舍。彌勒菩薩與釋迦牟尼佛當初同時修行,而佛陀早已成佛,彌勒迄今猶在彌勒內院中修習菩薩道,這是由於發心不同所致。第二個特色是「近易普及」。
  • 原來彌勒菩薩長這樣?千萬不要以為是肥肥胖胖的大和尚樣子
    彌勒菩薩才不是真長這個樣子哦!常空法師:我們要觀想天界彌勒,不要觀想大肚子彌勒。其實大肚子的這個形相不是真彌勒,是彌勒到咱們世界度眾生,現的一個普通的形相。彌勒菩薩當初在印度也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特別莊嚴,很帥的。現在在兜率天,是天主,也是清淨、莊嚴,真的是太莊嚴了!你要觀這個彌勒相。
  • 佛教人物第六:地藏王菩薩——和我們這個世界最有緣的大菩薩
    今天咱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地藏王菩薩的幾處殊勝,也算回答幾個問題——為何說他和我們最有緣,他的法門為何接地氣,以及他為何和另外三大菩薩不同,經常示現比丘身。看完之後您應該就對這位大菩薩有一定的了解了,同時也會非常感動和敬佩,畢竟這是一位主動發下「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大願的聖者。
  • 金剛手菩薩為何又稱「秘密主」?他就是「夜叉王」?
    眾所周知,諸佛之下,地位最殊勝者,乃是八大等覺菩薩:文殊、普賢、觀世音、金剛手、虛空藏、地藏、彌勒、除蓋障菩薩等。其中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金剛手菩薩,又合稱「三族姓尊」,三者分別代表了佛智、佛悲與佛威,也就是佛的「智慧、慈悲、伏惡」三大特質。
  • 佛學:彌勒菩薩真言以及其餘幾位諸佛真言,心誠助人一生富貴長壽
    根據佛教傳說,彌勒菩薩是在釋迦牟尼佛之後成佛的菩薩,是大乘佛教十分重要的菩薩。修行者誠心念通彌勒菩薩真言可以消除潛在的災禍,遠離帶來惡障的不良惡習;可以助人心智更加完善,一生順利平安;使人一生衣食無憂、富貴長壽。大勢至菩薩又稱得大勢、大精進因為此著薩可以普照一切,使眾生遠離三道,所以稱為大勢至。
  • 菩薩身上的獸皮是慈悲還是罪孽?
    〔圖四〕披鹿皮的彌勒菩薩,晚唐,敦煌莫高窟第14窟主室南壁壁畫在我國石窟裡,彌勒菩薩披鹿皮的形象見於敦煌莫高窟第14窟(晚唐)主室南壁,其上繪有八大菩薩, 內中第4尊彌勒菩薩高束髮,冠正中有寶塔,右手託水 瓶,左手持念珠,左肩上斜搭鹿皮,是確認無疑的彌勒 飾鹿皮形象。
  • 彌勒信仰史略談——千年來最遺憾的忘失
    提婆犀那阿羅漢接德光往睹史多天面見彌勒。卷三談到阿逾陀國中,阿僧伽(無著)菩薩夜升睹史多天聽聞教法處。又至婆羅痆斯國有佛初轉法輪處和慈氏菩薩受記處。卷四:馱那羯磔迦國,有婆毗吠迦(清辯)論師所住阿素洛宮,待慈氏菩薩成佛擬決疑處。珠利耶國提婆菩薩與此寺嗢怛囉阿羅漢論議處,阿羅漢往都史多宮問慈氏菩薩。建那補羅國之伽藍有精舍,中有聞二百億羅漢所刻造檀慈氏菩薩像。這些記錄與《大唐西域記》中的敘述相合。
  • 《法華經》彌勒問話說布施
    如是眾多,今當略說,我見彼土,恆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或有行施,金銀珊瑚,真珠摩尼,硨磲瑪瑙,金剛諸珍,奴婢車乘,寶飾輦輿,歡喜布施,回向佛道,願得是乘,三界第一,諸佛所嘆。或有菩薩,駟馬寶車,欄楣華蓋,軒飾布施。復見菩薩,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無上道。又見菩薩,頭目身體,欣樂施與,求佛智慧。】 彌勒菩薩說:文殊師利!
  • 彌勒行儀之南傳與藏傳中的行法·《彌勒文化研究之己二》
    (《漢譯南傳大藏經大般涅槃經》)」於是,大乘行派(北傳佛教)中的許多菩薩,南傳佛教概不認識。唯有彌勒菩薩是一個例外。由於出現得極早(尚未分裂之前),故與北傳佛教中的「下生信仰」大同小異。如在《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轉輪王經》(相當於北傳藏經《長阿含轉輪聖王修行經》)中講到:未來人壽八萬歲時,有彌勒薄迦梵阿羅漢三藐三菩提尊,將會降生於世。
  • 彌勒及眾生對佛陀心存疑惑,為何佛成道僅四十年,卻教化無量大眾
    今天我們學習《妙法蓮華經》之「從地湧出品」第十五,此文主要講;不可數計的菩薩發願護持此經。佛陀言說此諸菩薩眾是他於娑婆世界所度化而發心者。彌勒及眾起疑;如來成道四十餘年,何能於此少時教化無量大眾。接經文,這時,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說:善哉,善哉,阿逸多,你能向佛請問這樣大的問題。你們大家應當共同一心,披上精進的鎧甲,發起堅固的意志。如來今天要顯示宣說諸佛的無上智慧,以及諸佛的自在神通之力,諸佛的獅子奮迅之力,還有諸佛的威猛大勢之力。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說:我在這裡向你們這些參加法會的大眾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