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關核心技術,豐富創新體系,增強創新磁場凝聚力
在合肥大蜀山西麓,有一座「X」造型的建築,象徵著「探索未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研院的所在地。記者日前走進先研院的B0層創新成果展廳,全生物基聚酯新材料PEF、高精度深水油氣地震勘探採集裝備、Loongnix作業系統……一系列高端創新成果讓人眼花繚亂。
「當前塑料汙染綜合治理迫在眉睫,全生物基聚酯新材料PEF這一創新成果的發明,就是對塑料汙染『亮劍』。用農林廢棄物經過生物糖化等系列技術處理,就能搖身一變成為可降解的新材料呋喃聚酯。 」先研院楊曉龍告訴記者,呋喃聚酯(PEF)是一種由可再生的生物質原料製備而成的新型可降解塑料,產品對人體安全,生產過程綠色環保,是五大工程塑料之一PET的優良替代品。這個項目曾獲第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安徽省企業組二等獎等榮譽。
「過去的一年,儘管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的創新研發力度仍然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成果豐碩。」中國科大先研院常務副院長康宇介紹,2020年,先研院智慧財產權新增申請量69件,同比增長53%。
強化創新驅動,科技創新是核心。
「十三五」以來,我省創新發展實現歷史性進步,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和「一室一中心」分平臺建設立柱架梁,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建設,首輪全面創新改革順利收官,安徽創新館啟動運營。
「根據國家批覆及《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實施方案(2017-2020年)》等有關指導性文件,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進一步從『設計圖』轉為『施工圖』。著力豐富創新體系,增強創新磁場凝聚力。 」合肥市政府相關負責同志表示。依託新型研發機構、大科學裝置和交叉研究平臺等重大創新平臺,布局一批科技攻關項目。
依託量子創新院,科學中心部署基於星地廣域網絡的量子通信、半導體量子計算、分子量子精密測量等18個研究項目。依託能源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院等新型機構,部署面向能源小分子高效催化劑研究、核磁共振MRI超導磁體系統裝備、大功率器件封裝測試、全腦尺度結構圖譜系統、類腦晶片等一批科技攻關項目。依託聚變堆主機、合肥先進光源等大科學裝置建設團隊,布局超導電纜絞制、直線加速器、新型顯示光學膜材料國產化製備、高溫超導磁體等一批科技攻關項目。
三年多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科技成果4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6次入選中國科技十大進展新聞,1次入選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1次入選國際物理學重大突破。
打通創新鏈條,推動科技成果從「書架」走上「貨架」
「雙極膜是一種新型離子交換膜,突破了傳統離子膜分離方面的單一功能,賦予膜反應功能,在石油石化、煤化工、脫硫等含鹽廢水資源化、酸鹼分離、有機酸生產等眾多細分領域有很好的應用前景,並且被認為是零排放關鍵技術。 」中國科大先研院功能膜研究團隊負責人說,從2009年至今團隊開展雙極膜製備和應用技術開發,突破國外雙極膜技術壟斷,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性能雙極膜材料製備工藝,建成雙極膜中試生產線,膜產品性能指標達到國際旗艦產品水平。相關專利技術目前正評估以無形資產作價入股成立公司實施成果轉化。
據了解,中國科大先研院目前已以「雙極膜的製備方法以及雙極膜」和「基於靜電自組裝的雙極膜製備方法以及雙極膜」兩項專利評估作價入股,投資方以現金投資入股,共同組建合資公司中科莘陽以推進「高性能雙極膜的製備與應用」的產業化進程。
以自主創新推動科技進步,實現科技成果向生產力不斷轉化,是創新發展、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過去一年,中國科大先研院有雙極膜、大容量存儲晶片技術等6個項目13項專利產權進行成果轉化。
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近年來,我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支撐,堅定下好創新「先手棋」,高標準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不斷加快創新能力建設,持續深化體制機制創新,著力打通「平臺建設—科技攻關—成果轉化」的融通創新鏈條,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打造出一個連接上、中、下遊的「創新叢林」。
「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進國家科學中心重大科技成果熟化轉化,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上「貨架」。
「推動全省各地市積極對接國家科學中心項目建設單位,承接NK細胞靶向免疫藥物開發、大口徑高閾值光柵製造技術、高性能雙極膜製備及應用等一批影響力大、較為成熟的重大科技成果在全省多地轉化落地,在此基礎上面向全省開展國家科學中心重大科技成果項目入庫工作,組織專家對項目進行了論證。 」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同志表示。
在大科學裝置預研、建設、運行過程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注重對衍生技術的開發和利用,圍繞全超導託卡馬克、聚變堆主機、穩態強磁場等大科學裝置,在質子醫療、軌道交通、空間推進等領域開展技術開發,研發SC200超導回旋加速器、超導渦流制動、超導磁懸浮、大功率微波等一批新技術新裝備,催生一批基於大裝置及衍生技術發展壯大的企業,帶動行業技術進步和相關產業發展。
激發創新活力,以制度創新為牽引強化創新供給
劉家俊是中國科大先研院的一名碩士研究生,他目前在中國科大進行基礎課程學習,研二、研三就要去聯合培養單位進行項目研究。他告訴記者:「這非常符合我心目中將產業技術研究真正市場化的設想,所以我當時選擇報考了這裡。 」
「我們探索工程類研究生培養新模式,與平安科技、長鑫存儲、龍芯中科等28家行業龍頭企業籤署人才培養協議,開展定製化應用型科技人才培養。強化導師崗位管理,選聘了一批高水平校內導師和實踐導師,建立健全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導師』隊伍。 」先研院黨委常務副書記葉徵介紹,去年 11月,先研院成功獲批設立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根據先研院法定機構建設試點方案精神,先研院後期將被賦予自然科研系列專業技術職務自主評審權,暢通科研團隊人才發展職業通道。
人才是創新最關鍵的因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為傾力打造人才高地,合肥市先後出臺合肥「科學中心人才20條」、合肥「人才新政8條」等政策,打造「養人之城」。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開展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探索,以制度創新為牽引,進一步強化創新供給。探索首席科學家制度,出臺《關於實施新時代「江淮英才計劃」全面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的若干意見》,選聘田志剛院士、李建剛院士等為首席科學家,實行首席科學家全權負責制,量身定製研發試驗機構和創新平臺,賦予首席科學家自主權等。
隨著一批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大科技成果先後在全省各地落地實現產業化,促進了當地產業鏈的補缺、做強。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高技術產業化專項、「三重一創」等政策疊加作用下,助推相關企業發展,先後助力國盾量子、皖儀科技、藍盾光電等多個安徽科技企業在創業板、科創板上市,2020年安徽省新增上市企業 19家,A股上市公司總數達122家,位居全國第九、中部第一,推動了我省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緊密融合,創新策源地作用進一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