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覽部》和《史記》中記載這樣一個故事:西周成王年少時,某天和其弟嬉戲!一時興起,拿一片桐樹葉剪成玉圭對弟弟姬虞說「以封汝」!當時身邊的史官記錄下來!後來周公旦進去祝賀。成王說:「我是開玩笑的。」周公說:「天子無戲言。」於是,成王把唐地封給了小弟弟叔虞。
#歷史事件#"桐葉封弟」是流傳很久的一個經典故事。在「君權神授」封建時代,君主具有無上的權威,君主的言行被絕對化了。「天子無戲言」、「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之類的口頭禪就是絕好的說明!
後來大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773-819)在其作品《桐葉封弟辨》中表達了不一樣的觀點「 吾意不然。王之弟當封邪,周公宜以時言於王,不待其戲而賀以成之也。不當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戲,以地以人與小弱者為之主,其得為聖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從而成之邪?設有不幸,王以桐葉戲婦寺,亦將舉而從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設未得其當,雖十易之不為病;要於其當,不可使易也,而況以其戲乎!若戲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過也。吾意周公輔成王,宜以道從容優樂,要歸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為之辭。又不當束縛之,馳驟之,使若牛馬然,急則敗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況號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
翻譯過來就是「我認為事情不會是這樣的,成王的弟弟應該受封的話,周公就應當及時向成王說,不應該等到他開玩笑時才用祝賀的方式來促成它;不應該受封的話,周公競促成了他那不合適的玩笑,把土地和百姓給予了小弟弟,讓他做了君主,周公這樣做能算是聖人嗎?況且周公只是認為君王說話不能隨便罷了,難道一定得要遵從辦成這件事嗎?假設有這樣不幸的事,成王把削成珪形的桐樹葉跟婦人和太監開玩笑,周公也會提出來照辦嗎? 凡是帝王的德行,在於他的行為怎麼樣。假設他做得不恰當,即使多次改變它也不算是缺點,關鍵在於是不是恰當,恰當就使它不能更改,何況是用它來開玩笑的呢!假若開玩笑的話也一定要照辦,這就是周公在教成王鑄成過錯啊,我想周公輔佐成王,應當拿不偏不倚的道理去引導他,使他的舉止行動以至玩笑作樂都要符合「中庸」之道就行了,必定不會去逢迎他的過失,為他巧言辯解。又不應該管束成王太嚴,使他終日忙碌不停,對他像牛馬那樣,管束太緊太嚴就要壞事。況且在一家人中父子之間,還不能用這種方法來自我約束,何況名分上是君臣關係呢!這只是小丈夫耍小聰明做的事,不是周公應該採用的方法,所以這種說法不能相信。有的史書記載說:「封唐叔的事,是史佚促成的。」 在當時的主流思想」君無戲言「下 ,柳公的言論這種觀點無疑是進步的!問題的關鍵在於「當封」或「不當封」,而不在於這是誰的意圖!最後提出了周公應該用什麼方式來輔佐成王。全文絲絲入扣,有破有立,立論明確,讀後令人為之嘆服。特別是結尾的「或曰」一句,使全文的論證留有餘地,更是耐人尋味。到21世紀的今天仍有意義!不唯上只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