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救敦煌,他給自己判了「無期徒刑」:就算死也要死在敦煌

2020-12-14 騰訊網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100年前的中國,出現了一位在繪畫領域上堪稱天才的少年。

他留學法國,多次躋身法國國家沙龍展,連續四年斬獲三枚金獎和兩枚銀獎,更有作品被收入法國國家博物館。

可以說,他的未來不可限量。

但誰也無法想像,他的後半生竟被一本書改變。

1935年的一天,他來到塞納河邊的舊書攤上被一本《敦煌石窟圖錄》吸引住了,當他看見的一瞬間,他被震撼了,因為在此之前他從來不知道中國還有這樣一座藝術寶庫存在。

經過攤主的指點,他又去了吉美博物館,親眼看到了敦煌的彩色絹畫和資料。

眼前的敦煌藝術讓他震撼、激動、無法言語。

晚上回去後,他輾轉反側做了一個改變他生命的決定:回祖國,去敦煌。

讓他沒想到的是,他的大半輩子時間便都交給了敦煌。

他叫常書鴻,是「敦煌保護神」。

到了他晚年的時候,日本著名學者池田大作先生問他:

「如果您能轉世,您將選擇什麼樣的生活?」

常書鴻想了想說:

「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轉世。假如真能轉世,我還做常書鴻,還去敦煌!」

常書鴻1904年出生於杭州,祖父是清代駐防浙江的「世襲雲騎尉」,可到了常書鴻這一代卻家道中落,生活變得十分拮据。

好在祖上都是識文斷字之人,對孩子的教育都十分上心,而常書鴻在學習上也很有想法。

從小的時候,他就喜歡畫畫,等到了考大學的時候,他自然希望可以選擇與繪畫相關的專業,可是他的想法很快遭到了父親的反對。

在父親的眼中,畫畫是養不了家的,只有學個實業才可能改變家庭的面貌。

於是,他進入了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的染織科。

1923年,常書鴻畢業了。因為還是喜歡繪畫,所以4年後他選擇了自費赴法國留學,並考入了黎高等美術學校。

在法國的十年中,他的成就不凡,不僅拿獎拿到手軟,作品《葡萄》、《沙娜像》、《裸婦》、《病中的妻子》等被法國蓬皮杜藝術文化中心、裡昂美術博物館、吉美博物館等機構收藏。

甚至有法國的評論家認為:「這位中華學子只要在巴黎堅持住下去、畫下去,那麼,毫無疑問,世界藝術大師的偉人祠裡便會刻上他的名字。」

可他,在書攤上遇見了敦煌,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他說:「我一直以為希臘才是人類藝術的真正殿堂。然而,中國的藝術早於歐洲近一千年,而且是如此的輝煌。」

「這簡直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個奇蹟。」

常書鴻打算放棄在法國的一切回到國內。

他對妻子說:「我要回國,修復那些被洋鬼子糟蹋的敦煌壁畫。」

而妻子對於丈夫的決定十分不解,她問到:「書鴻,你會不會是大腦一時發熱?」

常書鴻說:「我意已決。因為我們的藝術之根在敦煌遙遠荒涼的沙漠裡!」

但妻子卻說:「我們剛剛安頓下來,孩子要上學,聽說甘肅那裡都是住窯洞的!」

就這樣,常書鴻在1936年,留下妻子和女兒獨自一人踏上了歸國之路。

可他回國沒多久抗戰便爆發了,面對著「要人沒人、要錢沒錢」的局面,他只能不停的靠舉辦個人畫展籌集經費。

半年之後,錢終於差不多湊齊了,可當他說要把敦煌研究所直接設在敦煌的時候,卻沒有人願意前去了。

但常書鴻卻依舊堅持:「蘭州離敦煌有一千多千米,這麼遠,怎麼搞保護又如何搞研究呢?要完成這項使命,我們是非到敦煌去不可的!」

為此,那段時間他逢人便問:

