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裡挑燈看劍,誤入藕花深處:宋朝的千家萬戶,何以酒香飄飄

2020-12-17 脂肪故事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黃泥岡上,烈日燒灼,白日鼠白勝偽裝成賣酒的漢子,唱著歌,挑著擔子來到黃泥岡上,《水滸傳》的著名橋段「智取生辰綱」就這樣拉開了帷幕!

在吳用等人的精心策劃下,楊志和十餘名軍健中了蒙汗藥,渾身酥軟動彈不得,眼睜睜地看著十萬生辰綱被劫走!

站在今天的角度來分析,這個計劃有個最大的難點:就是如何讓這群精銳的士兵主動喝下加了蒙汗藥的白酒!但是,從小說的情節看來,吳用等人在策劃時,根本就沒有考慮過「這些士兵會不會喝」的問題!這說明,吳用篤定:只要這群軍漢看到酒,就一定會喝!

眾軍看見了,便問那漢子道:「你桶裡是甚麼東西?」那漢子應道:「是白酒。」眾軍道:「挑往那裡去?」那漢子道:「挑出村裡賣。」眾軍道:「多少錢一桶?」那漢子道:「五貫足錢。」眾軍商量道:「我們又熱又渴,何不買些吃,也解暑氣。」

事實證明了吳用的判斷,這群士兵發現白勝挑的是白酒之後,根本沒有任何遲疑就湊錢買酒解乏!

所以,這並不是吳用料事如神,而是飲酒在當時是一種風氣,即使是宋朝的士兵,也把喝酒當成家常便飯,沒有把這當成什麼大事!

而作為此次行動的領隊楊志,不但無法制止,最後自己也喝上了,導致了生辰綱被劫。要不然,以楊志的武藝,晁蓋他們想要搶劫成功,只怕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作者施耐庵熟知宋朝風氣,他寫的這段肯定不是空穴來風,實際上查閱典籍,我們會發現,宋朝飲酒確實是一個普遍現象。那麼,為何在宋朝飲酒成為一種風氣呢?為何大熱天也會喝白酒呢?

宋朝的酒文化冠絕諸朝

在華夏五千年的詩酒風流中,宋朝關於酒的詩詞,是歷朝歷代最多的。不僅僅是數量多,質量更是上乘。翻開宋朝典籍,總有酒香透紙而出,久久不散。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這是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一首詩。在荷花盛開的季節,她與朋友野外交遊,飲酒、賞花、作詩、嬉戲,一高興玩到了太陽快落山的時候。

我們不禁遙想,一個詩才絕世的女子,酒至微醺,桃腮緋紅,蚱蜢小舟亂劃,蓮葉拂亂的頭髮,人比這蓮花更嬌、更豔,是何等美景啊!

昨夜飲酒過度,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窩,誤入草坪深處,嘔吐嘔吐,驚起鴛鴦無數!

若是沒有美酒助興,這群深閨女子怎會如此縱情,易安居士的這首詞,也被無數詩人修改,可見流傳之廣、影響之大。

王國維先生次子、學者王仲聞所編著的《李清照集校注》中,收錄了李照照的詞共計57首,其中的29首是描寫飲酒的情景的,可見易安深得酒中三昧!

那個夏天,與易安居士同遊的朋友,一定也是女子,這群女子在野外喝酒尋歡,感受明媚的初夏,悠閒中透著三分豪爽!很顯然,宋代女子飲酒已經極為普遍,更不用說天生好酒的男子了!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北宋晏殊

宋朝詩人晏殊的這首「浣溪紗」,更是將文人與酒的關係描寫的淋漓盡致。賦詞、飲酒、徘徊、尋徑,心中淡淡的憂傷和感懷,隨著酒氣慢慢醞釀,在夕陽下散發著悠悠的醇香。難怪宋大樽有「宜言飲酒者莫如詩」的說法。

論及諸朝的酒文化,歷代不乏名詞佳賦,例如:

《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君子萬年,介爾景福。既醉以酒,爾餚既將,君子萬年,介爾景明。《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詩詞無法涵蓋酒文化的全部內容,卻是酒文化的精華所在。歷代的詩酒風流中,當屬唐宋!這兩個朝代,是封建王朝難得的兩個盛世,酒文化得以大行。

當我們把眼光投向酒文化背後的大時代時,我們卻會發現唐與宋的區別。

在唐代的酒文化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瀰漫著李白的浪漫,「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蘊藏著王維的深情,「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迴蕩著王翰的豪邁,「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掩蓋不住杜甫的喜悅。

我們再看宋朝的飲酒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床頭有酒須君醉,又廢蒲團一夜禪。」「把酒冰壺接勝遊,今年喜不負中秋。」「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奈客思家」

唐代的主流酒文化,充滿著自豪、浪漫、自信、深遠的大氣,而宋朝的詩,卻更接地氣,多了些宛轉、幽思、無奈,甚至是沉重。兩種風格的差別,反映卻是兩個朝代的背景。

唐朝是歷史上少有的軍事、經濟都極為強盛的年代,自貞觀之治始,唐朝的經濟、人口、影響力均居前朝之冠,威加四海,天下來朝,唐朝的人充滿了自信、大氣!在唐代的詩詞中也得到了體現。

而宋朝卻明顯不一樣。宋朝的商貿經濟極其繁盛,創造了冠絕當世的社會財富,但是在軍事上卻始終處於弱勢,幽雲十六州據於遊牧民族之手,歷代君主偏安一隅不思進取,而周邊的國家幾乎全部處於最強盛的年代,宋朝僅有的幾次戰爭,基本上沒有淋漓盡致的勝利。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憂國憂民的詩人們,在詩與酒之間,瀰漫著憂國憂民、大志難伸、心氣難平的鬱結之氣!而這其中又以辛棄疾的「酒詩」最為典型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軍事家,詩人只是他的副業!他生平最大的願望就是王師北伐,「了卻君王天下事」,卻始終壯志難酬,「可憐白髮生」。

作這首詩時,辛棄疾貶居信州,空有一身報國大志,卻無法殺敵報國,只能為一小吏,怎不叫人鬱郁難伸!原本可以成為光耀千古的名將,最終卻成為詩才傳世的稼軒先生,實非其所願也!

對於宋人而言,最恥辱的就是宋欽宗靖康二年,金兵攻陷汴京,虜走徽、欽二帝!一國之君被俘,在歷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自靖康之恥後,終南宋一朝,都瀰漫著憂傷與悲憤!

所以,宋人在借酒澆愁中所作的詩,怎能歡快地起來?

身負絕密押送任務,士兵不怕喝酒誤事嗎

在《水滸傳》中,梁中書派楊志帶隊押送生辰綱,這十萬貫的賀禮,不僅僅是梁中書給老丈人的奉禮,更關係著他的政治前途,不容有失。

那麼,梁中書派去押送的軍健,一定是千挑萬選的精銳士兵,不僅武藝過人、更為精細小心!難道他們不知道喝酒會誤事嗎?如果丟了生辰綱,會有多麼嚴重的處罰等著他們嗎?可他們還是喝了!

他們敢於喝酒,原因很多,例如楊志是個「新人」,梁中書很器重他,這些「老人」卻沒把他放在眼裡;例如:「出差」在外,沒有人管,喝上兩口也不會誤事。

但其中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當時的酒度數並不高。當我們回望華夏的釀酒歷史時,會發現在長達數千年的時間裡,最能代表中國酒文化的並不是現在廣泛飲用的白酒,而是已經淪為「調料」的黃酒!

