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書店第二屆敦煌文化節閉幕,「我與敦煌的故事」未完待續……

2020-12-17 瀟湘晨報

敦煌,是一本厚重的書,在這裡,我們看到美、感受美,然後努力讓自己成為美的一部分。

站在戈壁大漠深處,1654年之久的莫高窟,它像一個入口,你能回望歷史、看到今天,也能放眼未知。

近日,在讀者書店第二屆敦煌文化節的最後一場沙龍上,楊婕拉姆通過「敦煌——去與回來」,講述了她與敦煌的不解之緣。

楊婕拉姆是一個地道的上海女子,十年間往返敦煌六十餘次,從愛好到弘揚。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構架一個古老敦煌與當代文化傳播的「橋梁」。

讀者品牌和敦煌是代表著甘肅的兩張重要名片,它們之間有著天然的聯繫,淵源深厚。

如今「讀者」來到上海,讀者書店仿佛成了連接上海與敦煌的「中轉站」,讓讀者們可以在這裡「穿越」到敦煌。

藉由著與敦煌之間的聯繫,讀者書店·外灘旗艦店在2018年落成之初,就將敦煌藝術元素作為除讀者品牌元素、海派文化元素之外的第三大元素,融入在整個空間之內,旨在弘揚絲路文化、促進東西部的文化交流。

從2019的「讀者書店第一屆敦煌文化周」到2020年的「讀者書店第二屆敦煌文化節」,讀者書店以「我和敦煌的故事」為主題,通過對談沙龍、講座、分享會、DIY手工書製作等形式,邀請敦煌的守護者、傳揚者、創作者、愛好者,暢聊「我」和敦煌的故事,以彼此人生經歷映照敦煌,讓敦煌親近每一個人。

回顧:「我」和敦煌的故事1月11日,第二屆敦煌文化節開幕式上,敦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張先堂從「守護者」的角度,講了他和敦煌之間不解的緣分與故事;從「敦煌發展見證人」的角度,給大家介紹了敦煌研究院成立75年以來,因為有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等四代「莫高窟人」對敦煌的默默的堅守,敦煌石窟藝術才能夠以今天的面貌向世人展示它的魅力。

他說,莫高窟人身居大漠戈壁的艱苦環境,仍能守一不移,擇一事而終一生,為守護、研究和傳承敦煌文化藝術遺產奉獻終生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們具有一種「莫高精神」,這種「莫高精神」支撐他們「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他們為守護、研究和傳承敦煌文化藝術遺產犧牲個人利益,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身獻子孫。

7月17日,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博導沙武田就「在敦煌與敦煌學之間——我是幸運的敦煌學人」這一主題,為大家敘述了他和敦煌之間長達25年的故事。

他說敦煌是一個容易讓人產生感情的地方,是一份對歷史的感情、對敦煌的情懷,這種感情只在敦煌會有。

敦煌是沙武田教授「青春的生活圈」,敦煌的沙塵暴、三危山的晨光、寧靜的莫高窟都是他青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敦煌的日子,對於他來說是一場修行和自我放逐。

8月2日,敦煌研究院資深講解員向麗君給大家分享了「傳承莫高精神——敦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主題內容。

通過講述莫高窟76年來的變化、石窟保護歷程以及幾代莫高窟人傳承與發揚的莫高精神,讓讀者對莫高窟的講解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們也是「半個敦煌學專家」,是可以讓文物說話的人。他們有一種精神,那就是,一旦選擇,開始,便是一輩子。

8月4日,徐晉林、趙曉星以「走進沙漠敦煌——和讀者一同觸摸敦煌」為主題,通過一本本手工書,讓大家感受不一樣的敦煌視角。徐晉林老師說:「我製作手工書,就是通過手中的溫度傳遞敦煌文化,拉近讀者與敦煌的距離,讓敦煌文化的傳播更有力量!」

詹嘯、羅依爾作為敦煌文化守望者的一員,分享了他們與敦煌的緣分故事。

詹嘯分享了他在敦煌的40天,他說,「對於不是在莫高窟工作的人來說,這40天,可能是此生唯一能夠如此深入、如此近距離地接觸莫高窟的機會。」

羅依爾說,「如果冬天去莫高窟,再遇上一場瑞雪,一切都是那麼祥和平靜,與都市中的博物館截然不同。當行走在一望無垠的戈壁灘之上,滿目黃土,肅穆蕭然,更能體會千年之前的張騫、玄奘西行的不易,親歷敦煌的壯闊絕美,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

本屆敦煌文化節原計劃於2020年1月至3月舉行,由於疫情原因一度暫停,直至7月重啟,10月閉幕,歷時九個月,至此完美收官。

讀者書店主理人、讀者上海公司副總蔡志文在閉幕式上說,第二屆敦煌文化節圓滿結束了,但舉辦敦煌的文化活動還會繼續,這次的結束,也是下屆的開始。蔡志文透露,第三屆敦煌文化節已在計劃中,相關的活動內容會讓大眾更易於接受和理解敦煌文化。

