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可以稱得上是群雄並起。經過戰爭兼併,戰國初年,大約只剩下十幾個國家,其中最為熟知的當屬齊、楚、燕、韓、趙、魏、秦,也就是「戰國七雄」,其中還存在過許多的諸侯國,例如中山國、越國、宋國等等。
在這之中,齊國原本是實力最佔地最廣、領土最多的。在當時而言,是有實力消滅其中任何一個國家的。
但存在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戰國時期的局面,國家之間的關係是讓人細思極恐的,它們看似是和平的,但是都在相互牽制,不可能給任何一個國家強大起來的機會。
約公元前286年,齊國趁宋國混亂之際帶兵進攻,拿下宋國,佔領其國土,實力達到了巔峰。
這對其他的國家來說必然是無法忍耐的,由此造成了歷史上的著名事件,也就是五國聯合討伐齊國。
那麼為什麼宋國會被齊國盯上,五國又為何在這之後對齊國進行討伐,只是因為滅掉了宋國嗎?當然不是這麼簡單,下面將揭曉宋國被滅,五國伐齊的原因。
宋國地理位置優越,國家物資豐盈
宋國實際上是僅次於戰國七雄的第八號國家。地理位置極其優越,平原的優勢利於發展農業。
土壤肥沃使農業發展迅速,帶動經濟發展,再加上宋國是處在各國的交通要道之間,與多個國家都接壤,交通非常發達。
不僅如此,在當時,宋國還擁有工商業發達的大城陶,可謂是物資豐盈。因此自然就引起了多國的覬覦,只不過當時齊國趁其危亂之際搶先行動
也正是因為齊國拿下宋國,這也使得他徹底成為了眾國的眼中釘肉中刺,所以才導致了後邊的戰亂。
宋國面臨內外患同時存在的現狀,對外,進行了戰爭,消滅了滕、薛兩地的守軍,楚淮北地被其吞併;
對內,宋王偃造反,殺死了自己的君主,而後自立為王。最重要的是在成為宋國的君王之後,他沒有實現應盡的責任。
而是在國內施行暴政,百姓苦不堪言,因此社會動蕩不安。宋國上演著一部令人唏噓的好戲,給了齊國進攻的機會。
秦國在背後進行推動,加強五國聯盟的實力
齊國滅掉宋國之後的實力大增,本身就有優勢的他更加自負。實際上,各個國家已經對齊國有了很大的意見,他們不接受齊國獨自吞併宋國,但是,最不願意的是秦國。
這是由於當時的雙方局勢決定的,本來秦國和齊國可以說是勢均力敵,但是齊國吞併了宋國,自然會對秦國產生直接威脅,畢竟雙方的競爭性最大。所以,秦國加入了聯盟之中,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打擊齊國,另一方面是讓其他國家放心。
燕國為報仇,在各國之間大肆激化矛盾
回顧歷史,會發現燕國對齊國有著很大的不滿與怨氣,畢竟差點滅國之仇,誰都不能釋懷吧。
燕國深知齊國的嘴臉,若是真的吞併了宋國,他的實力將會越來越強,那麼燕國想要報仇的願望恐怕就再也實現不了了。
因此,這對燕國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在滅掉宋國之後,燕國挑起事端,激發其他國家對齊國的不滿,鼓動大家聯合起來對抗齊國。
在這其中,燕國相當於扮演著紐帶的身份。甚至可以說,這場伐齊的戰爭,燕國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最是喜聞樂見的看到齊國被攻打。
根據歷史資料分析,可能這一切都是燕國為報仇而設計的陷阱。當年齊國攻打燕國,使燕國變得苦不堪言,之後燕國的謀士蘇秦,轉而到了齊國。
在當時為齊王出謀劃策,不久之後,齊國就發動了對宋國的攻打,佔領了宋國的領地。因此,引發了其他國家的不滿。
在樂毅的操作下,聯盟結成,攻打齊國
公元前284年,拜樂毅為上將軍,統領兵馬,聯合秦、趙、魏、韓四國,組成五國聯盟共同徵討齊國,大破齊軍於濟水西岸。之後便收軍而歸,以避免被其他不軌之徒抄後路,因此便結束了這場戰爭。
結語
而「五國伐齊」也可以稱得上是歷史的轉折點。齊國引起各國的不滿,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自己貪婪的結果,雖然其中也少不了其他國家的暗箱操作,但是終歸要回到自己的身上。
正是因為齊國的不可一世與驕傲自滿,所以才一步步積累其他國家的意見。而後有經歷了多場戰爭,齊國已經沒有了當初的能力,最終致使秦國一家獨大,造成了統一的最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