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人物特刊 | 方寸之間,防火人的「火眼」匠心

2021-01-11 澎湃新聞

編者按:11月6日至7日,應急管理部在廣東省深圳市召開「智慧應急」建設現場推進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重要論述,部署智慧應急建設工作。

10年前,防火人走街串巷,用手腳和紙筆排查火災隱患。10年後的今天,一個依靠大數據而生的「眼睛」亮了起來,它看透了火災的「前世」,更準確地預判了火情的「未來」,而這隻「火眼」的前世今生,只是四川消防科技應用的縮影。

在119消防宣傳月,讓我們走近這支用大數據、雲計算技術武裝起來的現代「防火人」吧!

消防救援隊伍改制轉隸以後,在肩負「全災種」的搶險救援任務時,也要面對火災防控的任務日益加重的問題。而「雙隨機,一公開」執法在實踐中逐漸暴露出重點隱患不易查到,隨機抽查容易失控漏管的問題,問題如何解決?

在此背景下,「火眼」系統應運而生。通過對大數據進行分析,「火眼」能夠針對每一個社會單位生成一個「火災風險指數」,並依據指數進行排名,從而直觀地告訴消防安全執法人員,哪些單位容易發生火災。這一結果在應用層面上,可以精確的輸出判斷,直觀地掌握風險,從而讓消防安全執法更加精準、高效。

今年7月,四川省消防救援總隊在綿陽組織召開全省「智慧消防」建設現場會,推廣「大數據」+消防的經驗做法,「微消防」社會單位消防安全服務管理平臺、火災規範錄入「二合一」系統、「火眼」火災風險預警系統......現場會結束後,全國各地的同行紛紛致電四川綿陽:我們想來參觀學習!

防火人的「火眼」匠心是如何煉成的?

術業專攻的防火處「四大金剛」

綿陽消防作為全省「智慧消防」的引領者、「火眼指導雙隨機」技術的全國獨一份,算準了科技在消防領域的卓越效果,而這一切,都是在一間不到30平米的辦公室,靠著4位主創人無數次的頭腦風暴碰撞而來。

最先接到「智慧消防」建設任務的是劉剛,綿陽市消防救援支隊防火處一位從業11年的幹事。對於這項巨大的工程,最開始的他也陷入了一片迷茫——雖然做過長期的考察,但在實際工作中還是對這些技術接觸不多。

擺在劉剛面前的第一個難題出現了:防火處一共有64位同事,選誰?用誰?怎麼用?

憑藉多次考察研究,三位具有高學歷、靈活的學習能力、超強的敬業心的同事被挑選出來,「術業有專攻」——劉剛根據每個人的所長明確分工。

2019年11月,乘風破浪的4名隊員順利成團,「四大金剛」合體前行,開始了為期9個月的科技鑽研實戰。

最強大腦:張耀文

張耀文是清華大學安全工程專業碩士,是團隊中的技術擔當。

對於普通人來說,從漫天的消防數據中分析出有效信息堪比大海撈針,但對於每月都要買《科幻世界》雜誌的張耀文來講,數據分析、數字解碼竟還有很強的趣味性。

今年剛做父親的他,平均每天坐在電腦旁10多個小時。女兒半歲,妻子一人在家照顧,幫不上忙的張耀文心裡特別愧疚。「有一次我老婆跑過來看我,我正在算一個東西,她在門口看了我好久,我都不知道。」愧疚與責任,讓他在任何時間都保持著清醒的大腦。

雖然時常跟各大隊火警接警次數、火災發生率這些數字面對面,但對於防火事業,光看數據並不能完全透視出警情規律,所以對數據更深層次的規範、提取和運用,就成了歸納總結的要點。

靈感的迸發有時候是突然的,綿陽米粉的美味聞名全川,但在張耀文這裡,還不如數據來得有吸引力,他嗦著米粉,腦子裡卻想著「根據警情數量分析,為什麼汽車救援有明顯的近水分布特徵?而水域救援又大多集中在涪江而不是在安昌河?」這樣的問題千千萬,為什麼之前並沒有發現?他放下手中的筷子,立即起身趕往支隊。

