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血的殘陽,映紅了半邊天。落日的餘輝,灑在15軍軍部駐守的大大小小的防空洞上。
距離平、金、淮前線20公裡的後方,橫著一道山梁,名叫梁雙嶺,中段有個村莊就是道德洞。戰前它是個很有特色的村莊。什麼懸山式、歇山式、虎殿式屋頂的平房、單排房、雙排房、三排房,已被"聯合國軍"炸得面目全非,成了殘垣斷壁。自15軍進駐五聖山地區後,軍部就駐在這裡。指戰員們用最快的速度,在一條山溝裡修築了掘開式的防空洞,工兵營修起幾個小洞,分住著軍的領導同志,還修了一個長方形的,約30平方的大洞,這就是軍指揮中心的作戰室。
朝鮮的"裡"是大村莊,"洞"是小村莊。就是這個已成一片瓦礫的小村莊,仍然是敵人偵察、攻擊的目標。道德洞的上空幾乎沒有斷過敵機的騷擾。太陽西沉,被戰士稱作"黑寡婦"的敵機又出現在道德洞的上空,炸彈、炮彈不斷地在遠近爆炸。
作戰室掩蔽部的四壁立著圓木,上面蓋著30釐米厚的鋼筋水泥和5米厚的積土。室內四周釘著木板,板上掛著5萬分之一的軍用地圖,地圖的上端寫著《平、金、淮地區第15軍防禦部署及敵軍態勢圖》。上甘嶺各號陣地,標示得特別明顯、突出,插滿表明敵我雙方態勢的小旗。室中間的長方形條桌上,鋪著黃色的軍毯,兩頭放著3部皮包軍用電話機,各有一名參謀守候著。秦基偉和副軍長周發田、參謀長張蘊鈺從拂曉到黃昏沒有離開作戰室。
秦基偉全神貫注地望著地圖思考著:如果敵人攻擊上甘嶺只是小規模的進攻,為什麼頭一天就集中那麼多的火力和兵力?如果敵人這次發動的是大規模的攻勢,為什麼不選擇在平康口子,而放在上甘嶺這兩個高地?
在敵人進攻的前兩天,從韓國第2師投誠過來的作戰參謀李鎮求曾供稱:"上邊講,2師要配合美軍有大的行動"。當時,大家對這個口供沒有引起重視,有的同志懷疑會不會是"蔣幹獻書"?加之部隊正在積極準備進攻注子洞南山,45師加上29師87團的班以上幹部都看了地形,志願軍的主要炮火已對準注子洞南山的陣地,並準備了10萬發炮彈,擬於10月18日發起進攻,全殲守敵一個營,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待東風了。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能只憑一個投誠人員的口供而輕易改變預定的作戰計劃呢!
寧可信其真,不可信其假。秦基偉認為沒對李鎮求的供詞加以重視是失策。用他後來的話說,"敵人用這麼多兵力攻擊上甘嶺,在事前沒有估計到。我們準備應付敵人三至四個師的進攻,是在西方山方向。"
戰場上的情況瞬息萬變,需要指揮員迅速作出反應,而這種反應又必須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之上。"知己知彼者,方能戰"。在敵人進攻上甘嶺的第二天,摸清敵人的企圖後,軍裡幾位領導幹部在一起碰了個頭,一致認為:10月14日是第七屆聯合國大會開幕的一天,敵人選擇這一天對上甘嶺發起進攻,這在時間上不能認為是一種偶然的巧合。根據偵察的情況和志司、兵團的敵情通報分析,這是敵人經過長期準備的一次軍事行動。它不把進攻的矛頭放在五聖山以西、易於發揮坦克威力的平康平原地區,而是放在易守難攻的五聖山前沿,是企圖打我一個措手不及。這次進攻,它想試探一下我軍防線,特別是坑道陣地的穩定性,更重要的是想攻佔上甘嶺陣地,進而拿下五聖山,中間突破,長驅直入,妄圖得到它在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