1962年,考古人員在河南舞陽縣的舞渡鎮的賈湖村人類文化遺址,在9000年前的陶器中發現了酒石酸的殘留,並且還在容器中發現了野生的葡萄籽和山楂,以及稻米、蜂蠟。

在稍晚些的陝西臨潼白家村遺址中,考古人員發現了釀酒必備的濾缸,證明華夏的釀酒技術在八千年前就比較成熟了。

中國人用文字記錄酒的歷史,始於五千年前的甲骨文,「酒」字的出現,演變、簡化是有著清晰的歷史脈絡的。

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詩經》

正式的文字記載見於《詩經》。可見此時喝酒已經在貴族間較為普遍了,並且把酒作為慶祝、祭祀、宴請之用。而當人類進入青銅時代時,掌握了第一種冶鍊金屬技術之後,所做的青銅器中,大部分是酒器,一般酒器被稱為「樽」。「莫使金樽空對月」便是古風遺傳。

《禮記·禮器》曰「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

酒最重要的場合是用於祭祀。在遠古時代,人類對自然界充滿著敬畏,形成了許多關於自然、天地、鬼神、祖先等崇拜,他們認為祭祀可以溝通天地鬼神,對這些「神秘力量」獻祭,能夠帶來好運和幸福。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思維:要把最好東西作為奉獻之物。所以,除了牛、羊、豬等貴重的肉食外,酒也成為了祭祀的必須,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酒是諸禮之首。這種風俗一直流傳到了今世,我們在祭祀先人祖先、仁人志士時,無不把酒作為了重要的媒介。

那麼,人們為什麼喜歡喝酒呢?因為酒中所含有的酒精,能夠帶來生愉悅、興奮、放鬆等生理與心理的雙重享受,喝完酒之後,能夠忘卻所有的煩惱、能夠讓人飄飄欲仙,能夠讓人膽氣頓生,能夠讓人變得豪爽大方,更能讓人詩如泉湧,可以說,酒這種奇妙的液體,與華夏文明相伴相生,更是傳統文化的最佳載體。

那麼,這就是押送生辰綱的士兵鬧著要喝酒的理由嗎?當然不是!主要的原因是這時候的酒,大多數是酒精度數不超過15度的黃酒,更類似於今天的米酒。

「世間好物黃醅酒,天下閒人白侍郎」唐白居易《嘗黃醣新酌憶微之》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問劉十九》

唐代詩人白居易極其好酒,寫下了不少關於酒的詩句。從他的詩句中我們可以判斷,讓李白喝得「天子呼來不上船」的酒就是黃酒。

例如「黃醅酒」,酒色呈淡黃,很顯然是為了保證酒的純度,留下的酒麴與糧食的顏色。而「綠蟻新醅酒」,「綠蟻」就是酒中的渣滓,就象我們今天喝的米酒一樣,裡面會有發酵過的米粒。

另外一個明證是武松景陽歲打虎的橋段,書中是這樣描述的:

武松入到裡面坐下,把哨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來吃。」只見店主人把三隻碗,一雙箸,一碟熱菜,放在武松面前,滿滿篩一碗酒來。武松拿起碗一飲而盡,叫道:「這酒好生有氣力!……

注意,店主人是滿滿地「篩」了一碗酒!為什麼是「篩」呢?需要用濾網把酒中的糧食渣過濾掉,只留下酒液,這樣的酒視覺和口感都更好一些。

那麼這種酒的酒勁怎麼樣呢?武松喝了直叫好:這酒好生有力氣!說明景陽岡的酒,度數是比較高的,至少比武松一路上喝的酒度數要高。

可就是這樣的「高度酒」,武松整整喝了十八碗,居然還打死了一隻老虎,與其說武松酒量好,不如說是這酒的度數實在太低!如果武松喝的是現在的白酒,只怕三碗就醉倒在店裡面了。

所以在景陽岡上,白勝挑來的酒,當然和武松所喝的酒差不多!十幾個漢子,加上楊志和兩個虞侯,兩桶酒估計一個人也就一兩碗就見底了!就算這些軍健酒量不如武松,但是兩碗酒顯然是毛毛雨,不會對他們的戰鬥力形成任何影響。

實際上,我們在很多書籍中看到古代軍中飲酒的情節,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當時酒的度數低,喝上幾碗對人的影響不會太大。如果那時候有高度的白酒,一喝就醉,誰還敢喝啊?