功夫不負有心人,7000萬條有效數據順利匯聚整合,他是真正的「最強大腦」。

最強文案:武旭鵬

「以前讀書的時候,最頭疼的應該就是論文了,沒想到現在居然又幹起了老本行,這幾個月下來,我把幾年的論文都寫完了。」

武旭鵬畢業於中國人民警察大學消防工程專業,他在團隊裡是文字撰寫的擔當。

雖然在消防這幾年從事的文字工作,也給他積累了不少的經驗,但這次的「智慧消防」現場會卻給了他一個更大、更重的「擔子」。

9個月的時間,武旭鵬完成了幾百篇文稿的撰寫,總字數高達20多萬字,相當於20篇普通本科論文的數量,「智慧消防」的技術系統包含很多晦澀難懂的專業技術詞彙。

如何在文案中完成話術的轉變,讓技術、系統介紹變得更接地氣的同時又不失科技感,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基層,是武旭鵬需要處理的核心問題。

一遍遍的檢查與核對,再一次次的請教與修改,他的妻子總是在電話裡勸他:「這麼拼幹嘛,注意身體,每天按時吃飯,早點睡覺,聽見沒......」武旭鵬嘴上答應得爽快,但轉眼又是對著文字奮戰到凌晨兩三點。妻子在手機上給他發的「晚安」,是一天的忙碌中後,最大的撫慰。

最強展示:張蘇

張蘇,是團隊中唯一的一位女同志,慧言慧語的她,被發掘成各個環節技術講解與展示的擔當。

她是四川師範大學心理學的研究生,跨專業的她如何在各個環節形象的向大眾介紹「智慧消防」科技層面的信息,是一個需要下大功夫去研究的事情。

「之所以會感覺到難,是因為消防裡很少有創立出智慧消防的實體作業系統,一旦成功就是四川首例,榮譽真是與責任並存啊。」張蘇說。

工作關係,張蘇和丈夫長期兩地分居,兩人一個月左右才能見一次。「媽媽,我今天在學校可乖啦,老師還教我們認了新字......」聽到女兒興奮地跟自己講學校的趣事,她心裡哽了一下:女兒都這麼努力地學習,為什麼我不能給她做一個更好的榜樣?

這些與技術相關的論文,她看得不太明白,就向別人取經問道;加班後回到家,她還會悄悄地在房間裡練習,「如何表達才能讓他們理解到我的意思呢?」就抱著這個問題,不斷的進行調整和排練,連表情都要做到和專業主持人一般。學習、練習,成了她這9個月做得最多的事。

全省「智慧消防」建設現場會的頭一天,張蘇抱著一大沓資料推開房門,「生日快樂!」三個隊友站在門口,手捧蛋糕笑嘻嘻地看著她。

張蘇眼睛紅了,她是一個很堅強的女人,可連日的忙碌已經讓她忘記了自己的生日,她只知道,馬上就要現場會了,講解效果、後續工作、細節檢查的事情塞滿了她的腦子。

面對著這塊蛋糕,她既感動又抱歉,「因為還有工作要趕,所以匆匆吃了兩口就繼續加班了」。

7月24日的全省「智慧消防」建設現場會,總隊以及全省同仁都來觀摩學習,張蘇以最易懂的語言和觀點,從容地向在場所有人清晰的講出了「智慧消防」的「智慧」所在,當天的PPT將近100頁高達500多MB,強大的跨專業學習能力可見一斑。

最強指揮:劉剛

「以前沒覺得,手機電池這麼不夠用!」這是劉剛接受這個項目後內心最大的感慨。

在前期,和支隊領導到蘇州實地考察之後,他一頭扎進大量國內外的文獻資料,汲取相關知識和經驗。

團隊的分工明確了,但行進過程中需要解決的資料收集、數據對接、關係協調等問題隨時都在發生,不管接收上級下達的任務,還是各種廠家和業務公司,小到個人,大到單位,他都必須親自去聯絡、去維護。這位團隊的總指揮,一位熱心、熱情、辦事高效的老大哥用耐心搭建起了各組織之間的橋梁。

