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渝 實習生 李茂佳
今年以來,重慶兩江新區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工作。12月10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兩江新區城市管理局獲悉,兩江新區已在轄區8個街道、372個小區的樓層實現撤除垃圾桶的工作,成為重慶第一個完成拆桶工作的地區。
棕櫚泉小區是率先實施拆除樓道垃圾桶的試點小區之一。4月初,小區居民樓裡的垃圾桶開始拆除,多數居民初期對撤桶表示反對,「我支持垃圾分類,但為什麼一定要撤桶?」「為什麼不能在樓道內進行分類?」
針對居民們的疑惑,兩江新區城管局局長段燦東表示,撤桶是垃圾分類成敗的關鍵。因此,兩江新區培訓的分類指導員「上崗」了,他們肩負引導居民從源頭對垃圾分類、減量,逐步養成新習慣。
像禮嘉街道開展起「敲門行動」,宣傳員們白天在小區人流量大的位置派發宣傳資料並耐心地解答居民疑問,下午5點至晚上9點挨家挨戶敲門宣傳講解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引導居民將垃圾拿到樓下的集中投放點進行投放。
不光有分類指導員引導,兩江新區各街道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居民參與的熱情。
撤桶並點後,幾十甚至上百戶家庭的垃圾集中在一處,清運稍不及時,便容易發生垃圾桶滿溢。翠雲街道便在尚格錦園等3個小區試點投用了密閉收集箱體。
「這種密閉收集箱體首先看起就不會那麼礙眼,其次也可以有效防止異味蔓延。」翠雲街道生活垃圾分類辦公室負責人盧存輝表示,該箱體投用後,居民的意見少了很多。
經過一系列舉措,拆桶促進垃圾分類的效果顯現了。在康莊C區,撤桶前後,廚餘垃圾量由16.94噸增長為30.68噸,垃圾分類參與率也由18.35%增長為41.4%;天宮殿街道完成撤桶,垃圾分類參與率由85%增長到96.6%,廚餘垃圾量由18噸增長為33噸。
「樓道內垃圾間容易滋生蚊蟲、影響衛生,而且異味比較大。」居住在棕櫚泉小區的居民聶素芬說,現在統一到車庫丟垃圾,更加方便清潔人員打掃,小區更加整潔。
目前,兩江新區各居民小區辦理了分類智慧卡26.9萬戶,參與率達到97.5%,每天家庭廚餘垃圾收運量約110噸,分類減量率達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