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生鮮團購的故事,巨頭都在搶著講,但為啥越聽越耳熟?

2020-12-15 界面新聞

文丨BT財經

社區、生鮮、團購,拆開看是老套路,拼一起就成了新風口。

社區生鮮團購在2020年歲末,突然成了網際網路行業最炙手可熱的投資焦點。

比如阿里、騰訊、京東,比如拼多多、滴滴、美團,老巨頭新勢力悉數入場大手筆燒錢,更有大佬親自上陣督戰,二級市場也等待著新故事再帶來一輪增長。

上周五,人民日報發布評論文章《社區團購爭議背後,是對網際網路巨頭科技創新的更多期待》,向網際網路巨頭喊話:「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更令人心潮澎湃」,更是將社區團購推到了輿論中心。與此同時,各種「巨頭回應退出社區團購」的假新聞開始層出不窮。

情緒相當狂熱,氣氛很是到位。但問題是,社區生鮮團購會不會在泡沫消褪後,只留下一片廢墟殘骸呢?本文旨在用不一樣的角度,幫助投資者看清戰勢、冷靜決策。

二三線城市的故事

社區生鮮團購有多火?產品真的便宜嗎?收貨方便嗎?質量過硬嗎?

如果你有這些疑問,而自己又身在一線城市(如北京),那恐怕很難通過切身實踐,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

因為時下火爆全網的「社區生鮮團購」,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你大概率根本享!受!不!到!

2020年12月9日,身在北京朝陽區的筆者,打開了滴滴旗下「橙心優選APP」,發現這一宣傳稱日單量遠超1000萬的應用,並未在北京開通服務。

「美團優選APP」也沒有在北京開展業務,即便截至11月25日,美團優選已覆蓋全國226個城市,但80%以上都在三線以下城市(數據來自同花順援引廣發證券研報)。

筆者不甘心,搜索了「北京最好的社區團購平臺」,某問答平臺8月26日的回覆顯示,十薈團首當其中。然而在十薈團APP和小程序裡,定位在北京朝陽,仍是「測試商品」滿屏,尚未啟動運營。

不過在網上,十薈團「新晉成為獨角獸」、「獲得阿里等領投的1.96億美元C3輪融資」等新聞,已經是相當熱鬧了。

把定位修改為某二線省會城市,筆者終於在滴滴橙心優選上,看到了團購價——3元一個的火龍果、2.5元一包的花菜、3.5元一瓶的脈動,還能疊加優惠券的0.1元新人優惠,確實比市場價低一些。

非一線城市的居民小區、縣鎮的小商鋪及背後的一位位團長們,構成了社區生鮮團購的生長坐標。散落的布局,毛細血管般的滲透,加上基於社群的運營模式相對封閉,讓我們很難真正感知到,這一商業模式的規模究竟有多大。

因此,如果你打算投資社區生鮮團購,不深入到三四線城市的社區裡,是無法完成調研的。

一線城市有著豐富的零售業態,從大型商超到便利店再到各大電商平臺提供的「今日達」服務,巨頭盤踞,市場飽和。而社區團購通過集中化的採購取得了一定的供應商議價能力,接著以更便宜的價格和相對高效便捷的送達,打開了非一線城市的市場。

下沉市場有多麼巨大,已經毋庸置疑。而面對最高頻的生鮮消費賽道,亟需新增長故事的巨頭們難以抗拒這份誘惑。

巨頭搶著講耳熟的故事

社區、生鮮、團購,這三個詞單拎出來哪一個,都是網際網路行業老套路了。

先說歷史最悠久的團購。這個商業概念是舶來品,2010年前的PC網際網路時代,美國就有Groupon(Group團體+Coupon優惠券兩個單詞結合而來)這樣的公司將團購商業模式踐行。

2011年到2015年,中國團購企業超千家,經歷「百團大戰」,美團、大眾點評、百度糯米成為倖存者,直到後來2015年美團點評合併「一統江湖」。

但美團這幾年的「團屬性」越來越小,營收主要靠外賣和酒店支撐,到店消費已經不再是美團向市場講述的主要故事。早些年,美團以「xx元拼團」的方式開展到店消費業務,但如今大多是簡單粗暴的「通過美團直減xx元」的折扣模式,不再費力去套團購這層殼了。

