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山雨欲來風滿樓——中國共產黨抵制「左」傾教條主義的鬥爭

2020-12-22 澎湃新聞

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調研時強調,我們一定要牢記革命先輩為中國革命事業付出的鮮血和生命,牢記新中國來之不易。創業難,守業更難。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要很好學習了解黨史、新中國史,守住黨領導人民創立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傳承好紅色基因,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吉林市公安局微信公眾帳號設立【學習「四史」 堅守初心】專欄,每日發布「四史」相關內容,通過天天學習,讓紅色基因激勵廣大民警不忘昨日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以更加優異的成績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績100周年!

漳州戰役(油畫)

寧都會議舊址

1932年,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似乎是比較平淡的一年。它既沒有1927年那樣的大起大落,也沒有1934年那樣的苦難,當然也沒有1949年那樣的輝煌。但是,歷史之河潛流湧動,其大潮在向前奔騰的同時也會因暫時遇到障礙而出現曲折與回潮。1932年可謂是激蕩曲折之年。黨內正反兩種力量激烈鬥爭,「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根據地逐步佔據了統治地位,但其錯誤還沒有發展到導致中國革命事業嚴重挫折的極端狀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雖然屢屢遭到壓制和打擊,但仍然在苦苦堅持,維持著革命根據地的生存和發展。

(一)

要理解中國共產黨1932年的歷史,自然離不開當時中央蘇區的歷史,而要理解當時中央蘇區的歷史,又要從前一年的贛南會議說起。

1930年初,中共臨時中央還留在上海,但其「左」傾教條主義方針已經逐步推行到各地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去。毛澤東、朱德領導開創的中央革命根據地首當其衝。

1931年11月1日至5日,在六屆四中全會後派往中央蘇區的中央代表團主持下,蘇區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即贛南會議)在江西瑞金召開。毛澤東當時是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但會議的矛頭卻是對準他。會上,大家對根據地問題、軍事問題、土地革命路線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個性堅強的毛澤東堅持認為,中央革命根據地從實踐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線和方針是正確的,符合根據地實際情況。中央代表團卻根據臨時中央的意圖,不顧事實對毛澤東進行批判,把他的正確主張指責為「狹隘的經驗論」「富農路線」「極嚴重的一貫右傾機會主義」,強調要「集中火力反對右傾」,並且上升到「根本否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單憑自己的狹小經驗和短小眼光來分析各種問題,這完全是農民的落後思想,事實上會要走到錯亂的非階級路線的前途上」的嚴重程度。

十年後,毛澤東在《〈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對這些「欽差大臣」有過尖銳而深刻的批評:有許多人,「下車伊始」,就哇喇哇喇地發議論,提意見,這也批評,那也指責,其實這種人十個有十個要失敗。因為這種議論或批評,沒有經過周密調查,不過是無知妄說。我們黨吃所謂「欽差大臣」的虧,是不可勝數的。而這種「欽差大臣」則是滿天飛,幾乎到處都有。可見毛澤東對此是有過深刻的切身體驗的。

然而當時,作為嚴守黨內紀律的下級,他只能保留自己意見,服從組織決定。會議根據臨時中央的指示,設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取消紅一方面軍總司令和總政委、總前委書記的名義。顯然,這是要排擠毛澤東在中央蘇區對紅軍的領導。

此後,毛澤東的處境日漸困難。最困難的時候,用他的話說,連鬼都不上門。

(二)

臨時中央那些年輕領導人,激情有餘,理性不足,並不了解中國國情和敵我力量對比,就生吞活剝蘇聯經驗,用主觀想像和照搬的教條去指導中國革命。他們認為: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與地主軍閥的封建剝削,使中國的經濟危機發展到整個國民經濟總崩潰的形勢。國內階級力量的對比已經變動了,革命力量已經壓倒反革命力量,右傾機會主義仍然是目前主要的危險,要準備黨的組織與黨員去迎接行將到來的偉大的階級決戰。目前的任務:為擴大蘇區、為將幾個蘇區聯繫成整個一片的蘇區而爭鬥,為佔領幾個中心城市以開始革命在一省數省首先勝利而爭鬥。