我們的優秀文化需要傳承,更需要讀懂。我們選擇這樣的視角去講述敦煌文化,就是要讓大家能夠更加立體的去認識敦煌文化,走進敦煌文化。希望以後有更多的人去愛護和支持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弘揚,播撒文化傳承、傳揚的種子。

來源:周到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人物專訪|甘肅作家趙劍雲:《敦煌小畫師》是我對敦煌那座文化聖殿...
    &nbsp&nbsp&nbsp&nbsp「敦煌莫高窟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珍寶。在莫高窟,你會感覺,歷史與我們近在咫尺。我一直想寫一部和敦煌有關的長篇小說,但常常覺得,我的文字面對那座古老而燦爛的藝術寶藏,顯得蒼白無力。所以這麼多年,去過敦煌多次,我只寫過一個短篇小說《兩個人的敦煌》,那是一對畫家夫婦隱居敦煌的故事。
  • 《我心歸處是敦煌》看敦煌的女兒,如何在人性鬥爭中守護愛!
    敦煌的女兒是誰?她如何在人性鬥爭中守護愛?守護敦煌?誰人問我粥可溫?誰人與我立黃昏?粥熱了沒有是生理需求,一起立黃昏便是情感需求,是自我實現的需求。樊錦詩又何嘗沒有這樣的想法?作為北大才女,名門之後,她也有著凡人的情懷。
  • 榮獲三項大獎,《奪冠》成最大贏家,女排故事未完待續
    北京時間11月28日,第33屆電影金雞獎在廈門閉幕,書寫女排故事的電影《奪冠》榮獲了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三項大獎。金雞獎是我國電影類項目的最高獎項,是我國境內的「奧斯卡」,也是國內電影的最高榮譽。取自真實女排故事、女排隊員真實上演的《奪冠》實至名歸。
  • 第四屆「朝聖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在蘭開幕
    敦煌藝術以其特有的魅力持續了千年其藝術內涵深刻雋永包羅萬象12月15日上午第四屆「朝聖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蘭州展)第一展區甘肅藝術館展出作品79件,第二展區蘭州文創產業園A9美術館展出作品96件。這些作品涵蓋了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畫科與工筆、寫意、沒骨等表現手法,油畫寫實、表現、綜合材料等繪畫類型。
  • 【發現敦煌】敦煌壁畫中的天馬
    天馬的概念不外乎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肩不生翼,外在形態與自然界之中的馬無異,並能凌空飛馳;第二種是肩上有翼,因此速度極快且能凌空飛奔。
  • 別出心裁,敦煌研究院開展有獎問答邀約公眾「遇見敦煌」
    敦煌研究院別出心裁地開展「有獎問答」,邀請公眾「遇見敦煌」的同時,贏取特別禮物。博物館的門裡門外,映照著歷史與現實的多元與包容。你了解博物館的歷史與職能嗎?你知道莫高窟經歷的漫長歲月嗎?你聽說過敦煌研究院的過往嗎?
  • 以小說筆法為敦煌立傳 葉舟長篇小說《敦煌本紀》研討會在京舉行
    《敦煌本紀》是國內首部以小說筆法為敦煌立傳的長篇巨製,皇皇上百萬字,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清末民初河西一線四郡兩關的故事,一個關於少年與青春的故事,一個飛沙走石、席捲邊疆的故事,一個用文學的手法為西部「除鏽」、為民生萬物開窟立像的故事。
  • 【敦煌展演】田衛戈油畫作品展在敦煌大唐美術館開展
    【敦煌展演】田衛戈油畫作品展在敦煌大唐美術館開展 2020-12-14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萬裡敦煌道,三春雪未晴」,尚雯婕穿越歷史,把敦煌唱成歌!
    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敦,大也;煌,盛也。」在《漢書·地理態》直白而華美的描述裡,敦煌是遠離中土,極具異域風情、神秘而繁華的城市。明代王偁云:「萬裡敦煌道,三春雪未晴。」今天,尚雯婕用磅礴歌聲帶我們穿越歷史雲煙了解和走進敦煌。
  • 去敦煌徒步,不要錯過這些敦煌特產啊哦
    所以去敦煌不妨帶一些敦煌特色的紀念品回去。敦煌地毯敦煌地毯很有名,是用優良的羊毛作出,手工很精巧,上面有敦煌特色的藝術圖案,自用也可以送人。敦煌彩塑敦煌莫高窟舉世聞名,而敦煌彩塑就是由莫高窟彩塑仿製的,上面有各種各樣的造型,都代表著敦煌這裡的人文故事以及底蘊,如果你想帶些敦煌文化特色的產品,彩塑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 雲遊敦煌「動」起來壁畫背後有故事
