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興盛一時的「元雜劇」,為什麼卻退出了歷史舞臺?

2020-12-14 指點江山

第一次接觸元雜劇,是在語文教科書裡。當時課本裡的一折《竇娥冤》,讓筆者回味許久。今天,我們便結來聊聊元雜劇的誕生、特點及興衰史。

我國戲曲始於北宋時期,而「戲劇」這個概念則出現於「宋元南戲」之後。雖元朝時期南戲與元雜劇爭奇鬥豔,但從時間上來看元雜劇要晚於南戲。

說起戲曲之起源,大抵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氏族社會時期,當時的先民以歌舞祭祀自然神。到了封建時代,歌舞逐漸融入到了禮樂及民俗娛樂活動之中。

不過,以歌舞的形式來表現故事,則是北宋以後的事了。

學界一般認為,元雜劇誕生自兩個源頭:

一是盛行於宋金的諸宮調(一種以說唱為主的類戲劇藝術形式);

二是以詼諧幽默著稱的宋代雜劇及金院本。

元雜劇之所以為「雜劇」,是因為它的藝術表現形式糅合了前兩者的元素,具備多種特點。在元雜劇中,我們還能看到其他民間藝術形式的影子。

諸宮調是最接近戲劇的藝術形式,既有主角、配角等豐富的藝術形象,其表演又遵循情節發展,表演者連說帶唱,還伴有樂器伴奏。只不過,諸宮調的表演者通常會以第三人稱的方式為人們陳述故事,並不是繪聲繪色地演繹故事,這種「非代言體」自然不屬於戲曲。

不過,諸宮調卻為元雜劇的誕生提供了靈感,不論是題材、內容、結構還是曲調,元雜劇都大量參考了諸宮調。可以說,最早的元雜劇與諸宮調只有一個區別,就是表演者以第一人稱的角度代言角色,給人以更強烈的代入感,更加直觀地將故事演繹出來。

那麼,元雜劇的特點有哪些?

超過九成的元雜劇劇本都具備這樣的特質:總體結構為四折加一楔。在元雜劇誕生之初,劇本裡一旦有角色上場、下場,便要佔用一折。這種繁縟且不方便的分段方式,一直延續至明初。所謂「折」,我們可以將之理解成時間單位。用相同的宮調伴奏一首曲子,從曲子開始到結束,是為一折。

當然,「一本四折」這個概念,所說的並不是一套劇本僅有四小段,否則單主角配角登場退場戲劇便要落幕了。

「一本四折」說的是每一套劇本中,含有四種宮調的曲子。一般而言,這四種宮調分別代表著起轉承合。當然,前文我們也說過,這種形式符合九成的元雜劇,亦有例外存在。如我們熟悉的《西廂記》,就突破了「一本四折」的體制。從《西廂記》的劇本來看,可將整個故事劃分為五本二十折或二十一折。

許多元雜劇中都有「楔子」,楔子一詞的本意是嵌入到木器中起到固定作用的小木條,引申到戲劇中便是序幕或過場。楔子的應用比較靈活,可以將其放在戲劇開頭當引言,又能塞進折與折之間當作過場,沒有明確的格式要求。在表演的過程中,楔子是無需伴奏的,只用小令唱出即可。唱楔子的未必是劇中的主角,可以是其他角色。

相較於宋雜劇,元雜劇的分工是非常精細的,主次結構也更加清晰。一部戲劇中,有一個核心人物,是為「正色」。男主角叫「正末」,女主角則叫「正旦」。除了這兩個角色之外,尚有副末、貼旦、淨、孤、卜兒等角色。與其它戲劇不同,元雜劇中的獨唱是由主角完成的,這種風格亦被稱作「一人主唱」。男主角的唱詞被稱作『末本』,女主角的唱詞為「旦本」,其它角色一律沒有唱詞,在出場時只會以「科白」的方式將臺詞說出來。

