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歸處是敦煌》看敦煌的女兒,如何在人性鬥爭中守護愛!

2021-01-20 花落花開愛寫作

敦煌的女兒是誰?她如何在人性鬥爭中守護愛?守護敦煌?誰人問我粥可溫?誰人與我立黃昏?粥熱了沒有是生理需求,一起立黃昏便是情感需求,是自我實現的需求。

樊錦詩又何嘗沒有這樣的想法?作為北大才女,名門之後,她也有著凡人的情懷。可是,一次實習的機緣巧合,竟然讓她戀上了為之奉獻一生的敦煌莫高窟,在那裡過起了自己把粥溫上,護衛研究敦煌藝術並守護敦煌一生的時光……

《我心歸處是敦煌》,是西弗弗裡書店裡突然搶入我眼球的書。因為笑薇的介紹,因為這本書名字的吸引力,還有一種冥冥之中沉靜的力量,將我吸引進這本浩瀚卻又娓娓道來的書裡。

本書是根據樊錦詩本人口述,由北大教授顧春芳歷時4年撰寫而成的寫實式人物傳紀。透過樊錦詩的自述,透過顧春芳的筆觸,可以讓我們再次感受到北大真正的人文傳統,關於文化的內在沉靜而又無比遒勁的力量!

敦煌的女兒之背景篇

樊錦詩,浙江杭州人,1938年出生於北京,孿生姊妹中的妹妹,出生時僅僅6個多月,卻奇蹟般的活了下來,而且創造了後來的種種奇蹟。她便是敦煌的女兒!

父親是清華大學畢業生,一生治學嚴謹,他教導女兒要多讀書,而且案頭上常放莎士比亞的英文原版書,他說英文可以為你打開更多精彩的世界,並且建議女兒,可以先讀中文版,後品味英文版,這其實可以啟迪我們對未知的探索欲望,同時開拓學習英語的更廣闊的意義。

樊錦詩自幼好學有主見,考入北大,拿到錄取通知書,父親所做的事便是讚許,根本沒讓家人操心她的學業。在北大歷史學專業,她也是學習的佼佼者。

敦煌的女兒之結緣篇

學習歷史意味著與考古與刻苦有關,一次去敦煌的實習經歷,讓樊錦詩一眼就被敦煌的璀璨與深奧所吸引!那股沉靜的力量,似乎在冥冥之中向她召喚……

聽很多人說過佛光普照的故事,或者樊錦詩當時是受了對藝術的追求?還是感覺到了佛光的力量?

敦煌的女兒是樸實的。她說她最初被分配到敦煌工作,其實是也有擔心夫妻分開,生活條件艱苦等憂慮的,但是她憑著領導說三四年之後可以回去的說法,而潛下心來研究藝術,保護敦煌莫高窟。卻沒想到,一諾便是一生對敦煌的守護!

敦煌的女兒之愛情篇

樊錦詩一面深愛著丈夫,一面深愛著這700多座世界級藝術寶庫。

她與大學的同學,後來的丈夫彭金章,相識未名湖,相愛珞珈山,相守莫高窟的愛情故事,讓人為之動容,又為之深深的嘆服和無限祝福。

佔座式的相識,見哥嫂式的無聲勝有聲的表白,19年異地戀的不離不棄,一個男人獨自帶著兩個孩子,還要工作的酷斃的經歷,以及最後丈夫捨棄自己武漢大學創建的歷史研究專業,跟隨妻子的腳步,移步莫高窟共創歷史研究偉業,這才是真正的愛的深沉,愛的偉大的力量!

愛與無聲間流淌,愛是包容,是奉獻,是成全!他(她)們的愛沒有儀式感,有的是太多讓我潸然淚下的相濡以沫,患難與共,以及為對方著想的溫暖與感動……

文章能夠觸碰到你內心深處的柔軟,讓你為他們的付出動容,這是寫實的力量,又是大愛的自然感召。

樊錦詩獨自生產的尷尬場景,孩子連裹身的衣服都沒有,老彭千裡迢迢挑著兩筐行李的細心,把3歲的孩子送給姑姑照看,再見面時孩子竟然光身,如同野孩子站在院子裡,似乎不認識母親的心酸,所有的一切,都在點滴間,訴說著何等的艱難,又何等的堅韌與愛的如此頑強!