在這種狂熱情緒推動下,他們給中央蘇區發去指示,要求紅軍進攻江西中心城市。這實在是一個冒險政策。

此時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周恩來從上海秘密進入蘇區。1932年1月上旬,蘇區中央局在瑞金開會討論臨時中央提出的攻打南昌問題。務實的周恩來徵求了毛澤東的意見,毛澤東認為國民黨重兵固守堅城,紅軍又缺乏攻堅武器,因此不能去打南昌。周恩來同意並回復臨時中央,表示進攻中心城市有困難。臨時中央答覆:如果不能打下南昌,至少要在撫州、吉安、贛州中選擇一個城市攻打。話說到這個程度,看來不去攻打城市就會被扣上違抗中央的帽子。於是蘇區中央局會議就討論究竟是打撫州、打吉安還是打贛州。多數人認為三個城市中只有贛州守軍較少,並且比較孤立,於是會議又變成討論如何打贛州。但毛澤東仍然不同意打贛州,他認為贛州是贛南的政治經濟中心,是敵之必守,且三面環水,易守難攻,以紅軍現有力量和技術裝備很可能久攻不克,還是不打為好。即使要打,也只能採取圍城打援的戰術。但蘇區中央局多數成員根據臨時中央的指示,還是決定打贛州。時任中革軍委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後來回憶:「我開始時也不贊成,後來中央一再來電,於是我又動搖,變成贊成打贛州了。」毛澤東又一次成為少數。

1932年1月10日,中革軍委發布訓令要求紅軍攻取贛州,並任命彭德懷為前敵總指揮。當時有人還說:打下贛州再和毛澤東算帳。然而,即使是有彭德懷這樣的猛將指揮,紅軍攻打贛州長達33天,不但城未攻下,自己傷亡達3000多人。事實證明,毛澤東的主張是正確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既然打贛州不行,那紅軍下一步該往哪裡行動呢?3月中旬,蘇區中央局召開擴大會議,毛澤東主張紅軍主力向敵人力量比較薄弱、黨和群眾基礎較好、地勢有利的贛東北發展。但有人認為還要繼續打贛州,有人認為要執行臨時中央的「進攻路線」,向湖南進軍。會議雖然否決了毛澤東的意見,但也沒有接受繼續打贛州或進軍湖南的錯誤觀點,決定紅軍主力「夾贛江而下」,分成西路軍和中路軍分別作戰。毛澤東又有了指揮紅軍的機會,以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和中革軍委委員身份率中路軍北上。

在行軍過程中,毛澤東得知閩西的紅軍連克兩縣,國民黨地方部隊潰退到廣東。根據敵情變化,他提出中路軍改變行動方向轉向閩西,因為福建是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之地。周恩來經過研究,決定將中路軍改稱東路軍,同意由毛澤東率領東路軍攻打閩西龍巖,並向東南方向發展。

毛澤東當時的觀點是:向北的話南昌敵人強大,向南會與廣東軍閥頂牛,向西有贛江阻隔,只有向東發展最為有利,一來有閩西老根據地作依託,二來閩南還有廣闊的發展餘地,是一個最好的發展方向。在進一步了解福建境內情況後,3月底,他又向周恩來提出一個大膽設想:遠離根據地,「直下漳州」。因為茲事體大,周恩來親自從瑞金趕到長汀,與毛澤東等開會研究此事,並聽取中共福建省委關於漳州地區情況的報告,隨即批准了龍巖、漳州戰役計劃。4月10日,毛澤東指揮紅一軍團攻佔龍巖城。19日,紅軍對漳州外圍守軍發起進攻,迅速突破敵人陣地,守軍連夜棄城而逃。20日,紅軍佔領漳州城。此役紅軍殲滅國民黨軍第49師大部,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和2架飛機,東路軍在漳州停留了一個半月,籌款達100多萬元。

同樣是攻打城市,一個月前紅軍打贛州沒打下來,吃了大苦頭,一個月後打漳州卻打下來了,吃了大甜頭。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呢?因為贛州易守難攻,敵人強大,漳州地勢易攻難守,敵人薄弱。親身經歷這兩次戰役的聶榮臻後來總結說:選擇敵人的弱點打,應該是我們處於劣勢的部隊絕對要遵守的一個軍事原則。

(三)