「你願不願意跟我去敦煌?」

多日後,他才終於找到了敢同他一起去的夥伴。

臨行的時候,梁思成送給了他四個字:「破釜沉舟!」

常書鴻幾個人便踏上了旅途,他們有路的時候就開卡車,沒路的時候就換騎駱駝。

因為缺少生活物資,只能用獸糞燒開水,用不了多久鼻子嘴唇便都會凍的麻木。

「捏著鼻子喝了水,皺著眉頭吃了黑乎乎邦邦硬的『鍋盔』,就著幾瓣大蒜,一碟辣椒鹽……」

1943年3月24日,常書鴻終於來到了他心心念念的敦煌。

看著眼前的壁畫,他激動的不忍呼吸。

他說:「從看到它的第一眼起我就在心裡說,哪怕以後為它死在這裡,都值!」

然而很快,常書鴻的心就變得異常痛苦,因為他看到藏經洞中的珍貴文物早已四散,千佛洞也一直遭受著自然與人為的雙重破壞,珍貴壁畫早被偷盜者用膠布粘走。

沒有人保護的敦煌已經變得千瘡百孔。

於是,常書鴻不敢耽誤一秒,直接帶著工作人員搬入中寺,並在門口掛上了「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委會」的木牌。

為了減少風沙對敦煌的侵蝕,常書鴻開始治理流沙,用了50多天,為492個石窟築上了高2米,長2000米的沙牆。

但這樣的風沙一度給常書鴻帶來不可磨滅的心裡陰影,以至於一個測量員病後還在一直說:「我死了,千萬埋進土裡面,不要埋在沙漠裡頭。」

除了戰沙外,常書鴻又開始帶頭植樹,珍視茫茫沙漠中的一草一木。

可日子才剛剛過了一年,因政局不穩,財力緊張,教育部宣布解散「敦煌藝術研究所」。

當時,所有人都變得心灰意冷。

常書鴻想了想說,「我們的工作本來就是全憑自己的力量幹起來的,研究所的撤銷或不撤銷,實際意義不大。」

就這樣,所被撤了,但人卻依舊扎在了大漠。

因為敦煌的環境惡劣,對人的生存能力是個極大的挑戰。

他們只能吃白水麵條,配料是一盤鹽和一盤醋;如果想吃肉,就要從城裡買來,來回一趟就是50多公裡,牛車要走整整十二個小時。

常書鴻從前最愛喝的就是咖啡,在這裡他也不得不改變習慣,因為不但沒有糖,就連水都是鹹的,如果饞了他就只能品嘗到苦鹹版咖啡。

「從我們到達莫高窟的第一天起,我們就感到有種遭遺棄的服『徒刑』的感覺壓在我們的心頭,而這種壓力正在與日俱增。」

就連張大千都說:「這是一個長期的——無期徒刑啊!」

有一次,縣城裡的一位官員曾經想過拿走洞窟內的菩薩像,被常書鴻知道後,一直祈求著拿自己的畫作交換才留下泥塑。

時間長了,別人嫌苦都離開了敦煌,可常書鴻卻不敢離開一步。

他說:如果我走了,敦煌將萬劫不復。

到了1948年,常書鴻和同事們已完成了「歷代壁畫代表作品選」等十幾個專題,共選繪摹本800多幅,並先後在蘭州、重慶、上海、南京舉辦敦煌壁畫摹本展覽,向國人展示敦煌藝術,同時也呼籲社會各界人士對保護敦煌寶庫的工作給予支持。

到了80年代,鄧小平來到了敦煌,並且一再叮囑,要想方設法保護好敦煌文物。

這時,工作人員說,「敦煌過去幾十年的工作主要是保護,常書鴻帶領大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今後的工作重點應該轉到敦煌學的研究上來,但我們的基礎太薄弱了。」

這話不假,早在30年代英國、法國以及日本等國相繼成立了相關研究機構,而中國在這一領域卻是一片空白。

甚至日本京都大學的藤枝晃教授說,「敦煌在中國,研究在日本。」

那次會談後,鄧小平對在場的人說:「外國人搞了幾十年敦煌學,我們落後了,敦煌是中國的敦煌,應該使敦煌學回到中國。」

1983年8月15日上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大會以及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正式開幕。

