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2480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
姐妹下午茶上,閨蜜瘋狂吐槽自家娃的夏令營之旅:「結束後,老師組織大家一起合影,他像個大爺一樣,一步三晃,磨磨蹭蹭,整個團隊四十幾個人等他一個人。」閨蜜話還沒說完,她兒子突然拿起桌上的一塊冰,啪一聲扔在咖啡杯裡,咖啡濺的到處都是。閨蜜頓時板起臉,說:「你怎麼這麼討厭!」
我們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刻,購物結束你忙著在收銀臺結帳,孩子卻非要架子上的水果糖,躺在地上打滾。有時候眼看就要上班遲到,他卻說要尿尿,又磨磨蹭蹭不肯去,感覺孩子是故意在和我們對著幹。那麼,在孩子的這種行為背後,是什麼樣的心理,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孩子為啥總是「故意搗蛋」?
Tim兩歲半,我們一家去海邊度假,住在同一所別墅的還有朋友和女兒。Tim和3歲的小姐姐本來很友好,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Tim有事兒沒事兒就要去拽小女孩草帽上的花。
我們訓斥了他很多次,他依然我行我素,搞得朋友也很尷尬。在爸爸看來,他就是「欠收拾」。但當我耐心和Tim溝通後才明白,原來是某次我對小姑娘的過分熱情,讓Tim失去安全感,他把小姐姐當成了「假想敵」。因此當一向乖巧的孩子開始「故意搗蛋」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找原因。
一方面,孩子可能在探索父母權力的邊界。
當兒童的自我意識不斷覺醒,他們需要和成年人進行對抗,以探索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時,我們的反應就會成為孩子的參照標準。因而,有時候看起來他們是在故意「找罵」,其實只是在探索中努力成長。
另一方面,孩子或許在用「非語言表達」。
在上文中,閨蜜說自己家孩子在夏令營結束後,磨蹭不去照相。在大人眼裡,這或許是孩子故意磨蹭,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或許只是不想夏令營結束,依依惜別心情的體現。而往咖啡裡扔冰塊,則是在對閨蜜言語的反抗。
因為詞彙量有限,語言表達能力尚欠缺。孩子的很多感受和體會,會通過特殊的行為來表達。但若父母不懂解讀,就會理解為孩子在「作妖」。
耶魯心理學家:學會傾聽孩子的「非語言表達」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的一份論文中指出:在面對面地交流中,55%的情感內容是由非語言暗示的,只有7%的內容是用語言說出來的。
從已知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即便是在成年人的交流中,「非語言表達」能夠傳遞的信息也遠比語言更加豐富,對孩子而言更是如此。想要減少誤解,就要及時疏導孩子情緒,幫助他們成長。因此了解下面這些「非語言」信號,非常有必要。
1、 故意挑釁
美國心理學教授Susanne Ayers Denham說:「挑釁是為了找到一種表明自己的方式。」
有一次表姐帶與Tim年齡相近的小哥哥來家裡玩,兄弟倆一見面,小哥哥上來就抓住Tim的衣服使勁拽,Tim也馬上反抗。表姐斥責兒子欺負弟弟,但我卻發現,他其實只是想和Tim打招呼,並且表明自己要在玩耍中佔據主導地位。
2、 刻板小動作
突然出現的小動作,如摳嘴、挖鼻孔、拽頭髮等,除了要考慮生理上的不適之外,也可以看作是孩子內在情緒表達的方式。比如突然進入到陌生的環境、面對非常不想做的事情時,不敢或不會用語言表達,他們就會出現上述刻板行為。此時父母不宜過分強調或禁止孩子的小動作,而應從提升安全感的角度,幫孩子緩解情緒。
3、 故意磨蹭
在開頭的例子中,閨蜜的兒子磨蹭是因為不想結束夏令營。有的時候,孩子故意磨蹭卻是為了逃避即將開始的活動。
和朋友一起帶娃親子遊泳,每次都要在更衣間出口等他們很久,因為孩子脫衣服根本不配合,他害怕即將要到來的遊泳訓練,這種焦慮又矛盾的心理,無法用語言表達,只能用磨蹭的行為來表現出來,而這時候,家長卻很難讀懂,單純的認為「他就是磨蹭……」
分四步讀懂兒童「非語言表達」
當孩子總是出現「故意搗蛋」行為,其實是在瘋狂暗示家長:「我心裡不爽!」如果家長會錯意,大多會斥責,導致孩子從心底否定自己的情緒,影響其人格健康發展。
因此,當你發現了孩子總是有「故意」行為時,請用心分析下:孩子的這種行為背後,所暗藏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首先,學會放棄主觀視角。
當我們在忙著自己的事情,或者正在為某件事煩惱時,孩子的行為更像是「故意的」,這馬上就會激怒大部分父母。然而,換一種情境,可能你就能心平氣和的發現「寶寶所面臨的問題」。
在為孩子的行為怒火中燒時,深呼吸調整自己的狀態,放棄「孩子故意搗亂」這樣的想法,站在他的角度上考慮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是為了表達什麼情緒?
Tips:家長在無壓力或壓力較小的場景內,往往不太會用「主觀視角」看待和理解孩子的行為。
其次,試著細心觀察。
如果你一直積極參與育兒,了解孩子平時的行為特點,一般很快能分辨出孩子是為了挑戰你,還是真的焦慮或害怕?
拿我家Tim來說,他如果是在挑戰「權威」,做了讓我發火的事兒後,可能不會馬上離開事故現場,而是靜靜觀察我的反應;焦慮或害怕情緒作祟的情況下,就顧不上看這些,很快逃之夭夭了。
再次,請學會和孩子共情。
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爸爸媽媽實在太遲鈍了:我因為不想去,都已經「磨蹭」到這個地步了,他們竟然還在催我!不被理解加上焦慮,就會鬧得更厲害。當發現孩子是在用「非語言表達」,我們第一時間要引導他說出自己感受,而不是幫他說出感受。比如去問:
「你是不是捨不得這些小朋友?」
「我理解你的感受,媽媽有一次也.....」
最後,記得跟他分享解決方案。
有位主攻兒童心理的朋友告訴我,寶寶的這些行為都可以稱為「被動攻擊」。如果想進行疏導,最重要的步驟是將主動權交給孩子。留出時間來,引導他們尋求大家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當你跟孩子站在平等角度去看待問題,他會真切感受到:「媽媽是愛我的,是想要幫助我解決問題的!」這種正面且積極的潛意識(情緒)引導下,孩子一般會很配合,且能聽進去家長說的話。家長達到教育目的,孩子也能逐漸發展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算得上一舉兩得了!樊登老師說:很幸運遇到這本書,也推薦給幸運的家長。對於「熊孩子」行為不知道如何應對,可以看看這套書本,涵蓋了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心理以及一些成長規律,減少爸爸媽媽的焦慮。
小辮子媽有話說:
馬東說,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但我認為,被誤解,絕對不是表達者希望的結果(教育孩子亦是如此)。想要進一步了解孩子的「非語言表達」背後的含義,家長還得學學如何用動作、表情等向他們傳達情緒,用平等角度去跟孩子分享、解決問題,才能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不是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神經科學家:學霸六歲之前都在玩,3大遊戲助力大腦發展
爸爸帶娃:媽媽很擔心,孩子卻樂開花,這是怎麼一回事?
學霸的孩子也聰明?不一定!專家告訴你,什麼是「智商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