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故意搗蛋?耶魯心理學家:請家長讀懂「語言表達」

2020-12-24 小辮子媽媽

文|全文共2480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

姐妹下午茶上,閨蜜瘋狂吐槽自家娃的夏令營之旅:「結束後,老師組織大家一起合影,他像個大爺一樣,一步三晃,磨磨蹭蹭,整個團隊四十幾個人等他一個人。」閨蜜話還沒說完,她兒子突然拿起桌上的一塊冰,啪一聲扔在咖啡杯裡,咖啡濺的到處都是。閨蜜頓時板起臉,說:「你怎麼這麼討厭!」

我們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刻,購物結束你忙著在收銀臺結帳,孩子卻非要架子上的水果糖,躺在地上打滾。有時候眼看就要上班遲到,他卻說要尿尿,又磨磨蹭蹭不肯去,感覺孩子是故意在和我們對著幹。那麼,在孩子的這種行為背後,是什麼樣的心理,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孩子為啥總是「故意搗蛋」?

Tim兩歲半,我們一家去海邊度假,住在同一所別墅的還有朋友和女兒。Tim和3歲的小姐姐本來很友好,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Tim有事兒沒事兒就要去拽小女孩草帽上的花。

我們訓斥了他很多次,他依然我行我素,搞得朋友也很尷尬。在爸爸看來,他就是「欠收拾」。但當我耐心和Tim溝通後才明白,原來是某次我對小姑娘的過分熱情讓Tim失去安全感,他把小姐姐當成了「假想敵」。因此當一向乖巧的孩子開始「故意搗蛋」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找原因。

一方面,孩子可能在探索父母權力的邊界。

當兒童的自我意識不斷覺醒,他們需要和成年人進行對抗,以探索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時,我們的反應就會成為孩子的參照標準。因而,有時候看起來他們是在故意「找罵」,其實只是在探索中努力成長。

另一方面,孩子或許在用「非語言表達」。

在上文中,閨蜜說自己家孩子在夏令營結束後,磨蹭不去照相。在大人眼裡,這或許是孩子故意磨蹭,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或許只是不想夏令營結束,依依惜別心情的體現。而往咖啡裡扔冰塊,則是在對閨蜜言語的反抗。

因為詞彙量有限,語言表達能力尚欠缺。孩子的很多感受和體會,會通過特殊的行為來表達。但若父母不懂解讀,就會理解為孩子在「作妖」。

耶魯心理學家:學會傾聽孩子的「非語言表達」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的一份論文中指出:在面對面地交流中,55%的情感內容是由非語言暗示的,只有7%的內容是用語言說出來的。

從已知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即便是在成年人的交流中,「非語言表達」能夠傳遞的信息也遠比語言更加豐富,對孩子而言更是如此。想要減少誤解,就要及時疏導孩子情緒,幫助他們成長。因此了解下面這些「非語言」信號,非常有必要。

1、 故意挑釁

美國心理學教授Susanne Ayers Denham說:「挑釁是為了找到一種表明自己的方式。」

有一次表姐帶與Tim年齡相近的小哥哥來家裡玩,兄弟倆一見面,小哥哥上來就抓住Tim的衣服使勁拽,Tim也馬上反抗。表姐斥責兒子欺負弟弟,但我卻發現,他其實只是想和Tim打招呼,並且表明自己要在玩耍中佔據主導地位。

2、 刻板小動作

突然出現的小動作,如摳嘴、挖鼻孔、拽頭髮等,除了要考慮生理上的不適之外,也可以看作是孩子內在情緒表達的方式。比如突然進入到陌生的環境、面對非常不想做的事情時,不敢或不會用語言表達,他們就會出現上述刻板行為。此時父母不宜過分強調或禁止孩子的小動作,而應從提升安全感的角度,幫孩子緩解情緒。

3、 故意磨蹭

在開頭的例子中,閨蜜的兒子磨蹭是因為不想結束夏令營。有的時候,孩子故意磨蹭卻是為了逃避即將開始的活動。

和朋友一起帶娃親子遊泳,每次都要在更衣間出口等他們很久,因為孩子脫衣服根本不配合,他害怕即將要到來的遊泳訓練,這種焦慮又矛盾的心理,無法用語言表達,只能用磨蹭的行為來表現出來,而這時候,家長卻很難讀懂,單純的認為「他就是磨蹭……」

