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新蒲新區飛雲村劉二宅村民組村民馮友華:我的心裡...

2020-12-17 貴州網

【我的脫貧故事】新蒲新區飛雲村劉二宅村民組村民馮友華:我的心裡開著一扇窗

發布時間:2020-12-16 10:03:55      來源:遵義日報

  人們都說:上天在關上一道門時,也會給我們開啟一扇窗。我的眼睛從看不見的那天開始,就覺得世界已經關上了所有的門,但是現在發現,我心裡還開著一扇窗,那就是對脫貧後的新生活充滿了希望。

  我叫馮友華,今年53歲,家住新蒲新區永樂鎮飛雲村劉二宅村民組,家裡兄弟姊妹共9人,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我5歲那年,因為誤食草藥導致雙目失明,讓本就窮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後來,兄弟姊妹為了謀生都外出打工、成了家,家裡就剩下年邁的父母和我艱難地生活。多年的苦日子讓我學會了自食其力,不但學會了砍柴做飯,還能夠上山放牛放羊、種點蔬菜辣椒。

  2014年,家裡來了第一個掛幫幹部,我們一家三口高興壞了,心想著,苦日子就要到頭了!從那以後,幫扶我家的幹部共來了三位,隔三差五不是送錢送物就是噓寒問暖。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家裡用上了電飯鍋、電磁爐,自來水也接進了院壩裡。

  2018年,幫扶幹部幫我家修了廚房、廁所,還幫我修豬圈平院壩,生活更加方便了。

  去年,為了方便我們山坳裡的幾家人出行,村裡還打通了一條80釐米寬的水泥路,一直修到了我家門口。我用幫扶幹部送來的扶貧資金養了3頭豬崽,一年後賣了四五千塊錢。兜裡一下子有了錢,我感覺心都亮堂了。

  說句實話,親人想不到的,幫扶幹部都為我們想到了,還幫我申請了五保戶。現在,每個月的殘疾補貼、五保戶補貼等加起來,有900多塊錢,而且每次都按時上帳。

  我現在就想趁身體還好,把進家的這條路拓寬,多餵點豬牛羊的,少給政府添麻煩。今年,我請來挖挖機把毛路都挖出來了,可惜沒錢搞硬化。村裡得知這個情況後,已向有關部門申請,要不了多久,這條路就要變成3米多寬的水泥路了。

  現在,我心裡那扇窗戶照進來的陽光也更亮了!

  (記者楊義霞整理)