    在「雲遊敦煌」小程序裡,九色鹿再次從壁畫中走來,由敦煌研究院院長親自為我們講述《神鹿與告密者》的故事。與傳統的動畫片不一樣的是,此次推出的「敦煌動畫劇」並沒有選擇重新繪製壁畫故事形象,而是在數位化修復和「還原」壁畫的基礎上,將故事中的角色和人物進行了動態化的製作,同時還增加了與用戶的互動,讓用戶可以為劇中人配音。
  • 「九零後」插畫師陳夢楚:我為敦煌畫繪本
    「這樣的構圖方式非常創新、超前,藝術表現力也很好,一點都不會影響對故事的理解。」陳夢楚說,「我原來畫繪本都是循規蹈矩地畫,看到一千多年前的古人這樣富有創意,讓我深受啟發。」   守望敦煌的精神   自打第一次去過敦煌,陳夢楚就深深愛上了這個地方。回到深圳後,她如饑似渴地補習有關敦煌的知識,看了大量論文、書籍、紀錄片。
  • 敦煌壁畫「動畫」記
    將精彩絕倫的壁畫轉化為活潑平易的動畫,是前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講解員許鑫盼了6年的夢想。2014年聽說國外有人把名畫做成動畫,他試圖聯繫過對方,看看能否也在敦煌壁畫上實現這一構想,但未能如願。「自己實在沒有能力,只有那個心思。」許鑫笑言,6年前未實現的心願,現在終於有團隊做出來了。
  • 敦煌研究院攜手騰訊聯合出品「敦煌動畫劇」
    4月13日,以莫高窟經典壁畫為原型,敦煌研究院攜手騰訊旗下騰訊影業和騰訊動漫聯合出品「敦煌動畫劇」,在微信和QQ小程序「雲遊敦煌」上同步首映。用戶不僅可以觀看和分享該系列動畫劇,還可以親身參與動畫劇的配音和互動。這是「雲遊敦煌」小程序上線一個月之後的重大版本升級,也是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影業、騰訊動漫攜手,通過「新文創」模式,為敦煌文化的數字內容創新做出的重要探索。
  • 在城市邂逅敦煌,敦煌藝術名作展亮相深圳
    此次參展藝術家代表杜永衛,非遺敦煌彩塑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從事敦煌雕塑40餘年,被稱為"敦煌工匠的傳人"。他在展覽現場表示,敦煌彩塑製作這門古老的技藝,經過世代相傳,已成為我國雕塑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我在《從學與追念》一書中記錄過一些研究敦煌文獻的學者的偉大功績,藉助對他們著作之外的故事,來表彰他們對闡述敦煌文獻的價值,弘揚敦煌學的貢獻。    光明悅讀:敦煌文化,代表著中華文明的哪些面向?    榮新江:敦煌從漢武帝時期,就進入中原王朝的版圖。
  • 未完待續
    多年前看《敦煌》紀錄片,自此絲綢之路魂牽夢繞~2015年在拉薩酒店遇到一家三口(小孩6歲)從成都自駕拉薩,就動了帶兒子女兒自駕進臧的強烈願望.......2019年,女兒6歲了,兒子11歲,應該沒問題了,可以進臧了,暑假即刻出發,開著一輛2006年的老陸巡lc100,4700,7月
  • 九色鹿回歸敦煌破題新文創
    《九色鹿》故事情節很簡單,一隻九色鹿救起一個溺水將死的弄蛇人,貪心的王后欲求九色鹿的毛皮做衣服,國王重金懸賞,利慾薰心的弄蛇人向國王告密。面對國王的弓箭,九色鹿述說經過,國王深受感動,放棄了捕捉計劃。弄蛇人多行不義,溺水死亡。這部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動畫片,故事的靈感來源於敦煌北魏第257窟壁畫《鹿王本生》。
  • 敦煌殘卷系統綴合背後:讓敦煌文獻「孤兒回家」
    讓敦煌文獻「孤兒回家」「親人團聚」——敦煌殘卷系統綴合背後的故事那個寫著「敷已」兩個字的敦煌殘片,是徐州工程學院的朱若溪注意到的。那是幾年前,她還在浙江大學讀博士。她的導師張湧泉看到這張紙片時,腦子裡跳出了《金光明最勝王經》中的一段話:「佛告具壽阿難陀:『汝可於此樹下,為我敷座。』時阿難陀受教敷已……」這裡的「敷」有「鋪設」之意,「已」表示完成,後面一句是說,阿難陀根據佛的吩咐鋪設好了座位。仔細揣摩這張殘片,「敷」字前還殘留著一點筆畫,很像「教」字的下半部分。這張殘片會不會來自《金光明最勝王經》?
  • 張藝謀的《一秒鐘》,是敦煌的1600年
    01美了1600多年的敦煌,正在消亡上月月末張藝謀的電影《一秒鐘》在眾人熱議中上映了。其實對老謀的電影一直很憧憬,因為他的電影總有某種吸引力,讓你一探究竟。然而,看完電影的小編,卻被電影裡的取景地種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