再說生鮮。2016年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首先落地的就是生鮮品類的銷售升級。同年盒馬鮮生首家店鋪開業,此後阿里更通過併購線下連鎖超市和將它們線上化改造,成為了新零售領域的領跑者。

但阿里的挑戰者也不少,比如京東和騰訊就聯手入股了永輝超市。2015年前後也陸續出現過一些小生鮮新零售品牌,線上點單線下自提。比如筆者當年就是「許鮮」的用戶,後來這個品牌在2017年左右淡出了公眾視線,運營成本高昂是原因之一。

生鮮這個消費品類目也在競爭裡快速增長。招商證券國際的一份《中國網際網路:2021年展望》報告裡顯示,2015年還只有500億元規模的生鮮電商市場,2023年有望突破8000億元,線上滲透率也將穩步提升。

不得不說,生鮮是個有前景的好故事。

最後是社區。雖然「社區生鮮團購」裡對社區概念對地理位置要求更嚴格,但和此前流行的微商社群概念異曲同工。中心化的裂變結構裡,團長是靈魂人物,承擔著宣傳拉新和促進成交的重任。

因為社群天然的封閉屬性,江湖上對微商元年是何時並沒有共識,有人說早在2013年就有了其蹤影。後來幾年出現的各個領域的帶貨KOL,其實都可以理解為微商團長的演變,因為本質都是在相對固定的群體流量裡做種草推薦和購買轉化。

興業證券的一份研報認為,社區拼團從2015年萌芽起步,但是因為SKU品類有限並且容易觸碰到發展天花板,營收並不高。2017年後,隨著微信生態持續釋放紅利,加上小程序的完善,社群電商交易效率持續提高。2018到2020年是社群團購的爆發階段,區域模式得到驗證。

把社區、生鮮、團購拼在一起,成為了2020年的新故事,但拆開看每個都是老概念了,難怪巨頭們的故事越聽越耳熟。

生鮮的故事必須講好,巨頭各自「心懷鬼胎?

故事雖耳熟,但是巨頭們卻必須將它講好。從陣仗上看,社區團購生鮮的「戰略高度」就可見一斑了。

比如京東,據界面報導,劉強東親自上陣社區團購業務一線,這是自2018年明尼蘇達事件之後,他首次提出負責某一具體業務。

就在人民日報點名批評的同日,京東官宣7億美金投資湖南興盛優選。Wind信息顯示,拼多多美團入場後,興盛優選的整體GMV(除湖南地區)曾下降了三成。京東及時入局,在其資本和技術的加持下,戰局走向或將改變。

京東更大的渴望是,借社區團購,在下沉市場實現突破。阿里和拼多多的用戶規模已經逼近7億,而京東仍停留在4億左右,若補齊下沉市場的短板,京東的戰力將進一步釋放。

拼多多的「多多買菜」業務線,也被公司看作上行空間巨大,但對於其實已經在農產品、低價團購方面站穩腳跟的拼多多來說,這更像是一場對已有用戶的防守戰。有媒體報導黃崢親自前往南昌、武漢等一線調研,給予指導。

美團三季度在新業務上燒了20億元,據說也是砸在了社區團購上。招商證券國際認為,基於在供應鏈、地推團隊、業務拓展經驗上的優勢,美團有希望在新賽道中脫穎而出。

美團是市值僅次於騰訊和阿里的網際網路巨頭,但是主營業務外賣利潤率微薄,加上公司多面發展的策略,讓「成長型網際網路公司」的烙印深深刻在身上。不玩點新花樣、講好新故事,美團怎麼能支撐起高達近1.5萬億元的市值呢?如果借社區生鮮拼團殺入零售領域,那這個故事在投資者眼裡就真的太性感了。

阿里、騰訊等網際網路巨頭,和紅杉、IDG、高瓴這樣的資本大佬也明裡暗裡布下棋子,等待著模式創新的開花結果。

故事的邏輯,真的通順嗎?

