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啊,我被這樣的幾條消息給刷屏。
「花木蘭全球撤檔」、「花木蘭醜化中國角色」「花木蘭只有一位中國演員」等等這種負面的信息,
在這之前我還挺期待這部電影的說老實話,還說等疫情過去了絕對要去電影院看看呢。
但在看到這些信息之後吧,有點猶豫,到底要不要去看呢?
後來再仔細想想,還是要去看看的,畢竟這是「花木蘭」這位巾幗英雄的故事啊。
但是看之前,我有個疑問,
為什麼國內,那麼多的導演放著《花木蘭》,這麼好的題材不拍,
反而被好萊塢給拍成了大片,還要來圈我們的錢!這是為什麼?
想不通,我是真的想不通,花木蘭不是首例了,花木蘭之前有《功夫熊貓》。
難道你還能跟我說熊貓是老外的?《功夫熊貓》至少是一個沒有具體的故事的題材。
那《末代皇帝》呢?各大導演們,你們不應該捫心自問一下?
這部電影背後的故事,簡直不要豐富啊。
然而在國內沒人拍,我們不拍,老外就會拍啊。
拍就算了,還拿了「奧斯卡」九項大獎。
請的也是華人演員「尊龍」,難道他不拍中國的電影?劉亦菲不拍中國的電影?怎麼可能呢!
要演員有演員,要題材有題材。
那為什麼那麼多導演,放著花木蘭不拍呢?
1. 金錢高於藝術
那是因為大家都向「錢」看齊啊。
利潤、成本、風險。我敢說國內大部分導演,在拍一部電影之前絕對想的都只是這三個問題。
拍這部劇要多少錢?拍完我能賺到錢嗎?風險大不大?
這「死亡三連問」足以pass掉許多優秀的劇本!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拍一部不能賺錢的電影出來?
現在所有的人追求的都是「金錢至上」什麼藝術,什麼精神世界全去狗帶吧,
難道電影只能用來賺錢嗎?當然不是啊。
電影分兩種「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
但是在現在的大環境中,藝術電影已經都被同化成了商業電影了。
就和比特幣一樣本來不值錢,但大家都說他值錢,自然而然你就會覺得比特幣值錢了。
電影也是這樣,大家都說藝術電影不行,商業電影是王道。
所以藝術電影就漸漸的被商業化了,好像你搞藝術的,就是腦子不好。
投資商一聽,你拍的這個電影藝術元素特別濃重的,馬上拍拍屁股走人。
大勢所趨嗎,觀眾不喜歡這種電影哪有誰會去拍呢。
《盲山》這部電影知道吧,因為它是藝術,所有他狗帶了。
題材過於真實、鏡頭太大膽、太激進,這部電影被禁之後刪減無數次也沒能上映。
但是我還想說下這部電影,因為它走在了時代的前面,藝術就是這樣極端的。
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很煎。
你們肯定不知道《盲山》這部電影裡面的演員,很多都是現實中被拐賣的婦女。
因為導演也是人嘛,他不會為了所謂的藝術放棄鈔能力的。
但這是無可厚非的,能為藝術獻身的導演怕是現在也找不到了吧。
花木蘭投資了整整30億的資金來拍攝這部電影,國內有那個導演敢花30個億拍個電影?
不過國內,近幾年也有大投資電影,投資3個億的《上海堡壘》啊,也算是嚇死人的「大製作」「大電影」了,全國人民都很欣慰啊,
不能學學隔壁《一代宗師》的導演嗎?,人家十年拍一部電影。
《上海堡壘》這種科幻電影才拍多久? 有人問了「為什麼,不多花點時間來拍呢?」
多花點時間? 成本啊,多耗一天就多一天錢,他們拍電影不是為了「藝術」不會跟你慢慢磨時間的。
他們想的只是,趕緊拍出來,趕緊上映了,圈錢啊,會管你什麼題材不題材,質量不質量嗎?
再好的題材在這種導演面前都是「爛片」
問題肯定不止是這一點,接著看
2.選角和導演的能力
某些導演選角能力約等於「鴨蛋。
就如我上面說的《上海堡壘》,演技好的演員他不請,非要請那些所謂的「當紅流量小生」。
花一大半的錢來買流量,剩下的錢用來做導演說的「高級特效」。
真的高級,你們去看一下就知道了。
我第一次看差點被嚇的鑽進我媽媽的懷裡,因為「太真實了」,吊打復聯啊。
這麼好的一部電影既然撲街了,導演表示是你們不會欣賞,不是我的鍋。
這種導演也不是一個兩個,多呢,平常沒事的時候自己多去查查資料,看看有多少這樣的神仙導演。
他們請的壓根不是明星,而是明星公司塑造出的「流量」而已。
他寧願花大價錢買流量,也不願意花錢在製作上面。簡直是↓
就這種導演你指望他拍啥?