常書鴻多年來期盼的敦煌學,終於「回家」了。

1994年,常書鴻逝世,享年90歲。

在彌留之際,在北京的他對女兒說:「我死也要死在敦煌,以後把我的骨灰送回去。」

遵照他的遺願,家人和研究院的同事們將他的骨灰埋葬在莫高窟九層殿的對面,在他的墓碑上面,篆刻著:

「敦煌守護神常書鴻」。

相關焦點

  • 【從敦煌看世界】敦煌藝術中的「國際元素」
    敦煌開鑿「禪窟」的概念,可能是從新疆庫車傳過來的,因為當時正好有一個西域高僧,叫曇摩蜜多(Tamamitra),他在庫車受到王族的供養,生活得很好,但是他決定東來傳法,然後他到了敦煌,受到北涼統治者的支持,就在這個地方住下來,「開園百畝
  • 九色鹿回歸敦煌破題新文創
    《九色鹿》故事情節很簡單,一隻九色鹿救起一個溺水將死的弄蛇人,貪心的王后欲求九色鹿的毛皮做衣服,國王重金懸賞,利慾薰心的弄蛇人向國王告密。面對國王的弓箭,九色鹿述說經過,國王深受感動,放棄了捕捉計劃。弄蛇人多行不義,溺水死亡。這部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動畫片,故事的靈感來源於敦煌北魏第257窟壁畫《鹿王本生》。
  • 常書鴻:若有來生,我還是要守護敦煌
    1942年,常書鴻在重慶舉辦個人畫展,為西行敦煌籌集經費,徐悲鴻為展覽作序,盛讚常書鴻是「藝壇之雄」。選擇敦煌,是一種歷史機遇,這是常書鴻的精神信仰,他相信那裡有他夢想的中國藝術。歷時一個多月,他終於到了。見到千佛洞、莫高窟的一瞬間。他從駱駝上一躍而下,像個孩子一樣奔跑過去,激動得腿一軟倒在了地上,眼淚奪眶而出,這一幕像極了回家。
  • 敦煌壁畫「動畫」記
    將精彩絕倫的壁畫轉化為活潑平易的動畫,是前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講解員許鑫盼了6年的夢想。2014年聽說國外有人把名畫做成動畫,他試圖聯繫過對方,看看能否也在敦煌壁畫上實現這一構想,但未能如願。「自己實在沒有能力,只有那個心思。」許鑫笑言,6年前未實現的心願,現在終於有團隊做出來了。
  • 敦煌研究院攜手騰訊聯合出品「敦煌動畫劇」
    4月13日,以莫高窟經典壁畫為原型,敦煌研究院攜手騰訊旗下騰訊影業和騰訊動漫聯合出品「敦煌動畫劇」,在微信和QQ小程序「雲遊敦煌」上同步首映。用戶不僅可以觀看和分享該系列動畫劇,還可以親身參與動畫劇的配音和互動。這是「雲遊敦煌」小程序上線一個月之後的重大版本升級,也是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影業、騰訊動漫攜手,通過「新文創」模式,為敦煌文化的數字內容創新做出的重要探索。
  • 六桂文化邂逅敦煌文明丨六桂福「福韻·敦煌古法黃金」全新上市
    此次,六桂福珠寶與敦煌博物館聯名出品的「福韻·敦煌古法黃金」系列全新上市,以敦煌元素為靈感融入珠寶設計,通過六韻古法及高溫琺瑯工藝匠心創作,向大眾演繹敦煌文化藝術。敦煌作為絲路上的咽喉要地,蘊含兩千年的歷史文明,敦煌代表的是「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精神,偉大的敦煌精神使璀璨的敦煌文化藝術一直「活著」。而六桂文化也有千年的歷史,其不斷創新發展,也是「活著」的精神文化,源於六桂文化的六桂福珠寶傳承千年文化精神,堅守匠心。此次,六桂福珠寶與敦煌博物館的聯名合作,如同千年文化之約,是敦煌文明與六桂文化兩種寶貴精神的交匯、融合。
  • 飛天女神也要「爭C位」:敦煌壁畫如何變身動畫劇?