敦煌的女兒之守護篇!

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市,創建於公元366年,迄至14世紀,其間連續建造時間達千年之久。

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藝術聖地,至今在1700米長的斷崖上保存了735個洞窟(包括南區和北區),45000平方米壁畫,2000多身彩塑。

此外,1900年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了公元4—11世紀初的50000多件文獻和藝術品。敦煌西千佛洞保存了公元5—14世紀的22個洞窟,818平方米壁畫,56身彩塑。安西榆林窟保存了公元7—14世紀的43個洞窟,近5200平方米壁畫,200多身彩塑。

世界上沒有另一處佛教遺址能如莫高窟般綿延千年持續建造,又保存有如此豐厚博大的藝術和文獻珍寶。

莫高窟的藝術是以中國文化為基礎吸收了印度文化、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和中亞地區的文化而融匯成的多元文化藝術寶庫。

在這樣的藝術寶地裡,樊錦詩一幹便是40多年。從最初的破敗不堪,塞外颳風,窟內落沙的荒涼,到一點點的清理保護,再到建立檔案,儘可能恢復原貌,到文化大革命時的機智保護完好無損,再到申遺成功,以及為了保護文物,而與利益至上的景區開發抗爭而四處奔走,還有後來的數位化建設,吸收人才,樊錦詩在每一件事情上,都顯現了敦煌的女兒無比堅定和操勞的力量,她是當之無愧的敦煌的女兒!

敦煌的女兒之思考篇

這幾天裡,我常常和兒子念叨敦煌的女兒以及敦煌。兒子說媽媽你怎麼老是說敦煌?我想我曾感受到過佛像面前沉靜的力量,也感受到了敦煌莫高窟的無窮魅力,無論是藝術的,考古的,學術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性的寶庫,有太多的東西值得後世敬仰、學習、研究、守護……

假如沒有王道士對藝術寶藏的無知,便不會有中華珍寶因為一己小利而被外國人剽竊的可能;假如沒有樊錦詩的實習,就不可能有她一世的探索、守候和弘揚;假如沒有敦煌有識之士的捍衛,文化大革命也已經割掉了敦煌的命;假如沒有樊錦詩對文物保護的高度認知,以個人的名義和對發典的徹透理解,便沒有她對最高級領導機構執著的追求保護,早讓以物質利益至上的景區建設鑽了空子,而讓敦煌文化成了物質利益的犧牲品……

隱隱中,像在啟示兒子太多的東西,可以去敦煌看一看,戀一戀,學一學,護一護……

或者會愛上莎士比亞的英文版戲劇,打開未知的大門,有一顆永遠向上的求知之心,如同樊錦詩詩一般的情懷,佛一般的大度,石像般的堅韌,畫像內容般的柔軟……不好嗎?

多麼希望,有更多的敦煌的女兒,敦煌的兒子出現,讓世間的愛與寶貴,存留的時間更久遠一些……如此甚好!

