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區裡最常見的就是「陽」字。舊潮州有「三陽」的名稱:揭陽、海陽、潮陽。現在讀揭陽、潮陽的「陽」為ion5/iên5(羊),但已經消失的歷史地名「海陽」和合稱「三陽」都讀iang5(揚)。澄海的蓮上、蓮下一帶,統稱「蓮陽」(意思可能是「蓮花山之陽」),「陽」也讀iang5(揚)。
唐·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宋·陳堯佐《送王生及第歸潮陽》詩:「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鄉。從此方輿載人物,海濱鄒魯是潮陽。」我看這兩個「潮陽」都應該讀iang5(揚),指潮州府,而不能按現在的汕頭市潮陽區地名讀ion5(羊)。
汕頭市金平區有汕樟路,名字源於從汕頭到樟林的公路「汕樟公路」或者以前的「汕樟輕便鐵路」,「樟」字卻讀ziang1(璋)。但真的到了公路的另一頭——澄海樟林古港,當地人卻讀為zeng1(磚)。澄海區隆都鎮的樟籍,倒是讀文讀ziang1(璋)。但其實樟樹作為樹名,還有副產品樟腦丸、樟木箱,澄海人都是讀為zion1/ziên1(漿)的。「樟」字一字三讀,真是奇葩了。我曾經看過西班牙語和漳州話的對譯資料,「漳」字也標為zio1。這可能是比較古老層次的白讀音。
「林」,潮音作姓氏用時讀為lim5,澄海等一些失去-m韻尾的地方讀為ling5或者ning5,地名如上文提到的「樟林」等。但在饒平縣的柘林,澄海區蓮上鎮的竹林、東林頭、東林尾,濠江區濱海街道「林後」等地名中,「林」字讀作na5(籃)。揭陽市也有不少地名的「林」字也讀na5(籃)。微友「遇見」提供福建閩南話資料:福建閩南話也是文讀音lim,白讀音是na。如樹林、杏林、刺林、花林,許林頭,均讀na。泉州南安美林鎮,原來可能叫「尾林」,雅化為美林,讀音為尾na。
「林」字文白異讀的主要元音為i與a,開口度相差很大。但參證其他讀音材料,如「淋」白讀lam5或nam5,如「雨淋頭倒」(雨劈頭蓋臉地下)、「淋臊湯」(在食物上澆一些魚露)、「淋豉油」等。「深山林內」「鳥投林」的「林」也有不少地方讀na5。由此可知,主要元音i和a是一種文白異讀的對立。「林」字今廣州話主要元音也近a。所以我們有理由推測「林」字所在的侵韻字在某個階段的古音主要元音可能是a或接近於a,像現在的粵語一樣。
有些地方不明就裡,把「林」字改為同音字「籃」。微友「欣陽是我」提供資料:濠江區達濠青籃鄉,本來就是寫作」青林」的,但是在1960s間不知是那個山神,不曉得」林」字古音讀na,硬生生地把一個美美的「青林」改成了」青籃」了。一笑。
「岡」字也然,澄海區「程洋岡」大名鼎鼎,但我真不知道怎麼讀,請教了當地人、書畫家樸堂兄,說是讀tian5 iang5 gang1(呈揚剛),把「岡」字讀gang1(剛)。但在口語中,這個遐邇聞名的地名叫做da7 niên5geng1(大梁缸),寫作「大梁岡」,民間也用潮汕話諧音寫作「大娘巾」;饒平縣黃岡的「岡」字也讀geng1。如果是外地地名,如江西的井岡山、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武松打虎的景陽岡、湖北的黃岡基本上都讀成gang1(剛)。
與「岡」字類似的還有「崗」,揭陽(潮汕)機場旁邊的高速公路有個出口叫「登崗」,汕頭市濠江區有鳳崗、崗背,潮陽區有臚崗的「崗」字都讀geng1(缸)。但廣州的黃花崗、崗頂,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的「崗」都讀為gang1(剛)。
這張地圖裡,有樟林、南洋等地名
「洋」字做地名用潮音一般都讀ion5/iên5(洋),如澄海區的南洋,金平區的牛田洋,潮陽區的北洋、前洋、洋心等。但書面化的地名「程洋岡」的「洋」字當地人卻讀成iang5(揚)。
綜上所述,像這樣有文白異讀的地名其實還有不少,真實是一個大麻煩,你沒有到過實地,真的不敢說當地人會念成什麼。例如:
汕頭市有同益街道、同益路、永同路,外馬路上有嶺東同文學堂,這幾個「同」字大部分人讀tong5(童),但偶爾也聽到有人讀dang5(銅)。如果「同文」跟「書同文」有關,那麼,則真的得讀dang5( 銅),因為後邊還有「車同軌」。
筆者在外馬三小(原嶺東同文學堂)參觀、調研時與該校馮玉鑾校長(前排右三)和老師們合影。(攝影:陳曉鋒)
澄海區有「上窖、上埭(上岱)」,龍湖區有「鷗上」,濠江有「上頭、上店」,這個「上」基本上讀zion6/ziên6(漿6),但澄海區的「上華」讀siang6(尚),跟「上海」的「上」一樣。
汕頭市區有「廣廈、東廈、長廈」,「廈」讀hê7(夏),但還有「廈嶺」,「廈」讀ê6(下),與「廈門」的「廈」一樣。
汕頭市區有「長平、長廈、竟長、福長」,這幾個地名中的「長」都文讀為ciang5(薔),澄海區有「下長隴」,南澳有「長畔」等,這個「長」則讀deng5(腸)。
粵東著名古書院之一:冠山書院
還有個別地名用字的多音現象,不是由文白異讀造成的,而屬於多音多義字選擇的問題。例如澄海區有「文冠路、文冠園」,「冠」讀去聲guang3(灌),但「冠山」(當地人叫「冠隴」)的「冠」則讀guang1(關)。隆都鎮還有「冠美」,我還真不知道應該讀平聲還是去聲。「冠」讀平聲是名詞指帽子,冠蓋如雲、加冠進祿、新冠病毒等,都讀平聲;讀去聲則是動詞,指戴上(帽子),如沐猴而冠;加上(名字),如冠名;奪得第一,如勇冠三軍、三連冠等;也作名詞,指冠軍,如「奪冠」等。根據詞義,我們可以知道「文冠路」、「文冠園」原來應該是跟「冠隴」(冠山)一樣讀平聲(關)的,但現在都讀去聲(灌)了。怎麼辦呢?
來源:林倫倫方言茶話
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