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感動中國樊錦詩:守了半輩子敦煌,又是誰在背後默默守著她?

2020-12-22 怪怪讀書

2019感動中國給前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的頒獎詞這樣寫到:

舍半生給茫茫大漠,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輩的火,開闢明天的路。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得起吹打,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髮,心歸處,是敦煌。

樊錦詩 ,這三個字總離不開敦煌。

而遙望敦煌,歷史不再隔著一層大漠風沙,是彩色的、生動的、真實的。

說起敦煌,我一直都記得第一次在課本上讀到那篇關於莫高窟的課文。上百個洞窟、精美絕倫的彩塑、反彈琵琶的仙女……

神秘、令人心嚮往之。

長大後無意間看了紀錄片《敦煌》,這部在b站打出9.8高分的佳作,令人徹底淪陷於敦煌的魅力。戰火不斷的封建王朝,多少文物、建築隨著朝代傾覆,而遠在萬裡之外的敦煌,自絲綢之路輝煌不再後,被世人遺忘了千年。

其中的文物年代之久遠、數量之巨大、涵蓋內容之廣博,實在令人嘆服。

當出生於上海書香世家的樊錦詩從北大畢業被分配到敦煌時,她曾以為只要呆三四年就可以回來了。卻不曾想,這一去,就是一生。

01

1938年,樊錦詩出生於北平,很小的時候,一家人就搬去了上海居住。

她還有個雙胞胎姐姐,因為是早產兒,從小體質就差,小學時還得過當時致命的小兒麻痺症,所幸得到及時救治,撿回一條命。

父親樊際麟畢業於清華大學,雖是個理科生,但是非常熱愛中國古典文化,常教孩子們寫書法、讀古文。1949年後,父親回到了上海食品工業設計院工作。

在樊錦詩的印象中,父親下班回家老在那兒彎腰畫圖紙,以至於落下了腰疼的病。

父親樊際麟

樊錦詩小時候因為愛吃肥肉,所以長得胖乎乎的,家裡人都叫她「小胖」。小胖的成績一直很好,沒讓家裡費過心。

高中畢業的時候,學霸樊錦詩沒有徵求父母的意見,自作主張填報了高考志願。

當時考大學可以同時填報九個志願,可樊錦詩只填了三個,第一志願是北大,第二志願還是北大。雖然並不想當老師,但也不能不尊重老師的意見,第三志願就填報了華東師範大學。

1957年7月2日,樊錦詩(右)與姐姐樊錦

最終得償所願,1958年9月,20歲的樊錦詩一個人乘著火車來到了北大報導。

讀中學時,父親常常帶孩子們到博物館看文物展覽,那時的樊錦詩就對考古專業充滿了遐想,覺得考古工作一定很有意思。

入學不久分專業時,她毫不猶豫地報了考古專業。

五十年代北大的學習氛圍非常濃厚,大家都懷抱著建設新中國的激情與自信。

當時在上海的街上已經很少有人還穿打補丁的衣服了,但北大的不少學生的衣服上都還打著補丁。

但艱苦的條件絲毫沒有影響到北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圖書館裡總是人滿為患,後來因為座位實在滿足不了學生,只能實行分配製度,給各系各班分配了座位號,拿不到號的同學就站在那兒讀書。

