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是一本厚重的書,在這裡,我們看到美、感受美,然後努力讓自己成為美的一部分。
站在戈壁大漠深處,1654年之久的莫高窟,它像一個入口,你能回望歷史、看到今天,也能放眼未知。
近日,在讀者書店第二屆敦煌文化節的最後一場沙龍上,楊婕拉姆通過「敦煌——去與回來」,講述了她與敦煌的不解之緣。
楊婕拉姆是一個地道的上海女子,十年間往返敦煌六十餘次,從愛好到弘揚。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構架一個古老敦煌與當代文化傳播的「橋梁」。
讀者品牌和敦煌是代表著甘肅的兩張重要名片,它們之間有著天然的聯繫,淵源深厚。
如今「讀者」來到上海,讀者書店仿佛成了連接上海與敦煌的「中轉站」,讓讀者們可以在這裡「穿越」到敦煌。
藉由著與敦煌之間的聯繫,讀者書店·外灘旗艦店在2018年落成之初,就將敦煌藝術元素作為除讀者品牌元素、海派文化元素之外的第三大元素,融入在整個空間之內,旨在弘揚絲路文化、促進東西部的文化交流。
從2019的「讀者書店第一屆敦煌文化周」到2020年的「讀者書店第二屆敦煌文化節」,讀者書店以「我和敦煌的故事」為主題,通過對談沙龍、講座、分享會、DIY手工書製作等形式,邀請敦煌的守護者、傳揚者、創作者、愛好者,暢聊「我」和敦煌的故事,以彼此人生經歷映照敦煌,讓敦煌親近每一個人。
回顧:「我」和敦煌的故事1月11日,第二屆敦煌文化節開幕式上,敦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張先堂從「守護者」的角度,講了他和敦煌之間不解的緣分與故事;從「敦煌發展見證人」的角度,給大家介紹了敦煌研究院成立75年以來,因為有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等四代「莫高窟人」對敦煌的默默的堅守,敦煌石窟藝術才能夠以今天的面貌向世人展示它的魅力。
他說,莫高窟人身居大漠戈壁的艱苦環境,仍能守一不移,擇一事而終一生,為守護、研究和傳承敦煌文化藝術遺產奉獻終生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們具有一種「莫高精神」,這種「莫高精神」支撐他們「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他們為守護、研究和傳承敦煌文化藝術遺產犧牲個人利益,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身獻子孫。
7月17日,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博導沙武田就「在敦煌與敦煌學之間——我是幸運的敦煌學人」這一主題,為大家敘述了他和敦煌之間長達25年的故事。
他說敦煌是一個容易讓人產生感情的地方,是一份對歷史的感情、對敦煌的情懷,這種感情只在敦煌會有。
敦煌是沙武田教授「青春的生活圈」,敦煌的沙塵暴、三危山的晨光、寧靜的莫高窟都是他青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敦煌的日子,對於他來說是一場修行和自我放逐。
8月2日,敦煌研究院資深講解員向麗君給大家分享了「傳承莫高精神——敦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主題內容。
通過講述莫高窟76年來的變化、石窟保護歷程以及幾代莫高窟人傳承與發揚的莫高精神,讓讀者對莫高窟的講解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們也是「半個敦煌學專家」,是可以讓文物說話的人。他們有一種精神,那就是,一旦選擇,開始,便是一輩子。
8月4日,徐晉林、趙曉星以「走進沙漠敦煌——和讀者一同觸摸敦煌」為主題,通過一本本手工書,讓大家感受不一樣的敦煌視角。徐晉林老師說:「我製作手工書,就是通過手中的溫度傳遞敦煌文化,拉近讀者與敦煌的距離,讓敦煌文化的傳播更有力量!」
詹嘯、羅依爾作為敦煌文化守望者的一員,分享了他們與敦煌的緣分故事。
詹嘯分享了他在敦煌的40天,他說,「對於不是在莫高窟工作的人來說,這40天,可能是此生唯一能夠如此深入、如此近距離地接觸莫高窟的機會。」
羅依爾說,「如果冬天去莫高窟,再遇上一場瑞雪,一切都是那麼祥和平靜,與都市中的博物館截然不同。當行走在一望無垠的戈壁灘之上,滿目黃土,肅穆蕭然,更能體會千年之前的張騫、玄奘西行的不易,親歷敦煌的壯闊絕美,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
本屆敦煌文化節原計劃於2020年1月至3月舉行,由於疫情原因一度暫停,直至7月重啟,10月閉幕,歷時九個月,至此完美收官。
讀者書店主理人、讀者上海公司副總蔡志文在閉幕式上說,第二屆敦煌文化節圓滿結束了,但舉辦敦煌的文化活動還會繼續,這次的結束,也是下屆的開始。蔡志文透露,第三屆敦煌文化節已在計劃中,相關的活動內容會讓大眾更易於接受和理解敦煌文化。
我們的優秀文化需要傳承,更需要讀懂。我們選擇這樣的視角去講述敦煌文化,就是要讓大家能夠更加立體的去認識敦煌文化,走進敦煌文化。希望以後有更多的人去愛護和支持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弘揚,播撒文化傳承、傳揚的種子。
來源:周到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