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有著「世界藝術寶庫」之名,重溫敦煌待過的時光

2020-12-24 樹樹聊旅遊

三年了,我還是時不時的咀嚼我在敦煌待過的時光,在今天用腳步確認夢境是不可能的,所以這是一種用回憶重溫夢境的方式。

敦煌清晨,藍天,陽光,綠蔭,因為對莫高窟的景仰,所以坐公交直達莫高窟, 一路上印象很乾淨,有一座城市地標雕塑——飛進視野。

莫高窟需要預約門票,由於缺乏經驗,我們無法進入入口,然後回城定居,細節我粗糙,大事我會一絲不苟,旅途中有三個關鍵要素:食物、住所和交通,我就不含糊了,打得好也有時間差,我也得到真諦,就像這次去敦煌,我們挑的時間在淡季和旺季交替的時候,酒店會很便宜,自己選;包車也很實惠,可以自己投標;至於吃得,就像一個本地人,繞著市中心的居民樓走一圈,吃的合適就不會出太高的價格。

如果你留下來,你可以仔細安排你的旅行。把莫高窟最大的執念放在打算離開的前一天最合適。明沙山月牙泉一定要安排好,陽光玉門關一定要去走走。「西方無緣無故地走出去」和「春風不經過玉門關」這兩句詩,只有當你在那裡的時候,才能從書中進入生活。

敦煌朋友要去的地方我就不介紹了,莫高窟光芒萬丈,大部分人聽到玉林石窟的話都會一頭霧水,地理知識豐富的人甚至會想到陝西,而玉林石窟是敦煌石窟,就其歷史表現的豐富性而言,唐代和西夏在佛教傳承方面的貢獻和成就超過了這裡的莫高窟,位於甘肅省瓜州縣以南70公裡處,又名萬佛峽、玉林寺、上洞子。是玉林河峽谷兩側懸崖上發掘的藝術寶庫,以河岸榆樹命名,和敦煌莫高窟很像,所以它的保護和管理屬於敦煌研究院。

靜靜的看,滄桑的美感會傷人,成為蝕刻的手段,讓人永遠擺脫不了它的力量,去的時候特意看了兩個山洞。石窟壁畫描繪的是「玄奘取經」,是同類壁畫中最早的題材,是神話對玄奘取經故事的演繹和創造,走出石窟,走進高大的榆樹林,抬頭看到了古老的天空。

鎖陽是一種中藥,生於荒漠草原、草原荒漠、荒漠地帶,如河邊、湖邊、水池等生境,鹽鹼地區有白刺和柴火生長。它是一種肉質的寄生草本植物,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全株無葉綠素,紅棕色,索陽市建於1700多年前的西晉,是古代絲綢之路上連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樞紐。時光飛逝,早已成了一片廢墟,在戈壁的狂風烈日下面目全非。然而,在唐朝,薛桂仁被徵西時就被困在這個城市裡。彈藥耗盡後靠吃鎖陽,直到援軍到來,一起打敗吐蕃軍。

當你在這個鐵血站點徘徊的時候,你會變成影響每一個中國男人文化性格的邊塞詩,像打雷一樣在你耳邊響起,比如黃沙每次戰鬥都披著金甲,發誓不破樓蘭不還,我想在戈壁上數星星,等待玉門關的春天,我想像駱駝一樣劃著月牙泉,嚮往沙海,嚮往敦煌的姑娘,嚮往敦煌的你。

我抄了一篇兒子寫的關於敦煌的文章,那是在穿越玉門關,一路向西,來到敦煌丫蛋地質公園之後,這個8歲的孩子充滿了詩意,在烈日下寫下了他的理想,獎勵就是我會帶他逃離景區,呆在那堆陌生的土地上,等著太陽落山,看星星。

我是一個非常自律的人,和景區管理協商後,租了一輛越野車,趕往景區腹地,破例一直呆到太陽落山,千百年的孤獨已經超出了風景的範圍,就像大地的耳朵羅布泊:沉默是為了更好的傾聽。我們也敢於面對孤獨,因為愛是攜手並進的。

