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之會飛的那條魚

2021-01-07 山海經解密小七

背景說明

袁珂在《山海經校譯》的序中說,《山海經》是一部奇書,好像一塊多稜的寶石,從不同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光彩。

《山海經》豐富的信息量和著作風格也給它的性質帶來了諸多爭議。近些年來,諸多學者分別從地理、神話、民俗、信史等多個角度對《山海經》進行了研究。

有的認為它是刑法家之書。如《漢書·藝文志》將《山海經》作為刑法家之首和《國朝》《宮宅地形》《相人》《相寶劍刀》等列在一起。

有的把它歸為地理之書。漢代劉秀在其《上<山海經>表》中指出:「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詳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疏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王堯臣的《崇文總目》、尤袤的《遂初堂書目》等也把《山海經》歸入地理類。

還有的把《山海經》列為小說。如《四庫全書總目》「書中序述山水,多參以神怪,故《道藏》收入太遠部競字號中。究其本旨,實非黃、老之言。然道裡山川,率難考據,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諸家並以為地理書之冠,亦為未允。核實定名,實則小說之最古者爾。」

此外,還有的認為《山海經》是巫書、是神話、是信史。

從古至今學者們對《山海經》的研究熱情絲毫沒有間斷。

而我們則認為山海經中描述的不止是中國的上古歷史,而是一個世界上古歷史地圖。

會飛的魚

1、飛魚

原文:

《山海經·中山經》:「勞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潏水,是多飛魚,其狀如鮒魚,食之已痔衕。」

傳說:

山海經中飛魚這個稱謂對應現實中也叫作飛魚。

飛魚是生活在海洋上層的魚類,長相奇特,胸鰭特別發達,像鳥類的翅膀一樣。長長的胸鰭一直延伸到尾部,整個身體像織布的「長梭」。憑藉自己流線型的優美體型,飛魚可以在海中以每秒10米的速度高速運動。它能夠躍出水面十幾米,空中停留的最長時間是40多秒,飛行的最遠距離有400多米。飛魚的背部顏色和海水接近,它經常在海水表面活動。常成群地在海上飛翔,形態像鯉魚,鳥翼魚身,頭白嘴紅,背部有青色的紋理,它常常夜間飛行。

山海經中飛魚可以治療痔瘡,現實中的飛魚可治療婦女難產,將它燒成炭石研成末用溫酒送服一錢,還能治療癲狂症及痔瘡。

2、文鰩魚

原文:

《山海經·西山經》中:泰器之山,觀水出焉,西流注於流沙。是多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長行西海,遊於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

傳說:

文鰩,傳說中的魚名,又名燕鰩魚、飛魚。形狀像鯉魚,長有魚的身體,鳥的翅膀,白頭紅嘴,身上有蒼色斑紋,常在夜間飛翔。叫聲像鸞雞,肉的味道酸中帶甜,據說吃了可以治療癲狂,見到它天下豐收,是立毅疊登之兆。

文鰩也在後世的海洋博物學中屢屢被用作飛魚的指代,或因其名「雅馴」所致,比如左思的《吳都賦》:「精衛銜石而遇繳,文鰩夜飛而觸綸。」

3、蠃[luǒ]魚

原文:

《山海經-西山經》中: 又西二百六十裡,曰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黃貝;嬴魚,魚身而鳥翼,音如鴛鴦,見則其邑大水。

傳說:

邽山,蒙水從這座山發源,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黃貝;還有一種蠃魚,長著魚的身子卻有鳥的翅膀,發出的聲音像鴛鴦鳥鳴叫,在哪個地方出現那裡就會有水災。

【注釋】①黃貝:據古人說是一種甲蟲,肉如蝌蚪,但有頭也有尾巴。

4、鯥[lù]

原文:

《山海經-南山經》中:又東三百裡柢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

傳說:

有一種魚,形狀像牛,棲息在山坡上,長著蛇一樣的尾巴並且有翅膀,而翅膀長在脅骨上,鳴叫的聲音像犛牛,名稱是鯥,冬天蟄伏而夏天復甦,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患癰腫疾病。

5、鰼鰼之魚[xí]

原文:

《山海經-南山經》中:又東三百裡柢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山海經·北山經》:「又三百五十裡,曰涿光之山,嚻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河。其中多鰼鰼之魚,其狀如鵲而十翼,鱗皆在羽端,可以御火。食之不癉。

傳說:

再向北三百五十裡有座山,名叫涿光山,囂水發源於這座山,向西流入黃河,水中有許多鰼鰼魚,形狀像喜鵲,有十隻翅膀,魚鱗均在翅膀前端,這種魚聲音與喜鵲相似,人們可以用它來防火,食用它可以治黃疸病。