然而,臨時中央的領導人卻不這麼看。在他們眼裡,紅軍不是處於劣勢,敵人才是劣勢。正當毛澤東率紅軍進攻龍巖、漳州時,蘇區中央局委員項英到上海向臨時中央常委會報告中央局在贛南會議前後的工作情況。常委們認為中央蘇區的領導脫離了布爾什維克的路線,毛澤東阻礙了中央路線的執行,贛南會議批評毛澤東是「狹隘經驗論」看來還遠遠不夠的,必須提到反對「機會主義」的路線高度。於是臨時中央連發兩封指示信嚴厲批評贛南會議和蘇區中央局。

臨時中央4月14日的指示信,不但重申1932年1月9日《中央關於爭取革命在一省與數省首先勝利的決議》的論調,即日本佔領滿洲是帝國主義新的瓜分中國的開始,是進攻蘇聯的具體的危險的步驟,並說「反蘇聯戰爭的危險是箭在弦上」。信中提出:「擴大蘇區,消滅國民黨的武力,是給帝國主義的直接打擊,是與帝國主義決戰的準備,是民族革命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是真正的擁護蘇聯的革命爭鬥。」最後強調:「右傾機會主義的危險是各個蘇區黨目前的主要危險。」顯然,所謂的「右傾機會主義」代表人物無疑就是毛澤東。毛澤東一邊在前方指揮紅軍打勝仗,一邊卻在後方被臨時中央無端指責。

為什麼臨時中央在九一八事變後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國內主要矛盾,廣大人民群眾期盼抗日保家衛國之際,卻要提出「武裝保衛蘇聯」這樣不得人心的口號,將蘇聯利益置於中華民族利益之上呢?除了與當時共產國際的錯誤領導有關,更主要的是與臨時中央領導人的教條主義錯誤傾向有關。毛澤東後來說他們「言必稱希臘」,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命題和任務,顯然是有的放矢的。

雖然毛澤東此時堅持認為「中央的政治估量和軍事戰略,完全是錯誤的」,但蘇區中央局卻頂不住臨時中央的一再批評,只好承認自1931年9月第三次反「圍剿」勝利以來「對於目前政治形勢的估量,犯了極嚴重的一貫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既然蘇區中央局作出了這樣的決議,毛澤東被中央局重用的機會越發渺茫。

6月,蔣介石在廬山召開湘、鄂、豫、皖、贛五省「剿匪」會議,準備在全國範圍內對蘇區發動新的「圍剿」。為應對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第四次「圍剿」,毛澤東率東路軍回師贛南,紅軍也恢復紅一方面軍總部,朱德兼任總司令,王稼祥兼任總政治部主任,毛澤東卻沒有恢復總政委的職務。中央局並不打算把總政委一職留給在他們看來既右傾又自有主張的毛澤東,於是提議由周恩來兼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7月下旬,在前線的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聯名致電在後方的中央局:「我們認為,為前方作戰指揮便利起見,以取消政府主席一級,改設總政治委員為妥,即以毛任總政委。」但中央局仍然堅持由周恩來兼任,大公無私的周恩來再次寫信向中央局陳述堅持由毛澤東擔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澤東的經驗與長處,還須儘量使他發展而督促他改正錯誤」。經過周恩來一再爭取,8月上旬在興國召開的中央局會議終於決定毛澤東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周恩來對毛澤東的支持,對正處於困境中的毛澤東而言是非常可貴的。

(四)

蔣介石第四次「圍剿」的戰略部署分兩步走:先進攻鄂豫皖、湘鄂西根據地,準備得手後再全力進攻中央根據地。這是一個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紅軍力量的計劃,用心險惡。

由於紅四方面軍在前三次反「圍剿」中連續取得重大勝利,加上紅三軍在襄北作戰直接威脅武漢,蔣介石決定用30餘萬兵力進攻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用10餘萬兵力進攻湘鄂西革命根據地。7月,蔣介石調集軍隊進攻鄂豫皖根據地。如何打破國民黨第四次「圍剿」?鄂豫皖根據地領導人與紅四方面軍領導層發生了嚴重分歧。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等認為,部隊經過七八個月的連續作戰,疲憊已極,當務之急是養精蓄銳,休整訓練。應當停止外線進攻作戰,把主力擺到鄂豫邊界,一腳踏在根據地,一腳踏在白區,邊休整部隊,邊掩護地方開展工作,為粉碎敵人的「圍剿」作準備。但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書記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張國燾卻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不顧部隊實際情況,命令部隊不斷出擊作戰,執行臨時中央關於四方面軍配合紅三軍行動以造成包圍武漢形勢的指示。另一位鄂豫皖領導人甚至認為,國民黨軍隊已被紅軍打得潰不成軍,處於「偏師」地位,新的「圍剿」不會來臨。他主張紅軍應乘勝利餘威立即南下擊敵,威脅武漢,說什麼「勝利了要再勝利」「不能停止進攻」等。張國燾支持這種意見。既然領導層對形勢作出錯誤的判斷,行動方針和作戰部署就不可能正確。張國燾在戰略指導上的錯誤,埋下了鄂豫皖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失敗的種子。

