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其實就是吃的文化,崗位叫飯碗,謀生叫餬口,受人歡迎叫吃香,花積蓄叫吃老本,就連男女嫉妒也叫吃醋……「吃貨」一詞的開發和利用,為現代生活注入了更多新鮮的含義;而近年來,人們更是著力打造和恢復民國時期的飲食文化風貌,方便現代人從忙碌的生活背後穿越到古樸醇香的流金歲月,去感受那個年代的風土人情。
馮遠臣的《最是那碗人間煙火》就是這樣一本書,以整個民國時期為背景,以一眾民國大師為基點,向讀者朋友拉開了一副那個時代人們活色生香的美食圖景。
這本書共提到二十九位民國時期的人物,單從人名上看,他們之間就有很鮮明的共同點,即都是民國名人、要人。有作家、學者、戲劇家、畫家、政治家,像林徽因、汪曾祺、沈從文、魯迅、張愛玲、蕭紅、張大千、章太炎、梅蘭芳、杜月笙、袁世凱、孫中山、張作霖,等等,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輝煌的業績和成就作支撐,聽來如雷貫耳。
不過,作者在這本書中,將他們全都請出來聚在一起,並不是為了向我們再現他們那卓越於常人的燦爛往昔;反而恰恰相反,在這裡,我們看到更多的,是這些大師級別的人物的日常生活人間冷暖,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煙火之氣。
011
推開一扇窗,繁華世間本身就是一個大廚房,我們在此進進出出,是美食,讓我們擁有了一顆溫暖的胃。
吃,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穿住行」,吃永遠在第一位,吃是萬事活動的基礎。所謂「民以食為天」,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又不僅將它停留在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層面上。普通人家的普通生活,在安穩的日子裡,日日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但大家也總有興致偶爾大費周折張羅頓好的吃食,享受一下生活。
不然,哪來那麼多民間小吃、特色風味,要知道,它們最原始的根基在人們大眾。不過,在這個社會上,一旦有頭腦有地位的人執著於某事,往往總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
像梅蘭芳,因為演出需要、個人喜好,再加上會吃懂吃,便日日在工作結束後開設豐盛家宴,其菜品的多樣和品級被人們津津樂道。至今,「梅府家宴」仍由其兒子在北京恭王府舊址經營著,流傳下來有600多道菜,既是一種紀念,又成為一種傳承。
像杜月笙,當年在「杜家祠堂」落成典禮上,舉行了一場規模宏大、空前絕後的吃的盛宴(從6月10日起,前後足足吃了一個多月,開席以1000桌為一輪,每天開四五輪,不分白天黑夜,只要餓了,就可以坐上去吃,方圓百裡鄉鄰,不管姓不姓杜,不管是否送禮,只要來了都可以開懷地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