20世紀20年代,以田野考古為標誌的近代考古學傳入我國。50年代的北大歷史學系雲集了當時頂尖的歷史學家,給樊錦詩授課的教師都是一流的考古學者。

02

樊錦詩與敦煌結緣始於1962年的畢業實習,那一年周總理批示撥巨款,啟動敦煌莫高窟南區危崖加固工程。

當時常書鴻先生任敦煌研究院的所長,他意識到莫高窟外的地基絕對不能隨便挖一挖了事,一定需要考古工作人員的介入。

因此,常先生希望北大可以調一些考古專業的學生來進行莫高窟外的考古發掘。

樊錦詩被選中了。

在去敦煌的路上,樊錦詩想像著常院長這位傳奇人物:留學法國,喝過洋墨水,居然能放棄了優渥的生活,跑去西北荒漠守護莫高窟。

想必敦煌文物研究所也應該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很氣派的地方吧。

1955年10月,常書鴻先生在敦煌莫高窟第

可一下車,她就傻眼了,研究所的工作人員,一個個面黃肌瘦,穿的都是洗得發白的幹部服,一個個都跟當地的老鄉似的。

年輕的樊錦詩把敦煌之行想得過於美妙,

結果沒想到跑到敦煌一看,除了令人震撼的石窟藝術,其他各方面都難以盡如人意。

尤其是當地的生活條件,對來自北京、上海的學生而言,簡直是想像不到的艱苦。

1962年,北大實習生敦煌合影

整整一個星期,史葦湘先生帶領他們幾個遠道而來的北大學生,攀緣著被積沙掩埋的崖壁,一個洞窟一個洞窟地看過去。

從北涼、北魏,到隋唐的山水、人物、建築,從伏羲、女媧到力士、飛天。

一個一個洞窟在樊錦詩面前敞開,仿佛置身於一個華美的聖殿,完全沉浸在了衣袂飄舉、光影交錯的壁畫和塑像藝術中。

不過那次實習沒有結束,樊錦詩就因為嚴重的水土不服離開了敦煌,實習報告也是在上海的家中完成的。

畢業分配時,樊錦詩和同學馬世長被分配到了敦煌,馬世長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嚎啕大哭,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分配到貧苦的西北荒漠。

那個時候的樊錦詩,和大多數大學生想法一樣:只要是國家需要,就願意無條件地服從,何況學校承諾讓她去敦煌工作三四年,之後就可以調到男友所在的武漢大學去,這不是很好嘛。

其實,自實習回來後,樊錦詩一直念念不忘石窟裡的壁畫和造像,也許是命運要她以這樣一種方式補償考古實習的半途而廢。

她暗下決心,這一次,一定要取得真經再回來,絕不中途折返。

03

20世紀60年代的莫高窟和今天的莫高窟不可同日而語,那時的敦煌人都是住土房,睡土炕,吃雜糧。

研究所絕大多數人員都住在土坯平房裡,直到1980年,國家才給撥款修建了新的宿舍樓。當時的整個研究所只有一部手搖電話,和外界聯絡非常困難。

80年代,宿白先生(右二)考察莫高窟,

晚上只能用蠟燭或手電照明,上趟廁所都要跑好遠的路。

周圍根本沒有商店,有了錢也沒有地方可以買到東西。

在這裡,吃得最多的菜是「老三片」,土豆片、蘿蔔片和白菜片。

春天最好吃的食物,就是榆樹上結的榆錢。榆錢摘下來撒上鹽、和上面,在鍋裡一蒸,就是稀罕的美食。

剛分配到敦煌的時候,樊錦詩時常想念北京大學的食堂,有時候想著想著都要流口水。因長期營養不良加上過度勞累,有一次竟然暈倒在辦公室。

粗獷艱辛的西北生活,使樊錦詩逐漸忘記了都市生活,忘記了自己也曾是嬌柔的「南國女兒」。

她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全部傾注在工作中。

剛到敦煌工作的那段日子,只要回憶起過去的生活,上海的家人,首都的景象,她就會感到一種失落,以至於幾乎跌入憂鬱的深淵。

為了抗拒這個深淵,樊錦詩知道:自己必須學會遺忘。

她把姐姐送的小鏡子藏起來,不再每天照鏡子。漸漸習慣了宿舍沒有地板的泥地,地上永遠也掃不乾淨的沙塵;習慣了用報紙糊起來的天花板;習慣了半夜裡老鼠掉在枕頭上,然後爬起來撣撣土,若無其事地繼續睡覺。

樊錦詩這樣回憶剛到敦煌那段最艱難的日子:

如果說我從來沒有猶豫、沒有動搖過,那是假話。敦煌和北京、上海相比,確實是兩個世界。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就感到孤獨。尤其到了春天,整天整天地颳風,窗外颳風屋內下沙。我常常感覺好像整個世界都把我給忘了,北大把我給忘了,老彭也把我給忘了。望著黑黢黢的窗外,我不止一次偷偷掉眼淚。可是第二天只要一走進石窟,我就感到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在畢業分配的最初那段時間,在和家人分別的十九年裡,有好幾次樊錦詩都想過要離開敦煌。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逐漸適應了敦煌的生活。

隨著對敦煌石窟價值認識的逐步深入,她對敦煌產生了割捨不斷的感情。

而最終讓她安下心來,心無旁騖地守護敦煌,還是要感恩樊錦詩的大學時的男友,也是後來的先生——彭金章,老彭。

04

樊錦詩和老彭是大學同班同學,老彭是生活委員,外號「大臣」。

當時男同學住在36齋,女同學住在27齋,男女生交往比較少。樊錦詩一直叫他「老彭」,因為他年輕的時候白頭髮就很多。

老彭與同學的關係都很好,辦事認真,有責任心,是個熱心誠懇的人。

兩人之間沒有說過我愛你,你愛我,也就是約著去未名湖畔散步。

畢業離別前,在北大未名湖畔留影

畢業分配後,老彭去了武漢大學,分別時樊錦詩對他說:「很快,也就三四年。」

老彭說:「我等你。」

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分就是十九年。

老彭去武大歷史系時,還沒有考古專業。1976年武漢大學考古專業創辦後,老彭當系領導和考古教研室的負責人,主要負責教學、講夏商周考古,另外還要帶學生外出考古實習。他在武大從零開始,建立了考古專業及第一批師資隊伍。

1965年秋天,老彭主動來敦煌看望樊錦詩。那是畢業之後兩年內第一次見面。

那些日子,她帶著他看了許多洞窟,從考古到藝術,日日有說不完的話。

但是關於兩人的未來,誰也不敢輕易觸碰。

相距萬裡,難道將來的每一天都要承受這種兩地分離的痛苦嗎?如果病了呢?如果需要人陪伴呢?如果有了孩子呢?

許許多多的問題令人喘不過氣來。

在這種極度的幸福和極度的茫然中,兩人在一起度過了美好的八天。

回武漢的時候,老彭拉起她的手,輕輕地說了一句:「我等著你……」

兩年後,這份感情終於有了著落,一顆心不必再懸在空中。樊錦詩和老彭結婚了,沒有儀式,也沒有宴席,武漢大學的宿舍就是新房。

結婚照

但夫妻兩人常年分居總不是辦法,孩子也無法帶在身邊撫養。樊錦詩往往是一個人辛苦地懷孕、一個人去醫院生產,一個人看顧孩子。

最後實在看顧不過來,只好交給老彭鄉下的親戚。可孩子被帶的痴痴傻傻,衣不蔽體,老彭把孩子們都接到了武漢,辛辛苦苦拉扯大,

這世上,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奇,難得是遇到理解。

若不是充分理解與支持妻子的志願,哪個男人可以做出這樣的犧牲?

直到1986年,老彭做出了調來敦煌的決定。他說:「我們兩個人,總有一個要動,那就我走吧。」

他知道她心裡離不開敦煌。可放下一手在武大創辦的考古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為了愛人,老彭做出了讓步。

如果沒有他的成全,就不會有後來的「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到了敦煌後,老彭放棄了商周考古的教研事業,改行搞了佛教考古。他主持了莫高窟北區石窟兩百多個洞窟的清理髮掘工作。

莫高窟北區石窟考古是研究所成立四十多年以來想搞清而沒有搞清的問題。

七年裡,老彭對北區洞窟進行了六次考古發掘,幾乎篩遍了北區洞窟裡每一寸土,發掘出了大批珍貴文物。比如首次發現了波斯銀幣、出土了大批西夏時期的文物文獻,這些都是後來被證實為世所罕見的重要文物。

2017年,老彭被查出胰腺癌,他走後的半年,樊錦詩瘦了十斤。

05

關於死亡,樊錦詩這樣看待:

我已經八十多歲了,總有一天會走的,我已經做好了準備。聊以欣慰的是,我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我為莫高窟盡力了!