徐向前把紅四方面軍的戰鬥作風概括為五個字:狠、硬、快、猛、活。紅四方面軍的戰鬥作風,在第四次反「圍剿」的七裡坪之戰中得到充分體現。戰鬥的激烈程度,連徐向前都驚嘆實屬少見。此役給敵以重創,敵第2師被打垮,6名團長悉數斃命,戰場上到處是敵軍的死屍和傷號。紅四方面軍也傷亡約2000人,獨立一師師長曾中生腳後跟被打壞。

雖然紅四方面軍英勇奮戰,但由於張國燾戰略指揮上的錯誤,加上他在「肅反」中錯誤殺害了許繼慎等大批優秀幹部,連徐向前的妻子都被作為改組派殺掉,又在蘇區推行不得民心的「左」傾政策,因此未能打破敵人的「圍剿」,紅四方面軍主力被迫撤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西行轉戰3000裡,後來進入川北,開闢了川陝根據地。

在進攻鄂豫皖根據地的同時,國民黨軍向湘鄂西根據地發起進攻。湘鄂西根據地反「圍剿」的失敗與鄂豫皖根據地有共通之處。面對優勢敵人,在「打陣地戰,固守洪湖蘇區」還是「打運動戰,集中兵力尋機各個擊破」的戰略問題上,紅三軍多數高級指揮員都贊成打運動戰,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兼紅三軍政委夏曦卻認為要打陣地戰。兩種意見尖銳對立,各不相讓。夏曦竟然認為湘鄂西黨政軍各級負責人中「十分之九是改組派」,內部肅反是打破敵人「圍剿」的先決條件,把肅反當作「最緊迫」「最突出」的中心任務,錯誤地殺害了段德昌等大批優秀幹部。在作戰中,夏曦先是輕敵冒進,後又轉為消極防禦,部隊遭受很大損失,只得退出根據地。後來經過長期轉戰,紅三軍開闢了黔東根據地。

(五)

前方指揮員與後方根據地領導層矛盾的逐步尖銳化,同樣存在於中央蘇區。

毛澤東在8月蘇區中央局興國會議上,主張設在後方的中央局不要幹涉前方的軍事行動。會議經過爭論,同意毛澤東提出的外線作戰要在有勝利把握的情況下進行的建議,決定紅一方面軍主力在贛江以東的地區北上作戰,先消滅樂安、宜黃的國民黨軍隊,再打由贛江以西或由南城、南豐等地前來的援軍,進而威逼和奪取吉安、撫州,以配合鄂豫皖、湘鄂西根據地紅軍反「圍剿」鬥爭。8月8日,中革軍委下達關於發起樂安、宜黃戰役的軍事訓令。半月之內,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率紅一方面軍出敵不意,速戰速決,各個擊破,殲滅國民黨軍第27師,俘虜5000多人,取得樂安、宜黃戰役的勝利,直接援助了鄂豫皖與湘鄂西的反「圍剿」作戰。

然而,有時候勝利帶來的矛盾甚至比失敗更多。樂宜戰役勝利後,下一步如何行動?前後方又產生了嚴重分歧。周、毛、朱、王從實際情況出發,沒有按照蘇區中央局原定計劃向國民黨軍隊重兵集結的地區推進,而是將紅軍主力退到根據地內的東韶、洛口,隨後又撤至寧都以北的青塘一帶休整,尋求戰機。後方的領導人不同意這一布置,一再催促紅一方面軍繼續北上,威脅南昌,以減輕鄂豫皖、湘鄂西等蘇區的壓力。於是前方與後方通過電報反覆爭論,矛盾越來越尖銳,加上蘇區中央局又收到臨時中央關於進攻敵人「擊破一面」等指示,於是蘇區中央局決定中央紅軍暫時停止行動,「立即在前方開中局全體會議」。

