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學習日語都是喜歡日本的文化,在看日劇的時候(咳咳,娛樂圈也是文化)經常聽到「だいじょうぶ」這樣的發音,都知道這是【沒關係、沒問題、I'm OK】的意思。
但是開始學習日語的時候,就發現這個單詞的漢字居然是「大丈夫」,真實有夠神奇的。
從來,我們都是知道,日本很多文化都是從古代中國模仿和學習過去的,但現代日語和現代中文卻有許多南轅北轍卻又藕斷絲連的內容。
而我前面的文章也說到過,中國經歷了十幾個朝代的變遷,官方雅言從南越語演變到吳語,再到南京話,北京話,直到現在的普通話,很多意思已經改變。
日本也經歷了近兩千年的漢語運用,特別到近代,反而有許多日造漢字返流回中國,那麼「大丈夫」會是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的和製漢詞嗎?
我們首先看一下中文裡面的【大丈夫】一詞的詞解
《孟子·滕文公下》: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在明朝施耐庵的《水滸傳》裡面也有這樣的描述:
第六十一回:《吳用智賺玉麒麟 張順夜鬧金沙渡》 「我看他如同草芥,兀自要去待地捉他,把日前學成武藝顯揚於天下,也算個男子大丈夫。」可見,【大丈夫】一詞,在古代指的是:有志氣、有節操、有作為的男子。
而且這個詞,在現代中文裡面也沒有改變,但是中文裡面,我們主要指代的某人,但是日語卻變化成了某種情況。
其實「大丈夫」一詞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也和漢語意思差不多,指那些「優秀、頂天立地的男子」。
日本人在鼓勵別人的時候常說「大丈夫だろう?」(是個男子漢吧?(男子漢加油)而回答的人則會說:「大丈夫だ、問題ない」(男子漢,辦得到)後來當日本人形容自己沒事、不要緊的時候就直接簡化成了「大丈夫」,省去了後邊的「問題ない」(誰讓問題古體筆畫多呢)。
所以,「大丈夫」這個詞,雖然一開始是從漢語中原版照抄學習過去的,但是經過日本千百年的使用,從民族習慣上面更改了原來的用法,但其實從根本意義上其實沒有變。
你說它是和製漢字吧,不是的,它有中文原有的含義,但你要說它是漢語詞彙呢,可真是一言難盡,我們只能說,日本把中國詞用成了日本味兒,它不再形容人,而是形容事。
不同年代的人對「大丈夫」的不同理解
「大丈夫」基本上表達的是「沒有問題」、「可靠」的意思。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這樣使用。
A:「何か飲み物でも飲む?」(要喝些什麼東西嗎?)
B:「大丈夫です」
在這個會話中「大丈夫」就顯得很微妙。
在日本老一輩看來,多將此理解為肯定的回答:什麼都可以。而在年輕人中卻認為這是委婉拒絕的說法:不用管我。
語言表達是靈活的,包括地區方言習慣,年代用詞隔閡,在我們沒有搞清楚對方習慣之前,最好加上一些肯定或否定的感嘆詞,比如
「いいえ、大丈夫」或「はい、大丈夫」。現在網絡發達,出現了很多魔鬼辭典式的舊詞新用,很多日本人都跟不上節奏,所以我們作為外國人,標準日語掌握之餘,了解一下所謂「地道」的日語就行了,畢竟我們只是外國人,難道我們一天到晚還難為來學中文的外國留學生嗎?
最後祝大家日語進步,天天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