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警惕「歷史熱」背後的史學民粹化傾向

2020-12-22 觀察者網

【文/葛劍雄】

對於現在大家討論較多的公共史學(有的稱其為公眾史學),如果將其解釋為歷史科學、歷史學科怎樣面向公眾、引領公眾、為公眾服務,以及怎樣加強歷史學的應用功能,在這一點上,我是贊成的,而且我認為也是很必要的。

但是,這種「公共史學」對傳統史學、對史學界產生了什麼衝擊?我感到,「公共史學」或者說「公眾史學」,已經被有些人和媒體誤解了。

對於我們現在所講的「公共史學」概念,國內學術界有一定分歧,有人主張就用「公共史學」,有人認為是有區別的,要翻譯成「公眾史學」,其實這主要是翻譯問題,本質沒什麼區別。最早是美國學者提出了這個概念,目的是要解決他們的一個問題:當時他們培養了很多歷史專業的研究生,但學校裡沒有足夠的專業崗位,沒有教職可以安排,所以就要引導這些研究生面向社會,去做一些應用性的工作,走出象牙塔、走下講臺,利用已經掌握的歷史學的研究能力,已經掌握的那些歷史知識、方法,去服務社會、增強應用性。最早的「公共史學」就是這樣產生的。在這個基礎上,他們又開發出了公共史學的課程,形成這樣一個系列。

而在中國並不存在這樣的情況,因為我們的歷史專業,無論是本科還是研究生,哪怕是在現在這樣大量招生的情況下,培養目標都是很清楚的,大量的本科生、研究生都是作為未來的應用型人才來培養的。對研究生而言,只有一部分從事研究、在高校教學,研究生教育並不是專門培養研究型人才的,實際情況就是如此。所以對中國來講,「公共史學」一直是我們史學教育的一個方向,並非是美國提出「公共史學」的概念後才這樣做的。而美國卻是在遇到困境後,才作為應對的辦法而不自覺形成的。

有些人認為「公共史學」/「公眾史學」造成了歷史學界研究方法的改變,其實這是誤解。中國的歷史研究方法,如果早一點的話,從司馬遷的時代開始,一向重視文獻以外的資料,重視口碑資料;一向重視到社會實際中去調查、去總結,這個傳統是一直存在的。對於歷史學的應用功能,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歷來都十分重視。正史、官方史書自不必說,地方史、地方志修撰從未斷絕。個人修家譜、傳記、鄉土史志等,都已形成傳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歷史學者深入實際、深入基層編寫各類史書,收集了大量史料,記錄了大量口述歷史,編寫了各種專門史、鄉史、村史、廠史、校史、家史。這些都發生於「公共史學」在美國出現之前。像歷史地理學,一向重視實地調查,講究經世致用,與公共史學毫無關係,近年來的發展與公共史學也沒有任何關係。

當然我們不應該否定公共史學的積極意義,至少它將歷史學的公共性提升到了理論高度,並且形成比較完整的理論和相關的教材。對國內外這一方面的努力,應該予以充分肯定。

但現在的社會上,包括一些媒體,甚至在史學界內部,有些人有意無意地把公共史學擴大化,將其抬高到不適當的地位,一定程度上與歷史學的民粹化現象混淆起來了。所以我們必須明確,是公眾引領史學,還是史學引領公眾?

有人指責說:歷史學界關在象牙塔裡解決不了的問題,現在公眾給解決了。曾經有媒體問我,公共史學對你們有什麼衝擊,你們準備如何應對公共史學的衝擊。我回答說沒感到任何衝擊,至少對我們歷史地理學沒有。

實際上,到目前為止,還找不到一個例子證明有歷史學家長期解決不了的問題是靠公眾解決的。如果有,那也只是媒體的自娛自樂或是網絡上的炒作。正像自然科學界一直都有一批所謂的「民科」,不時提出一些驚人的觀點或成果,然後強調我們廣大群眾比你們科學家還厲害。歷史學方面也是如此。

比如,有人說經過多年研究找到了明朝建文帝的下落。還有一段時間有人討論一些歷史人物,實際上都是依靠民間提供的那些「史料」,或者是出於狹隘的地方利益製造的「證據」,卻聲稱解決了千古難題,推翻了史學界的權威結論。媒體上不時見到這樣的報導,將根本不懂歷史為何物的人吹捧為民間歷史學家或某方面的專家。有人聲稱自己有新的發現,收集了很多專家不知道的史料,而他所謂的「史料」出處,包括《辭海》、某某報紙、新修的某縣誌等。《辭海》是工具書,不能算史料出處,他連這一點都不清楚。

可見,現在的確出現了一種史學民粹化的現象或傾向。其實這並非中國所特有,外國包括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也有這種傾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這一傾向首先表現為,一些人認為真正能夠研究歷史、能夠解決大問題的,不是歷史學專家,不是象牙塔裡的學者,而是民間的非專業人士。他們往往曲解「高手在民間」這一說法。