10月3日至8日間,蘇區中央局全體會議在寧都小源召開,史稱寧都會議。會議爭論激烈,「開展了中央局從未有過的反傾向的鬥爭」。與會的大多數人在會議中特別指出「要及時和無情的打擊一切對革命勝利估計不足、對敵人大舉進攻的恐慌動搖失卻勝利信心、專去等待敵人進攻的右傾主要危險」。他們把矛頭突出地指向毛澤東,提出要把毛澤東召回後方,專負中央政府工作的責任,而由周恩來負戰爭領導的總責。周恩來努力調和,堅持要把毛澤東留在前方。但會上許多人認為毛澤東「承認與了解錯誤不夠,如他主持戰爭,在政治與行動方針上容易發生錯誤」。會議批准毛澤東暫時請病假,必要時到前方。10月下旬,臨時中央宣布以周恩來兼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毛澤東又失去了紅軍指揮權,而為他據理力爭、竭力調和前後方矛盾、維護大局的周恩來,也受到中央局和臨時中央的指責。

毛澤東隨後大病一場,去福建長汀福音醫院養病,他對病友感嘆說:「教條主義真害死人!他們不做實際工作,不接觸工人、農民,卻要指手畫腳,到處發號施令。同國民黨打仗,怎樣才能取勝?農民為什麼會革命?他們懂嗎?」

寧都會議前後,蔣介石在湘鄂西和鄂豫皖得手了,於是集中主要兵力向中央蘇區進攻。1932年底,國民黨開始對中央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此時毛澤東已經備受打壓,雖然在周恩來、朱德的領導下,中央紅軍隨後粉碎了這次「圍剿」,但隨著1933年初臨時中央進入中央蘇區,「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根據地發展到頂點。鄂豫皖、湘鄂西兩個根據地的丟失和紅四方面軍、紅三軍重新開創根據地,仿佛預示了1934年後中央根據地的類似命運。

中央根據地、鄂豫皖和湘鄂西根據地的反「圍剿」鬥爭,可以說是中國共產黨1932年歷史的主旋律,但富有鬥爭精神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這一年還進行了其他鬥爭,比如一·二八事變中,當日寇進攻上海時,黨領導上海全市日本紗廠工人舉行罷工,並動員各界群眾大力支援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抗戰;黨領導的著名左翼文化、文藝工作者如茅盾、魯迅等43人聯名發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書》,痛斥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反對國民黨的不抵抗主義,呼籲全世界無產階級和革命文化團體支援中國抗日鬥爭;在東北,黨派遣周保中等到抗日義勇軍中積極開展工作,領導抗日,打擊日寇;在西北,黨又開闢了以照金為中心的陝甘邊根據地;等等。中國共產黨人就是這樣在鬥爭中逐步增強鬥爭本領的。

