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齊國滅掉宋國,為何東方五國,要聯合伐齊?

2020-12-19 小白白說教育

戰國時期,可以稱得上是群雄並起。經過戰爭兼併,戰國初年,大約只剩下十幾個國家,其中最為熟知的當屬齊、楚、燕、韓、趙、魏、秦,也就是「戰國七雄」,其中還存在過許多的諸侯國,例如中山國、越國、宋國等等。

在這之中,齊國原本是實力最佔地最廣、領土最多的。在當時而言,是有實力消滅其中任何一個國家的。

但存在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戰國時期的局面,國家之間的關係是讓人細思極恐的,它們看似是和平的,但是都在相互牽制,不可能給任何一個國家強大起來的機會。

約公元前286年,齊國趁宋國混亂之際帶兵進攻,拿下宋國,佔領其國土,實力達到了巔峰。

這對其他的國家來說必然是無法忍耐的,由此造成了歷史上的著名事件,也就是五國聯合討伐齊國

那麼為什麼宋國會被齊國盯上,五國又為何在這之後對齊國進行討伐,只是因為滅掉了宋國嗎?當然不是這麼簡單,下面將揭曉宋國被滅,五國伐齊的原因。

宋國地理位置優越,國家物資豐盈

宋國實際上是僅次於戰國七雄的第八號國家。地理位置極其優越,平原的優勢利於發展農業。

土壤肥沃使農業發展迅速,帶動經濟發展,再加上宋國是處在各國的交通要道之間,與多個國家都接壤,交通非常發達。

不僅如此,在當時,宋國還擁有工商業發達的大城陶,可謂是物資豐盈。因此自然就引起了多國的覬覦,只不過當時齊國趁其危亂之際搶先行動

也正是因為齊國拿下宋國,這也使得他徹底成為了眾國的眼中釘肉中刺,所以才導致了後邊的戰亂。

宋國面臨內外患同時存在的現狀,對外,進行了戰爭,消滅了滕、薛兩地的守軍,楚淮北地被其吞併;

對內,宋王偃造反,殺死了自己的君主,而後自立為王。最重要的是在成為宋國的君王之後,他沒有實現應盡的責任。

而是在國內施行暴政,百姓苦不堪言,因此社會動蕩不安。宋國上演著一部令人唏噓的好戲,給了齊國進攻的機會。

秦國在背後進行推動,加強五國聯盟的實力

齊國滅掉宋國之後的實力大增,本身就有優勢的他更加自負。實際上,各個國家已經對齊國有了很大的意見,他們不接受齊國獨自吞併宋國,但是,最不願意的是秦國。

這是由於當時的雙方局勢決定的,本來秦國和齊國可以說是勢均力敵,但是齊國吞併了宋國,自然會對秦國產生直接威脅,畢竟雙方的競爭性最大。所以,秦國加入了聯盟之中,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打擊齊國,另一方面是讓其他國家放心。

燕國為報仇,在各國之間大肆激化矛盾

回顧歷史,會發現燕國對齊國有著很大的不滿與怨氣,畢竟差點滅國之仇,誰都不能釋懷吧。

燕國深知齊國的嘴臉,若是真的吞併了宋國,他的實力將會越來越強,那麼燕國想要報仇的願望恐怕就再也實現不了了。

因此,這對燕國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在滅掉宋國之後,燕國挑起事端,激發其他國家對齊國的不滿,鼓動大家聯合起來對抗齊國。

在這其中,燕國相當於扮演著紐帶的身份。甚至可以說,這場伐齊的戰爭,燕國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最是喜聞樂見的看到齊國被攻打。

根據歷史資料分析,可能這一切都是燕國為報仇而設計的陷阱。當年齊國攻打燕國,使燕國變得苦不堪言,之後燕國的謀士蘇秦,轉而到了齊國。

在當時為齊王出謀劃策,不久之後,齊國就發動了對宋國的攻打,佔領了宋國的領地。因此,引發了其他國家的不滿。

在樂毅的操作下,聯盟結成,攻打齊國

公元前284年,拜樂毅為上將軍,統領兵馬,聯合秦、趙、魏、韓四國,組成五國聯盟共同徵討齊國,大破齊軍於濟水西岸。之後便收軍而歸,以避免被其他不軌之徒抄後路,因此便結束了這場戰爭。

結語

而「五國伐齊」也可以稱得上是歷史的轉折點。齊國引起各國的不滿,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自己貪婪的結果,雖然其中也少不了其他國家的暗箱操作,但是終歸要回到自己的身上。