社區生鮮團購的商業模式是否走得通,還需要我們回歸常識進行思考。筆者想從3個問題出發,與你探討。

誰的份額被蠶食了?

人們對生鮮的消費雖然在穩步增長,但購買渠道卻是在此消彼長發生變化的。從平安證券的一份研報來看,疫情幾乎重塑了人們購買生鮮農產品的習慣,生鮮電商和社區團購(第四和第六根數據)份額顯著增加,農貿市場遭受重創。

綜合超市、生鮮超市的變化並不大,而社區菜店的份額也出現了提升,這一點可能和大多人的認知不同。

生鮮團購為何便宜?

一次社區拼團消費行為,會產生三部分成本:上遊供應商的產品成本、中遊的倉儲運輸成本,以及下遊的團長提成、末端的倉儲費用等履約成本。最後部分的下遊成本佔整體營收的兩成左右,而這部分也是社區團購能夠省下來錢的惟一所在。

若團長佣金以10%算,社區生鮮團購最多可以省下來優惠不過一成。當補貼褪去,消費者為這樣「九折優惠」而改變習慣、放棄農貿市場,筆者認為恐怕可能性不大。

社區拼團真的「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正如上文介紹,團長就是顯而易見的「中間商」。

團長仍將是社區生鮮團購裡的靈魂人物,負責宣傳、拉新、銷售與管理活動,眾所周知電商(尤其是預售電商)是一件強運營的工作,團長必定是一件辛苦的工作。從目前的商業模式來看,團長還要負責收貨後配送分發。