周發田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克拉克新官上任,我們也要準備他燒三把火。"
"不管他燒幾把火,我們的原則是寸土必爭,失土必奪,消耗與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他們在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休想在戰場上得到。"秦基偉說到這裡,張蘊鈺接著介紹了戰鬥進展和兵力使用情況。政治部主任車敏瞧就軍黨委下發緊急政治動員令也談了自己的意見。經過商量,決定45師部隊集中力量投入上甘嶺地區作戰,把對準注字洞南山的炮口轉向上甘嶺,並立即向上級建議撤銷18日進攻注字侗南山的計劃。
志司於當日15時14分復電:"反擊注字洞南山暫不進行為宜。"
秦基偉深深地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擔子的沉重。政治委員谷景生奉命臨時回國,參加志願軍匯報團,在京等待毛主席的接見,秦基偉得負起軍政雙重責任。從黃麻起義到抗美援朝,他一直在各級崗位上擔任領導職務,使他養成敢於負責、勇挑重擔的品格。
秦基偉清楚記得在重慶向鄧小平政委請纓出徵的事:鄧小平政委在中共中央西南區所在地曾家巖一個綠樹掩映的小禮堂作報告,闡明朝鮮戰局,周總理聲明及中央的戰略決策。會間休息,秦基偉整整軍容,走進休息室,向西南局第一書記鄧小平打了一個非常正規的軍禮。小平同志仍舊穿著和士兵一樣的黃軍裝,指指身邊的沙發讓秦基偉坐下,又遞過來一支"大中華"。
"聽說你要請戰?"鄧政委問。
"是的。"秦基偉把點燃的香菸捏在手中,莊重地說,"抗美援朝,事關朝鮮的存亡,事關新中國的命運。如果我們西南派兵,出國作戰,我代表15軍全體指戰員請求,把任務交給我們。"秦基偉見鄧政委笑眯眯地望著他,接著說,"我們15軍,是二野很年輕的部隊,需要更多的鍛鍊。再說,當前我們二野各軍都已兼軍區工作,15軍一直執行野戰任務,機構完整,齊裝滿員,一聲令下,可以馬上出動。"
"部隊思想怎麼樣?"鄧政委側過臉來問。
"剿匪任務接近尾聲,當前大多數同志想的是學文化,建設現代化正規化的國防軍,思想主流是好的,但也有歇口氣的思想、打敗老蔣就回家的思想,還有的同志想解決個人問題。"秦基偉概括地匯報了部隊思想情況後,又說,"我們軍黨委有個口號,祖國需要我們到哪裡去,就堅決勇敢地到哪裡去!部隊思想基礎是好的,只要首長批准,工作我們去做。"
鄧政委不停地吸著煙,只是連連點頭,並未表態。
秦基偉說完,鄧政委抬起手,看了看表,說:"開會羅!"他滅了菸頭,站起來走進會場。
秦基偉放心不下,當晚又找同來開會的兵團領導幫助說話。那時,劉伯承司令員已到南京主持軍事學院工作。對部隊情況非常熟悉的鄧政委不僅很快批准了秦基偉的請求,而且作出了如下決定:由於15軍43師在雲南昭通地區執行任務抽不出來,調10軍29師歸15軍建制;調西南炮兵第9團配屬15軍出國作戰。還應秦基偉的要求,批准在昆明市擔任市委書記的該軍政委谷景生立即返回部隊。
秦基偉提醒全軍指戰員牢牢記住鄧政委對15軍的期望,決心打好上甘嶺這一仗。他電令44師師長向守志密切注意平康口子的情況,"只要那個口子不出事,上甘嶺的仗就好打";他更關注五聖山的情況,一天要同45師師長崔建功直接通幾次電話,責令45師一定守住上甘嶺,"事關全局,寸土必爭",並非常嚴肅地對崔建功說,"老崔啊,陣地丟了,回頭不好見我啊!"
