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9 15:16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莊向娟
「火龍果熟了,快來摘火龍果。」這段時間,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大灘鎮橫梁村黨支部書記趙全剛常常笑得合不攏嘴,電話、微信招呼大家來摘火龍果。只見村上的、鎮上的,開車的、騎摩託車的,都到了。
「能在這裡種出火龍果,這是我們橫梁村了不起的事,也是大灘鎮了不起的事。」趙全剛說。自路橋區金清鎮佳旭農場的火龍果「嫁」到橫梁村後,這裡的村民就像守著「金礦」一樣守著這50畝地,時時關心長勢。
「灘大不養魚,山高跌死雞。」大灘鎮是朝天區條件最差的鄉鎮之一。橫梁村更是地處大灘鎮的深山裡,2018年以前,這個村主要以種植玉米、小麥、土豆等傳統種植物為主,產量低且品質不高,群眾致富增收難。如何才能讓橫梁村有自己的產業?
「先弄塊平地出來,有了平地才好做事。」2018年,趙全剛篤定有了平地一定能做成事,先後投入200餘萬元,將橫梁村撂荒的10餘畝村集體土地平整出來。
同一年,朝天區聯合東西部扶貧協作結對幫扶的路橋區帶領村幹部奔赴路橋考察。考察期間,隊伍裡的趙全剛看上了金清鎮的火龍果產業,「這個產業肯定好,只要苗種下去,後面只要管護好就行,一次投入,終生受益。」
但火龍果原本要「嫁」的是當地的深度貧困村——響水村,然而,由於山地多、平地少,響水村並不具備落地條件。
東部的火龍果在西部究竟能不能種出來?經過考察,將橫梁村的土壤進行檢驗,得出答案:橫梁村適合種植火龍果。
路橋創新開展「飛地扶貧」模式,讓橫梁村和響水村「抱團」,火龍果基地建到條件較好的橫梁村,響水村則投入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80萬元,收成則由兩村共享。
2018年11月,橫梁村擁有了12畝紅心火龍果產業園。「4月開始要敞篷,過了國慶節就要把篷蓋上,太陽越好果子長得越好。平時管護要剪苗、綁苗,還有拔草,不懂的就在微信裡問浙江的專家。」為了管好火龍果園,趙全剛邀請常年在外務工的趙全雄回來管理火龍果園。為了管好果園,趙全雄專程去浙江學習了火龍果管護技術,遇到管護難題,隨時向浙江專家請教。
趙全雄是因病致貧的貧困戶,而通過管護火龍果園,他每月能領4500元工資,妻子也偶爾在園裡務工,兩人算下來,一年有了6萬元左右的年收入,「我們年紀大了,在外面打工也沒人要,現在能在家門口找到這個工作很滿足。」
紅色的火龍果,是大山裡長出來的稀罕物。村民王久富帶著一家四口,花了150元摘了15斤火龍果帶回家。「帶回去給親戚朋友嘗一下我們橫梁村產的火龍果!」
趙全剛介紹,這是園區裡產出的第二批火龍果。第一批已經在今年7月採摘,市場價10-20元/斤,在朝天區全部銷完。「我們可以一直採摘到11月份,可以採摘十幾批次,豐產期每畝可以產6000斤火龍果,人均可以分到200元左右的分紅。」要知道,這個村可從來都沒有一分錢的收入。
(調研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兩河口現現代農業園區,林敏跟貧困種植戶交談)
扶貧更要扶志,這火龍果的滋味在路橋區路南街道黨工委委員、掛職朝天區府辦副主任的林敏嘗來格外甜:「我們經過長期實踐,發現原來的很多項目都是務工、分紅、土地的租金收入,農民也能增加收入,但其實這些貧困農戶並沒有付出多少勞動,參與度不高。我們希望通過扶貧更扶志的模式,帶動貧困戶真正通過自己努力的方式去脫貧,這才有長久的效果。」
在朝天區轉鬥鎮,佔地200多畝的現代農業園區——草莓種植基地也應運而生,這也是2019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項目之一。該項目引進農業龍頭公司,採取「公司+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經營模式,讓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從「造血式」產業發展中分享更多的收益。
路橋區在「真金白銀」幫扶的基礎上,積極加強產業合作,將建成5個產業融合示範園、5條特色農業全產業鏈、10個扶貧協作示範鄉鎮、40個示範村、8大示範產業、20個示範項目。這曲「山海聯姻」的時代讚歌,必將碩果纍纍。
159963576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