劉剛在綿陽的消防系統工作多年,對於綿陽市各大隊的情況最為了解。在系統研發的過程中,需要全省隊伍錄入2017年至今的每一條警情。這對於任何一個部門來說,都是一項極度枯燥、極度考驗耐心的工作。為了能加快工作進度,他甘願做起了惹人煩的「吹哨人」,對一次次錄入系統的使用培訓緊盯不放,終於保證了數據的按期收錄,為後臺的數據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他保障了工作進度,但是卻記不清楚自己多久沒有擁抱年幼的女兒。下班回家已是凌晨,妻女也早已睡下,他只能悄悄推開房門,借著手機的微光看一眼自己的小棉襖,而手機的屏保,正是女兒的照片。

對於妻女他是愧疚的,但也是欣慰的,因為家人會在和他視頻的時候說到「你放心工作,注意身體」,女兒也會在電話裡笑著讓他早點回家。

家人的支持讓他充滿動力,同時,他也用自己的工作能力保證了「智慧消防」的生命力。

不得不得提的啟明燈:範恆

當被問到「這9個月的工作最想感謝誰」時,他們除了說謝謝家人的配合之外,還提到了一個人——綿陽消防副支隊長範恆。如果說劉剛是「四大金剛」中的團隊執行核心,那範恆就是引領專項組前進方向的明燈。

很多核心的問題都是他定奪,如「設定全市火災危險性排名前1%的單位為火災高風險單位」;很多建設性的工程都是他提出,如「數據採集系統」的搭建;很多需要改進的系統問題都是他建議,如強烈要求「微消防」系統覆蓋的面應該更廣。工作上的高要求令這支隊伍最終淬鍊成鋼。

「智慧消防」的進階與未來

憑藉著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信念,微消防、二合一、火眼系統如期上線運行,以前消防部門憑經驗、純人工去防範普查的工作模式,變成了現在科學地去發現危險性所在,更精準、更高效,監管模式也更優化。

不邀功不驕傲,他們說,他們只不過是把自己最擅長的部分運用到了工作裡面,沒有團隊的碰撞就沒有這9個月的高效進階。

這些顛覆業內防火人幾十年工作經驗和思維的專業技術,著實有著驚人的功效——從2020年這幾個系統試運行以來,綿陽市二季度火災發生率同比下降17.3%,環比下降14%!

一項巨大工程的生命力想要持續,不能光靠單純的維護,而是持續的創新。未來三年,專項組將努力建成全省統一的消防數據資源庫和消防大數據平臺,促使火災高危單位數據全面接入,實現省、市、縣三級相關數據的互聯互通,爭取達到智慧聯動、上下一體、統一高效的目標,用科技點亮防火工作的未來。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我們有理由相信,防火人的火眼匠心,會讓「智慧消防」永遠「智慧」下去!