經過幾天激烈的拉鋸式的反覆爭奪,45師在上甘嶺給予美7師、韓2師(後又投入韓9師30團),以及美187空降團、哥倫比亞營、埃塞阿比亞(原阿比西尼亞)營以重創;我45師部隊忍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苦,戰勝了難以估計的困難,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對這一階段的作戰情況,秦基偉在日記中作了概括的描述:
"守衛在這個陣地上的英雄們,是我45師135團9連、1連。參加這個戰鬥的有135團、134團、133團全部。在幾天的苦戰中,我們45師發揚了高度的艱苦頑強和英勇犧牲的戰鬥精神,完全依照我在全師所號召的一人捨命、十人難擋的頑強性,許多的連隊打光了,有的連隊只剩幾個人至十餘人,他們仍堅持戰鬥。有的連隊戰鬥員全部傷亡,幹部不下陣地,重傷不叫苦,捨身炸地堡,捨身堵敵人機槍眼,掩護部隊衝鋒,奪取陣地,自動反擊,前僕後繼,他們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是說不完,寫不盡的。我們的戰士和幹部的政治覺悟是那樣的高,他們為了國家安全,為了朝鮮人民,為了保衛世界和平,不惜生命地同敵人搏鬥,英勇地負了傷,還說'對不起軍長',戰士們是多麼可愛,多麼可敬。當我聽到這些反應,使我壓不住的感情流下了淚……負傷的戰士讓護士和工作人員轉告我:'趕快派隊伍去將敵人打下去,陣地不能讓美國強盜佔去了。'當我聽到戰士這樣的反映,更堅定了我們的決心,敵人必須殲滅,陣地必須奪回,這是全軍的榮譽,是戰士們的意志,是負傷的同志對我們的希望和要求,給死者復仇,以勝利安慰他們……"
如果說,當敵人突然向上甘嶺發動進攻,能夠及時判明敵人企圖,速即把對準敵人陣地注字洞南山的炮口轉向上甘嶺,爭取了戰役的主動的話,那麼,經過激烈爭奪,敵我雙方傷亡慘重,敵人炮火猛烈,我們部隊反擊上去也難以堅守,同時部隊也急需增補、整頓,這時轉入坑道,保存實力,調整部署,為反擊做好準備,以待時機奪回表面陣地,這無疑是一個上策。作為上甘嶺前線指揮員的秦基偉,總結了前一階段作戰的經驗教訓,適時命令部隊轉入坑道。"學它個孫悟空,鑽進敵人的肚子裡鬧它個天翻地覆"。
同時,秦基偉也預見到堅持坑道的部隊將會在極度困難的條件下進行鬥爭,要準備十條困難,還有無名的困難……上甘嶺共有兩條連坑道,也就是主坑道,還有3條排坑道,18條班組坑道(包括個別原來挖的貓兒洞),這20多條坑道都處於嚴重缺糧、斷水之中,許多坑道每天每人只能吃到半塊餅乾,許多人喝不到一滴水,只好在尿中加救急水,解毒和消除氣味,用互相喝尿的辦法來解除難忍的乾渴。我們一般人是很難理解這種"喝水如喝血"的戰鬥生活的。誰能想到坑道內的戰士把餅乾放在嘴裡會把舌頭割破、人丹放在嘴裡也不會化呢?
坑道鬥爭牽動著全軍指揮員的心,也牽動著秦基偉軍長的心。他在日記裡記下了自己當時的心情:"戰鬥越往後推,駐守坑道的指戰員就越加艱苦,他們的處境是坐在房子裡的人想像不到的,除了在敵人包圍中不能自由活動之外,更嚴重的是吃不飽,喝不到水,無休息的位置,甚至連坐的位置都沒有。坑道內有受傷的同志和犧牲的烈士們的血,和戰友們的大便、小便。這種生活不要說已經幾天,就是一個鐘頭也都是難受的。勇士們在坑道中會批評、埋怨他們的指揮員:你們為什麼不關心守在坑道的戰友呢?為什麼還不反擊,將敵人殲滅來解放我們呢?這些批評和懷疑我完全接受,因我完全懂得勇士們的心情,他們在坑道中一天的時間比我們坐在房子裡的人要長百倍。我沒有忘掉他們,我完全信任他們是能忍受艱難的……"
他在另一篇日記中又寫道:"在與主力脫離聯繫、環境十分惡劣的情況下,毫不動搖地堅守著坑道。在拂曉的時候,堅守597.9坑道的勇士們從坑道內衝出來,捕獲3名美國士兵之後,將俘虜帶進坑道內繼續戰鬥著,這是多麼英雄的行為!他們將永遠為人民歌頌,他們才算是祖國最優秀的衛國者和英雄。他們在等候和希望外面的指戰員將敵人驅逐出陣地,他們相信,指揮員會想各種辦法,協同他們殲滅瘋狂送死的敵人。有了他們在坑道,敵人是不能立足的;有了他們在,我們就有了勝利的保證。他們艱苦地堅守著坑道,更鼓舞著全軍的指戰員的勇氣,我們預祝著新的更大勝利。"