相關熱詞搜索:幹部 院壩 塊錢 貴州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給生活一個微笑|遵義市新蒲新區新舟村村民解德宇
    我叫解德宇,是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新舟村華新組村民,今年48歲,患有肌肉萎縮症,二級殘疾,作為一家之主,我努力地承擔著家庭重擔。我選擇在近處謀點事做,但因活少,身體殘疾,勞動力遠不及常人,所以收入不多,生活常常捉襟見肘。
  • 「我的扶貧故事」小小韭黃帶來新希望|遵義市新蒲新區喇叭鎮樂聲村...
    我叫劉鴻,是遵義市新蒲新區喇叭鎮樂聲村駐村第一書記,今年是我駐村的第三個年頭了,我常說,樂聲村這塊土地,不僅蘊藏了滿地黃金,同時還撒下了遍地希望。今年,樂聲村駐村工作組協助村「兩委」引進了韭黃種植項目,種植面積300畝,我們希望這一小小的韭黃能進一步穩固脫貧成果,壯大集體經濟,助推我們實現鄉村振興。韭黃,是人們餐桌上的常客,不僅有豐富的營養價值,還有藥用價值。剛開始確定引進韭黃種植項目時,為了讓它順利落地生根,我們駐村工作組協助村「兩委」下組串戶,與村民協調,流轉土地。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從「爭當貧困戶」轉變為「我已脫貧」|貴定縣...
    曾祥虎(左二)幫助貧困戶銷售刺梨來到擺耳村,我包保了該村小寨組102戶人家438口人。為了摸清底數,達到精準脫貧的目的,我白天走了一遍,晚上又去一遍,不清楚第二天又復來,與農戶交心聊天拉家常,找準每一戶致貧的原因。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龐幫雲:讓村民生活甜起來||李美珍...
    於是,我開始走村串戶給村民算收入帳。但村民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還是讓我吃了不少閉門羹,幾乎沒有村民理會我。我知道村民不是不願意,而是不敢嘗試,他們需要一個領頭人。於是,我決定先做給群眾看。除了將自家的土地全部種植甘蔗外,我又流轉了幾十畝土地來發展連片種植。有村民顧慮,覺得納碰村交通不便,收成之後怎麼把甘蔗運出去換成錢?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叫我「陳大錘」|長順縣鼓揚鎮交麻村脫貧攻堅...
    我叫陳慶祥,是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政府辦的一名普通幹部,交麻村脫貧攻堅隊隊員。2019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經組織選派,我到鼓揚鎮交麻村開展扶貧工作,主要負責白巖組的網格工作。收集民情民意、精準掌握群眾困難所在是扶貧工作精準開展的關鍵。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我叫胡文邦,是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
  • 「我的脫貧故事」陳「懶鬼」的脫貧蛻變路|黔西縣綠化鄉豐收村村民...
    我叫陳興華,是黔西縣綠化鄉豐收村二組村民,今年38歲,2013年被納入精準扶貧。因我在家裡排老三,村裡的人都叫我「陳老三」。曾經,我還有一個外號,叫「陳懶鬼」。我轉變的開端在一場電影,有一天,我在家裡打瞌睡,聽見門外聲音嘈雜,出去一看,原來是村裡搞山村文明夜間行活動,村裡的幹部們在我家門口放電影《李懶鬼脫貧》,吸引很多村民聚到我家門口,大家看看我,又看看電影,都起鬨調侃起來,我瞬間臉紅了,嘴裡直說:「你們快拿走拿走!」
  • 「我的脫貧故事」跟著黨走,生活甜如蜜丨荔波縣拉片村英盤組村民謝...
    我叫謝家友,現年55歲,老家住黔南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片村英盤組。如果沒有黨,沒有脫貧攻堅政策,我想這輩子我可能跟我的祖祖輩輩一樣挨困受窮。我幹了28年的組長,如今已步花甲之年,可以說沒有人比我更深有體會家鄉的發展和變化了。
  • 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據桐梓縣人民政府網消息:1月7日,桐梓縣人民政府網發布《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內容如下:我叫李尚友,今年53歲,2018年11月起,擔任堯龍山鎮箭頭村村支書。箭頭村地處堯龍山腳下,屬高山峽谷地貌,全村9個村民組,618戶24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9戶125人。村民以外出務工為生,常年在外打工村民在1000人以上,在家的村民以傳統種植、養殖為主。地處大山中的村寨,要想脫貧,得先把公路修繕好。在脫貧攻堅中,我與鎮村幹部和村民一起,早出晚歸揮汗修公路。
  • 「我的脫貧故事」身殘志堅不言棄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板寨村村民...
    我叫姚加碧,是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板寨村下寨組村民,今年46歲,我家有4人,但是全家勞動力只有我一人,我老婆屬於精神智障二級屬於無勞力,家裡還有一個年邁的母親和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  我的家鄉在國家級茂蘭保護區內,山多田少,村民們都過著靠山吃山的日子。但由於我肢體殘疾,很多的重活、累活我幹不了,我尋思著我還能做什麼?  這一家子以後的日子該怎麼過?  我苦惱了,不知道該怎麼辦?