衰老和死亡是自然的規律。

真正讓人感到悲哀的是人生有許多遺憾無法彌補,真正讓人感到恐懼的是不知心歸何處。

而對樊錦詩而言:吾心歸處是敦煌,此生無憾矣。

只有那些確信自己已經發現並且得到生命中最有價值之物的人,才會從容面對生死。

正如王陽明臨終前,學生問他還有什麼心願,他留下了八個字:「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從1998到2017,這十九年間,樊錦詩身為院長為敦煌所做的貢獻,不可不謂功在千秋。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主持制定《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與美國蓋蒂研究所開展「莫高窟遊客承載量研究」項目、建立石窟壁畫科學保護體系、完成石窟數位化檔案建設、花了四十年完成《敦煌莫高窟》考古報告.....

2006年,樊錦詩在敦煌石窟高精度數字攝

她說:「我總想,上天賦予我們生命,活在這個世界上,應該為這個世界做點事。從北區一路看過來,十六國、唐代、西夏、元代……現在還能看到一堆堆枯骨在那裡,多少歷史的過客!人類歷史何其漫長,宇宙那麼有限,人只是宇宙的一個瞬間而已。」

是啊,他們那一代人,我們這一代人,都將會消逝,然而敦煌,將一直在那兒,直到下一個千年...