秦基偉親自給作戰科長溫錫、炮兵副主任靳鍾交代任務,要炮兵部隊集中全力掩護坑道口,保衛坑道裡的同志;要各個部門,千方百計,不惜一切代價,從物質上、精神上支援坑道裡的指戰員。他又把警衛員找來,將自己所有的水果糖、罐頭、水果拿出來,又在上面貼上紙條,親自寫上"堅持到底,就是勝利",要警衛員立即送到後勤部,轉送給坑道裡的指戰員。
機關、部隊都在為支援坑道鬥爭而奔忙。在戰爭中,有時很簡單的事情也難辦。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的各個坑道,距離五聖山主峰近在咫尺,最近的地方只有500米,最遠也不過1000多米,不用說用望遠鏡,就是用肉眼也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你要從五聖山運動到坑道,卻要通過敵人10道封鎖線,即使到了坑道口,要想進去也很難。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犧牲。派去一個班,能進入坑道四、五個人就算是很不簡單了,為送進一壺水,甚至都要付出幾個人生命的代價。那時,誰能走過這一千米的距離,送進坑道一個蘋果,就可以立個二等功!
一張張刊登著英雄事跡的《戰場報》,一個個新舊不一的軍用水壺,一顆顆青裡透紅的蘋果……有來自祖國和朝鮮人民的,有來自志願軍總部和兵團的,也有來自兄弟部隊和來自軍機關和後方醫院的,匯集在一起,準備運往坑道。這些東西到底有多少能送進去,是很難想像的,但哪怕是有百分之十送進去,對堅守坑道的同志都會是一個巨大的鼓舞,都會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軍指揮所和前沿坑道之間,通信聯絡曾經一度中斷。有線電話線全部被摧毀,無線通信也只剩下兩三個主坑道內的報話機還能發出電波。但秦基偉堅信,"我們的戰士能夠守住坑道";堅持在坑道內各自為戰的同志們堅信,"首長不會不管我們"。就憑著這種互相之間的高度信任,進入坑道的部隊一直堅守十幾個晝夜。有些小坑道只剩下幾個人也沒有丟,有一個小坑道中,十多個同志直到餓死,還端著衝鋒鎗守在坑道口。這是一幅多麼壯烈的情景呀,這是革命戰士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群像啊!
對坑道嚴重缺糧、斷水的情況,使後勤部長尤繼賢深感不安。他在向秦基偉匯報情況,提出對策時,不知是過分激動還是深感內疚地流出了眼淚。軍長知道,在沒有制空權,我軍裝備比較落後,後勤人員又少的情況下,要完成前線供應任務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坑道的後勤供應問題,是當時遇到的一個新的課題。我們的運輸條件是靠"四個輪子",又靠"兩條腿",因此後勤人員的傷亡不亞於前線作戰部隊。為了支援坑道鬥爭,後勤部門絞盡腦汁,採取"接力運輸"和"匍匐前進"等手段,把所需要的物資、精神的食糧送往坑道。軍長深情地對尤繼賢說:"打罷上甘嶺,給後勤記頭功。"
經過坑道部隊的無比艱難、無比頑強的鬥爭,為志願軍部隊實施大反擊贏得了時間,創造了條件。
《決戰朝鮮》這本書是一部全景式再現韓戰歷史風雲的經典作品,以恢宏的氣勢、凝練的語言、多維度的視角記述和分析了韓戰成因、決策過程、五次戰役及板門店停戰談判等重大事件,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
同時,書中通過翔實的史料全面揭開韓戰臺前幕後的諸多歷史真相,被廣大軍迷譽為韓戰題材國內品質扛鼎的作品。
對抗美援朝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通過購買此書閱讀,了解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抗美援朝七十周年#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