來源丨學習強國

原標題:《【學習「四史」 堅守初心】1932:山雨欲來風滿樓——中國共產黨抵制「左」傾教條主義的鬥爭》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原神》山雨欲來風滿樓礦車在哪 山雨欲來風滿樓礦車位置分享
    導 讀 原神山雨欲來風滿樓礦車位置在哪?
  • 肖戰2部待播劇關聯詞,一個播出,一個山雨欲來風滿樓
    楔子近期,肖戰2部待播劇的關聯詞發布了,一個是《播出》,另一個則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都是相當有意思的關聯詞。部待播劇,分別是《鬥羅大陸》和《餘生請多指教》,前者是古裝玄幻劇,後者則是都市情感劇,無論從劇情設計,還是從演員陣容上,抑或拍攝時間上,都不盡相同,不過,由於男主角都是肖戰,於是,這也使得這2部的關注度頗高,而在娛樂圈數據機構徳塔文發布的待播劇關聯詞中,肖戰主演的《鬥羅大陸》和《餘生請多指教》也榜上有名,分列第1名和第3名,不過,關聯詞卻相當有意思,一個是《播出》,一個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 「山雨欲來風滿樓」這麼有氣勢,但你知道上一句有多悽美嗎?驚豔
    按他這話來理解,要靠寫詩成名應該是件很難的事,但頗有意思的是,千年詩壇從來不缺一詩成名的文人。一生僅存兩首詩的張若虛,靠《春江花月夜》一詩成名;名不見經傳的林升,靠「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成名;宋代和尚志南,也僅憑著一首「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就被後世記住了。與這些一詩成名的大文人相比,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這位大詩人,有點兒「慘」。
  • 「山雨欲來風滿樓」這麼有名,究竟出自何人之手?上一句更加巧妙
    本期我們要說的是著名詩句「山雨欲來風滿樓」,出自《鹹陽城東樓》,僅僅7個字,卻氣象萬千,頗有風雲際會,呼之欲出的大境界,那麼此詩究竟是出自何人之手?它的上一句其實同樣精彩和巧妙,連起來讀更加的雄渾壯闊。
  • 「山雨欲來風滿樓」很經典,它的上一句是什麼?很少有人聽過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鹹陽城東樓》是許渾任監察御史時所寫,那是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延綿國祚二百三十一年唐王朝正處在風雨飄搖之際,在一個秋天的傍晚,許渾登上鹹陽古城,即興寫下此詩。這首《鹹陽城東樓》是登樓詩篇中的佳作,整首詩的氣質是蕭條悽涼的,但是意境卻雄闊高遠。
  • 「山雨欲來風滿樓」唐王朝的輓歌,晚唐最後一位詩人的千古絕唱
    這句許多人耳熟卻不能詳的詩「山雨欲來風滿樓」出自晚唐最後的詩人許渾的《鹹陽城西樓晚眺》。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這首詩是詩人任監察御史的時候,風光無限的唐王朝已經「日暮西山,一個秋風卷落葉的傍晚,詩人登上鹹陽古城樓,極目遠眺,太陽漸漸西下,烏雲咆哮著滾滾而來,冷風刺骨……觸景傷懷,詩人悲古懷今,心頭愁緒頓生,即興寫下了這首詩。
  • 為什麼有時是暴風雨前的寧靜,而有時卻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呢?
    當你意識到即將發生一件可怕的事情,而且在醞釀這件事時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你可能會用 「暴風雨前的寧靜」來形容當時的情況。但有時候你可能不會用這個諺語,你會覺得「山雨欲來風滿樓」更適合當時的情況,因為醞釀過程動靜有點大。這兩句諺語都是表示即將要發生重大事情了,如果不把它們當做諺語的話,那就是表示要下大雨了,但是為什麼會有兩個完全不同的表現呢?
  • 詩「山雨欲來風滿樓」千古流行於晚唐,你知道整首詩的意境嗎
    我們一起來欣賞晚唐詩人許渾的一首詩,說許渾可能是未知的,但是他的詩「山雨欲來風滿樓」我們早就知道了。《鹹陽城東樓》唐朝許渾至於高城萬裡,蒹葭楊柳類似於汀洲。一開始流雲,亭子在下沉,雨就要來了,樓裡到處都是風。鳥下綠蕪秦苑晚上,蟬黃葉漢宮秋。別問那些日子發生了什麼,故國由東向東的流動是渭水。
  • 山雨欲來風滿樓!21家全球知名企業聯手抵制Facebook廣告
    以下是已經確定的參與本輪抵制Facebook廣告的公司名錄。 霍華德暗示,抵制活動可能不止於此。 霍華德寫道:「很明顯,Facebook只是說說而已,出於道德責任感,它不會為自己在監控資本主義中的角色承擔責任。他們只會說金錢讓他們說的話。是時候用我們的錢來引導他們的言論了。」 霍華德呼籲其他科技公司的首席營銷官也加入抵制行動。
  • ...堅守初心】1931:山河破碎抗爭起——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救亡...
    原先不是中共中央委員、缺乏實際鬥爭經驗的26歲的王明,不僅被補選為中共中央委員,而且成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擴大的六屆四中全會後,中共中央的領導權實際上由得到米夫全力支持的王明所操縱。從這時起,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黨的領導機關內開始了長達4年的統治。王明以開展所謂「反右傾」鬥爭,「改造各組黨的領導」,進一步推行「左」傾教條主義。