正是因為齊國的不可一世與驕傲自滿,所以才一步步積累其他國家的意見。而後有經歷了多場戰爭,齊國已經沒有了當初的能力,最終致使秦國一家獨大,造成了統一的最終結果。

相關焦點

  • 戰國中期,齊國為何選擇吞併宋國,而不是弱小的魯國呢?
    公元前286年,齊國聯合楚國、魏國消滅了宋國,再加上齊國之前就和燕國、趙國、韓國、秦國等諸侯國結怨,這導致戰國七雄中的其他諸侯國,選擇聯手對付齊國。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中期,齊國為何選擇吞併宋國,而不是弱小的魯國呢?一首先,在戰國中期,齊國因為吞併了宋國,所以遭到了戰國七雄的忌憚,從而最終導致五國伐齊這一結果的出現。
  • 為何說在五國伐齊後,就算沒有長平之戰,秦國一統天下已然註定?
    戰國,這是一個大爭之世,戰國七雄徵戰不休。存國,不論是強國亦或是弱國,這都是擺在他們面前滯待解決的首要問題。自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之後,秦、楚、燕、齊(田齊)、趙、魏、韓這七個主要國家正式形成,各國為了強國、存國,紛紛展開了以滅國為目的的兼併戰爭,各國之間伐交不斷。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彼時,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
  • 戰國時期,為何數次合縱沒影響到秦國,一次合縱就重創了齊國?
    合縱攻秦之戰是指周慎靚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趙、魏、韓、燕、齊等國先後組成各種聯軍,進攻秦國(今陝西、河南、山西一帶)的一次作戰。大致有5次。在戰國時期,五次合縱攻秦之戰中,大部分都是五個諸侯國組成聯軍,也即可以稱之為五國伐秦。
  • 從田單復國到齊國滅亡有58年,為何齊國在戰國晚期毫無存在感?
    齊國是周武王擊敗商紂王后,分封給姜子牙而建立的諸侯國,是周王朝最古老的諸侯國之一,它的封地以今日山東半島為中心,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迅速發展為東方大國,在齊桓公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國力強盛,兵精糧足,並四處維護周朝禮儀。
  • 從五國伐齊看奧妙,大國心態真尷尬
    從五國伐齊看奧妙,大國心態真尷尬五國伐齊戰爭是史學界一個很熱門的話題,在這一期間衍生了太多的未來戰略走向,也出現了很多頂尖的風雲人物。不過就這個歷史事件來說,這背後卻引發了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滅國戰爭到底能不能打?按照史書記,齊國因為滅掉了宋國,所以招致了5個國家的忌恨,才有了最強大國家的覆滅,這一度使得秦昭襄王這個大惡棍都不敢去滅掉一個國家。
  • 從田單復國到齊滅,歷時58年,為什麼齊國在戰國後期沒有存在感
    由於齊國獨特的地理位置,齊國迅速發展成為東方大國。齊桓公統治時期,齊國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國力強大,軍隊精銳,糧食充足,並處處保持著周朝的禮儀。戰國時期,田齊取代姜齊,齊國仍是戰國七大國中最強大的國家。從國力來看,齊國可以排在戰國七大強國的前三位。戰國時期第一個強大的國家是魏國。魏國在桂陵戰役和馬陵戰役中被齊國打敗。
  • 戰國時期四大霸主,魏國最強,齊國次之,秦國最弱
    在公元前的幾個朝代中,戰國應該是最讓歷史學者想要研究的時期,畢竟連續兩三百年的戰亂不休,以及秦朝一統天下後的燒毀各國典籍,讓後世對於秦朝以前的歷史充滿著懷疑,甚至很多資料都是漢朝建立後,靠著一些年長者口述後記錄下來的,其中因為秦國是戰國最後的勝利者,所以實力被擴大,認為是戰國最強的國家
  • 戰國中期的齊國,打的秦國哇哇叫!為什麼後期這麼「弱雞」啊?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但是在戰國中期,齊國的實力絕對在秦國之上,當時經過齊威王和齊宣王兩代國君兢兢業業的奮鬥、努力,齊國的實力十分強大,但是為何在後期齊國卻成為如此「弱雞
  • 齊國實力強大,還曾多次擊敗秦國,為何沒能一統天下呢?
    雖然在戰國七雄中,是秦國笑到了最後,但是,在此之前,齊國完全有機會,也有實力和秦國爭奪天下。比如在戰國中期,秦、齊成為東西二強。當時主要的諸侯國都已稱王,秦、齊兩國都不願再與五國平起平坐,於是秦昭襄王和齊閔王一度並稱為「東西二帝」,這體現出齊國的強大讓秦國都為之忌憚。那麼,問題來了,齊國實力強大,還曾多次擊敗秦國,為何沒能一統天下呢?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消滅魯國的反而是楚國?
