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不死」之城裡的生命感悟,一部有靈魂的紀錄片

2020-12-24 莫跡文化

早晨起來,當被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喚醒的時候,突然在想,如果這世界上沒有了陽光會是怎樣?如果晝夜都是黑暗的會是怎樣?陽光對於我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也許很多人都不曾想過這些問題。但其實我們習以為常的晝夜節律,對於有些地區有些人來說,卻是奢侈的享受以及漫長的期待。朗伊爾城就是其中之一。

朗伊爾城,位於挪威斯匹次卑爾根島,地處北緯78度,這裡距離北極點只有1300千米,是世界上離北極最近的城市,被稱為「最北之城」。因為極夜的原因,每年這裡都有幾個月要經歷漫長的黑夜,同時有60%的土地常期被冰川覆蓋,鮮少有生命的跡象。因為氣候惡劣,它成為了一個「不生不死」之城,在這座城市裡,出生以及死亡都是被禁止的,產婦臨產前以及病人和老人必須離開這裡,去挪威的其他地方療養和治療。所以每年在極夜期間,這裡常住人口不足800人。

一個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為什麼還有人願意守在那裡?這裡究竟是什麼樣子,又有怎樣的魅力?這些人又是怎樣在生活?這就是《光語者》這部紀錄片,想要為我們揭曉的答案。

《光語者》是北京極光映像傳媒有限公司出品攝製的紀錄片,該公司長期專注於極限領域(太空,深海,極地)的科學探索,這部紀錄片更是中國首部北極紀錄電影,為我們揭開了人類與北極的真實故事。我們所看到的,不僅是極地之城的震撼景象,還有人類對於光與希望的追逐,以及對於自然與生命的敬畏。

一、沒有光的地方

在朗伊爾城,有一段漫長的時光,是只屬於黑夜的。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對於朗伊爾城來說,光是一件無比奢侈的東西。白天黑夜只能靠計時器來分辨,人體的晝夜節律開始失去效用,世界混沌不開。「時間正常在流動,但窗外的景色卻是一樣的。」

《光語者》一開篇,就是一片黑夜籠罩的大地,寒冷的風揚起一陣陣雪土,冰封的路面毫無生機,零星的屋宇裡點著零星的燭火,到處是一片死寂。但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依舊用他們的方式,製造光明,尋找光明,渴望光明。

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安娜和畢歐納是典型的製造光的人。他們一個是燈光設計師,用想像力賦予燈光變換的生命,一個是電廠負責人,為燈光的變換提供能源支撐,他們都在用各自的方式,給予這個時間和空間下的黑暗城市光明;奧德格奧拉夫也是兩個不同凡響的人物,在沒有光的極夜日子裡,他們仍然通過自己的相機和畫板,記錄和傳遞陽光的樣子;克里斯多福博士和雷斯,他們則是肩負著科學的使命,用腳步丈量極地的尺度,挖掘極地的秘密。

「如果你不知道應該做什麼,你就無法生存。」在這座「最北之城」,當人們無法依靠陽光生存的時候,還能依靠的就只有自己的精神之光和信仰。

二、孤獨寂靜裡絢爛的光

極光是一種絢麗多彩的等離子體現象,它多種多樣,變幻莫測,燦爛光輝,被稱為是自然界最壯麗的奇觀之一,這種現象常發生在南北兩極附近地區的高空中,朗伊爾城就是觀察極光的好去處,《光語者》裡就用鏡頭記錄了極光絢爛壯觀的景象。

極光雖然美麗,但是它的能量巨大,它釋放的能量可以與全世界各國發電廠所產生電容量的總和相比。這種能量也時常帶來破壞性,比如攪亂無線電和雷達的信號,給電力傳輸造成幹擾,或者使電路中的電流局部或完全「損失」等。如此強大的力量,以及如此強大的破壞力,這正是極光的神秘之處,如何做到趨利避害,利用極光所產生的能量為人類造福,是當今科學界的一個重要命題。

極光的秘密只是近極地地區等待挖掘和發現的秘密之一,除此之外,極地還有很多秘密等待人類的挖掘,但它自身的環境對於挖掘來說,卻是嚴峻的考驗。劉楊就是接受這項考驗的人。