而筆者發現,目前許多社區團購自提點本身就是蔬菜生鮮店或便利店。如此看來,或許生鮮團購的中間商不僅沒有少,反而還多了一家,那就是這些匆匆入局的網際網路巨頭們。 

相關焦點

  • 社區團購,巨頭們的野心不止「菜籃子」
    編輯導讀:今年社區團購可謂是吸睛行業,先是巨頭紛紛入場,接著有文章指出社區團購侵害了小菜販的生意,不少供應商開始抵制社區團購,最近人民日報更是發表評論「網際網路巨頭應該在科技創新上有所擔當,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的流量」。社區團購的發展,似乎蒙上了一層薄霧,未來將走向何方?
  • 電商巨頭進軍社區團購是不講武德?
    來源:證券時報網原標題:電商巨頭進軍社區團購是不講武德?[靈光一閃]新的工作自然也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對於事物發展規律的理解與把握。蔣光祥近日,隨著拼多多(多多買菜)、美團(美團優選)、滴滴(橙心優選)等網際網路平臺巨頭進軍社區團購的勢頭再起,一時間家門口的小菜市、小商鋪似乎岌岌可危起來,有聲音認為,認為國外的網際網路巨頭專研科技,做出了不少改變時代的巨大變革,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卻不舍蠅頭小利,現在竟然已經淪落到和小菜販搶生意,不講武德。
  • 李志剛聊社區團購:4萬億生鮮大戰及終局
    五年過後,當時99%的生鮮電商創業公司確實都掛了,黃崢和他的拼多多也是唯一做得好的。從生鮮電商到生鮮社區團購,為什麼這麼多公司屢敗屢戰?我覺得這跟社區生鮮的行業屬性有關係:首先是剛需。正常情況下,所有人每天都要吃東西。第二,消費頻次高。一日三餐,想想看我們日常接觸的還有哪個商品品類是一天買三次的?第三,生鮮在離人越近的地方價值越大。
  • 不做社區團購,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巨頭?
    不做社區團購,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巨頭?從去年開始,巨頭們通過研究調查,對於社區團購模式的認知一直在加深和改變。我和美團有比較長時間的交流,他們在去年就已經明確要做社區團購了,並不是像很多人說的,今年受疫情影響生鮮電商起來之後,他們才跟風一股腦兒入場。美團做社區團購,是經過長時間的市場調研所做出的決定。
  • 社區團購=私域+下沉+生鮮 +C2B+社區電商
    增長是零售業永恆的話題,電商平臺這些年做全球市場、做下沉市場、做線下零售,都是想要獲取增量
  • 對資本巨頭來說,或許「社區團購」就是他們的星辰大海!
    其實社區團購多年前就有了,為啥最近幾大網際網路巨頭進入後,一夜之間主流媒體上巨頭參與的"社區團購"就成了人人喊打的對象呢?支持資本進入"社區團購"的網友們認為:1、可以薅一段時間資本的羊毛,難道不香嗎?補貼讓小販死掉一批,補貼過了小販再出來不就得了?
  • 京東也加入社區團購混戰?網際網路巨頭密集發力的社區團購真香?
    來源:江瀚視野最近一段時間,如果要問哪個產業最紅火,相信大家得到的答案都是一致的,這就是社區團購,最近一段時間,京東、美團、淘寶、拼多多幾乎是數得上號的網際網路巨頭幾乎是商量好的似的,全部衝進了社區團購的紅海,把這片原來不受重視的產業,變成了一場大混戰,為啥巨頭們集體看好社區團購,社區團購真是香餑餑嗎?
  • 社區團購究竟搶了誰的生意?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爭的是什麼?
    南京也因此成為首個出臺文件喊話社區團購的城市。在此之前,河北省滄州市華海順達糧油調料有限公司、河南漯河市衛龍商貿有限公司、山西紫林醋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供貨商,都被曝出曾下發通知要求經銷商禁止給「嚴重低價」的社區團購平臺供貨。社區團購又突然躥紅的原因是什麼?
  • 京東、拼多多、美團等巨頭紛紛布局的社區團購
    繼電商直播後,「社區團購」可能是最近網際網路行業的一大熱詞。時下,京東、拼多多、美團、滴滴、阿里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布局社區團購業務。可以說,新冠肺炎疫情是社區團購興起的助推劑,越來越多的人養成了在線上消費的習慣,進一步推動了社區團購產業發展。
  • 別說菜販 社區店也扛不住了!社區團購低價搶市風越刮越猛
    [新聞頁-臺海網]臺海網12月1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孫春燕) 不僅菜販,隨著社區買菜熱度的持續升溫,不少傳統實體門店也扛不住了。昨日,導報記者調查發現,隨著社區團購的買菜風越刮越盛,市場被各種低價平臺用力撕扯,設立於各小區的「團長」忙的快要瘋掉了,可傳統生鮮門店的「蛋糕」卻越來越小,水果店、小菜攤苦不堪言,連一些超市也開不下去了。