相關焦點

  • 別出心裁,敦煌研究院開展有獎問答邀約公眾「遇見敦煌」
    為迎接「5·18國際博物館日」,為公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供給,充分發揮博物館在文化傳承中的樞紐作用,敦煌研究院特別舉辦在線答題吧,邀請公眾一起探尋好奇已久的答案。公眾點擊敦煌研究院專門設計的有獎問答圖片即可進行答題,答題時間為5月18日8:00至20:00,排名以正確率優先,正確率一致則參考答卷時長。
  • 是我心歸處的敦煌!
    一千年的歷史古韻,一輩子的文化苦旅,一群人的生死相守:《國家寶藏3》的敦煌莫高窟,又一次讓人熱淚盈眶。不知什麼時間養成了開彈幕的習慣,看國家寶藏也不例外。彈幕說的很對:「走進莫高窟的震撼,是無論你走到哪裡,洞窟裡連石板磚都是千年文物。」丹青千壁,經書萬卷。
  • 常書鴻:若有來生,我還是要守護敦煌
    初入敦煌時,常書鴻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這一個月來,我們所吃過的苦頭全都不算什麼!也就是說很值!豈止是很值,從看到它的第一眼起我就在心裡說,哪怕以後死在這裡也值!」由於之前的破敗,在敦煌有著做不完的工作。但是,一場家庭變故讓他措手不及。由於不顧家和生活的艱苦,常書鴻的第一任妻子陳芝秀離他而去。
  • 2019感動中國樊錦詩:守了半輩子敦煌,又是誰在背後默默守著她?
    兩人之間沒有說過我愛你,你愛我,也就是約著去未名湖畔散步。在這種極度的幸福和極度的茫然中,兩人在一起度過了美好的八天。回武漢的時候,老彭拉起她的手,輕輕地說了一句:「我等著你……」兩年後,這份感情終於有了著落,一顆心不必再懸在空中。樊錦詩和老彭結婚了,沒有儀式,也沒有宴席,武漢大學的宿舍就是新房。
  • 【從敦煌看世界】敦煌藝術中的「國際元素」
    王維詩中說的陽關,位於敦煌城的西邊,是拱衛敦煌的軍事要塞,也是通往西域的門戶。由於敦煌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其在歷史上東西方交往中扮演的特殊角色,敦煌藝術從一開始就顯示出吸收融合各地區、各民族文化藝術精髓,兼容並蓄,不斷創新,從而形成獨特文藝高峰的鮮明特徵。本文梳理歸納敦煌藝術中豐富多彩的「國際元素」,從敦煌看世界,揭示敦煌藝術吸收外來文化,創新本土藝術的強大生命力。
  • 人物專訪|甘肅作家趙劍雲:《敦煌小畫師》是我對敦煌那座文化聖殿...
    &nbsp&nbsp&nbsp&nbsp「敦煌莫高窟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珍寶。在莫高窟,你會感覺,歷史與我們近在咫尺。我一直想寫一部和敦煌有關的長篇小說,但常常覺得,我的文字面對那座古老而燦爛的藝術寶藏,顯得蒼白無力。所以這麼多年,去過敦煌多次,我只寫過一個短篇小說《兩個人的敦煌》,那是一對畫家夫婦隱居敦煌的故事。
  • 「雲遊敦煌數字講解員」誕生,全民K歌助力千年敦煌文化煥發新聲
    陳喆榮獲「雲遊敦煌數字講解員」稱號齊聚線上歌房,在誦讀聲中領略敦煌之美作為組織本次大賽的官方平臺,全民K歌開設了不受地域限制的線上比賽專區,用戶選取敦煌研究院與騰訊集團合作的有聲「敦煌動畫劇」中的角色配音,或誦讀壁畫作品即可參加海選。
  • 愛奇藝國潮綜藝《登場了!敦煌》來襲,汪涵帶隊解密敦煌
    10月21日,由愛奇藝出品的《登場了!敦煌》發布了嘉賓汪涵的官宣海報,引發網友的廣泛關注。隨後,愛奇藝官博又釋出了最新版宣傳片,也讓眾多觀眾對於這檔聚焦敦煌文化綜藝更加期待。
  • ...讀者書店第二屆敦煌文化節閉幕,「我與敦煌的故事」未完待續……
    從2019的「讀者書店第一屆敦煌文化周」到2020年的「讀者書店第二屆敦煌文化節」,讀者書店以「我和敦煌的故事」為主題,通過對談沙龍、講座、分享會、DIY手工書製作等形式,邀請敦煌的守護者、傳揚者、創作者、愛好者,暢聊「我」和敦煌的故事,以彼此人生經歷映照敦煌,讓敦煌親近每一個人。
  • 為了救敦煌,他給自己判了「無期徒刑」:就算死也要死在敦煌
    常書鴻想了想說: 「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轉世。假如真能轉世,我還做常書鴻,還去敦煌!」 常書鴻1904年出生於杭州,祖父是清代駐防浙江的「世襲雲騎尉」,可到了常書鴻這一代卻家道中落,生活變得十分拮据。
  • 【美景敦煌】冬季來敦煌,帶你去看靜美敦煌雪景
    【美景敦煌】冬季來敦煌,帶你去看靜美敦煌雪景 2020-12-21 1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書訊丨《此生只為守敦煌》紀念常書鴻:「若有來生,我還是要守護...