劉楊是中國空間物理專業研究者,是一名駐守在中國北極黃河站的負責北極空間環境監測的極地科考隊員,從駐守之日到離開之時,他獨自一人度過了120個極夜,設備維護、數據檢查,周而復始,忍受著巨大的孤獨,在全無光明的駐守日子裡用真實的鏡頭語言記錄他的極夜歷程。黑夜的壓抑沒有將他壓垮,相反卻讓他更加感受到了自然的偉大。

「漆黑寂靜的極北荒原與神秘詭譎的極光,北極的壯美反襯出人類的渺小。」這是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也是人類在科研面前的渺小。科研之路漫長而艱辛,無數的科學家都在忍受著這樣的煎熬,孤獨地等待著,等待著光明的到來。黑夜總會過去。這絢爛的光是極地之光,也是科學之光。在這光芒下,在自然與科學的光芒之下,我們都滿懷希望憧憬著明天的到來。

三、一部有靈魂的紀錄片

《光語者》被稱為是一部帶有靈魂的紀錄片,而它的靈魂就在於片中所折射出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傳遞著光與希望。沒有一個地方能比這裡更讓人感受到人與自然的疏遠,同時也沒有一個地方能如同這裡一樣讓人感受到人與自然的親密。在這裡,生物的種類以及數量極少,人類能夠依存自然的空間極小,但同時,在高度冰封和長期黑暗的環境裡,人類沒有一刻能比現在清晰地認識到對於自然給予的渴望。

人類與自然究竟是什麼關係?從課本裡的述說,到疫情、災難的教訓,其實無不在滲透著自然的授予以及反擊,無不在教育著我們敬畏與和諧。為了達到這樣一種和諧,無數的紀錄片記錄過種種災難,危機、瀕危的野生動物、波濤洶湧的浪潮、甚至是即將枯死或被覆沒的土地……但這些片子終究只是通過視覺和情感的衝擊,來達到宣教的目的,是一種反向的刺激。《光語者》這部紀錄片不同,它用的是一種更加直接也更加沉默的方式進行教誨。它讓我們看穿了在那個幾乎可以稱為無自然的地域中,人類過著怎樣的生活,又有著怎樣的依賴和渴望。這是一種對於靈魂的潤澤與洗禮,是用一種更加靜默的方式,幫助我們回歸對於自然的敬畏。

有機會一定要去那裡看一看,感受一次自然的洗禮。也許經歷後會更加懂得,晝夜節律,自然萬物,空氣塵土,我們身邊每一件自然而生的東西都值得珍視和對待,而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包容就是生命裡的光。電影結束,請你一定要堅持一會,片尾有許巍獻唱的主題曲《無盡光芒》。