分四步讀懂兒童「非語言表達」

當孩子總是出現「故意搗蛋」行為,其實是在瘋狂暗示家長:「我心裡不爽!」如果家長會錯意,大多會斥責,導致孩子從心底否定自己的情緒,影響其人格健康發展。

因此,當你發現了孩子總是有「故意」行為時,請用心分析下:孩子的這種行為背後,所暗藏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首先,學會放棄主觀視角。

當我們在忙著自己的事情,或者正在為某件事煩惱時,孩子的行為更像是「故意的」,這馬上就會激怒大部分父母。然而,換一種情境,可能你就能心平氣和的發現「寶寶所面臨的問題」

在為孩子的行為怒火中燒時,深呼吸調整自己的狀態,放棄「孩子故意搗亂」這樣的想法,站在他的角度上考慮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是為了表達什麼情緒?

Tips:家長在無壓力或壓力較小的場景內,往往不太會用「主觀視角」看待和理解孩子的行為。

其次,試著細心觀察。

如果你一直積極參與育兒,了解孩子平時的行為特點,一般很快能分辨出孩子是為了挑戰你,還是真的焦慮或害怕?

拿我家Tim來說,他如果是在挑戰「權威」,做了讓我發火的事兒後,可能不會馬上離開事故現場,而是靜靜觀察我的反應焦慮或害怕情緒作祟的情況下,就顧不上看這些,很快逃之夭夭了。

再次,請學會和孩子共情。

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爸爸媽媽實在太遲鈍了:我因為不想去,都已經「磨蹭」到這個地步了,他們竟然還在催我!不被理解加上焦慮,就會鬧得更厲害。當發現孩子是在用「非語言表達」,我們第一時間要引導他說出自己感受,而不是幫他說出感受。比如去問:

你是不是捨不得這些小朋友?

「我理解你的感受,媽媽有一次也.....」

最後,記得跟他分享解決方案。

有位主攻兒童心理的朋友告訴我,寶寶的這些行為都可以稱為「被動攻擊」。如果想進行疏導,最重要的步驟是將主動權交給孩子。留出時間來,引導他們尋求大家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當你跟孩子站在平等角度去看待問題,他會真切感受到:「媽媽是愛我的,是想要幫助我解決問題的!」這種正面且積極的潛意識(情緒)引導下,孩子一般會很配合,且能聽進去家長說的話。家長達到教育目的,孩子也能逐漸發展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算得上一舉兩得了!樊登老師說:很幸運遇到這本書,也推薦給幸運的家長。對於「熊孩子」行為不知道如何應對,可以看看這套書本,涵蓋了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心理以及一些成長規律,減少爸爸媽媽的焦慮。

小辮子媽有話說:

馬東說,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但我認為,被誤解,絕對不是表達者希望的結果(教育孩子亦是如此)。想要進一步了解孩子的「非語言表達」背後的含義,家長還得學學如何用動作、表情等向他們傳達情緒,用平等角度去跟孩子分享、解決問題,才能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不是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神經科學家:學霸六歲之前都在玩,3大遊戲助力大腦發展

爸爸帶娃:媽媽很擔心,孩子卻樂開花,這是怎麼一回事?