真正的白酒,是在有了蒸餾法之後才出現的,用高溫提純,增加酒精深度,故名「燒酒」。其實在宋時已經有蒸餾酒的出現了,但並沒有成熟的生產流程,只是在小範圍內流傳而已。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始」。李時珍《本草綱目》

白酒的出現,始自元朝,作為藥學界的大咖,李時珍的考證是相當嚴謹的,他細心求證之後的說法更為可信。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段情節還有一個問題,當時的「赤日炎炎似火燒」的盛夏,他們喝酒合適嗎?其實,酒有發散之功,能夠促進血管舒張,酒精的揮發會帶走大量熱量,還有舒解鬱氣、開闊心胸的作用。

在中醫裡,向來就有「以毒攻毒」的說法,喝酒更是去熱毒的有效手段。目前,很多地方都有「吃伏羊、喝燒酒」的習俗。

羊肉原本是溫補的肉類,燒酒更是燥熱之物,按道理來講夏天、尤其是伏天吃清淡去火的清淡飲食才是,但老祖宗的智慧在飲食中完美地體現了出來:在大伏天吃羊肉、喝燒酒,一身大汗,將體內淤積的熱毒排散出來,所以就有「伏羊一碗湯、不用開藥方」的奇效。

而在廣西則有荔枝狗肉節,荔枝與狗肉都是燥熱上火的食物,當地民間卻喜歡在六月底食用狗肉,用狗肉中的燥熱,加上白酒的必散,除去熱毒,據說食用之後,皮膚不會長各種瘡、皰、疔等。

所以,這些士兵在大熱天喝酒,其目的就是消暑散熱,他們儘管身負重任,卻並沒有把喝上幾碗低度黃酒當成多麼大的事情,吳用「智取生辰綱」才得以成功!

宋朝氣象:千家萬戶飄酒香

酒雖然有種種妙處,卻也有著副作用,那就是在帶來享受的同時,會讓人精神放縱、情緒失控。

《戰國策》: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日:「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

在古代傳說中,儀狄作酒,並將酒作為珍貴的飲品奉獻給禹。禹嘗了一口,大喜:好酒!再喝,醉了!禹覺得這種東西會成為讓人失控、貪杯,無心理政治國!所以疏遠了儀狄。這儀狄忙乎了半天,啥也沒得到,還遭受了「無妄之災」。

王若曰:「明大命於妹邦。乃穆考文王,肇國在西土。厥誥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茲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 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 《酒誥》

到了周朝,更是制定下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禁酒令,對飲酒作出了嚴格的限制。而到了漢朝,對飲酒的處罰更加嚴重。

三人以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漢律》

那麼,宋朝有沒有禁酒令呢?當然有!宋朝的禁酒令承襲於前朝,但令人尷尬的是,宋朝的禁酒令從頒布的那天,就是一紙空文。在宋朝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大街小巷的酒樓、酒坊。

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市井經紀之家……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處,通曉不絕。」

蔡條《鐵圍山叢談》:「天下苦蚊蚋,都城獨馬行街無蚊蚋。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樓極繁盛處也。蚊蚋惡油,而馬行街人物嘈雜,燈火照天,每至四鼓罷,故永絕蚊蚋。」

在宋朝,只要你想喝酒,上酒樓一醉方休,或者是進酒肆沽酒,回去與家人同醉,或者就在路邊烤個串,到處都能夠買到酒。

宋朝最為繁華的馬行街,從早到晚人聲鼎沸、處處酒樓,油煙燻得蚊子都受不了。汴京這個世界上首個人口超過100萬人的特大型城市,沿街的酒樓達到了六千餘家,這還沒算那些酒坊。

