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12月17日消息(記者楊昶 周洪)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消息,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突飛猛進,數位化在深刻改變著人們日常生活,線上預約掛號、掃碼支付貨款、網約汽車出行等等給人們帶來極大的方便。與此同時,也使部分老年人感到無所適從——掃不出健康碼,進不了小區門;用不了行動支付,買不了東西;不會在線預約,去醫院掛不上號。
幫助老年人跟上資訊時代,彌合數字鴻溝,在這方面,上海邁出了一步。最近 東方社區信息苑 在上海市大數據中心的指導下,推出「一網通辦」百萬老年人應用輔導公益活動,普及各項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的智能化應用。
「一網通辦」,是指依託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推行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理,只登錄一次,即可全網通辦。那麼,該平臺是如何打造「一網通辦」社區諮詢服務點、為社區老年朋友提供常態化服務的?昨晚,東方網東方社區信息苑項目負責人陳翠翠,接受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主持人楊昶採訪時,解釋了「一網通辦」的基本運行模式。
陳翠翠表示,一網通辦其實是針對全體市民的網上辦各種政務,讓數據跑路,非常實用。很多原本到線下的,比如說辦居住證,辦出生證就是原先要到線下辦的,現在是通過一網通辦的一個APP或者是PC端就能實現,東方社區信息苑等於是在上海市大數據中心的指導下,幫助老人學會使用一網通辦這樣子的一個平臺,更加方便的處理各種政務方面的公共服務方面的一些享受,這樣的便捷化的服務。在上海有300多個的服務網點分布在上海的各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裏面,始終有這樣一個公共文化設施來為全市的居民提供數位化的文化服務。
陳翠翠說:「在我們十幾年的工作過程當中,我們發現從最開始的教老人使用傳統的PC端,到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移動終端越來越普及,我們始終一直在說通過怎麼樣的一個途徑幫助我們上海的老年朋友,就是來掌握這樣信息化的一個智能的移動終端的這樣一個工具。我和我的同事們主要也是從老人的實際的需求出發,比如說前段時間的就是涉及到一些新出來的軟體,我們的老年朋友不會使用,我們會進行課程的開發。我們大概有三大板塊,包括看新聞辦、政務、享服務這樣子一個整體的服務項目。」
12月15日上午,來自上海市大數據中心的專家在徐家匯街道樂山鄰裡匯為 東方社區信息苑的百名講師開始了系統、專業的「上崗」培訓。這百名講師隊伍,將通過接受系統培訓和考核,深入社區為上海市的老年朋友提供「一網通辦」各類應用的輔導。那麼,項目運行情況如何呢?上海市大數據中心講師王倩璐接受《新聞有觀點》採訪時說:「針對老年人常用的一些移動端的服務,我們有一個教程,具體該怎麼樣一步步辦理,然後也做了一定的介紹。」
楊昶:您給他們做培訓,他有沒有從他們獲得某些反饋,比如說老人在使用我們的平臺的時候,會遇到這樣或者是那樣的問題嗎?
王倩璐:會的,因為後來也跟百名講師也有做溝通。然後說到老年人很多用的是老年手機,我們不是辦理事項要人臉識別要什麼,有一定的操作的,他手機如果是老年機的話,版本低或者不是智慧型手機,有一些服務都是沒法用的。所以這一塊之前他們也給了我們很多反饋。針對於我們現在防疫的隨身碼,然後這塊也反饋了很多問題,可能後期的話會出一個老年人專版隨身碼,有一個就是靜態的隨身碼,可以列印出來的。
上海「一網通辦」的移動端叫「隨申辦」,「隨申辦」的「申」代指上海,取「隨身辦」的諧音,寓意用戶只需掏出手機,就能隨時、隨地、隨身辦理各類事務,隨申辦又是如何服務老年人群體的?
隨申辦負責人 上海市大數據中心應用開發部工程師貝文馨說:「按照我們目前一網通辦的一個實名用戶數大概已經是超過了4000萬,那麼在使用人群來看,還主要是在20歲到30歲這樣的一個覆蓋的人群。那麼我們接下來我們再研究就是老年人的專版,可能叫長輩版或者是關懷版,我們還在研究,我們會進行一個前期的調研,會去考察一下,研究一下就是真正老年人的操作需求和一個服務的傾向性,然後在專欄中予以體現。」
貝文馨繼續說道:「一網通辦在總體的推進的方面是很注重線上線下聯動,就是我們講求一網通辦線上速度線下溫度,不管是我們年輕人,可能是在手機上操作方面可能是比較比較便利,那麼老年人我們也考慮到,如果說在線上操作實名驗證不方便的話,也可以進行一個線下的操作。全市覆蓋了這麼多的線下的服務中心,都可以進行一個實名的驗證,那麼老年人也能得到自己一個一網通辦的一個帳號和密碼,然後就可以進行使用了。」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其中提到,要「促進智能技術有效推廣應用,讓老年人能用、會用、敢用、想用。」科技進步是普惠的,老年人不該被排除在數字社會之外。如何幫助老年人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任孟山對此做出了解答:「我覺得是個意識的問題,我們說現在政府的意識是非常到位的,所以專門出了實施方案。那麼現在提到這個問題其實是這種家庭意識,整個社會的意識,我們說到數字反哺就是年輕人教給老年人去使用。這個意識其實應該可以至少通過幾個方面來進行來培養,我們在學校情況來講,學校裡就可以通過告訴學生這種理念,回家多教老人去學學這些數據產品。另外一點就是在社會層面上來講,不能絕對是年輕人教給了或者說去(居高臨下的),他應該是個平等的意思,因為老年人會的東西你也不一定會對不對?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大家的意識到了之後,你的耐心度就會提高了。當然了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媒體在這種呼籲上,能夠把這些方面把這些層面多給大家講一講,多給大家聊一聊。現在不管是短視頻,還是我們的廣播節目還是等等其他的,那麼這些媒介產品上來講,也應該有這個理念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