學霸的孩子也聰明?不一定!專家告訴你,什麼是「智商回歸」

相關焦點

  • 孩子調皮搗蛋並非故意,先別急著打罵,先聽聽耶魯心理學家怎麼說
    這種事並非個例,好多家長都吐槽自家孩子愛故意搗蛋,完全是沒有任何正當理由的無理取鬧。就好像上一秒他還對你笑臉盈盈,下一秒就開始坐在地上撒潑打滾兒了。 其實,孩子的搗蛋並非故意,只是因為家長沒有讀懂他們的"語言表達"罷了。
  • 家裡來客人,孩子總是故意大聲尖叫?背後的原因值得家長反思
    其實現如今這樣的案例有很多,有很多孩子在家裡來了客人之後都會故意的大聲大叫。其實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而往往就是因為這三個原因才導致孩子出現了這樣的狀況。一、家裡來客人,孩子總是故意大聲尖叫,這意味著什麼?
  • 如何通過繪畫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
    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會產生表達的欲望,他看見什麼都想「說」出來。但是因為年齡的限制,他們可能不擅長用語言來表達。因此,畫畫是孩子抒發情感的自由形式。除此之外,畫畫也是一種有效的減壓方式。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通過畫畫來發洩內心的憤怒、悲傷或者不滿,從而放鬆和調節心情,達到心理平衡。那麼,毫無繪畫基礎的家長該如何通過畫面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呢?這裡分享幾個兒童畫面表達與心理狀態有關的小知識。
  • 5歲的孩子說「髒話」、「狠話」,多次被請家長,專家:詛咒語言
    他的兒子叫圓子,今年5歲,因為在幼兒園總是說「髒話」和「狠話」,已經被老師請了很多次家長了。我問:」具體說些什麼呢?」她給我說了三件事。圓子有個好朋友叫拉拉,她們在教室裡常常互相對喊:「圓子是個臭粑粑」、「你好拉拉大臭屎」等等。
  • 孩子的幾種行為,家長誤以為是調皮搗蛋,其實是孩子在偷偷變聰明
    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成長到一定階段,孩子就會開始調皮搗蛋,不管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這時候可能都會做出一些讓家長摸不著頭腦的事情。 那麼在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呢?是阻止寶寶,還是順著寶寶的意思去做呢?
  • 孩子的「搗蛋」行為其實是在「探索」,別再遏制孩子了
    文/ 養娃女神Miss劉(原創文章/歡迎轉載評論)家有「熊娃」的父母們對孩子的「搗蛋」行為都身有體會。什麼撕紙巾,拆玩具、撒麵粉等等「情節惡劣」的行為都時有發生。寶媽們面對孩子的這些行為,屢屢崩潰。「搗蛋娃」和「爆炸媽」同事小劉姐家有兩個娃,每天都要面對兩個娃的「搗蛋」,小劉姐感到十分崩潰。
  • 心理測試:孩子經常調皮搗蛋,可能有自閉的傾向,應該照顧好他們
    起因很簡單,就是一個叫浩浩的小男孩推倒了那個小女孩用沙堆起來的城堡,然後我安慰小女孩:浩浩可能不是故意的,一會兒讓他幫你重建一個新的城堡不是更好嗎?聽了這話,小姑娘哭了起來:浩浩是個大壞蛋,他是故意的!接著我轉過身去對浩浩說:你把人家的城堡推倒了,把人家的小姑娘弄哭了,你是不是應該向別人道歉?浩浩不屑一顧地說:「我就是故意推倒,誰讓他們不和我玩呢」!
  • 熊孩子踩壞280萬豪車,家長拒絕賠償,孩子不是故意的
    打開新聞我們經常能看到關於熊孩子的新聞,有些孩子年齡不大,卻特別調皮,父母對於孩子的行為往往採取了包容和溺愛的態度,父母不管孩子,熊孩子的做法越來越過分。很多網友都說熊孩子的背後都會有一對熊父母,熊孩子變得越來越囂張跋扈,就是因為家長的縱容,不作為和不管教。
  • 家長無法理解孩子的搗蛋行為,其實是沒有和孩子做到同頻共振
    在家長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人不可能一直一帆風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有時候家長覺得自己根本理解不了孩子的行為,認為孩子就會調皮搗蛋。其實這是對孩子的誤解,造成這樣想法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了解到孩子的內心的想法,也就是沒有做到心理學上的,同頻共振。
  • 孩子會說卻說不好,家長堅持做5件事,快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兒科專家認為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比較強,求知的欲望就很強,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並且專家還發現如果孩子的語言表達欲望比較強,孩子的性格也會更加地開朗。 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去引導孩子去表達,激發孩子的表達欲望。
  • 孩子說話分不清「你我他」,是語言邏輯混亂,家長應注重這3點
    有的家長說到,自家的孩子語言發展貌似比同齡的孩子差了一點,感覺別人家的孩子已經能夠正常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但自家的孩子卻說表達一團糟,心裡總是很焦慮。如果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比較遲緩,一直無法分清"你我他"、沒辦法理清說話的邏輯關係,那麼家長就得反思,是不是日常的語言教育出現問題,要知道,孩子的語言受到家庭環境影響是很大的。