敦煌的每一天,戈壁沙漠都是馬不停蹄的追趕,狂風烈日,蒼勁蒼涼的詩畫,讓皮膚粗糙,黑色素倍增。自然,我們需要一個地方來放置我們興奮和疲憊的身體,這時,溫柔鄉成了家門口。黨河搖曳,讓習慣滴水的感覺不再渴;樹蔭下有杏樹,讓平凡的低疏綠點綴著無盡的蒼涼心情回到故鄉。

敦煌夜市,然後,遠離夜市,選一家燈光昏暗沒有店鋪招聘的店,來碗拉皮,敦煌最有名的驢肉黃面,要去一些小巷子裡找。普通話說得很奇怪的店主通常會把他們學習語言的天賦轉向麵條製作技能,在敦煌也可以吃到非常正宗的烤串,坐在路邊攤,可以喝很多油羊肉配啤酒,煙霧繚繞,你熟悉了自己的山城烏魯木齊和重慶,因為水果,我吃得很開心不是很常見。總之只有海南的熱帶水果可以比,而且是浙江仙居楊梅園最後一次吃到開肚楊梅。

待在敦煌之後,我是一個拿著燈看劍的詩人,走過敦煌,你就是一個在戰場上戰鬥的勇士,我們都是路人,好在敦煌有我們來的痕跡。

相關焦點

  • 【從敦煌看世界】敦煌藝術中的「國際元素」
    絲綢之路簡圖敦煌藝術,主要指現存於敦煌地區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最為著名的石窟群,是位於縣城東南方約25公裡處的莫高窟,被稱為絲綢之路上的藝術聖地,沙漠裡的藝術寶庫。由於敦煌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其在歷史上東西方交往中扮演的特殊角色,敦煌藝術從一開始就顯示出吸收融合各地區、各民族文化藝術精髓,兼容並蓄,不斷創新,從而形成獨特文藝高峰的鮮明特徵。本文梳理歸納敦煌藝術中豐富多彩的「國際元素」,從敦煌看世界,揭示敦煌藝術吸收外來文化,創新本土藝術的強大生命力。
  • 在城市邂逅敦煌,敦煌藝術名作展亮相深圳
    舉報   南都訊 記者謝湘南 從經典的施甘露觀音菩薩,到反彈琵琶舞姿壁畫,從雙飛天壁畫,到持瓶觀音壁畫,再到塑繪並茂、藝術成就卓越的唐風菩薩雕塑
  • 《我心歸處是敦煌》看敦煌的女兒,如何在人性鬥爭中守護愛!
    可是,一次實習的機緣巧合,竟然讓她戀上了為之奉獻一生的敦煌莫高窟,在那裡過起了自己把粥溫上,護衛研究敦煌藝術並守護敦煌一生的時光……《我心歸處是敦煌》,是西弗弗裡書店裡突然搶入我眼球的書。因為笑薇的介紹,因為這本書名字的吸引力,還有一種冥冥之中沉靜的力量,將我吸引進這本浩瀚卻又娓娓道來的書裡。本書是根據樊錦詩本人口述,由北大教授顧春芳歷時4年撰寫而成的寫實式人物傳紀。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一大批中國敦煌學家長期甘於寂寞、甘坐冷板凳,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埋頭於資料整理等具體的學術研究,既不為世俗之功名利祿所左右,亦不為功利性甚強之學術評價體系所綁架。如方廣錩教授為調查敦煌遺書的收藏情況,曾遍訪英、法、俄、日、美等諸多敦煌遺書藏家,成為當今世界上接觸敦煌遺書原件最多的學者。
  • 敦煌藝術傳承丨王宏恩教授現場解讀敦煌壁畫藝術
    2019年11月27日上午九點,王宏恩教授在蘭州理工大學彭家坪校區展覽館對敦煌壁畫藝術(高清複製)進行解讀。展覽館現場今天的敦煌早已成為了藝術聖地,敦煌藝術也成為畫家心中的嚮往。可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王宏恩選擇敦煌時,卻是組織的安排而非自覺的選擇。
  • 好在他來了,讓敦煌的歷史翻開新一頁……
    這是一套《敦煌石窟圖錄》,書中300餘幅千佛洞壁畫,雖然只是黑白照片,卻仍把常書鴻驚呆了。他沒想到自己的國家竟有如此高水平的藝術作品,然而序言中清楚地寫著:照片拍攝於1907年的敦煌石窟。敦煌莫高窟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以精美的壁畫和雕塑聞名於世,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歷經一千多年的營建,現有洞窟735個,保存了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壁畫和兩千多尊彩塑以及大量的珍貴文獻。
