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嫡傳猶龍派太極拳窺秘
當今盛傳之太極拳法,門派林立,然縱觀其源,皆出自武當一脈。此武當之太極拳法,雖久已聲彌宇內,然無緣者,難窺其一斑。
此武當猶龍派太極拳與今世之所傳各派太極拳術大不相同。因其左右擰轉,上下前後一線居中,相互呼應,鬆軟纏繞,連綿不斷,動若遊龍,給人一種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感;故又名為龍形太極。
此派太極之手、眼、身、法、步等亦與當今各派要求不同。
其手法,講究內具五訣,身應五星,出手成訣,其機要皆在手指。蓋五指乃諸經之端,帶訣練拳,更易打通經絡,增長功力。故云:「太極者,無訣不成也。」其訣為門內歷代秘而不宣之秘,非入室弟子難窺其秘,如有緣者,求得明師指點,必受益非淺,若不得明師,盲修瞎練,非有其益,反為患也。
其眼法講求凝神睨神,亦即目光回收,雙目微垂,收視吾身,目隨手運,目不離手。拳訣云:「眉梢眼角有情緣」也。蓋神發於二目,二目凝神,並要做到凝而不眩。如若目光散亂,則神必無主,亦即拳訣中所云:「神顯易奪」,如此臨陣對敵,敵未攻,而己先亂矣!」
其身法多重下盤,講求「斜旋猱進」「迎不見其手,隨不見其後,」有神龍在天之勢。
其拳勢團圓緊湊,往返摺疊、翻纏、捻繞、擰裡、抻筋拔骨,動若繞柱之龍,九曲之珠,盤曲而行,全身一動即擰,身體四肢於行功之中,均皆翻轉擰繞,斜裡寓正,從極不自然中找自然,極不舒服中找舒服,以求「逆則成仙」之境界。
其步法講求高起高落,如「鹿伏鶴行」,其步亦異於各派之太極,講究倒丁步,前後三點一線貫中,即前足處處內扣,以足跟著地。足尖翅起。前腳後跟與後腳前後腳掌成一字線。於每一式中皆以前腳在不依靠後腳幫助可任意起落為度。此種步法可於實戰中靈活轉換而不為敵手察覺。其每動處,皆以身體一側向前,這樣可以減少實戰中的打擊面,而更有利地打擊對手,正如拳訣所云:「生死關頭在順肩」也。
除此之外,此拳極重神、意、氣之修煉,認為太極拳法應以神意為先。神生於心,定於泥丸,而發於二目,神為身之帥,意屬土,為神之表。太極為天地陰陽之父母,萬物之根源,陰陽生而萬物生,動靜剛柔為之樞,惟真土(意)為其輪廓,故無論內功、外功,動靜、剛柔、修身、防身皆以神意二字為其要訣。而於動手交戰之時,以用意為要訣。何謂用意,神也。故若無神,則意不動而不靈,故學拳無神不成拳也。
所以無論習拳還是臨陣交手,處處用神,時時留意,使神、意相戀,功久神意自然合一,取一動處皆有諸神之莊嚴肅穆之態,如訣所云:「凝神息氣應恭敬,憨憨厚厚如泥塑(此種神態與呆而無神不可同日而語)。
其用氣之法,更為獨特,其於習拳之時,口常開合,不知者,常以為此拳以口呼吸,實則謬也!訣云:「金蟾開口運神功,能用呼吸妙法通。」蓋此拳極重神意,講求練拳即鍊氣,鍊氣即練拳,功拳合一。
每於練拳之時,必以內之七星對外之七星(如起式之「懶搭衣」實即由道家禹步發展而成,要求足踏七星步以對天之七星)以達天人之感應。
練拳之時,亦即入定、習氣之機。以手之五訣,下合五步,上隨七星,內借五氣以成五連珠之妙。使內外氣機相通,引動口舌,張口以吸天地日月之精華。練久自然「全體透空,各個毛孔均是春。」氣聚周身,感覺甚靈,全身一動皆動,一觸即發人於丈外。
其健身方面,以口舌之屈伸,攪動津液,以提升腎水,使滿口生津,此津乃生精至寶,歷代丹家極重之,服之可益壽延年!
另外,此派拳法還極重披法、跌法,有「太極拳法儒釋道,披法運行真奇妙。″「練拳全是練跌法,不明跌法往徒勞」之說。
此派太極,無論從哪一方面講,均與各派所傳不同,其上功極快,而從其氣法上看,實即一種上乘內功。然如此難得之拳種,今已瀕臨滅絕。一些學有所成之人,或已不在人世,或已年邁,而此拳之傳承歷來又極保守,拜師學拳者,一、師兄弟間不準談拳。二、不準於公共場所練拳。三、不準筆錄。故使許多問題難以澄清。加之此拳功架極低,既不易為青年所接受,而年輕人又無此耐心下苦功夫,因此長期以來,一直未能廣行於世,故而知者極稀。
(天津)陳慶國口述 項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