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兵器戰場上,當獲得絕對的武力壓制,往往殺人只在頃刻間。孤身一人,左擊右衝,殺死十幾員精兵完全不在話下,甚至以一當百,也不是沒有可能。
我們長期受文學作品以及影視劇的影響,以為作戰雙方你來我往,會消耗大量體力。其實這種花式格鬥在真正的戰場上並不多見。更常見的是直奔主題,一招制敵。戰場上沒有看客,樣子再帥耍給誰看?
我們現在看到的傳統武術套路,仿佛都是花架子,其實是有原因的。最初作為殺敵之術的武術,每一招都直奔要害,讓對方防無可防。高水平的武將或者俠客,三招之內就取人性命。但是隨著練武群體的擴大化,很多非軍事人員練習武術,一輩子也遇不到以命相搏的局面,原本的殺人技就成了只具備觀賞性的武術套路。尤其到了現代,用已經閹割多年的傳統武術套路去參加文明社會的格鬥競技,一來長年脫離實際根本打不出威力,二來受規則限制不能使用必殺技(專門針對眼、喉、下身等薄弱部位),當然敵不過以擊打為目的的現代拳擊以及格鬥術。
在冷兵器出現之前的野蠻時代,人們的武器以鈍兵器為主,石斧,木棍,獸骨,兩軍對壘,體力優勢佔主導地位。古代民間傳說中的戰神,往往身形高大,力壯如牛,甚至被形容成青面獠牙的半人半獸。傳說蚩尤有八隻腳,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體力優勢下的虎將能夠以一敵十,很難做到以一敵百,因為受到體力上限的制約。
軒轅黃帝,受命於天,靠一把軒轅劍戰勝蚩尤,象徵著冷兵器時代的到來。兵器優勢戰勝體力優勢。從此,人們進入了兵器崇拜的時代。從三皇五帝到春秋戰國,誕生了大量的名刀名劍。古代的十大名劍,軒轅、湛瀘、赤霄、太阿、龍泉、幹將、莫邪、魚腸、純鈞、承影,代表了人們對冷兵器的崇拜。在冷兵器時代的前半期,從軒轅黃帝到魏晉南北朝,這一階段的兵器優勢非常明顯。誕生於這個時代的英雄人物,必定有它相對應的兵器。比如三國時期的魏蜀吳名將,往往兵器和人物一樣出名。在兵器壓制的時代,武將使用趁手的兵器,加上人與兵器的高度配合,殺進敵營,簡直可以如入無人之境。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千裡走單騎。趙雲七進七出,大戰長坂坡。都是例子。
為什麼說冷兵器時代的前半期主要是兵器壓制呢?因為到了冷兵器時代中期,魏晉南北朝往後,隨著冶金技術的成熟,金屬的製作成本大大降低,鎧甲逐漸成了作戰標配。兵器和鎧甲是一對矛盾,隨著鎧甲的發展,兵器的作用被大大削弱,戰場的複雜性進一步提高了。
我們看隋唐演義,使錘的武將特別多,隋唐第一猛將李元霸,銀錘太保裴元慶,嶽飛帳下「八大錘四大將」。因為這一時期鎧甲越來越厚,刀砍不破,劍扎不透,相對來說鈍兵器的殺傷力更大。這種情況下,單兵作戰能力大大下降了,單槍匹馬獨闖敵營的難度非常大,甚至根本不可能。虎將孤身一人,以一敵十,可能還有點希望,再多恐怕就搞不定了。兵器與護具相互制約的情況下,陣型優勢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這時候武將更講究陣法。隋唐演義裡動不動就擺這個陣那個陣,體現了當時的作戰特點。
我是尚開紅,匠人工坊的一名小刀匠,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留言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