相關焦點

  • 《山海經》裡長著翅膀會飛的魚
    《山海經》中長著翅膀的魚合集。 《南山經》中記載的柢(dǐ)山中「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qū)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lù),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
  • 動物百科知識;會飛的魚,是不是真的存在,還是已經滅絕了呢!
    在電影中經常能看到會飛的魚那麼這種魚類到底存在嗎,今天就來聊聊。電影中的飛魚,在現實生活中,是銀漢魚目飛魚科約40種海洋魚類的統稱,又稱為燕鰩魚。不過,不管飛魚在空中能夠停留多久,它也不是真的可以用"翅膀"飛,只不過是在空中滑翔罷了。關於飛魚,在我國古代的經典著作《山海經》中就有記載,其中一種名叫文鰩魚的生物,與我們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燕鰩魚非常相像。《山海經·西山經》提到:"又西百八十裡,曰泰器之山。觀水出焉,西流注於流沙。
  • 六角龍魚?人面赤身?《山海經》中的神話生物竟然是真的?
    但是其實不盡然,世界這麼大,山海經所描述的生物並非完全沒有原型。我們先來看看《山海經》中的一段描述「某水出焉,其中多龍魚,其狀如魚而人手人面,白文六角,佩之不迷。」這個讀起來是不是覺得充滿了玄幻感,什麼魚能長出人手?而且還有六個角?有六個角的龍魚?真的有嗎?有的,他長這樣,是蠑螈的一種。
  • 《山海經》龍魚身份之謎:有人說它長得像龍,有人說它是蝦
    由於敘述方式奇特,加上距離現代社會太過久遠,《山海經》這本書中的很多奇禽怪獸到底是什麼,已經很難說清楚,這其中最難分辨明白的就是上古時期的一種水中怪獸——龍魚,它就像鬼一樣,後世千百年都流傳著他的傳說,人人都說有,但是卻找不到確切的證據。
  • 《山海經》長腳的魚
    承載了古人的超強想像力的《山海經》到底記載了多少奇珍異獸? 今天給大家展示的是《山海經》中不同尋常的魚——長腳的魚 在《北山經》記載的獄法山中有一種長著爪子的魚。
  • 山海經:耳鼠會飛,你猜它是不是蝙蝠?
    在山海經中關於貓和鼠都有片言的記載,《山海經·卷三·北山經》寫道:「又北二百裡,曰丹燻之山,其上多樗柏,其草多韭,多丹雘。燻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棠水。有獸焉,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耳,其音如嗥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食之不,又可以御百毒。」
  • 山海經給了我們答案,人面魚身現存於世
    傳說中的人魚,人面魚身,長著像人一樣的手,晚上會發出像嬰兒一樣的哭聲,引誘人們去它們身邊。後來又發展成善織鮫綃,泣淚成珠的鮫人,聲音動聽,同樣是人首魚尾的形象。我們來看看,在《山海經》中提到的人魚,在現實中究竟能不能找到原型?
  • 《山海經》中可以治療狐臭的鮆魚,指的是黃河魛魚嗎?
    但當黃河魛魚在洄遊的過程中是要消耗很大的體力的,越往上遊越吃力,所以它們也會變得越來越瘦,等到達到達東平湖幾乎已經精疲力盡,吃起來比較柴,所以只有黃河口的刀魚才是味道最鮮美的。因此也就難逃被捕撈了。黃河水變清其實魛魚在中國最古老的曠世奇書《山海經》中就有記載,在《山海經·南次二經》中記載:「又東五百裡曰浮玉之山
  • 山海經裡的兩種魚:一種像飛魚長著翅膀,一種像蛇頸龍有著長脖子
    今天我們要講山海經裡的兩條魚,第一條,是「蠃魚」,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黃貝;蠃魚,魚身而鳥翼,音如鴛鴦,見則其邑大水。大概的意思是,邽山,蒙水從這座山發源,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黃貝;還有一種蠃魚,長著魚的身子卻有鳥的翅膀,發出的聲音像鴛鴦鳥鳴叫,在哪個地方出現那裡就會有水災。
  • 攝影師還原《山海經》鮯鮯之魚紅衣如火,魅惑決絕不輸曼珠沙華
    攝影師還原《山海經》裡的鮯鮯之魚,。那深海裡的一抹赤紅,如血美麗妖豔在水中燃燒。決絕身影仿佛只需一瞬間的光華已足矣 ,但願燃燒為灰燼 ,不願腐朽於泥土。傳說鮯鮯之魚魚是上古魚名。《山海經》中記載,鮯鮯魚像一般的鯉魚,但長著六隻腳和鳥一樣的尾巴,形狀很奇特,因為魚都沒有叫聲而鮯鮯之魚卻能發出如自己名字一樣的「鮯鮯」聲所以取名「鮯鮯魚」攝影師將鮯鮯魚擬人化,賦予她人的身姿, 一身似火紅衣如同深海裡長出的曼珠沙華給人絕望卻用浴火重生的頑強生命力她靈動飄逸的身姿不斷跳躍變化莫測。火紅的衣裙向四周伸展擺動。