  • 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經歷了什麼,這句詩有沒有深刻的寓意呢?
    我們還是自己來欣賞這首詩吧。二、 山雨欲來風滿樓 有深刻的寓意嗎?在清代吳昌祺《刪訂唐詩解》中,他評價這首詩的時候說:當時長安何至如此?詩人語多太過也。所謂的深刻寓意,往往是指借寫景來暗喻時事或者託物喻志。這也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句詩常常被後人使用的原因。用來比喻局勢在重大變化前夕的跡象和氣氛。吳昌祺認為,假如許渾有此意暗示時局的話,未免太過,當時的唐朝廷還不至於山雨欲來。
  • 山雨欲來風滿樓,線上智能存款何去何從?現階段的儲戶如何選擇?
    這兩天又有點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好幾個平臺加息、補貼搞的風生水起,部分銀行卻開始調整、下架一些線上存款產品了。各大媒體開始吹風網際網路攬儲了,你品品~照例給各位,簡單匯總下最近幾個調整銀行的情況吧。本期就來探討下:現階段的存款選擇。
  • 喜歡山雨欲來風滿樓,那你可知滿天風雨下西樓?
    「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句詩可以說是非常的出名了,本意是想指大事情要發生前的緊張氣氛。後來也多用來純粹指天氣和景象。詩人是晚唐詩人「許渾」,上一篇文章詳細解說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全詩《鹹陽城東樓》,該詩講述的唐王朝已經回天乏術危機四伏了,深刻表達了作者悲痛的情感。有興趣可以去查看上文。今天講的這首詩也是詩人許渾寫的叫《謝亭送別》。也就是詩句「滿天風雨下西樓」的全詩,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
  • 原神錦織之章山雨欲來風滿樓任務講解
    原神中有非常多的任務玩家們需要完成,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錦織之章山雨欲來風滿樓應該怎麼通過吧,不清楚的朋友趕緊來看看哦,一定能給你很多的幫助哦,總的來說任務並不是很複雜,小編也會詳細的講解,之後會獻上更多精彩實用的有趣攻略,你也可以分享給其他的好友們。
  • 解放軍訓練總監部撤銷與反「教條主義」風波
    1957年底,由於葉劍英忙於軍事科學院的籌建工作,由蕭克來接替他擔任訓練總監部部長和黨委書記。二、在聯繫實際學習毛澤東著作、檢查工作中有無教條主義的問題時,訓練總監部內部爭論出現了蕭克接手工作不久,一場突如其來的反「教條主義」運動開始了。
  • 薦讀| 沈毅玲:青玉案、聲聲慢、風滿樓——徐風《江南繁荒錄》簡評
    青玉案 聲聲慢 風滿樓徐風《江南繁荒錄》簡評文 | 沈毅玲一這是一部寫江南的書,打開了景深裡的歷史畫卷。《江南繁荒錄》,作者徐風。二《江南繁荒錄》共分三部,分別冠以青玉案、聲聲慢、風滿樓詞牌名,以一種詩意的氣質,凝練的語言,如吳冠中的畫筆,淺淺地勾勒,予以無限想像的空間。重返歷史現場:風骨筋道寫江山「青玉案」打撈聖賢名流的歷史,回溯江南文化拙樸剛正、敦厚溫良的傳統。
  • 【學習「四史」 堅守初心】1943:淬鍊成鋼鬥志堅——中國共產黨...
    指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鬥爭中曾經獲得共產國際許多幫助,但是,很久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即已能夠完全獨立地根據自己民族的具體情況和特殊條件,決定自己的政治方針、政策和行動。」同年6月10日共產國際正式解散後,中國共產黨解除了對共產國際章程、決議所承擔的義務,完全擺脫了其的影響。對於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關係,周恩來在1960年7月的一次會議上曾做過恰當的評價。
  • 一以貫之地同形式主義鬥爭到底
    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便擔負起「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與使命,百年曆程矢志不渝、奮鬥不止,形成了人民的主心骨、畫出了黨群間的同心圓。其制勝的密碼之一,就是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繫群眾,堅決反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
  • 迎檢教條主義當休矣
    入戶調查時,檢查組問村民「每周能吃幾次肉」,回答「一周一次」不合格,必須回答「想吃就吃」才算通過……據最新一期《半月談》報導,不少基層單位迎檢時會碰到一些教條主義的考核方式和檢查細則,為此要費盡心思琢磨上級心目中的「標準答案」,不僅消耗基層幹部的時間和精力,還容易滋生「只看表面,不顧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