原標題:《119人物特刊 | 方寸之間,防火人的「火眼」匠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方寸之間的未來
    她的微塑盆景、動物、人物、山公小件等70餘件套作品,還首次集中在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展廳以《指尖上的精靈——霍培英微塑作品展》的主題亮相。事實上,佛山這股「山公熱」已經持續了兩個多月,在多場展示、論壇、科普、體驗等活動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佛山這一獨特的微塑技法技藝。
  • 匠心打磨 揭秘《RWBY》手遊人物建模-Yang篇
    《RWBY》手遊作為一款由RoosterTeeth正版授權的二次元格鬥手遊,在人物建模上力求用匠心還原原作,遊戲實際畫面為橫版,但也採用了3D建模然後投影為2D的方式,做到在方寸之間最大程度的還原細節。這是裝備各部分別的建模設計:而全部的零部件建模完成之後,將其和人物本體拼合,進行細節渲染,例如皮質材料或者金屬搭扣之類的材質也做到能夠擬真的程度。
  • 香港「火眼實驗室」準備好了!
    本文轉自【中新網】;8月26日,位於香港中山紀念公園體育館的大規模核酸檢測「火眼實驗室」(臨時氣膜實驗室)已經準備就緒。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8月26日,香港特區政府檢測工作組和內地核酸檢測支援隊的相關人士視察「火眼實驗室」之前,拍照紀念。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8月26日,相關人士視察「火眼實驗室」。
  • 《匠心與愛心同行》——匠心之路【抗疫特刊】出刊
    為完整記錄這段不平凡的歷史,《匠心與愛心同行》將社會各界優秀企業及企業家在疫情防控中做出的傑出貢獻一一記錄,於2020年11月正式出刊。       《匠心與愛心同行》從「擔當、使命、行動」維度,全面展示國家機構團體、中國企業、中國人民抗疫行動和成果經驗
  • 探訪香港「火眼實驗室」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9月12日,記者走進位於香港中山紀念公園體育館的臨時氣膜實驗室(又稱:「火眼實驗室」)。
  • 華大「火眼」實驗室助力河北抗疫
    1月8日,華大「火眼」實驗室(氣膜版)經過通宵連夜建設,僅用10個小時亮相河北體育館,每日最高可檢測樣本量達到 100萬人份。與此同時,石家莊華大醫學檢驗實驗室、車載「火眼」實驗室均已就位,助力河北抗疫。
  • 華晨宇X沃爾沃:初心在方寸,匠心在咫尺
    從1927年延續至今,近百年的匠心品質,這與華晨宇對音樂的極致追求高度契合。2013年出道至今已經七年,華晨宇在音樂上從不妥協。每次演出之前定要保持嗓子的最佳狀態,演唱歌曲時也時常進行改編以尋得更好的演出效果,發表的每首歌定要聽成千上萬次並多次修改來確保各種細節是否到位。很多人說華晨宇的歌迷都是華晨宇一場一場唱出來的。
  • 東勝集團火速馳援「火眼實驗室」建設
    (推廣)  1月7日深夜,東勝集團接到緊急任務,河北體育館內將搭建採用氣膜結構模塊化布局的專業核酸檢測實驗室——「火眼實驗室」,急需建設工人。戰「疫」告急,東勝集團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火速集結東勝棉五社區改造項目以及東勝·紫晶悅和中心項目建築工人共計171人,奔赴建設現場,通過十餘個小時的持續奮戰,高質量高效率完成「火眼實驗室」搭建任務,當前已進入收尾階段,即將投入使用。圖文搭建現場。 供圖  「火眼實驗室」是規模化、標準化的核酸檢測平臺,可提供一體化的病原檢測解決方案。
  • 扇畫——方寸之間的風情萬種
    緣是書扇文字,行氣縱橫,無限匠心留其中。扇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扇子,最早稱為「翣」(shà),歷代書畫家喜歡在扇面上繪畫或書寫,以抒情達意或為他人收藏,或贈友人以詩留念。存字和畫的扇子,保持原樣的叫「成扇」,為便於收藏而裝裱成冊頁的習稱「扇面」;從形制上分,圓形叫「團扇(紈扇)」,摺疊式的叫「摺扇」。
  • 方寸之間構建微縮世界,微景觀DIY原來可以這麼簡單