    雖然在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還有不少諸侯國。但是,在激烈的兼併戰爭之下,這些諸侯國基本上都被戰國七雄消滅了。比如秦國消滅了巴國、蜀國,趙國消滅了中山國,韓國消滅鄭國。至於本文所要說的魯國,則被楚國所消滅。值得注意的是,魯國和齊國比較鄰近,都位於今山東省一帶,所以今山東省一帶,也被人們稱之為「齊魯大地」。
  • 齊國曾強盛一時,為何戰國後期卻逐漸淡出了視野?原因有三
    熱播劇《大秦賦》已經播放到了50多集,除了戲份最多的秦國之外,其餘各國也很熱鬧,不是合縱攻秦就是想扶正成蟜取代嬴政或交好於秦國,國君也都一一登場,唯獨齊國除了公主離秋嫁給秦王嬴政露了次面,整個齊國只是偶爾有使者出使他國,幾乎不見齊國君臣的身影,那麼齊國曾強盛一時,為何戰國後期卻逐漸淡出了視野
  • 戰國時曾經和秦國並稱雙強的齊國為何會衰落?
    文/魚尾戰國後期,當秦國秦昭襄王嬴稷和齊國齊湣王田地並立之時,齊國最為強大。但因為秦國的高超軍事和外交操作已經齊國的不斷作死,導致秦國不斷強大並最終一統天下,齊國從此被逐出戰國強國之列直到滅亡。而且其獨吞肥地宋國的行為引起了周邊各大國的不滿。宋國地處商丘,是交通要地。其國土上還有富甲天下商旅雲集的陶丘。因此,齊獨吞宋,讓齊國自身實力暴漲的同時,很快出現了消化不良。
  • 趙國曾屢次伐齊,為何趙威后時卻要拉攏齊國?穩固後方、抵禦強秦
    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群雄並起,烽火連天。彼時中原以趙、魏、韓、楚、燕、齊、秦七國為大,人們稱其為「戰國七雄」。然而到了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愈發明顯。公元前266年,趙國君主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趙丹接位,即趙孝成王。
  • 戰國時期十大歷史人物
    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僅擔任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孟子,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 這個國家這麼弱,為什麼還是戰國七雄之一?
    雖然韓國實力在戰國七雄中屬於較弱一檔無人質疑,但它依然擁有比其他小國明顯高一檔的實力。確確實實參與了戰國時期許多的重大歷史事件。戰國前期,三晉關係還算良好,經常跟大哥魏國一起行動共御外敵,東伐齊,南攻楚,西逼秦(韓國:小趙咱倆跟著魏大哥混,共存共榮,一起稱雄吃肉!)後來,三晉開始內部爭鬥,互相攻伐。
  • 戰國最奉行王道的弱國,何以成為六國滅亡的罪魁禍首?
    此外,韓國還參與了五國伐齊。要知道,當時戰國中的一流國家,只有秦齊趙三國,其中趙國軍事實力最強,秦國農業最強,齊國商業和文化最強。也就是說韓國直接或間接害慘了兩個超級大國。當然,韓國只是參與伐齊,而且以韓國的軍事實力,根本不足以害齊國。
  • 齊國為何不願合縱,選擇中立呢?齊湣王:我的死你們不要負責嗎?
    不參與合縱周朝建立伊始,齊國便是東方大國,有海鹽魚利,土地平坦沃野千裡,背靠大海東邊沒有敵人。春秋時期,齊桓公首霸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到戰國時期,田氏代齊動搖國本一事發生,國勢衰弱,卻依舊不減東方大國的風採。
  • 戰國七雄都知道,那麼第八雄是哪個諸侯國?有三個答案!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在戰國時期,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越國:疆域最大首先,在筆者看來,越國之所以能稱之為戰國第八雄,是因為在戰國七雄之外的諸侯國中,越國的疆域是最為遼闊的。甚至巔峰時期的越國,在整個疆域面積上是要超過韓國、魏國等戰國七雄的。越國(公元前2032年—公元前222年),是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諸侯國。
  • 五國伐齊後,齊國歷經半個世紀的休養生息,還是只能躺死嗎?
    但是,最後還是要拼國力的,人口拼不過、土地拼不過、糧食拼不過,關鍵是心氣勢頭也拼不過。長平之戰的三年,戰場主要是在上黨地區打的,這裡就不算趙國本土。邯鄲之戰的兩年,雖在趙國本土,但秦軍也沒能掃蕩整個趙國。而五國伐齊呢?公元前284年,蠢笨至極的齊湣王,硬是成功地招致了五國攻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