    6月23日,一位用一生守護中國千年傳統文化的先生,離開我們已經整整26周年。當年出國留學,他無非想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但自從在巴黎見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圖錄》後,他的命運便與敦煌緊緊聯繫在一起。為寫作此書,葉文玲六次前往敦煌,與常書鴻先生及其家人、友人建立了深厚友誼,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書中從常書鴻的少年開始講述,娓娓道來,直至常書鴻病榻前的人生回顧。正如葉文玲在後記中所言:「在面對敦煌的492個洞窟、2000座彩塑、45000平方米壁畫時,你沒法不心靈震顫。在深入地了解了這位『守護神』的『九十春秋』後,你也沒法不為他的一生所歌哭所涕泣。」
  • 敦煌》上線,邀您「劍」證敦煌美 - 業界...
    「以青春之力,重現歷史榮光」,由愛奇藝出品,劍南春總冠名的國內首檔聚焦敦煌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於11月18日正式上線!節目中汪涵化身敦煌探索團團長,帶領THE9-謝可寅、錢正昊、李浩源三位年輕人組成「敦煌探索團」共同探索敦煌璀璨千年文化。
  • 敦煌》為敦煌賦予青春活力
    「大漠盡頭的無邊風月,絲路上的一眼萬年,在時間之外,在歲月流轉中不動聲色,輾轉千年,只有一個敦煌……」這段優美又深沉的旁白,出現在愛奇藝最新推出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的先導片裡,古老文明的魅力撲面而來。
  • 愛奇藝發布《登場了!敦煌》最新版宣傳片,敦煌IP綜藝開啟千年文化...
    10月21日,由愛奇藝出品的《登場了!敦煌》發布了嘉賓汪涵的官宣海報,引發網友的廣泛關注。隨後,愛奇藝官博又釋出了最新版宣傳片,也讓眾多觀眾對於這檔聚焦敦煌文化綜藝更加期待。敦煌》是愛奇藝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通過汪涵等敦煌探索團成員的一系列探秘活動,向廣大的年輕觀眾展現敦煌文化的魅力,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通過這檔節目了解更多敦煌文化。與其他文化類綜藝不同,《登場了!敦煌》深度洞察當下年輕用戶娛樂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將傳統文化植根於現代的綜藝節目形式當中。
  • 【發現敦煌】敦煌壁畫中的天馬
    【發現敦煌】敦煌壁畫中的天馬 2021-01-13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常書鴻:若有來生,仍守敦煌
    常書鴻:守護敦煌50年 蕭 默|《一葉一菩提:我在敦煌15年》 新星出版社 引 子 「兩頭毛驢上分裝著我們一家的簡單行李,我騎了一頭,沙娜摟著嘉陵騎著另一頭。時序已是初冬了,這是1945年的冬天。
  • 敦煌藝術傳承丨王宏恩教授現場解讀敦煌壁畫藝術
    王宏恩,1954年12月26日生於甘肅靈臺縣,西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退休教授,碩士生導師,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曾受聘瓜州縣文物局,擔任敦煌石窟——東千佛洞西夏壁畫臨摹研究工作藝術總監。2019年11月27日上午九點,王宏恩教授在蘭州理工大學彭家坪校區展覽館對敦煌壁畫藝術(高清複製)進行解讀。展覽館現場今天的敦煌早已成為了藝術聖地,敦煌藝術也成為畫家心中的嚮往。可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王宏恩選擇敦煌時,卻是組織的安排而非自覺的選擇。
  • 常書鴻:選擇了敦煌,就是選擇了一生的守候
    一次學人聚會上,他見到了同樣痴迷敦煌的建築學家梁思成。梁思成告訴他,敦煌壁畫中有大量失傳的唐宋建築實物和圖像資料,他們約定有機會一定去敦煌研究整理。 然而,盧溝橋的炮聲震碎了藝術家的敦煌夢。1938年,北平藝專遷往西南。這時,常書鴻的妻子陳芝秀帶著女兒沙娜也從法國回來了。國難當頭,一家人剛剛團聚,便踏上了漫長的逃亡之旅。
  • 張藝謀的《一秒鐘》,是敦煌的1600年
    01美了1600多年的敦煌,正在消亡上月月末張藝謀的電影《一秒鐘》在眾人熱議中上映了。其實對老謀的電影一直很憧憬,因為他的電影總有某種吸引力,讓你一探究竟。然而,看完電影的小編,卻被電影裡的取景地種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