在元雜劇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曲辭。曲辭的主體就是上文中講到的唱詞。每一折唱詞,都符合「一韻到底」的規律。我國古代有十二宮調,元雜劇中常用到的有九種,分別為:仙呂宮、南呂宮、宮、中呂宮、黃鐘宮、雙調、越調、商調、大石調。當然,調式不同,所表達的情感和渲染的氛圍亦不相同。每一折所採用的宮調,亦會隨著劇情的變化而變化。

除了曲辭之外,科白亦是元雜劇的重要組成部分。白是劇中角色「說」出的臺詞,因為古代戲曲中唱是主體,說只是起到了輔助作用,所以作「賓白」。元雜劇中的科白,可分為韻語賓白和散語賓白,韻語賓白有點像是民間的順口溜,句句押韻。角色登場和退場時的臺詞,大多是韻語賓白。散語賓白,就是經過修飾的口語,這是元雜劇中最通俗易懂的部分。在「白」的基礎上加入表情動作,即為「科白」。

這裡,我們再來看看元雜劇的興衰史。

結合史料來看,最早的元雜劇出現於金章宗至金國滅亡期間。在元雜劇誕生以後,這種以第一人稱講述故事的藝術形式,迅速風靡我國北方。蒙元統治者一統中原,並為中國帶來短暫的和平期後,元雜劇迅速發展壯大,成為可與宋元南戲分庭抗禮的戲劇藝術。元朝時期,湧現了馬致遠、白普、關漢卿、王實甫等一系列優秀劇本家。時至今日,《西廂記》、《竇娥冤》等作品仍廣為流傳。

元雜劇之所以能在極短的時間內風靡全國,是有諸多原因的。

首先,根據戲曲家的考證元雜劇始於山西、河北兩地,這些地區本身就存在深厚的藝術傳統。

此外,從宋、金、元三朝的戰爭來看,兩地受戰爭的破壞相對較少,所以經濟發展比較平穩,演職人員得以常駐於此鑽研藝術。

元朝時期的元大都,雖不及唐朝的盛世長安,卻也聚集了北方地區大量優秀的樂伎和演員。藝術的發展和進化離不開競爭,越是經濟發展繁榮的地方,這種競爭就越明顯。

以表演雜劇為生的演職人員,為了賺口飯吃賣力表演;憤世駭俗的文人,為了抨擊社會現狀而創作。在二者的努力下,大量優質的劇本被演繹出來,提高了元雜劇的藝術水平。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蒙元統治者對文化發展的限制較少。元朝的統治者來自於蒙古高原,他們對漢文化的認識非常有限,所以元代對思想文化的統治比其他朝代更加寬鬆,文人的創作基本不會受到約束。在這種自由的環境下,文人可以隨心所欲地發揮,不必考慮會觸犯到某種「文字獄」般的忌諱。

況且,蒙元統治階層本身既是元雜劇的受眾,蒙古貴族與漢族百姓一樣喜歡這種更加直觀的藝術表現形式。畢竟,當時的蒙古貴族文化素養不足,他們不會像其他朝代的漢族貴族一樣欣賞高雅的詩詞歌賦。對於他們來說,通俗易懂的藝術給人帶來的藝術享受更多。

元雜劇作為一種源於宋金時期的「新興文學」,對於元人的吸引力是巨大的。被收錄於《錄鬼簿》的元雜劇作家,足有九十多個,劇目更是達到四百五十本。明初朱權修撰的《太和正音譜》中,則記載了近兩百名元雜劇作家,該書收錄的劇目近六百部。

這還只是我們在文獻中搜集到的,實際上元雜劇的數量遠比這組數據更多。朱元璋是一個資深的元雜劇愛好者,他曾「以詞曲千七百本賜之」,將一千七百部劇本送給了藩王。雖說,這一千多部作品未必都是雜劇,但足見戰爭並沒有讓太多的元代劇本流失,改朝換代後仍有大量劇本保存完好。