其實,「高手在民間」的意思,是民間也有高手,而非只有民間才有高手。要是高手都在民間,還要專家幹什麼?如果民間真有水平高於專家的高手,在一個正常的社會,肯定會被及時轉化為專業人士。即使因特殊原因留在民間或保持業餘狀態,那麼衡量他的水平和研究成果也得使用專業標準,而不會存在另外的「民間標準」。何況這畢竟是個別現象。

相關焦點

  • 【歷史視角】葛劍雄:中國人的六十年遷徙史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從事歷史地理、中國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環境史等方面研究。著有《中國人口發展史》、《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等著作及論文百餘篇。 本文來源:愛思想網 中國人的六十年遷徙史 主持人:歡迎廣大網友收看歷史學家眼中的60年,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了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老師,由他來講60年來中國人口流動與人口問題。
  • 《王者榮耀》官方首次回應:葛劍雄等三位老師新來,會給新版遊戲添...
    《王者榮耀》官方首次回應:葛劍雄等三位老師新來,會給新版遊戲添點啥? 文/羊城晚報新媒體記者 孫磊 實習生 秦廷健近日,《王者榮耀》聘請著名學者葛劍雄作為學術顧問,讓遊戲與歷史文化的關係再次成為熱門話題。葛劍雄表示,遊戲無法擔任「歷史教學」的重任,保證歷史價值觀正確即可。
  • 譚星:提升公眾史學的專業性和公眾性
    專業性與公眾性的不統一公眾史學在國內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有的學者認為,公眾歷史實踐中商業化和娛樂化傾向嚴重,有些所謂的「公眾歷史」流於庸俗、淺薄,甚至扭曲、失真。相較於公眾對高質量歷史作品的需求,史學界所做的努力還不夠,不少專業史家輕視通俗歷史寫作。
  • 新中國70年史學繁榮發展的歷程與思考
    毋庸諱言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史學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史學研究方面也出現了教條主義等傾向,妨害了新中國史學的健康發展。尤其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歷史學發展更是受到極大影響。    站在新時代新方位,對新中國前三十年史學的評價,既要防止片面誇大前十七年所取得的成績以掩蓋「教條主義」「左」傾錯誤傾向,更要防止無視前十七年中國史學所取得的巨大成績,無視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仍然有一批始終保持史學風骨、堅守史學研究陣地的史學家,進而以「教條主義」「左」傾所造成的危害為藉口,根本否定新中國前三十年史學發展成就的傾向。
  • 中西比較視域中的宋代史學近世化:基於歷史觀與史學方法的考察
    (71)宋代學者甚至因印刷普及而憂慮作為歷史考證重要內容的音韻訓詁之學,感慨:「嗟夫!小學放絕久矣。自是(《新編許氏說文解字五音韻譜序》)其復興乎!」(72)可見,以經學定本為核心的印刷促進了歷史文獻考證的發展。  宋初的校勘活動,雖然運用傳統校讎學和小學解決了一些經學文獻的問題,但因為官方印刷,導致整個經學體系乃至背後的治經路徑都被固定化。
  • 嚴肅歷史學家李治亭怒批易中天:「時尚史學賣假貨品位低」
    近日,易中天已經「轉戰」到上海書城籤售《品三國》,兩小時籤出1300本,而在上海書展現場,一個頗具針對性的講座「史學家必須還歷史以真實———『時尚史學』之批判」吸引了不少聽眾。主講者是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研究員李治亭,他以相當激動的口吻把時下包括易中天在內的一些「時尚史學家」批了個遍,稱其缺乏常識,品位低下。
  • 政治裹挾下的「客觀」:淺述蘭克史學的政治化傾向
    文|青樓大茶壺利奧波德·馮·蘭克:近代客觀主義歷史學派之父一、蘭克史學中的政治化傾向德國史學家蘭克創立的蘭克史學是19世紀德意志的重要史學流派蘭克史學強調客觀公正的態度對待史學,歷史學家應如實地反映歷史,重視第一手史料,考察史料的真偽,真正發揮史學的批判功能和教化作用。蘭克史學一度在歐美成為主流學說,也是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客觀、公正歷史觀的典範。
  • 研討會︱學科建設、數位化、課程教育:公共史學的機遇與挑戰
    楊念群祝賀《公共史學概論》的出版,肯定該教材在國內公共史學發展過程中的開拓價值。接著,分別討論了後現代史學思潮下如何看待歷史寫作的性質、通俗史學的歷史觀、歷史敘事與文學創作之間的界限三個方面的問題。楊念群認為,歷史敘事本身就是一種創作,作者無法擺脫自身的時代性及論述問題的主觀色彩。
  • 輝煌的希臘史學:領先於當時的世界,是西方史學的開端
    該書以以希波戰爭為核心,記載了地中海世界20多個國家和民族的地理環境、民族分布、經濟生活、政治制度、歷史往事、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名勝古蹟等,被譽為「第一部世界性的社會文化史」。此書文筆優美,是歷史真實性和文學藝術完美結合的範例,因此,希羅多德被奉為「西方史學之父」。
  • 彭小瑜:蘭克史學並非考據史學