  • 追尋地域文化獨特之美,《登場了!敦煌》為敦煌賦予青春活力
    在中國漢唐時期,敦煌是中原與中亞、南亞以及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是著名的「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登場了!敦煌》正是著眼於這座神秘又神聖的藝術寶庫,以「探索團」的形式,向廣大觀眾展現敦煌文化的魅力,寓教於樂,讓千年文明「高而不冷」。
  • 九色鹿回歸敦煌破題新文創
    國際評論界更是一度評論中國動畫:「達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在藝術風格上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國學派。」作為國產動畫黃金時代的代表作之一,1981年版的《九色鹿》至今仍被「懷舊黨」津津樂道。《九色鹿》故事情節很簡單,一隻九色鹿救起一個溺水將死的弄蛇人,貪心的王后欲求九色鹿的毛皮做衣服,國王重金懸賞,利慾薰心的弄蛇人向國王告密。面對國王的弓箭,九色鹿述說經過,國王深受感動,放棄了捕捉計劃。
  • 為了救敦煌,他給自己判了「無期徒刑」:就算死也要死在敦煌
    1935年的一天,他來到塞納河邊的舊書攤上被一本《敦煌石窟圖錄》吸引住了,當他看見的一瞬間,他被震撼了,因為在此之前他從來不知道中國還有這樣一座藝術寶庫存在。 經過攤主的指點,他又去了吉美博物館,親眼看到了敦煌的彩色絹畫和資料。 眼前的敦煌藝術讓他震撼、激動、無法言語。
  • 為何120年之後,還要再去敦煌?
    這是一份中國民族的榮耀,因為季羨林先生稱它為世界文明的中心,世界文化遺產的頭銜加持,從公元366年僧人樂尊開鑿第一個洞窟起,五代十國、隋唐,而後1500年的時間無數代工匠藝人傳承了這個中國傳統藝術的寶庫。
  • 敦煌藝術跨界煥新 必勝客攜敦煌博物館再度開啟重磅合作
    10日,「年輕人眼裡的藝術敦煌」展覽,在必勝客上海新世界餐廳內華美來襲。以青春視角,看千年敦煌的活力湧動;以時代觸覺,感受餐飲與文化的東西方文化碰撞。  這是繼必勝客與敦煌博物館聯合推出敦煌文創月餅後,又一次重磅的跨界合作。本次展覽以「中西融合」為設計理念,延續了敦煌中西交融的態度與包容的個性,將西方巴洛克藝術、波普藝術等世界藝術手法與敦煌壁畫跨界碰撞。
  • 敦煌石窟有多美?周六來成博聆聽專家解讀「文明的迴響」
    2003年「非典」期間,金牛區沙河源街道長久社區(原洞子口鄉長久村)使用過的一隻測溫儀,時隔17年之後再次派上用場,由匯澤路社區繼續使用,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奉獻綿薄之力。 據悉,本次徵集到的抗疫醫護人員全套醫療防護用品,以及曾在「非典」和「新冠」兩次疫情防控工作使用過的測溫器都將亮相在四川博物院進行的「四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暫名)」。
  • 如果你去敦煌,不要只去莫高窟,這裡藝術價值更高!
    提起敦煌,很多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莫高窟!但99%的人都不知道,其實在敦煌還有一處,可與莫高窟相媲美的石窟寶庫。它,就是榆林窟。▲第3窟 普賢菩薩 西夏榆林窟精美的壁畫藝術,彌補了莫高窟壁畫藝術的不足,是敦煌石窟藝術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國唐代至元代的佛教石窟藝術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 宗白華:略談敦煌藝術的意義與價值
    宗白華(1897—1986),曾用名宗之櫆,字白華、伯華。1918年畢業於同濟大學語言科,1920到1925年留學德國,先後在法蘭克福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和美學。回國後,自30年代起任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49到1952年任南京大學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南京大學哲學系合併到北大,之後一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 大美敦煌的山·水·人