以元成宗時期作為分界線,元雜劇的創作風格可分為前期與後期。

前期的作品,多以抨擊蒙元壓迫漢民、揭示社會黑暗為主,反映了不少實際問題。前期的元雜劇作品中還有不少歌頌愛情的劇目,這些作品均以「有情人終成眷屬」為基本基調,映射出時人對愛情的觀念。除此之外,我們還能看到小部分關於嫖客與妓女、婆媳家長裡短的作品,這類作品從側面反映出時人對女權的關注和同情。

元中葉以後,中原的文化中心被轉移到臨安。在此期間,由於大量劇本家南下,所以元雜劇的發展勢頭減緩。在元雜劇發展後期,知名的劇本家和演員越來越少。隨著蒙元統治趨向穩定,劇本家創作的基調也發生改變。而且,因為元雜劇發展前期湧現了太多優秀作品,以至於,後期的文人缺失靈感,只能效仿前輩照譜填詞。

對於元雜劇的觀眾來說,這種案頭之曲就像是雞肋一般索然無味,所以自然不會為之買帳。久而久之,被文人照搬前人炮製來的作品已無法登上舞臺,所以演員們演出的仍是那些舊劇。此外,元雜劇發展後期的文人不再注重元雜劇的內涵,將精力放在修飾詞藻上,使後期誕生的元雜劇越來越晦澀。在這種狀態下,元雜劇的發展停步不前,被未來湧現的其它戲劇取而代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參考資料:

【《元雜劇-古曲網》、《竇娥冤》、《西廂記》】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人物:大都元雜劇大師,關漢卿
    今日講的是歷史文人。 在七百多年以前,在元大都這塊沃土上,湧現出一大批雜劇藝術大師,創造出大量不朽的作品。當時雜劇作家多數是大都(今北京)人,其中最傑出的算是關漢卿了。關漢卿,字巳齋,漢族,元大都人,大約生於金末(卜三世紀初葉),死於元成宗(鐵未耳)大德年間(1297年一1307年)。 關漢卿是元雜劇創始人之一。他一生所作雜劇,據今所知有六十種以上。流傳至今的只有十幾種了(其中有幾種是否關漢卿所作,還無定論)。元雜劇產生於元大都並得到蓬勃發展,這與當時大都的政治、經濟狀況是分不開的。
  • 「戲曲大觀」從勾欄瓦舍走來的古典戲曲「元雜劇」
    說起中國戲曲很多人都不陌生它和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並稱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其中中國戲曲是生命力最盛的一種而其他兩種都已經退出舞臺戲曲舞臺上人物的一舉一動舉手投足間的曼妙風情精緻的戲服之下流淌的惆悵與感傷無不令人拍案叫絕今天,文旅君為您介紹古老的元雜劇
  • 元雜劇:中國古典戲曲藝術的奇葩
    二根據題材的不同,元雜劇作品主要可以分為社會劇、歷史劇、愛情婚姻劇、神仙道化劇等四種類型。社會劇指直接以現實生活為題材或假借歷史人物反映現實生活的雜劇作品,它們構成元雜劇劇壇上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線。元代的歷史劇包括歷史故事劇和歷史傳說劇,以歷代的軍事、政治鬥爭或文人生活為題材。它們大都天馬行空地出入於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之間,通過歷史事件的描繪和歷史形象的塑造,構築具有強烈現實感的藝術世界,鮮明地表達了雜劇作家的時代情緒。有的歷史劇抒發了深切的亡國之痛。如白樸的《梧桐雨》根據史實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生離死別的悲劇故事,流露出對世事陵替、人生變遷、盛衰轉化的哀愁、悽惻的感傷情緒。
  • 河北正定文化名片之一——白樸元雜劇代表作《牆頭馬上》重現舞臺
    消失數百年的正定文化名片之一,白樸元雜劇代表作重現舞臺,優美雅致的演員扮相,悠揚婉轉的經典唱腔,讓現場的觀眾為之震撼。《牆頭馬上》是元雜曲四大家之一白樸最出色的代表劇作之一,它與關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鄭光祖的《倩女離魂》並稱為「元代四大愛情劇」。
  • 為什麼HAO123類導航網站退出了歷史舞臺?
    導航網站曾經是很多人的默認主頁,類似好123這樣的導航網站甚至一度佔據50%以上的網際網路入口,直接被百度以5000萬人民幣和一部分百度股權收購      然後如今好123雖然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但是也麼有那麼強大的入口功能了。為什麼呢?其實筆者認為這和網際網路的發展有關係。
  • 慢慢退出歷史舞臺的農村大瓷缸,如今閒置只求收購,100元收嗎?
    隨著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農村的一些老物件也在慢慢地退出歷史舞臺,它們是一個時代的見證,是我們永久難以忘卻的歷史記憶!比如農村紅極一時的大瓷缸,如今農村還到處可見,但大多都處於閒置的狀態!再加上近年來糧食收成不好,糧價低彌,種地的人逐漸變少,農村人也大都選擇了另一條生活的出路—外出務工,然而這些曾經儲糧的大缸在如今顯得不再那麼重要,正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 看看從歷史到平話、雜劇到小說的演變
    《三國志平話》與元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可以說是最為卓越的關於漢末三國時期的文學作品之一。《三國演義》其實吸收了很多《三國志平話》和元雜劇中三國戲劇的內容,"連環計"的雛形在《三國志平話》以及元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都已經出現,事實上《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中對"連環計"的描述已經相當詳細和完整,其實要超過《三國演義》。只不過《三國演義》對其中的一些細節進行了修改,最終變成現在大多數人熟知的版本。首先說說《三國志平話》。
  • 出土文物中的河東雜劇
    其舞臺形象也多著敞口衫,袒胸露背裸腿,其表演形式多樣,「插科打諢」「論前朝論後代演長篇歌短句江河口頰隨機變」,且歌且白,形象富有市民情趣。裝孤多裝扮官吏,戴展腳或圓腳幞頭,長袍交領,沉穩持重。如襄汾荊村溝金墓雜劇磚雕等多居中而立,體現了這一角色從宋雜劇「或添一人裝孤」到河東雜劇中必不可少的地位。
  • GorillA宣布退役,玄冥二老退出歷史舞臺
    至此,玄冥二老這對非常經典的雙人路組合也終是全部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在全球總決賽的歷史長河裡,有這麼一支隊伍雖是曇花一現,但卻留下了許多讓人難以磨滅的美好回憶,那便是2016賽季,由smeb、Peanut、Kuro、Pray以及GorillA所組成的老虎隊,Rox Tigers。