  • 黃河魛魚現身黃河口,你知道,《山海經》裡也有魛魚嗎?
    最近黃河口附近的海域發現了一條活蹦亂跳的黃河魛(dāo)魚,這是近一個世紀以來首次發現黃河魛魚的活體。黃河魛魚當初為什麼會滅絕呢?這就要問問它的兄弟——長江三鮮之一的長江魛魚了。(圖源百度百科)長江魛魚味極美,盛產於揚州。揚州人喜歡長江魛魚到什麼程度呢?喜歡到連諺語都在說:「寧去累死宅,不棄鮆魚額」,到寧願拋棄祖宅,也不放棄長江魛魚的程度。可見長江魛魚是揚州人心中的美食NO.1。黃河魛魚雖沒有它兄弟出名,但味道卻和它兄弟一樣鮮美可口。
  • 山海經:既是福星又是災星,我到底是個什麼魚
    ,聲音就像鴛鴦一樣,古人認為這種魚是一種代表災難的魚。那是因為在山海經裡面說到,如果見到這樣的魚,那麼這個地方就會有大水,也有可能是大暴雨,也有可能是泥石流,或是海嘯。因此在古代傳說裡面,這種魚是十分不吉利的,認為是一種災難的象徵。
  • 猨翼多怪物,崖陡不可攀,《山海經》之山經,猨翼山之旅
    ——《山海經》我們在山腳下尋找著可能的攀援位置,但是,所有的地方,山體都異常疏鬆,完全扎不住巖釘。擔心山體遭受人為破壞,我們暫時停止。經過詳細討論,最後決定採用我們最不願採用的辦法,乘坐熱氣球,直接上山頂。雖然這樣會錯過許多山間的奇異風物,也大大缺失了徒步登山的享受。
  • 上古異獸魚婦,曾附身於蛇,變成半人半魚的怪物,黃帝之孫所化
    有一種異獸名叫魚婦,是一種半身偏枯,一半是人,一半是魚的怪物。根據《山海經》中的記載,顓頊死後附身於蛇,隨後隨著一陣海風化為魚體,死而復生,變成了一個半人半魚的異獸。一《山海經·大荒西經》載:有魚偏枯,名字叫做魚婦。顓頊死而復生,風從北來,天乃湧出大水泉,蛇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
  • 趣聊《山海經》|像牛卻在天上飛的魚和披著長發雌雄同體的貓!?
    但是《山海經》中描寫亶爰山的時候,卻多了一句「不可以上」,由此可以看出亶爰山的山勢較為險峻,人是難以攀登上去的。 鯥 在柢山生長著一種名字叫鯥(lù)的神奇的魚。 鯥的形狀很像是一頭牛,長著蛇一樣的尾巴,在肋下還長著一雙翅膀。
  • 揭開山海經裡的秘密:我們身邊的這個寵物,居然是山海經裡的兇獸
    《山海經》是我國一部記述奇能異獸的古籍,大體是在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這本古籍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莊》、《列》、《離騷》、《周書》、《晉乘》以成者」。現代學者也認為此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 山海經,求如山,帶山,長的像雞,一身紅色的羽毛,還有四個頭,居然是魚!
    今天開始講山海經的北山山系的第一山系。求如錢和帶山是第一山系的第二座山和第三座山。 山海經是古人再探索自然遇到的新奇事物時,遇到無法理解的東西,加上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就勾畫處的一個在現代人看來光怪陸離的世界。
  • 山海經中的珍禽異獸第五篇,學豬叫的魚,長著人臉的鳥,流血的樹
    《山海經》插圖今天我們主要來領略一下《山海經》中的奇珍異獸,保準讓你腦洞大開,嘆服古人的想像力之偉大,當然,這些奇珍異獸也許並不僅僅是古人的杜撰,在遠古之時,興許它們就真實的存在著1.具有護膚效能的羬羊:羬羊的形狀跟一般的羊差不多,奇特之處在於長著馬的尾巴。羬羊的油脂可以用來治療皮膚皴(cūn)裂,類似於現在的防凍護膚品。那羬羊到底是現在的哪種羊呢?一說是現在的劍羚,一說是現在的馬羚,還有一說是現在的大尾脂羊。
  • 讀《奇獸:山海經動物圖鑑》
    本系列書以中國古代的五蟲綱思想為基礎,將《山海經》中的動物劃分成毛、羽、昆、鱗、蠃、禺6大類,並為涉及的172種動物手繪數百幅主視覺圖和細節分解圖,對每一種動物的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做了全景式的掃描解析,是一套兼具藝術和科學之美的動物博物圖鑑。    我被書中鵔鳥可愛的萌樣吸引了,緊緊地盯著配圖文字,飛到哪裡,哪裡晴天。
  • 《山海經》中那些被證實真實存在的生物
    什么九個腦袋的,三條尾巴的,哺乳動物長著翅膀的,魚可以在天上飛的…千奇百怪的描述,讓人摸不著頭腦。所以,《山海經》歷來被認為是一本荒誕不經、集中了古人臆想的志怪書籍。但事實往往又出人意料,因為《山海經》中有很多的怪獸,被證實是真實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有很多還是我們現代人經常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