    「神鹿隱居山林造福一方,寧靜生活竟被他打破……」隨著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的聲音響起,在「雲遊敦煌」小程序上,由《九色鹿》改編的動畫劇《神鹿與告密者》將這個故事重新演繹。第417窟「流水長者救魚」 圖片來源於網絡莫高窟112窟的反彈琵琶圖片來源於網絡這五個故事都有其出處:例如《太子出海尋珠記》源自第296窟善事太子本生故事;《誰才是樂隊C位》來自莫高窟112窟的反彈琵琶;《仁醫救魚》來自417窟的流水長者救魚故事
  • 敦煌殘卷系統綴合背後:讓敦煌文獻「孤兒回家」
    如今,英國、法國、中國、俄羅斯四大館藏敦煌文獻大多已經公布,系統全面的綴合具備了基本條件。浙江工商大學教授張新朋在跟隨張湧泉讀博士時,梳理過最晚公布的俄藏敦煌文獻,一張未定名的殘片引起了他的興趣。這張殘片的正面,還剩9行字;背面是很不完整的圖畫,左側像一條彎彎曲曲的河流,右下像城池的一角。
  • 在城市邂逅敦煌,敦煌藝術名作展亮相深圳
    此次參展藝術家代表杜永衛,非遺敦煌彩塑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從事敦煌雕塑40餘年,被稱為"敦煌工匠的傳人"。他在展覽現場表示,敦煌彩塑製作這門古老的技藝,經過世代相傳,已成為我國雕塑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 人物專訪|甘肅作家趙劍雲:《敦煌小畫師》是我對敦煌那座文化聖殿...
    直到《敦煌小畫師》去年完稿,近日由讀者出版集團旗下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正式出版,她才「給自己一個交代」。這部以兒童視角反映現實題材的長篇小說作為出版社重點打造的精品力作,入選了「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2019年中宣部「優秀青少年讀物出版工程」。
  • 神奇的敦煌,原來在傳說中是一塊美麗的綠寶石
    手工地毯、彩塑、工藝駱駝、夜光杯、水晶石眼鏡、工藝字畫、臘染、敦煌羅布麻茶葉和紡織品都是敦煌特產。同時,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更生產傳說。「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中張騫給漢武帝的報告,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公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漢語字面意義來解釋「敦煌」地名,如東漢應邵注《漢書》中說「敦,大也。煌,盛也。」
  • 去敦煌徒步,不要錯過這些敦煌特產啊哦
    所以去敦煌不妨帶一些敦煌特色的紀念品回去。敦煌地毯敦煌地毯很有名,是用優良的羊毛作出,手工很精巧,上面有敦煌特色的藝術圖案,自用也可以送人。敦煌彩塑敦煌莫高窟舉世聞名,而敦煌彩塑就是由莫高窟彩塑仿製的,上面有各種各樣的造型,都代表著敦煌這裡的人文故事以及底蘊,如果你想帶些敦煌文化特色的產品,彩塑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 常書鴻:若有來生,仍守敦煌
    從此,常書鴻開始了他終生無悔的敦煌事業。1943年,常書鴻離開重慶時,梁思成送了他四個字:「破釜沉舟!」徐悲鴻在常先生為籌集研究所經費舉辦的個人畫展上送他一句話:「要學習玄奘苦行的精神,抱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決心。」
  • 讓敦煌文獻「孤兒回家」「親人團聚」——敦煌殘卷系統綴合背後的...