    蘭克並不是一個作繭自縛、拘泥細節的考據史學家,他的成就遠遠超出考據史學。拒絕宏大敘事的「考據史學」,往往是擔心「文字獄」橫禍的學者潔身自好的不得已辦法。蘭克以及19世紀的德國史學家並沒有遭遇這樣的社會環境。他們性格上的弱點可能是過於輕易地認同德國的歷史傳統和當時德國的意識形態,儘管他們從來沒有和不可能否認德國文化中的始終存在的多元性和多樣性。】
  • 蔡和森母親葛劍雄:賣掉嫁妝供三代人求學,病逝後,主席親撰輓聯
    這個家庭中,先後湧現出了蔡和森、向警予、蔡暢、李富春四位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而在他們四位優秀人物的背後,有一位偉大的母親——葛健豪。 葛健豪原名葛蘭英,1865年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荷葉桂林堂。葛蘭英出自當地的葛氏家族,她的父親曾是湘軍將領,跟隨曾國藩立下了不少功勞,由此發跡。
  • 警惕!有家暴傾向的人具有這些特徵
    警惕!如何識別有家暴傾向的人,彭教授提出3點:控制欲特別強。經常說「你必須這樣,我要求你這樣,你不得不這樣」等類似的話。猜忌心理特別強。例如總監督你的電話,總猜忌你有外遇等。情緒容易失控。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摔門而走等。
  • 從模仿起家的羅馬史學:在希臘史學的光輝下再創古典史學的高峰
    在史學方面也是如此。由於古羅馬的歷史十分漫長,因而其史學發展也十分漫長。它能夠保留大量西方的史料,為了近代的「文藝復興」出現奠定了基礎。本文對羅馬史學的介紹,主要介紹羅馬史學的開端到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前的史學,並未涉及東羅馬。一,從模仿到自立:羅馬史學的起源羅馬文明的興起比希臘晚,史學也是如此。
  • 《基地》中的心理史學:從阿西莫夫、弗洛伊德到戰場原黑儀
    弗洛伊德認為,單憑「事件」記錄的歷史,存在偏差與缺陷,且對未來的預測幫助不大,於是,他提出從人類的心理行為,來分析歷史事件,於是就產生了心理史學。心理史學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研究偉大人物的童年經歷,推導出偉大人物為什麼會做出相應的成就。比如弗洛伊德的《萊奧納多·達·文西和他童年的一個記憶》和美國學者奧託·弗萊茲1972年發表的《俾斯麥心理分析》。
  • 【2020年博集好書盤點】歷史讀物
    不變與萬變:葛劍雄說國史    中國當代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領域泰鬥、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傾力撰寫,講述中國歷史的血脈精神,全面勾勒中國歷史發展的源與流!  歷史的「三峽」
  • 非洲民族主義史學流派及其貢獻
    內容提要: 非洲民族主義史學既是民族獨立運動的產物,也是一種歷史現象。民族獨立運動將非洲歷史的重構提到了日程,國際學術界開始承認非洲歷史學科的存在.《劍橋非洲史》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洲通史》的編寫及有關非洲歷史的雜誌和研究中心的出現對非洲民族主義史學的興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 是學科基礎也是學科方法:史學史學科地位解析
    這樣的事實,既體現了史學史在學科中的基礎性地位,也是史學理論、史學史統合為一個二級學科在知識構成上的依據。即,這一個二級學科的背後,既是知識(認識)論層面上人們對這兩個學科之關係的理解,也是史學史學科與整個歷史學之關係有別於其他學科中學科理論和學科史之關係的體現。當然,若要更深入地認識這中間涉及的種種問題,還需要我們從歷史知識(認識)論的層面詳加討論和說明。
  • 李公明︱一周書記:圖像修辭與史學研究相遇的……幽冥時刻
    霍利在思想上更傾向於第二條路線,但是也不同意完全拋開第一條路線,她力圖將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二元對立視作一種非恆定的、永遠在歷史長河中「流轉」的關係,在這思想基礎上探討「當我們談及圖畫時,我們可能採取怎樣的手法」的問題。
  • 葛劍雄:黃河能長期安流嗎?
    文 / 葛劍雄 黃河形成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相比之下,中華文明、中華民族的歷史,特別是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間要短得多。哺養中華文明、中華民族,花了黃河母親數千年時間,但在她的一生中,不過是個短暫瞬間。歲月的滄桑、經歷的磨難,不過是給她添了幾根白髮、幾道皺紋,豈會使她變得衰老?但是從與中華文明、中華民族和中國歷史息息相關的角度看黃河,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她作為四瀆之宗的獨尊地位早已不復存在。我們在緬懷她昔日的光彩時,也不能不關注她的未來。
  • 陳安民:實」與「信」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求真」指向
    本刊特組織刊發這組文章,從中國古代史學批評在中國史學發展中的作用、中國古代史學批評與傳統史學理論的關係、中國古代史學批評與西方史學批評的比較、中國古代史學批評與史學話語體系構建的聯繫等視角,探討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內在價值、研究方法和中國特色。當代史學繁榮的背後,也正面臨著客觀公允的史學批評缺失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