就這這點眼光了,拍大作?拍花木蘭,根本不可能,你想都不要想。
再說到導演能力這個問題。
國內真正的大投資電影不是沒有,《長城》這部電影前前後後投資15多個億,
可結果呢?豆瓣評分4.9,這也算是創造歷史了。
演員特效肯定沒有問題,我們忽視掉那些流量明星。
劉德華、彭于晏都上了,演員陣容還是很齊全的,流量派有了,演技派也有了。
特效不說很好,但在國內來說算是比較不錯的了,但還是穩穩撲街。
為什麼呢?我稍微百度了一下,什麼說法都有。
甚至還有人扯到「元素」和「情懷」。
就沒一個人,說是導演或者是編劇的問題,是不敢說,還是真的沒有意識到?
這就是導演的能力問題啊,雖然《長城》的導演是個大咖。
但又怎麼樣,沒能力就是沒能力
要演員有演員,要資金有資。如果有能力,為什麼拍不出來?
跳水、體操、射箭、鉛球、標槍、馬術,
果然導演還是想再玩一遍奧運會的開幕式。劇情之弱,令人髮指。
道具不行、服裝不行、場景不行。劇情簡單、不合理、等等這些問題。
不都是導演能力不行的最好證明嘛。
《長城》的導演算的上是國內最頂尖的導演之一了吧。
連《長城》都拍不好,還能指望他,或者其他人來拍《花木蘭》?
3.觀眾決定市場,市場讓電影商業化
因為市場讓電影商業化了,所以大家拍的不是作品,是商品,請問商品是用來幹嘛的?
商品就是用來賣的嗎,而且還是不包售後的那種。
我管你質量不質量,好看不好看,
我賣出去不就行了嘛,賺錢第一啊,小夥子。
在市場體製成形之前,各大的電影製造廠,多數都是事業單位。
事業單位,是不需要考慮票房問題的。
所以只需要考慮電影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加真實性就可以了啊。
不懂?我給你打個比方
就拿現在的事業單位來說,它會因為沒生意而關門嗎?不可能,對吧。
現在是個體戶了啊,因為要吃飯啊,吃飯要什麼啊?鈔票啊。
鈔票怎麼來的啊,用商品換的啊。
我拍這種高成本的藝術大作,觀眾不喜歡就沒有市場。
沒有市場我吃什麼。
說起市場,你們有想過,「為什麼市場會使電影變的商業化嗎」
因為吃瓜群眾啊,市場是由買家決定的啊,
大家都說,「我喜歡看有帥哥。有美女毫無深度的電影。
誰腦子不好了,還會去拍,有思想內涵,有一定深度電影啊。
給誰看啊?
就拿《Hello!樹先生》這部電影來說。
我怕很多人都不知道這部電影吧。
這是王寶強的封神之作,你們知道嗎?,有幾個知道的啊。
這部電影要劇情有劇情、有故事有故事、有思想有思想、有深度有深度,為什麼票房才200w?
為什麼啊? 因為觀眾不喜歡啊,誰去看王寶強演個神經病啊,
某些觀眾就是這想法,我就喜歡看快餐電影,這種深度電影我不喜歡,
那不喜歡,就沒市場嘍。
假如你是樹先生的導演。你花了那麼多功夫和時間,加資金拍出的,優質電影沒人看。
那麼我請問
你是繼續這樣拍到沒飯吃,還是會迎合市場,拍些觀眾喜歡看的呢?
不用回答了吧,答案已經很明顯了,難道去吃土嗎?
同是那年的電影《財神客棧》票房1.2個億
一個評分5.3 ,一個評分7.8
一個票房1.2億,一個票房200w。
反正換我,我肯定會去迎合市場拍爛片。
有人表示不服了,我看了花木蘭的預告了我感覺還可以啊,
那當然可以了,人家是迪士尼加好萊塢的《花木蘭》,你當然喜歡了,。
換成國內的你會喜歡嗎?國內又不是沒拍過花木蘭。
趙薇的花木蘭是假的嗎?你說你喜歡,
票房9000萬不到,這叫喜歡?
同志們多支持下有深度的藝術電影吧,不然以後。
這種電影真的沒有人拍了。
你們現在應該知道,為什麼國內導演拍不出《花木蘭》了吧,
總結的說就是。
拍的出來的沒錢拍,有錢拍的沒能力,有錢有能力的 ,拍出觀眾不喜歡,給誰看?
以上這麼些問題放在國內,《花木蘭》就是雷,還是那種能看到的雷。
眼又不瞎,誰沒事去踩他啊,我請點流量明星,拍點還湊合的電影就好了啊。
某些導演可能還要嘴硬說:
「我們不是拍不了《花木蘭》,是我們「瞧不起」花木蘭,我拍他幹嘛?
有人看的、又有深度和價值的作品,只有老外能拍了啊。
因為,老外更有「匠心」 匠心是什麼呢?
百度給的解釋是:
巧妙的心思。某人想的或做的事情很獨特。具有獨到的靈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藝術方面的創造性。
我個人個的理解,只有兩個詞,「認真」「負責」,
所以《花木蘭》會被好萊塢拍成電影來,圈我們的錢啊。
有什麼辦法呢,國內拍不出來啊。
我是魚先生,每日為您解讀,娛樂圈不一樣的人和事。
看完記得點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