    如今,英國、法國、中國、俄羅斯四大館藏敦煌文獻大多已經公布,系統全面的綴合具備了基本條件。浙江工商大學教授張新朋在跟隨張湧泉讀博士時,梳理過最晚公布的俄藏敦煌文獻,一張未定名的殘片引起了他的興趣。這張殘片的正面,還剩9行字;背面是很不完整的圖畫,左側像一條彎彎曲曲的河流,右下像城池的一角。
  • 敦煌》總製片人專訪:「在年輕人心中種下探索敦煌的種子」
    「做一檔面向年輕人的文化類綜藝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愛奇藝的平臺本性,這是一個絕大多數用戶是年輕人的平臺;二來是大眾傳播的特性,做節目要面向大眾,對我們來說大眾是年輕人。」他認為年輕藝人來參加這檔節目不必要有全知的概念,甚至他也曾和汪涵進行了溝通,希望不要輸出太多的觀點,只做適當引導和總結。 節目讓年輕藝人成為讓觀眾可以產生代入感的年輕人視角,強調整個探索過程中敦煌對三位年輕人的影響。相比在節目裡輸出觀點和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何冀兵更想展現的是三位年輕藝人在節目中的成長路徑。
  • 為何120年之後,還要再去敦煌?
    這裡的每一尊雕塑,壁畫以及每一個佛像都有自己的表情性格,他們真實且豐富 ,足以穿越時間。 2020年莫高窟的開放數量是正常開放洞窟40個、調節窟20個、特窟11個,但敦煌門票的A類票,一次最多可以在導覽的帶領下,參觀8個洞窟。 論如何在去參觀之前做好攻略?此時還是要依靠網紅博物館小程序「雲遊敦煌」。他們專門研究了進入石窟之前,你需要了解的知識。
  • 敦煌,有著「世界藝術寶庫」之名,重溫敦煌待過的時光
    莫高窟需要預約門票,由於缺乏經驗,我們無法進入入口,然後回城定居,細節我粗糙,大事我會一絲不苟,旅途中有三個關鍵要素:食物、住所和交通,我就不含糊了,打得好也有時間差,我也得到真諦,就像這次去敦煌,我們挑的時間在淡季和旺季交替的時候,酒店會很便宜,自己選;包車也很實惠,可以自己投標;至於吃得,就像一個本地人,繞著市中心的居民樓走一圈,吃的合適就不會出太高的價格
  • 當西餐邂逅敦煌 必勝客敦煌主題餐廳登陸西安
    「璀璨的敦煌藝術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屹立千年的敦煌文化是古老的,也是年輕的。」12月15日,一場主題為「年輕人眼裡的藝術敦煌」展覽暨青年領英人物文化分享沙龍,在西安必勝客太華萬達餐廳華美來襲。從2019年開始,敦煌博物館不斷開始進行跨界合作,使得敦煌文化元素成為當下最受關注的文化創意之一。本次敦煌藝術主題大戰餐廳的設計以「中西融合」為理念,用西方的藝術手法演繹東方敦煌壁畫,中西融合,以年輕人的視覺再塑敦煌。
  • 當西餐邂逅敦煌,必勝客敦煌主題餐廳登陸西安
    陝西音樂廣播FM98.8主持人雅雯對必勝客敦煌主題餐廳的發展信心滿滿。  中西融合的敦煌血液 再現敦煌藝術之美  敦煌,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匯合了中西文化,成就了東西方經貿、文化的繁榮與共享;敦煌,濃縮了古代絲綢之路及漢唐中國繁榮強盛的歷史。從2019年開始,敦煌博物館不斷開始進行跨界合作,使得敦煌文化元素成為當下最受關注的文化創意之一。
  • 敦煌的和尚與道士
    不幾日,方丈囑徒弟們嚴守此洞,自己挑選了幾件比較精美的寫卷和絹畫,徒步五十餘裡,來到敦煌縣衙,呈報縣令嚴澤。嚴縣令認為此物不過幾張發黃的廢紙而已,不值一提。法真方丈也對自己的看法有些動搖,或許真像嚴縣令所說,不過廢紙而已。也不再精心藏匿,偶爾燒幾張為人化水消災,但終究未能水到病除,無人信以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