  • 社區團購貨源哪裡找?社區團購對商品的要求,看看「巨頭」的做法
    2020年,社區團購在全國各地,成為大量創業者首選項目,也吸引了眾多資本的入駐。在新零售下的社區團購模式中,貨源是團購的生命力。而產品是由供應鏈決定的,因此找到質優價低的貨源成了每個社區團購平臺的必修課。社區團購貨源哪裡找?社區團購對商品的要求,看看「巨頭」的做法!一、優質的貨源有哪些要求?
  • 越不過這七道檻,社區團購就是一團虛火!
    來源:吳曉波頻道微信公眾號這些特價菜和佣金背後,美團、拼多多等公司往社區團購賽道裡投入大量真金白銀。最近幾個月,網際網路巨頭拼命燒錢,企圖通過社區團購業務佔領生鮮賽道。燒錢能燒出規模來嗎?《21CBR》採訪了參戰的社區電商高管和多位團長,還原了決定社區團購模式能否成立的7個魔鬼細節。
  • 越不過這七道檻,社區團購就是一團虛火
    來源:吳曉波頻道微信公眾號這些特價菜和佣金背後,美團、拼多多等公司往社區團購賽道裡投入大量真金白銀。最近幾個月,網際網路巨頭拼命燒錢,企圖通過社區團購業務佔領生鮮賽道。燒錢能燒出規模來嗎?訂單密度社區團購盈利,訂單密度要達到一定基準。「疫情期間,所有生鮮平臺都是掙錢的,因為密度足夠,訂單量足夠。」王瀟指出,在特殊時期,社區團購業務實現盈利很正常,疫情逐漸平息後,其公司只在某些訂單密度足夠大的區域將毛利率轉正了。
  • 巨頭圍剿社區團購,中小平臺、連鎖店打價格戰有戲嗎?
    近期,網際網路巨頭在社區團購領域動作頻頻,這也讓場內一眾中小生鮮電商平臺、社區生鮮團購創企「瑟瑟發抖」。11月3日,滴滴CEO程維在全員會上宣布「橙心優選」的發展計劃:投入不計上限,力爭市場第一,意味著這個共享出行大鱷正式在社區生鮮領域「發起衝刺」,並將與早先入局社區生鮮團購的阿里、拼多多、美團等一爭高下。
  • 解碼社區團購:網際網路巨頭惦記的不是那幾捆白菜
    社區團購表面看來是在賣菜,實際上,價格低、消費頻次高的生鮮品大多只是一個用來吸引用戶的幌子,巨頭們斥巨資搞社區團購併不是為了那幾捆白菜,而是爭奪網際網路世界最後一個「無主」的流量入口。無論是創業公司還是巨頭,都選中生鮮作為社區團購的切入點,並不是想跟菜販子搶生意,只因生鮮消費是最高頻的需求。通過補貼提供低價生鮮品,可以快速吸引用戶並增強黏性。一位接近多多買菜的相關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多多買菜是拼多多的重點項目,拼多多正在舉全司之力,「All-in」買菜業務。「各家巨頭切入社區團購,本意不在賣菜,而在於拉動App上的日活(日活躍用戶數)。
  • 社區生鮮巨頭錢大媽入駐鄭州 能否破除「過客」魔咒?
    發跡於廣州的錢大媽,如今用「社區加盟制」的商業模式,在全國開了近3000家門店,但為何將其在北方地區的首店開在鄭州?和往日曾在鄭州風靡一時卻最終落敗的社區生鮮店相比,它有何不同?社區生鮮店和網際網路生鮮巨頭究竟誰更勝一籌?
  • 社區團購的品牌商家們
    在今年巨頭們都殺進來了,實際上像阿里、騰訊,包括京東在前幾年通過投資或是做社區團購聯盟的方式,進入到這個領域。今年多了一些新的巨頭,像美團做了美團買菜和美團優選;拼多多做了多多買菜,最意想不到的是滴滴也殺進來,做了橙心優選。
  • 那個被社區團購「毀掉」的行業
    這兩種模式分別帶來了極低的履約成本和生鮮損耗,貨源中包含部分尾貨及滯銷類的生鮮,整體價格更適合價格敏感性的客戶,在越下沉的城市越有優勢,如今武漢、長沙等中部城市成為了社區團購的重鎮。圖:11月18日各平臺部分SKU價格;來源:興盛優選小程序、沃爾瑪小程序、每日優鮮、盒馬鮮生等平臺,天風證券打法上的策略清晰明了,巨頭們又是如何執行的?
  • 網際網路巨頭社區團購大戰「殺」到長春 瘋狂補貼能否「燒」出未來
    就連《人民日報》都有些看不下去了,此前發布評論文章《社區團購爭議背後,是對網際網路巨頭科技創新的更多期待》,強調網際網路巨頭「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更令人心潮澎湃」。凡事皆有因。其中的背景是,今年以來,社區團購如同一股洪流,以阿里、拼多多、美團等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電商紛紛入場社區團購。
  • 社區團購,是天使還是魔鬼?
    2、網際網路巨頭具有巨大吞噬力。創業者探索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一旦被網際網路巨頭盯上,極易被巨頭利用資金、用戶、流量等優勢吞噬,創業企業生存艱難。市場被巨頭霸佔 。3、能夠殺出重圍的,也會成為巨頭,比如滴滴(共享出行中的成功者)。共享出行,共享單車,都是模式創新。然而模式是最容易模仿和替代的,其護城河就在於用戶量和用戶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