「生命如此美好,願有光,照見你。」

相關焦點

  • 直面生死、敬畏生命,紀錄片《生生》裡的「愛」與「勇敢」
    紀錄片《生生》直面癌症,採用全紀實的拍攝方式講述16個與抗癌息息相關的真實故事,帶領大家觸摸生命中最真實、最掙扎卻也最有力量的「重要關頭」,共同探尋生命的價值。「這是一部離死神很近的紀錄片」;「可怕的不是腫瘤,是生離死別」;「愛與勇敢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好」;「和朋友談起如果自己也有那麼一天,希望得到的是有尊嚴地離開」;「如果一個人連死亡都不敢正視,又如何敬畏生命,熱愛生活」。
  • 生命永生、靈魂不死
    靈魂不死、子孫繁衍、生命永生等生命思想,儒釋道思想滲透其中關於春節的起源,其說法有很大,有臘祭說、鬼節說和巫術儀式說等等,但他們都蘊含著中國傳統本原哲學為基礎的生命觀,即子孫繁衍、生命永生與靈魂不死。春節最為我國歷史最悠久,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節日,其民俗活動是對基本文化意識的鮮明體現。
  • 也許死亡並不可怕——紀錄片《生命的盡頭》
    《生命的盡頭》觀後感(隨心寫的,(沒)文(有)筆(文)不(筆)好別嫌棄)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村上春樹之前在《挪威的森林》讀到這句話的時候總覺得很有意思,推敲一番後還為這句話難過好久,人人都不能避免死亡是生命最無奈的事。現在看完《生命的盡頭》,在紀錄片當中感悟死亡,比在書中看到、別人口中聽到的、自己想到的都更加真實。
  • 海賊王:艾斯之死,布魯克復活,路飛重生,看不透的生與死
    今天聊一個稍微沉重點的話題,聊聊海賊世界中的生與死。大家知道,在海賊世界裡,其實是很少有角色會真正的死亡的,即使那些剛開始看起來窮兇極惡的人,最多也就是被路飛或者其他人給暴打一頓,然後由海Jun接手送進海底監獄,比如魚人阿龍,七武海克洛克達爾,小丑巴基,火拳艾斯等等。
  • 靈魂不死嗎?
    我已經走到人生的邊緣上,再往前去,就是 「走了」「去了」「不在了」」沒有了」。中外一例,都用這種種詞兒軟化那個不受歡迎而無可避免的「死」字。「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規律,誰也逃不過。雖說:「老即是病」,老人免不了還要生另外的病。能無疾而終,就是天大的幸運 ;或者病得乾脆利索,一病就死,也都稱好福氣。活著的人儘管捨不得病人死,但病人死了總說「解脫了」。
  • 【感悟生活】生而為人的抱歉
    今天,一位當事人給我說他的老闆昨晚飲用巴氏消毒液自殺身亡,將自己的年輕的生命定格在這個紛擾的庚子年,留下古稀之年的老母,嗷嗷待哺的幼兒。聽此,我的心一震。想起林來梵先生的一段話:「孩子,你有勇氣自殺,為什麼沒有勇氣活下去呢」,或許,活下去需要比自殺更多的勇氣。他可能嘗試過很多次要活著,但都失敗了。 很多時候,我們一面在感慨生活不易,卻再也不說且行且珍惜。
  • 電影《朝聖之路》:一部探討生命意義的厚重之作
    選擇的朝聖之行程是個人私慾的一種反映,同時也為自我提供了一個思考的空間。每個人的生命,其實都是一場朝聖。母親生命的終了也是一種朝聖的結束。而丹尼爾帶著自己兒子的骨灰的朝聖也是對生命的一種思考。湯姆許多年來一直與兒子的關係不好,直到兒子的離世,他才意識到生命中有兒子的陪伴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 靈魂擺渡·黃泉:情之所鍾者,不懼生,不懼死,不懼分離
    前段時間經常在瀏覽器等各大信息平臺看到《靈魂擺渡》這部劇的推送。由於各類的影評都寫得非常動人,尤其是「自此八百裡黃泉,再無孟婆」這句話的刷屏,以及對「孟婆三七」的顏值的淪陷,導致心心念念著這部劇很久很久。後來,在百度搜了搜,發現影片的關鍵詞,有「驚悚」兩個字。
  • 生命的意義在於奮鬥,不應過分看重生死
    生與死本身就是一組反義詞,生為陽,死為陰。中國的老子,可謂是古往今來最接近道之本體的少數智者之一,他的智慧超塵拔俗,一路順流而上,追本溯源,直抵宇宙萬物的源頭,在那裡,他發現了「道」的原貌和構成:「一陰一陽謂之道」。
  • 清明節的「死」與復活節的「生」
    主導中國文化數千年的儒家學派「重生」而「安死」,其創始人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比起死後的世界,儒家更加關注生的世界,強調在現實人生的積極進取中去創造「不朽」。傳統文化還非常看重身體,幾乎等同於生命本身,視父母為生命之源,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也因此,中國文化非常強調孝道。在世人看來,墳墓,意味生命的終結。