  • 以為孩子隨便畫畫而已?讀懂孩子畫中「話」,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他們不明白為什麼孩子的畫總是色彩單調,不明白孩子的畫畫裡為什麼總是有怪獸,甚至覺得孩子的繪畫技能完全不在線…… 其實父母並不知道,孩子們雖然在畫畫,但是又不是完全在畫畫,因為在他們的筆下,畫出的是他們內心的世界。
  • 5分鐘看懂兒童畫,讀懂孩子的心理!
    最近有家長說:小朋友總是在家裡亂塗亂畫,好不容易新買了沙發,不到一天就多了奇奇怪怪的線條和亂七八糟的顏色。 面對孩子的天馬行空實在感到頭疼,一方面不忍心限制孩子的興趣愛好,但是看到家裡被搗鼓的"不像樣",事後收拾起來簡直傷腦筋。孩子愛畫畫是好事,但這樣的愛好讓不少家長連連叫苦。
  • 調皮搗蛋的孩子,將來或許更聰明?逆向推理原因很科學
    他的媽媽是個非常有文化的公務員,覺得聰聰這樣的行為簡直太放肆了,於是每每很生氣地罵聰聰,可是聰聰總是不理會媽媽,繼續玩啊鬧啊。聰聰的媽媽覺得聰聰真的是太不聽話了,讓她非常苦惱。今年聰聰已經三歲,到了上幼兒園的時候了。每次當聰聰的媽媽跟老師聊天的時候都總是會聊起他在家裡的表現,聰聰的媽媽也會告訴老師,這樣調皮搗蛋的孩子實在讓人頭疼。
  • 寶寶搗蛋鬼氣質越發明顯?煩人行為是變聰明徵兆,媽媽別貿然阻止
    寶寶調皮搗蛋話癆太頭疼?「煩人行為」是要變聰明,媽媽可別阻止這段時間,閨蜜娜娜實在是頭疼,因為兒子太調皮搗蛋了,雖然小傢伙兒才剛剛學會說話,但是已經成為了一個「小話癆」。每天都要追著娜娜或是老公,嘟嘟囔囔地說個不停,如果大人不理他,他還會拿起桌上的東西扔出去,像是故意搞破壞一樣。
  • 玩玩具自言自語,對待孩子的「內部語言」,家長需分年齡階段
    一、內部語言的概念百度上對於內部語言的定義是,他是為了支持孩子的思維活動而存在的一種自言自語的言語方式。孩子在自言自語的過程中,並不是為了和別人聊天,他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內部語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針對的是年齡較小的孩子,他們通過自言自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裡想法,比如通過和玩具對話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第二階段則針對少年時期的孩子,這個時期他們的內部語言具備外部語言特徵,這個階段是有第一個階段進化而來的,孩子們也會進行一定的自言自語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 孩子這幾個調皮搗蛋的行為,別輕易訓斥,說明娃很聰明
    熊孩子就是人們對於一些「調皮搗蛋」的孩子的統稱。前幾天和同學去餐廳吃飯,我們帶著孩子一起去餐廳吃飯,朋友家的孩子在吃飯期間一直是說話說個不停。最後我同學捂著耳朵說:「求求你了小唐僧,咱能讓嘴巴歇會嘛,這熊孩子一天嘴巴就是停不下來,太愛說了。」在家長的眼中,孩子「話癆」是熊孩子的一種表現,那麼除此之外呢?
  • 我做到了這5點,讓21個月寶寶語言表達能力遠超同齡孩子
    在平時走路的時候,總是能非常熟練地跟周圍的人打招呼,並且總是能回答出來別人逗她的一些刁鑽話,有些時候讓我們這些大人都刮目相看,大家都誇樂樂:語言天賦真的強,以後當主持人都夠用。運用強化理論,養成孩子主動表達的習慣強化理論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預期加強,什麼意思呢?強化理論是由美國的一名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的,其是一個過程型激勵理論中的一種,該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其所獲刺激的函數,如果這種刺激對他有力,那麼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如果不利,就會減弱、消失。
  • 解析10個孩子常見行為背後,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相比起小丑,孩子們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容易見,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勞倫斯·E·夏皮羅說,父母和孩子交流時,身體動作的非語言暗示,對於信息的表達和接受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父母們找到孩子表情動作背後的心理規律,有助於更好地跟孩子交流,也能幫助父母更好地進行教育和引導。
  • 智佳貝樂:如何提升孩子語言表達能力
    如何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關係到孩子的理解、溝通甚至學習和交友,讓孩子流利說、暢快表達,是一項基本能力。對於語言發育遲緩、說話晚、說話不清晰甚至口吃的孩子來說,如何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尤為重要。聽聽智佳貝樂講解一下,如何提升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