End

PS.對敦煌藝術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進入敦煌研究院官網,查看數位化檔案。

資料來源:《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2019感動中國》;紀錄片《敦煌》

喜歡的小夥伴們請關注我哦!記得點個讚再走哦~

相關焦點

  • 2020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介紹 感動中國2019十大人物頒獎詞完整
    5月17日晚8點,《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播出。  獲得「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榮譽的有奉獻大半生光陰、致力於敦煌保護的學者,戰功赫赫卻深藏功名、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的老英雄,努力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外籍教師,創造世界大賽十冠王奇蹟的國家隊……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感動中國》向所有建立和建設新中國的奮鬥者表達了特别致敬。
  • 申論寫作素材積累:2019感動中國人物事跡及頒獎詞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及頒獎詞 17日晚,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揭曉。獲得「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的,是一群普通人,他們中有消防員、有學者、有科學家、企業家、退役軍人、盲人推拿師……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在不同的崗位默默耕耘:有人用滿頭白髮換來敦煌容顏永駐有人用生命換來一方富足、平安
  • 山東事業單位時政熱點:2019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1.樊錦詩——根入石窟蟠【人物事跡】樊錦詩1963年北大畢業後,把大半輩子的光陰都奉獻給了大漠上的敦煌石窟。人們親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兒」。為了敦煌,樊錦詩和丈夫兩地分居長達19年,紮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創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斷代、構建「數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護工程。2019年,國慶前夕,樊錦詩獲頒國家榮譽稱號勳章。【頒獎辭】舍半生,給茫茫大漠。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輩的火,開闢明天的路。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得起吹打。
  • 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揭曉 溫經年故事暖你我心扉
    獲得「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榮譽的有:奉獻大半生光陰,致力於敦煌保護的學者樊錦詩;在四川涼山木裡森林火災中犧牲的31名撲火勇士;研製脊髓灰質炎疫苗糖丸保護了幾代新中國兒童的科學家顧方舟;慈善捐資300多萬元回報社會的盲人中醫師朱麗華;戰功赫赫卻深藏功名,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的老英雄張富清;接力守護國旗70年的澳門濠江中學兩任校長杜嵐、尤端陽;勇於向世界發聲揭示真相的香港愛國人士伍淑清
  • 感動中國2019人物揭曉,這10個故事,值得每個人看看
    獲得「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的有不少都是普通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愛著這個世界。《感動中國2019》頒獎詞:都知道你樸實勤勉,卻不知你曾戰功赫赫。你把獎章深藏在箱底,對戰友的懷念深藏心底,從不居功索取,只為堅守使命初心,默默奉獻。於國於民,你是忠誠偉大的士兵。
  • 留守女孩讀北大考古系,你憑什麼替她不值?|北京大學|敦煌|樊錦詩|...
    鍾芳蓉對自己的發展有大概的規劃:做老師、去博物館,或者走得更遠,進一步深造研究,像偶像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一樣,去敦煌做很多喜歡並有意義的事情。這種熱愛不止是少年在高考報志願時的「頭腦一熱」,樊錦詩先生就將這種熱愛堅持了一輩子。中學的時候,樊錦詩在歷史課本第一次看到莫高窟那些精美絕倫的彩塑和壁畫,敦煌從此成了少年時的一個夢,她對考古專業充滿憧憬,大學如願考上了北大歷史系考古學專業。大學時,她有機會到敦煌實習,洞窟裡美妙的世界把她迷住了,但洞窟外的現實同樣把這個城市來的姑娘嚇住。
  • 書訊丨《此生只為守敦煌》紀念常書鴻:「若有來生,我還是要守護...
    6月23日,一位用一生守護中國千年傳統文化的先生,離開我們已經整整26周年。當年出國留學,他無非想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但自從在巴黎見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圖錄》後,他的命運便與敦煌緊緊聯繫在一起。從那以後的半個世紀,敦煌,讓他嘗盡人世甜苦,而他,讓敦煌守住了舉世聞名的炫彩奪目。近日出版的《此生只為守敦煌:常書鴻傳》讓我們再度憶起第一任敦煌研究院院長、被譽為「敦煌守護神」的藝術家——常書鴻。本書由著名作家葉文玲歷時多年創作,是目前市面上比較詳盡、完整、可信的常書鴻傳記。
