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小說《水滸傳》中,「武松打虎」是一個精彩片段。但仔細讀來,不少讀者可能會發現,武松在打虎之前路過的那家酒館,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三碗不過崗」五個大字,更是成為眾人心目中好酒的代名詞。而這,便是酒旗能發揮的作用。
杜牧曾有詩云:「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可以看到,至少在中唐時期,酒已經走入了千家萬戶,成為不少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而伴隨著酒業的興盛與發達,酒旗也隨之出現,並成為一家酒館或酒樓的必需品。話雖如此,讓酒旗完全具備「包裝」概念的,還是得看宋朝。
宋朝的經濟發達,得益於當朝出色的商業。生活條件一旦上去,人們對於精神層面的需求,也會逐年遞增。當時的人愛喝酒,是出了名。
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清高的讀書人,亦或是走街串巷的小商販,都會自發在閒暇時間,喝點小酒來度日。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城內的酒館,正店便有七十二家,而一般條件的腳店,也就是次一級的小酒館,便有上千家之多。
對商家而言,競爭對手增多了以後,便需要他們提高自家產品的競爭力。如何提高呢?古人的想法很簡單,一看質量,二看名氣。
但在有些時候,酒香也怕巷子深。到了這個時候,酒旗的作用便不言而喻了。什麼是酒旗呢?在一些古裝影視劇,或許有人看到過。在一家酒館的門前,往往會插著一根大旗,起到指引路人前來飲酒的作用。
顯而易見,酒旗與現在的廣告類似。既然如此,它的設計、版面與樣式,便顯得十分重要了。
先說說酒旗的顏色。總的來說,宋朝年間的酒旗,主要有兩種配色最受歡迎。一種是紅黃色,在古代,紅色與黃色代表著富貴、奢華,因此一些裝修比較精緻,定位比較高檔的酒樓,便喜愛用這種配色,以此襯託出自家的地位。
另一種是白色與皂色,這種顏色代表了素雅、淡泊、寧靜,是文人士大夫群體最喜歡的。通常情況下,該酒館會主要營造出一種素雅別致的情調,因為他們針對的主流客戶,便是文人階層了。
然後,再看看酒旗的內容。一般山野人家的酒店,往往比較簡單,在酒旗上面直接書寫一個大大的「酒」字;稍微花點心思,可以將酒杯、酒具的樣式畫在酒旗上面。遠處的行人一看,便會知道,這是一家酒館。劉禹錫便曾有詩云:「風檣好往貪程去,斜日青簾背酒家。」
當然,酒旗的內容還能進一步加工、美化與細分。有的酒家主打汾酒,還有的酒家主要經營杏花村,這些區別於其他酒家的內容,都可以添加到酒旗當中。
在此基礎上,還衍生出了招牌。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商標。在酒旗、酒具上面,打上商家獨有的標籤或是烙印,便能加強自家品牌在顧客群體中的影響力。
就這樣,酒旗逐漸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象徵。發展到宋朝時,酒旗還具備了更多的信息內容。某位顧客想要喝酒,他不用到店裡去詢問,而是直接觀察酒館門口的酒旗,如果還懸掛起來,說明酒家此時正在營業。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景呢?有一種說法認為:在古代冬天的時候,不少酒家會提前溫酒,以提供給過往的行人。但為了避寒,不少酒館都是關上門的。
自古以來,商家都是開門迎客,關門閉客的。如此以來,豈不是讓行人平白誤會?於是在此時,酒旗的作用便顯露出來了。酒旗在,哪怕是酒館的大門緊閉,過往的行人也會立即明白:這是在開門迎客。由此可見,酒旗此時還成為了一種信息的載體。
說到這,酒旗的作用已經基本明確了。但不排除有一些善於「營銷」的商家,還能在上面玩出新花樣來。比如,將酒旗與名人效應結合起來。滕王閣、黃鶴樓、嶽陽樓,是我國三大名樓,而它們出名的原因,自然是因為三篇經典文章。
同樣道理,宋朝有些商家,當時已經學會了這個辦法。他們會想盡辦法,請一位名人題詞賦詩,然後將這些內容添加在酒旗中。
過往行人一看,這是某某大家曾經光臨的酒館,便自然有很大可能前來瞻仰前輩的風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