那五千年的封建王朝,代代都在禁酒,為什麼唯獨宋朝有如此寬鬆的喝酒環境呢?主要還是因為糧食問題。

《漢書·食貨志》記載: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鬥。

美酒早好,釀酒卻要消耗大量的糧食。封建王朝是糧本位的農耕文明,糧食越多,人口越多,國家就越強盛。在缺乏現代科技支撐的古代,糧食生產基本上是靠天吃飯。風調雨順的年景固然會獲得豐收,一旦遭遇到旱災、洪災、蟲災,則是顆粒無收。

沒有了糧食,就容易形成大量的流民,這些流民穿州過府,對封建統治的穩定性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這些流民很容易被組織起來,最終造成農民起義,或者是盜賊橫行

所以,出於對糧食的管制原因,不可能大規模地去造酒,這也造成了酒的價格一直很高。就連李白酒癮上來了,也要用「五花馬」和「千金裘」去換酒喝!

還有一點,黃酒的度數很低,縱然不如武松那樣一次能喝十八碗,喝個五六碗總沒問題吧?這樣驚人的糧食消耗,是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承受得起的!然而宋朝不一樣!

首先,宋朝繼承了唐、南北朝時代的農耕技術,並將其發揮光大,水力工程和水力機械製作技術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稻麥輪作讓長江流域得到了大開發,糧食產量冠絕諸朝,為釀酒提供了豐富的糧食。

再者,由於宋朝鼓勵商貿,工坊、小作坊遍及各地,紡織、制陶、榨油、冶鐵、茶葉等大量出口,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老百姓手中有了錢,購買力大大提升。

而且,宋朝取消了前朝的夜間「宵禁」政策,服務業、飲食業點燃了人們的消費欲望,酒的銷量也不斷增長!所以,在宋朝,普通老百姓也能喝得起品質較好的酒。無怪乎,在《水滸傳》中,出現如許之多的飲酒場景了!

一杯酒雖小,卻能折射出一個王朝的經濟、政治、軍事、民俗和文化,如果要評選出歷史上最好的朝代,我想宋朝一定會有一席之地!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酒這麼好的東西,許你詩人縱酒長歌,就不許在烈日下趕路的士兵們喝上二肉?就連楊志也忍受不了酒香的誘惑,喝下了這碗有蒙汗藥的美酒,可憐的他即將再次失業!