  • 此心安處是吾鄉——讀樊錦詩有感
    蘇軾聽後,大受感動,做此詞以贊。好一個「此心安處是吾鄉」!一個人不管在哪裡,遇到多大的困難與挫折,只要「心安」,便不再迷茫,不再困惑,不再抱怨哀告,繼而走向成熟。近讀樊錦詩,我對此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樊錦詩,浙江杭州人,1938年生於北京,長於上海,出身書香門第,就讀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63年畢業後分配到敦煌工作,先後擔任職員、研究員、副院長、院長。2015年從院長職務退休。她,一個生於煙雨江南,長於繁華都市,看似嬌小羸弱的女子,竟然在大漠戈壁,西北邊陲整整待了52年!
  • 2020感動中國2019人物觀後感心得體會 觀看事跡有感
    17日晚,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揭曉。每當主持人念出一個名字,無數觀眾都紅了眼圈,不少網友紛紛表示「太好哭了」「感動到不行」。  獲得「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的,是一群普通人,他們中有消防員、有學者、有科學家、企業家、退役軍人、盲人推拿師……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在不同的崗位默默耕耘:  有人用滿頭白髮換來敦煌容顏永駐  有人用生命換來一方富足、平安  有人雖因傷失明,但自強不息,為希望工程捐款累計達373萬元……  那些故事充滿著辛苦,充滿著艱辛,也充滿了陽光
  • 《我心歸處是敦煌》看敦煌的女兒,如何在人性鬥爭中守護愛!
    敦煌的女兒是誰?她如何在人性鬥爭中守護愛?守護敦煌?誰人問我粥可溫?誰人與我立黃昏?粥熱了沒有是生理需求,一起立黃昏便是情感需求,是自我實現的需求。樊錦詩又何嘗沒有這樣的想法?作為北大才女,名門之後,她也有著凡人的情懷。
  • 樊錦詩深情回憶丈夫老彭,這才是愛情的模樣!
    1963年夏 畢業離別前樊錦詩與彭金章合影      1965年秋天,老彭主動來敦煌看我。樊錦詩與彭金章但是關於我們的未來,誰也不敢輕易觸碰。兩個人相距萬裡,難道將來的每一天都要承受這種兩地分離的痛苦嗎?如果病了呢?如果需要人陪伴呢?
  • 別出心裁,敦煌研究院開展有獎問答邀約公眾「遇見敦煌」
    敦煌研究院別出心裁地開展「有獎問答」,邀請公眾「遇見敦煌」的同時,贏取特別禮物。博物館的門裡門外,映照著歷史與現實的多元與包容。你了解博物館的歷史與職能嗎?你知道莫高窟經歷的漫長歲月嗎?你聽說過敦煌研究院的過往嗎?
  • 2019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公布 好好利用這些素材作文滿分不是夢!
    5月17日在央視播出的《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為不少老師和家長提供了作文分數提高的思路。《感動中國》作為「年度精神史詩」,每年的播出都會引起一陣又一陣的討論。獲獎者身上鮮明的時代精神,愛國、誠信、敬業……無不感染激勵著每一個中國人積極進取,勇往直前。他們的事跡也頻繁出現在歷年的高分作文當中,成為學生寫作的必選案例。
  • 常書鴻:若有來生,仍守敦煌
    妻子走前,常書鴻還寫了好多信,託朋友沿路照顧她,直到出發後他才得知了情況,知道妻子再也耐不住敦煌的猶如修道士般的艱苦生活,已打算不再回來了。 搶救了三天,常書鴻甦醒以後,理智重新佔了上風,他毅然選擇了事業,又回到了敦煌。 常書鴻的女兒沙娜出生在巴黎,這時已14歲,母親出走以後,她中止了在酒泉中學的學習,一方面帶養弟弟,一方面跟著父親學畫,參加了敦煌壁畫的臨摹工作。她與父親的臨摹作品和畫作在蘭州展出,獲得極大成功,被一位來自美國的加拿大人葉麗華女士看中,並熱情邀請沙娜到美國學習美術。
  • 一夢敦煌九死不悔,這期《國家寶藏》看哭了很多人
    可常書鴻還是沒有放棄一夢敦煌,九死不悔 常書鴻痴守敦煌五十年被譽為敦煌守護神他青年時期留學法國十年藝術創作才華已經嶄露頭角本該有美滿安逸的一生他卻放棄了個人的藝術創作每日清沙築牆、整理資料、修復石窟塑像、臨摹歷代壁畫莫高窟有一座倚崖高樓叫「九層樓」
  • 「薦書」《家是玉麥 國是中國——卓嘎央宗姊妹一家守邊》
    時代楷模、「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2019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的感人事跡紮根雪域邊陲、愛國守邊最美格桑花內容簡介本書的主人公卓嘎、央宗倆姐妹成長生活在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隆子縣玉麥鄉,20世紀60年代以來很長一段時間,僅有父親桑傑曲巴和她倆一戶人家,被外界稱作中國人口最少的「三人鄉」。
  • 20位感動中國人物代表,值得所有人尊敬!
    今天就帶大家來看看,新中國成立以來20位感動中國的人物代表,一起向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排名不分先後) 袁隆平 雜交水稻之父 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每當袁隆平回想起曾經大饑荒的日子,總是忍不住落淚。
  • 海島為家,孤獨為伴,他32年守島衛國感動無數國人
    孤島上的不速之客,為漫長枯燥的守島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王繼才說:「苦楝樹都能在巖石縫裡頑強成長,我們又有什麼過不去的?」他白天忙巡邏和維護,為海島開荒種地,晚上靠著收音機裡的廣播節目入眠。在堅持了48天的獨自守島生活後,開山島迎來了一名「不速之客」,她便是王繼才的妻子王仕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