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個善於學習的國家,在歷史上深受我國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唐朝時期,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交流,把盛唐文化和漢字帶到了日本。
漢字傳到日本之後,經過了歷史的變遷,發展成了「和製漢字」。這些和製漢字雖然與中文的寫法大同小異,但是在含義上也加入了日本人自己的理解,就比如說日語中的「丈夫(じょうぶ)」一詞。
一、「大丈夫」一詞因何而來?
「丈夫」,中文的意思大家一清二楚,是指「成年男子」或「已婚女子的配偶」。
「丈夫」的說法古已有之,周朝規定七寸為一尺、十尺為一丈。因為在當時「丈」算是較大的長度單位了,所以「堂堂七尺男兒」、「身長八尺」 都是形容一個人偉岸的說法。男子稱為「夫」,組合而成的詞彙「丈夫」,就表現出一種體格健壯、身材偉岸、可以依靠的男子漢的感覺。
實際上,「大丈夫」是中文裡面的一個佛教用語。丈夫是「用丈來度量的男子」,那麼在「丈」之前加上一個「大」字,更能表現博大之感,用來形容普度眾生的菩薩最合適不過了。
《孟子·滕文公下》中寫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由此,「大丈夫」引申為「不屈不撓、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的含義。
二、「大丈夫」到日本之後
「丈夫」傳入日本之後,保留了其「結實」 「牢固」 「可靠」的含義。
日本的著名辭書《大辭林》對「丈夫」的解釋為「一人前の男子。立派な男子。ますらお。」意思是「獨當一面的男子、優秀的男子以及男子漢。」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大丈夫」在日語中變成了「沒關係」、「沒問題」的含義了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日本人「曖昧」的行為方式了。
日本人喜歡把話說一半,剩下的留給對方自己體會。他們鼓勵別人用縮略語「大丈夫だろう?(你是男子漢吧?)」話外之音是:「這種小事你應該沒有問題吧?」
對方一聽,既然你這麼問了,那麼我也這麼回答好了:「全然大丈夫です。(我當然是男子漢了。)」引申出來的意思是:「肯定沒問題啊!」
在現代日語中,「大丈夫」就有了「沒關係、沒問題」的意思。
三、竟然還有「小丈夫」
小編突發奇想,日語中既然有「大丈夫」,那麼是否有「中丈夫」和「小丈夫」來代表「普通人」和「小人」呢?
其實不僅小編好奇,連日本人自己都想搞清楚這個問題。
在日語裡面,「中」沒有類似中文的「大中小」的意思,它不是一個度量衡單位,所以「中丈夫」這樣的表達方式基本可以排除。
然後是「小丈夫」這個詞,在中文現代詞彙的表達中,「小丈夫」可以表示「年下老公」的含義,也就是「比自己年齡小的丈夫」。
而日語中的「小丈夫」,《三省堂·大辭林》這本辭書給出了兩個含義:
①小柄な男。
②器量の狹い人物, 小人物。
前者指的是「小個子的男人」,與《史記》中記載孟嘗君「乃眇小丈夫耳」的用法異曲同工。
後者指的是「小人物」或「氣量狹小的人」。這種用法不太常見。
四、漢字——中日交流的橋梁
像「大丈夫」這樣的漢字,從中國傳到日本之後逐漸產生了其他的含義,就像中國的文化傳入日本之後,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形成了獨特文化。
漢字就像中日之間交流的橋梁,從中國傳到日本,經過改革創新之後又傳回了中國:現在我們使用的社會、人文科學方面的詞彙及術語,有一大半是從日語中得來的。
19世紀的日本正經歷「明治維新 」,從西方引入的很多新概念沒有對應的漢字翻譯,於是語言學家便運用漢字組合創造了大量的新詞語。比如「電話」(電話)、「科學」(科學)、「技術」(技術)等。這些詞彙涉及到了各類學科,要麼是現代日本新造的,要麼是把舊詞賦予新意得到的。
後來,這些詞彙又由赴日求學的知識分子帶回祖國,豐富了漢語的詞彙構成,促進了現代漢語的演變,推動了中國現代化運動的發展。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字的魅力可能就在於此吧!不僅是交流表達的工具和載體,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梁。中日兩國因為這座橋梁的存在,彼此間的交流從未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