相關焦點

  • 藕花深處,來自古詩詞的意境,卻在太湖黿頭渚上演現實版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這句詩詞的意境甚美,要是在現實世界中,也能尋找到這樣的景致,那確實夠理想。在江蘇無錫太湖黿頭渚風景區內,就有一處名叫「藕花深處」的景點,各位來看看,是不是跟女詞人的意境不相上下。無錫太湖黿頭渚,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就是早春的櫻花很美。其實作為一家具有無錫旅遊「名片」的景區,黿頭渚一年四季都可遊玩。
  • 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我們真懂?看看詩詞大會冠軍雷海為的解釋
    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我們真懂?看看詩詞大會冠軍雷海為的解釋《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 抖音醉裡挑燈看劍妾舞闌珊是什麼歌?《虞兮嘆》歌詞完整版
    近段時間以來,在抖音上面有一首特別火的歌曲,這首歌當中有一句歌詞是:醉裡挑燈看劍妾舞闌珊,這是一首什麼歌呢?據悉,這首歌的歌名叫做《虞兮嘆》,一起來看一下這首歌的演唱者及歌詞介紹。1、抖音醉裡挑燈看劍妾舞闌珊是什麼歌「醉裡挑燈看劍,妾舞闌珊,垓下一曲離亂,楚歌聲四方,含悲辭君飲劍血落凝寒霜」這首歌是歌曲《虞兮嘆》當中的一句歌詞,演唱者是聞人聽書。
  • 「醉裡挑燈看劍」的「挑燈」是什麼意思?並不是拿著燈的意思
    比如」醉裡挑燈看劍「,很多人以為」挑燈「就是拿著燈的意思,這是想當然耳,實際不是這個意思。「挑」字有兩個讀音,一讀「tiāo」,是擔的意思,一讀「 tiǎo」,意為用細長的東西的一頭把東西舉起或弄起。「挑燈」的「挑」,是後一個讀音,意思是撥動燈芯。為何要挑動燈芯呢?
  • 三杯兩盞,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詩酒人生!
    她中國歷史上最喜歡喝酒的女詞人她就是李清照說到酒與詩人你首先肯定想到的是李白、白居易、蘇軾等一眾男文豪但你絕沒想到被稱為婉約派的代表詞人李清照居然是個酒鬼不信你看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 從《清平樂》,看一千多年前舌尖上的宋朝,奢靡的高宗御宴菜單
    《都城紀勝》說,南宋「官府貴家置四司六局」,即帳設司、廚司、茶酒司、臺盤司、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燭局、香藥局、排辦局,「,故筵席排當,凡事整齊」,其中「廚司專掌打料、批切、烹炮、下食、調和節次」,「菜蔬局專掌甌飣、菜蔬、糟藏之屬」。堂堂清河郡王府理肯定設有四司六局,張羅御筵自不成問題,財力、物力、人力一應俱全。
  • 水村山郭酒旗風:宋代酒館的制勝法寶,原來是不起眼的酒旗
    尤其是「三碗不過崗」五個大字,更是成為眾人心目中好酒的代名詞。而這,便是酒旗能發揮的作用。杜牧曾有詩云:「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可以看到,至少在中唐時期,酒已經走入了千家萬戶,成為不少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 雙語遊記|誤入藕花深處-Run into the Lotus Pond
    我抬頭看她的時候才注意到,藤蘿架的另一側,還有兩位喵桑~She was very anxious and nervous about this meeting.夏天到了,別老窩在家裡吹空調,帶著你的另一半(可男可女,實在沒有就帶著手機假裝自己不單身~)去看蓮花吧。
  • 千古文人俠客夢——15句寫劍的霸氣古詩詞,講述詩人的劍膽琴心
    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劍」的意象不得不提。從詩仙李白的仗劍江湖到王昌齡的邊塞烽煙,古代文人一路霸氣不止,劍嘯長虹。中國文人的劍氣,不僅流淌在古詩詞中,還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自古以來,李白、辛棄疾、蘇軾等文人不僅有出仕濟世的夢想,他們也都有一個非常相似的大夢,就是仗劍江湖的俠客夢。今天我們就用這篇文章來看一看古代15句寫劍的霸氣古詩詞,講述詩人的劍膽琴心。
  • 花中仙子 蓮之美譽
    蓮花一般比喻成「花中仙子」,傳統文化中荷花代表吉祥如意。佛教中佛祖多有蓮花座,多處用荷花作為吉祥的象徵。荷花亭亭玉立的風姿、高潔傲岸的品格,為世人所讚頌。當我們洗乾淨蓮藕,看到的是潔白無瑕的藕,蓮藕的孔洞裡甚至連泥沙也沒有,切成薄圓片,乾乾淨淨的。有誰能想到,蓮藕生在在爛泥塘裡? 也許這就是文人墨客讚美荷花、人們喜愛荷花的緣故吧。最喜歡周敦頤的《愛蓮說》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他左手握著筆,右手執劍,奈何廉頗老矣
    宋朝是多事之秋,尤其是南宋,朝廷偏安於臨安。朝廷的無能更是激發了愛國志士的有懷投筆。曾有文人感懷寄以詩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不止如此,宋朝還出現了很多英雄,嶽飛、韓世忠、李綱等著名愛國將領就是當時的代表人物。但是我最喜歡的卻是一個文人英雄,他文武全才,不但是一個文人,也是一個英雄。左手執筆,右手握劍,是何等的豪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