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一響,不是升天,就是拜堂。而電影《百鳥朝鳳》卻成了吳天明導演的絕唱之作。
早在創作《百鳥朝鳳》的劇本時, 72歲高齡吳天明,劇本一改再改,最後,甚至閉關一個半月逐字修改,經常改到痛哭流涕。電影講述的是對傳統嗩吶技藝傳承人的匠人精神,同時,也反映著對優秀傳統文藝應該持有的正確態度。
「嗩吶王」焦三爺的堅守與執著
百鳥朝鳳是焦三爺的獨門絕活,也是對逝者的最高敬意。然而能否享用百鳥朝鳳,還得看逝者生前的德行與人品。
電影中金莊的村長逝世,兒孫眾親屬跪求焦三爺吹奏百鳥朝鳳,並施以金錢誘惑,但是焦師傅始終不為所動,嚴格恪守嗩吶吹奏的規矩。
而火莊竇村長逝世,因擔心帶病的天鳴無法吹奏百鳥朝鳳,年邁體衰的焦三爺親自上陣,硬是吹出了鮮血才讓天鳴接著奏完。當焦三爺看著帶病的天鳴吹響嗩吶的那一刻,眼神中似乎看到了自己一輩子堅守的嗩吶技藝有了希望。
焦三爺挑選傳承人也是很嚴格的。一是看天賦與氣力,二是看人品與勤奮。片中有一段,焦三爺問天鳴「你知道我為什麼選你做接班人嗎?是你初來拜師,你父親在門口摔倒你去攙扶父親時掉下的那滴眼淚。」這滴眼淚,足以說明天鳴的心性純良。
焦三爺儼然是一個嚴父的形象,當天鳴在河邊用蘆葦吸水吸不上來就回家了,焦三爺說「水沒吸上來,你回來幹嘛!」並直接把天鳴碗裡的米飯趕了大半在自己碗中。第二天,天鳴興高採烈的回去告訴焦三爺自己把水吸上來時,焦三爺卻一句話也沒有,只是默默的又給了天鳴更長一點的蘆葦管子,繼續去吸。這既是對天鳴基本功的錘鍊,也是對他心性的打磨。
「嗩吶離口不離手、要把嗩吶吹到骨頭縫兒裡。」這是焦三爺對徒弟的要求。焦師傅視嗩吶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當年邁體虛時,他還為嗩吶不能演奏而四處奔走,命懸一線時,他惦記的不是拿賣牛的錢治病,而是為徒弟天鳴置辦一套新的嗩吶。
百鳥朝鳳傳人天鳴對嗩吶的刻苦與堅持
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嗩吶技藝的傳承與堅守,離不開天鳴的刻苦努力和堅持。
電影中有這樣一段:烏雲密布,下著傾盆大雨,天鳴冒雨還在河邊用蘆葦管子吸水。因為焦三爺說過,吸不上來就不要回來。冒雨刻苦練習的天鳴,直至焦三爺來尋才作罷。一方面看出焦三爺對徒弟的嚴厲,另一方也看出天鳴學嗩吶的刻苦與毅力。
在一場出活的壽宴上,當看到西洋樂器大受歡迎的時候,天鳴被一聲爆響,嚇得雙手抱頭蹲在了地上,頓時感到嗩吶前途的迷茫。焦三爺一聲恫嚇才把天鳴拉回神來,緊接著帶領徒弟繼續吹了起來。這場東西樂器的較量,損壞了所有的嗩吶,最終以焦三爺掀翻桌子才得以結束。天鳴也因此病了一場,當母親說「我們不吹嗩吶了,行嗎?你也老大不小了,也該娶媳婦了,你也去城裡打工賺錢吧。」可天鳴卻說「媽,我跟師傅發過誓的。」這足以說明天鳴對嗩吶技藝的堅持。
影片的結尾,天鳴看到街頭藝人嗩吶響起,回憶起自己與師傅學嗩吶的點點滴滴,他嘴角露出了笑意,仿佛是看到了嗩吶技藝傳承的希望。忽然明白了,不管生活怎麼貧困潦倒,嗩吶技藝不能荒廢,哪怕是露宿街頭,也要堅守這份對嗩吶的情感。
用匠人精神對待傳統文藝
「匠人精神」是指匠人對技藝的精益求精,對技藝專注、堅持並傳承的一種精神。當然這種精神還包含了匠人的心性。嗩吶技藝蘊含的是一個民族千百年來的發展記憶,也凝聚著傳統匠人對自然的尊敬與對生命和世界的思考。
探索·發現頻道曾播出《千城百匠》節目。江西湖口的草龍匠人喻芳澤,幾十年來的精力都花在了草龍上,因為這是湖口人的記憶和希望。湖南灘頭年畫匠人鍾海仙和高臘梅,一輩子都扎在了年畫上,因為這是人們對生活的滿懷希望和美好祝願。這種匠人精神是每一位匠人和歲月打磨後的沉靜。
陳其積是廣東陽江的漆藝大師,從梳妝箱、漆皮枕再到漆皮箱,見證了陽江漆器的發展沉浮。少年熬成白髮,世道變了模樣,80歲的陳其積初心不改,靜氣凝神,日復一日。陳其積說:「儘管做漆藝畫比較辛苦,但他樂在其中。」幾十年來的寂寞與孤獨,對於這些文藝匠人,也許只要他們自己能懂其中的辛酸與艱苦。
《百鳥朝鳳》片尾,天鳴在焦三爺的墳前吹奏了百鳥朝鳳。看著坐在太師椅上的焦三爺笑容和焦三爺起身遠遠離去的背影,一曲百鳥朝鳳也許是天鳴對焦三爺最好的送別,也是天鳴繼承焦三爺的匠人精神最終的寄託。
匠人精神在《百鳥朝鳳》這部電影中,通過焦三爺與天鳴的演繹,展現出匠人對技藝的專注與執著。願我們都能學習這種匠人精神,精益求精、刻苦努力並執著堅守著自己的技藝。帶著匠心去堅守本該我們堅守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