    方寸之間構建微縮世界,微景觀DIY原來可以這麼簡單 2020-10-05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隆昌,有一個「方寸達人」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講的是明朝有一奇人,用核桃雕刻了一艘小船,刻了蘇軾遊赤壁的情形。核雕,是傳統民間微型雕刻工藝它以核桃、果核等為原料憑藉一把刻刀在毫釐之間雕刻出萬千世界
  • 比如旱地忽律、火眼狻猊?
    火眼狻猊:這是鄧飛的綽號,《水滸》中第四十四回,在對人物的出場時,是這樣描述的,「為他雙睛紅赤,江湖上人都喚他做火眼狡貌。」狻猊是獅子,郭璞曾注說:「即獅子也,出西域」。火眼,估計是一種眼病,合起來,就是眼睛發紅光的獅子,所以我們可以將這個綽號理解為是雙睛紅赤的獅子。
  • 石家莊火眼實驗室已建成!這就是中國速度!
    石家莊火眼實驗室已建成!這就是中國速度! 8日,日檢測通量10萬單管的「火眼」實驗室僅用時十小時火速亮相河北體育館網球館,每日最高可檢測樣本量達到100萬人份。 與此同時,石家莊華大醫學檢驗實驗室和車載「火眼」實驗室均已就位。
  • 華大發布三款車載式「火眼」 「擎天柱」變身檢測實驗室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16日訊(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火眼」實驗室有車載版了。10月16日,「火眼機動高通量應急檢測方案發布會」在深圳國家基因庫舉行。本次會議以「千裡馳援,克日即檢」為主題,發布了由華大聯合開發的三款車載式「火眼」。
  • 小小郵票覽盡近代變遷,方寸之間暢舒愛國情懷
    常言郵票是「方寸之間包羅萬千世界」,對於黃添來說,他愛上這「小小方寸世界」,不只是鍾情一生的興趣,更是他對祖國故鄉的情感寄託。有趣的是,由於長期在郵展中「淘寶」的過程中,逐漸練就了黃添一對「金睛火眼」,能分辨出郵票的真與假。「有幾次我在拍賣會上,發現了贗品。」黃添說,有一次拍賣會上有一個「京奉空中郵運紀念」的項目,當時黃添打電話到拍賣行詢問詳情,得知郵票本身質地厚而且沒有背膠,當時他就懷疑有人將不是正式郵品的紀念仿製成無齒郵票,於是他複印好材料,並且提醒拍賣行這可能是一張假郵票。
  • 最高日檢測通量可以突破百萬 「火眼」是這樣煉就的
    圖為檢測人員在石家莊「火眼」實驗室緊鑼密鼓地進行檢測工作。王壯飛 攝1月14日傍晚,河北省石家莊市河北體育館網球館內,一座座半圓柱體狀的白色氣膜實驗室排布開來,實驗室門帘位置上「火眼實驗室」五個大字以及鮮紅的「火眼」圖標格外醒目,實驗室內燈光明亮,檢測人員緊鑼密鼓地進行樣本取樣、核酸提取、核酸擴增等工作。
  • 「火眼」內部長啥樣?日最高檢測為何能達100萬人份?
    為了儘快排查陽性病例,阻斷疫情擴散,1月11日,河北石家莊市啟動第二輪全員核酸檢測,「火眼」實驗室是本輪核酸檢測樣本的重要檢測點之一。  10小時建成 21小時投入使用  每日最高可檢測樣本量達100萬人份  1月8日,「火眼」實驗室在河北體育館網球館建成投用。
  • 「太空艙」「擎天柱」先後上陣,華大各類「火眼」助力病毒檢測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地面「太空艙」,可自動變身的「擎天柱」,核酸檢測巴士……它們共同的名字是「火眼」實驗室。11月12日,在高交會的「改變世界的新興科技」論壇上,華大基因首席市場官趙立見介紹了為應對新冠疫情,華大先後為不同場景研發的核酸檢測實驗室。
  • 深圳「火眼」實驗室日均樣本檢測量可達1萬人份
    2月16日,記者從位於深圳國家基因庫的華大基因深圳大鵬「火眼」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當日完成首批深圳市各醫院送檢的4000餘份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樣本檢測。據華大基因深圳大鵬「火眼」實驗室負責人張紅雲介紹,實驗室選址深圳國家基因庫後,深圳市和大鵬新區為實驗室建設開闢「綠色通道」,實行「特事特辦」,從申報、登記、審批到建設完成僅用3天時間。實驗室於15日完成設備安裝、調試,正式啟用,日檢測通量可達1萬人份。
  • 【臨夏非遺】臨夏雕刻葫蘆 方寸之間展現萬千氣象
    臨夏雕刻葫蘆源於蘭州刻葫蘆,既繼承了蘭州刻葫蘆的傳統技 法,又大膽改革創新,集書法、繪畫、雕刻於一體,以中國畫線描為基礎,以葫蘆為紙,以針尖為筆,以奇妙的構思、美的圖案、嫻熟的刀法,用針尖一筆筆遊走在葫蘆上,將人物、山水、花卉、飛禽走獸、唐詩宋詞等刻入畫面,供人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