  • 紀錄片《生命之鹽》:以鹽的名義,講述世界變遷史
    歷經五年的精心打磨,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出品,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北京發現紀實公司承制的六集人文紀錄片《生命之鹽》,將於今年4月22日登陸央視紀錄頻道。《生命之鹽》海報紀錄片《生命之鹽》分為《相依》《國命》《生存》《財富》《疆界》《回歸》六集,由著名電視製作人張力擔任藝術總監,曾獲得「白玉蘭」最佳中國紀錄片獎的張曉穎擔綱總導演,文化學者白瑋出任鹽文化顧問,影視演員周一圍解說旁白。
  • 導演蘇青米娜:「從獵奇走向真摯,做有生命和靈魂的電影」
    導演蘇青米娜:「從獵奇走向真摯,做有生命和靈魂的電影」 2020-08-19 14: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遙遠的救世主》芮小丹丫頭不簡單?怎麼理解當生則生,當死則死
    芮小丹的境界真實有效,甚至高於丁元英和智玄大師,因為活的世界和境界不一樣,其他人在三維世界的克萊因瓶裡面迷失了,只有芮小丹走進了四維空間,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很多人不解,為什麼豆豆要安排芮小丹的死亡,有三層意義:第一,芮小丹非死不可,因為死了才是天國的女兒。
  • 必看生命紀錄片單|病毒是大自然的自保,而人類還在喊冤
    我國的先民們認為,世間萬物,無論人類動物,花草石木還是山川河流皆有靈魂。 時至今日,我們許多的後人,卻將「萬物有靈」拋之腦後,對自然萬物毫無敬畏之心,眼前的「肺炎疫情」便是自然給我們的一次嚴重警告。面對疫情,慌亂、恐懼之餘,我們更應該想想人與自然的關係,想想今後我們該做些什麼。所以,今天為推薦的幾部自然生命紀錄片,有著每一個身處疫情中的人都該去了解的自然知識。疫情當前有哪些知識必須要了解?
  • 生是什麼?死又是什麼?-神不在的星期天
    《神不在的星期天》如果換個形象的形容方式,就是神話風的故事配上實際的沉重,是黑色的巧克力。當故事越有神話風格的時分,那份實際的沉重越是分外奪目,在十分反常的日常中無形地滲透出那淡淡的憂傷,這是一部在失望的末日世界中歌頌著生命之美的小說。
  • 詩歌是人類靈魂的召喚者,詩歌延伸了生命,人類不死詩歌不亡
    詩歌,是人類靈魂的勾勒者,也是生命的延伸方式,可以說,人類不死,詩歌不亡,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中,詩歌能夠舒緩心靈,釋放壓力,表達情懷,生活中不要老是壓力、競爭,還要有點浪漫的東西。古有宋玉悲秋,易安詠菊,但多是個人身世飄零,而如今周杰倫的《菊花臺》,卻給原來古詩賦予了歷史的厚重感!
  • 那隻蝴蝶永遠地刻在了我的記憶中,不只是蝴蝶,還有對生命的感悟
    我視線中的那隻小小的蝴蝶,在生與死的間隙永不停息地抖動著翅膀,它在向世人詮釋生命的意義。記得在軍訓期間,驕陽似火,同學們在烈日的暴曬下都近乎虛脫,終於,在我們的央求之下,教官才允許我們片刻的休息。蝴蝶已經筋疲力盡了,它不想再做無謂的鬥爭,我情不自禁地唉聲嘆氣到:「真是不堪一擊的生命!」
  • COP15雲南核心影像《生命之歌》總導演周衛平:為大地寫詩,為生命立傳
    他總是說:「不累,喜歡就不累。」十幾年來,周衛平一路跋涉,一部接一部的出作品,也一步接一步的向前跨越。拍紀錄片是他覺得最幸福的事。30多歲才扛起攝影機 珍惜、感激這個機會 周衛平經常說自己是一個幸福的人,一直在做自己最喜歡的紀錄片攝製工作。
  • 這樣一部頂級紀錄片,您沒有看是您的遺憾
    大家好,我是老唐在此之前請原諒我的無知,雖然通過查閱一些資料大致了解玄奘法師的事跡,但遠沒有《玄奘之路》這個紀錄片沒帶給我震撼,這個紀錄片我已經多次觀看,每次看完靈魂受到洗滌,卻久久不能平靜。主要是借紀錄片還原大家印象中西遊記唐僧,還原一個歷史上真實的玄奘,以及推薦給更多朋友觀看,這樣一部頂級紀錄片,您沒有看是您的遺憾,無關於宗教和國籍。
  • BBC頂級經典紀錄片,每一部都是神作
    通過逼真的畫面和生動的講解,了解奇妙的地球,豐富多彩的生命。 BBC出品的紀錄片絕對是世界上最好的科普視頻之一,下面這四部更是經典中的經典。 西非撒哈拉沙漠邊境,統治族群長達三年之久的黑猩猩戴維面臨其他雄性的挑戰,為了守住王權,他開始選擇結盟。而當遭到圍攻後,這位不死的王者又毅然決然踏上奪回王位的復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