  • 【中國的脫貧智慧】「我就是想給村民們做點實事」
    在2017年,全國打響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時期,曹慧由組織選派下鄉駐村,終於實現了心願。他告別妻子和3歲的孩子,離開宣傳工作崗位,來到自治區級貧困村耗賴山鄉大沙岱村委會成為一名駐村幹部。這也開啟了他人生的一段新裡程。那年他35歲。從農村出來又回到農村的曹慧,對農民比別人多了一份自然的熟絡和親切感。
  • 「我的扶貧故事」開陽縣久場村駐村第一書記董明:當好村民的「管家...
    我叫董明,現擔任就職貴陽市市場監管局。2017年9月,我帶著組織的囑託和信任,背著簡單的行囊來到貴陽市20個特別困難村之一的久場村駐村,千百次挨家挨戶走訪,足跡遍及全村19個村民組的角角落落。「我們進組路的堡坎塌了,影響了群眾出行,村裡面要想辦法解決啊」「灌溉溝渠損壞了,我們要打田怎麼辦」……村民們反映著一個個難題,我就用紙和筆記錄下來。整個走訪過程中,我真實了解到李家院組要修建灌溉溝渠、圍坡組要建排水溝渠、幹山組要更換飲水管道,大壩、嘎土、大坡組要維修進組路、建檔立卡戶的增收計劃等各村民組12大項的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梅可賢:村民有困難,我盡力解決
    我叫梅可賢,是開陽縣稅務局的工作人員。今年3月,我被選派到開陽縣花梨鎮新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組組長。新山村海拔最低處630米,最高處1230米,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1128毫米。來到新山村,我首先開展走訪調研工作,了解村裡和村民的基本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容 是我扶貧路上的幸福收穫丨三穗縣款場...
    王銘(右一)與村民交談我叫王銘,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款場鄉款場村的一名黨支部書記,1999年從黔東南州衛生學校臨床專業畢業後,在款場村衛生室當了12年的防疫員,2014年1月擔任三穗縣款場鄉款場村的黨支部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貴州興達興黨支部:「助力村民脫貧、學生學成是我們...
    我的扶貧故事|貴州興達興黨支部:「助力村民脫貧、學生學成是我們的責任」 2020-11-24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王華:村民認可是我工作的最大動力
    剛開始,我與郊納鎮領導班子到各村組進行走訪調研,深入了解各村脫貧攻堅、民情民意調查等工作的開展情況,到崗兩周我便對全鎮有了基本了解。根據郊納鎮脫貧攻堅指揮部的要求,各村需「分包到人」,鎮黨委政府班子成員要住在自己包保的村寨,全面統籌做好村級指揮部的各項工作。2019年8月19日,我被鎮黨委派到鴨龍村擔任村指揮長。
  • 「我的脫貧故事」甜蜜事業釀出美好生活|望謨縣平洞街道納橋村村民...
    我叫黃生學,家住望謨縣平洞街道納橋村納橋組。在我的印象中,我們納橋村是一個閉塞的小村落。我因為家庭條件不好,被村裡評為貧困戶,但我並不喜歡貧困戶這個稱號,我想要擺脫它。我外出務工過,看見外面的世界發展迅速,而我的家鄉絲毫未變,我心想一定要改變現在的生活現狀,我要自己脫貧,也要帶著村子裡的人脫貧,讓我們的村子富起來。為了擺脫貧困,我去打工,幹過裝卸工、泥漿工,給別人修屋基、幫果農嫁接果樹........只要能多掙一點兒錢,我都願意去做,但這些只是讓我的生活過得好一些,也脫了貧,但是遠遠沒有達到致富的願望。
  • 兩次留村 幫助村民叩開致富門
    原標題:兩次留村,幫助村民叩開致富門   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派駐丹寨縣揚武鎮揚頌村第一書記吳天將  我的扶貧故事還得從丹寨縣揚武鎮幹改村講起。
  • 「村民脫貧增收是我的心願」——記沅陵縣涼水井鎮六都坪村聯合黨...
    紅網時刻通訊員 蘇春生 瞿雲 沅陵報導「譚書記,你又來我家走訪了,我真是有福啊。」「黃大姐,這是我應該做的,您要注意身體,有什麼困難隨時打我手機。」4月10日,譚愛兵和駐村工作隊員剛走進涼水井鎮六都坪村黃家坪組,村民黃五爾就高興地和他打起了招呼。譚愛兵(中)看望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民信賴的「耳期人」丨興仁市大山鎮耳期村...
    2017年9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大山鎮耳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五人小組」組長。駐村三年來,我在扶貧工作中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從一名扶貧幹部變成了耳期村民信賴的「耳期人」。剛到耳期村,村「兩委」班子工作主動性不強,辦公設施差,村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空白等狀況擺在我面前。我沉下身子,做到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我車子的後備箱裡,始終放著一個能讓我一個月不回家都有換洗衣服的收納箱。每次返回縣城開會或帶領村「兩委」幹部辦事,我都是「三過家門而不入」,又匆忙趕回村裡,全面參與到耳期村脫貧攻堅工作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