  • 元雜劇的繁榮開始元青花瓷器人物畫片新篇章
    元雜劇是中國古代藝術發展的重要流派,對元代社會和文化影響深遠,以至於影響到了元青花畫片。元青花中人物畫片題材多來源於元雜劇人物故事,且多表現元代雜劇的故事場景。 元青花人物故事多取材於元雜劇。人物的服飾如披肩、皮靴以及所用道具都具有元代風格。
  • 「一人主唱」是元雜劇的藝術特徵,「一人主唱」的界定是什麼呢?
    本文系作者獨處時的思考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一人主唱」是元雜劇主要的藝術特徵之一,然而這一概念的內涵卻比較模糊。古代曲學著作論及元雜劇的演唱體制,多是稍帶提及,少有詳細論述。關於元雜劇「一人主唱」的提法,在元代的曲學著作和曲學筆記中未見記載,談及元雜劇的演唱情況時,多提末或旦。夏庭芝《青樓集志》:「雜劇則有旦、末。旦本女人為之,名妝旦色;末本男子為之,為末泥。」似乎是說旦本戲由女演員扮演,末本戲由男演員扮演,但這並不完全符合實情。
  • 陰陽師曾經輝煌一時的SSR式神 如今只能卑微的當倉管
    陰陽師曾經輝煌一時的SSR式神有哪些?為什麼哪些式神在輝煌後就沒用了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曾經輝煌一時的SSR式神,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這7部雜劇,代表了元代雜劇的最高水平!
    從這樣的發展歷程來看,就會發現,元曲和雜劇處於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位置。相比於詩詞,它更加通俗易懂;相比於小說,它又更加短小精悍。今天小仙就和大家聊聊元雜劇,看看這些經典的劇作,是如何承接唐詩宋詞,又是如何影響後世的小說、戲劇乃至現代的電影、電視劇的。
  • 元雜劇大多是一本四折,《西廂記》卻為何開了二十折的先例?
    《西廂記》要表現這樣的思想內容、要展開這樣的矛盾衝突,就不能不對元雜劇某些體制有所突破、有所革新。元雜劇的通例是一本四折演一個完整的故事,也有的一本五折(如紀君樣《趙氏孤兒大報仇》等)、六折(如張時起《賽花月秋幹記),已供,曹様亭本《錄鬼簿)注云:「六折「),而王實甫的《西廂記》卻洋洋細細寫了五本二十折(有的版本把第二本的楔子也作為一折,則全刷為二十一折)。王國維說:「若《西廂記》之二十折,則自五劇構成,合之為一,分之則仍為五。此在元劇中,亦非僅見之作。
  • 為什麼太空梭退出了探索太空的舞臺?
    然而,太空梭只輝煌了30年就退出了歷史舞臺,讓許多太空梭愛好者都扼腕不已。那麼,太空梭是一種什麼樣的太空飛行器?為什麼會被淘汰呢? 除此之外,由於太空梭至今仍有一些問題沒有找到解決方案,再加上結構複雜,技術難度大,成本昂貴等缺點的限制,使它缺少競爭力,不得不退出歷史舞臺。但隨著科技的進步,相信未來不僅會出現可重複使用的載人飛船,也將出現更加理想的航天運載器,幫助我們探索太空,揭秘浩瀚宇宙。
  • 服飾裝扮是中國戲曲舞臺美術的組成部分,京劇的服裝是怎麼來的?
    早在北宋宋真宗時,雜劇已專演故事,劇中人物不但有男女之分,而且每個人的身份、境遇都不同,所著的戲衣、冠戴也增添了很多。元雜劇題材更為豐富,《太和正音譜》中列為12科,其中所列元劇作家撰寫的劇目就有138種,著名劇作家關漢卿的即有60種。隨著如此繁多的劇目創作和演出,劇中人物的不同穿戴也必然增多。
  • 古代文學——北方戲劇圈的雜劇創作
    北方戲劇圈的雜劇創作鍾嗣成《錄鬼簿》:一、成書於元至順元年(1330)年。二、大致按時間先後記錄元雜劇作家生平和創作情況,大致分為三類:(一)「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傳奇行於世者」,56人,可謂元雜劇第一批作家:1、籍貫和創作活動主要在北方; 2、創作年代大致從金滅
  • 元雜劇裡為何會有「關公斬貂蟬」這齣戲?
    這樣一來,關於貂蟬的結局,也就成了一樁歷史疑案,雖然這只是演義小說中的人物。但是,在《三國演義》小說成書之前,在元代的元雜劇中就已經出現了《關大王月夜斬貂蟬》這齣戲,到清代也流行過《關公月下斬貂蟬》的戲,在戲劇舞臺上流行的這個「關公斬貂蟬」的故事說的是:劉、關、張水淹下沛,擒拿呂布後,其妻貂蟬被張飛所俘獲,然後送給了二哥關羽,讓貂蟬為關羽「鋪床疊被」。
  • 卡特退役四大分衛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我的青春也隨之埋葬!
    卡特退役四大分衛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最近卡特在《The Ringer》節目中正式宣布退役,作為在NBA效力最久的超級球星卡特的告別語顯得有些簡短
  • 維京人是怎麼退出歷史舞臺的?我們從克努特大帝說起吧
    維京人為什麼會退出歷史舞臺?他不再允許劫掠行為,曾經的「維京人」慢慢轉變成了商人。與此同時,因為克努特大力支持傳教行為,北歐出現了一座又一座的教堂,很多人放棄了原先的信仰,從戰士變成了基督徒。1035年,克努特去世了,他的龐大帝國因此四分五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