    仁者樂山  敦煌莫高窟以它創建年代之久、建築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保存之完整以及藝術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殊不知,莫高窟的開鑿離不開當地的一座山——三危山。三危山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裡處,綿延60公裡,其主峰坐落在莫高窟對面,三峰危峙,故名「三危」。
  • 「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10日在省博開展
    敦煌石窟是什麼?莫高窟的開鑿營造何時起?壁畫和佛像雕塑是怎麼做的?佛國世界有著怎樣的佛本生故事?佛音樂神,反彈琵琶,絲路交通,霓裳美儀。即使你已曾遇見過敦煌,請依然不要錯過這場展——敦煌,始於一個人的守望,但在百年漫漫求索中,是一代接續一代的莫高人,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擇一事,終一生,是青春和生命的堅守,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看見敦煌,也就是看見了中國。
  • 敦煌藝術大展驚豔亮相廣州必勝客
    近日,為了更好地弘揚敦煌文化,一場主題為「年輕人眼裡的藝術敦煌」展覽,在廣州必勝客麗影餐廳驚豔亮相。本次展覽不僅展示了六大敦煌藝術系列作品,還跨界了國際知名3D立體畫大師、「世界上最長3D地畫」英國金氏世界紀錄保持者萬氏兄弟,首次以3D錯覺藝術的手法演繹敦煌。這次大膽的嘗試吸引了眾多市民關注,並且讓大家在西餐廳裡看到不一樣的藝術展。
  • 敦煌石窟藝術搬進了河北博物院,每天遊客創新高,你去看了嗎?
    「敦煌已不遠」的數字敦煌展主要包括原大洞窟的複製、高保真壁畫的絕品、彩塑三維重建藝術的復原、遺產地的實景遠程傳送、多媒體展示、層級壁畫的立體出現、交替體驗七大板塊,對於寒假期間的孩子們來說,這次的展示無疑是超越書本的文化課程。
  • 當西餐邂逅敦煌 必勝客敦煌主題餐廳登陸西安
    「璀璨的敦煌藝術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屹立千年的敦煌文化是古老的,也是年輕的。」12月15日,一場主題為「年輕人眼裡的藝術敦煌」展覽暨青年領英人物文化分享沙龍,在西安必勝客太華萬達餐廳華美來襲。今天來到西安這家必勝客敦煌主題餐廳,我被眼前的畫面驚豔到了,我覺得他們做得很好。」談及這場博物館跨界必勝客的藝術展,陝西音樂廣播FM98.8主持人李柯如是介紹到,希望通過這種中西融合的演繹方式,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和推廣敦煌藝術,用這種新的文創創新模式,呈現中西融合,演繹年輕人眼裡的藝術敦煌,也希望通過將敦煌之美「搬進」西餐廳,給消費者帶來美食與藝術的雙重體驗。
  • 當西餐邂逅敦煌,必勝客敦煌主題餐廳登陸西安
    「璀璨的敦煌藝術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屹立千年的敦煌文化是古老的,也是年輕的。」12月15日,一場主題為「年輕人眼裡的藝術敦煌」展覽暨青年領英人物文化分享沙龍,在西安必勝客太華萬達餐廳華美來襲。談及這場博物館跨界必勝客的藝術展,陝西音樂廣播FM98.8主持人李柯如是介紹到,希望通過這種中西融合的演繹方式,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和推廣敦煌藝術,用這種新的文創創新模式,呈現中西融合,演繹年輕人眼裡的藝術敦煌,也希望通過將敦煌之美「搬進」西餐廳,給消費者帶來美食與藝術的雙重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