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 數千年來,中華先民創造了燦若星辰、精湛深邃的文化瑰寶,見證了從山洞土窯到亭臺樓榭,從樹葉獸皮到錦繡華服,從輪子發明到機械使用的偉大曆程,描繪出世界文明古國最絢爛的色彩。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份珍貴遺產,如何更好地傳承下去?
在11月24日上午舉行的2020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青年與數字未來」分論壇上,兩位來自文物界的大咖分享了他們通過數位技術向青年傳承文物的成功嘗試。
「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羅靜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司長
羅靜介紹,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各地實體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按下「暫停鍵」。國家文物局緊急部署,一個月的時間推出2000餘個在線展覽。沒有想到的是,2000多個展覽的瀏覽量一個月時間就超過50億人次,是全國博物館全年參觀人數的4倍以上;九館網上聯播,9小時內曝光6400萬次,視頻播放2800萬次,網絡話題突破2.5億次。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司長羅靜 攝影 | 朱文科
這些數據,讓人們體會到數字時代,高新技術為文化繁榮提供的強大動能。
據介紹,近年來,國家文物局積極推動文物與科技的融合發展,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比如國家文物局正全力推進文物數位化工程,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和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已完成普查登錄並不斷推進數據開放共享,全國館藏文物數據資源已超過20PB,實體文物正以數字形式實現永久保存與開放利用。
各地博物館也正在通過數位技術搭建「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推出「特展運營統計監測系統」,上海博物館搭建「董其昌數字人文展示平臺」,廣東省博物館使用的「數位化資源管理系統」,是其中的佼佼者。由此還誕生了一批高質量、高互動性的展陳手段和文物展覽,讓博物館成為「網紅打卡地」。比如,敦煌研究院與華為公司聯合推出的莫高窟AR地圖、首都博物館與騰訊公司合作的文物時空漫遊等佳作,引跑文物展陳新風潮。
這兩年風靡的紀錄片《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上新了·故宮》《登場了·敦煌》等優秀節目, 《驚奇博物館》《三星堆·榮耀覺醒》《時空博物館卡》等系列動畫、動漫和遊戲,事實上也是這一思路的成果,產生了非常顯著的成效。
羅靜表示,國家文物局將持續推進「智慧博物館」建設,運用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高新技術,構築智慧化開放管理平臺,打通博物館與社會的溝通渠道,策劃開放性參與項目,讓文物博物館的愛好者,特別青年朋友從博物館的「觀賞者」變為博物館的「建設者」,共同設計推出符合公眾需求、富有時代特色、充滿朝氣活力的文化服務與文化產品,讓博物館真正成為感悟文化、激發創意的文化棲息地。
故宮成為網紅
正是數位技術、數字媒體的功勞
王躍工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故宮毫無疑問是文博界最知名的網紅,它是怎麼紅的呢?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說,正是數位技術、數字媒體的功勞。
王躍工介紹,從2001年故宮官方網站正式上線開始,到如今形成「一網一號兩微兩端」的傳播矩陣格局,故宮始終特別關注青少年群體,比如開發故宮青少年網,製作情境式交互地圖,手繪文化故事,推出《故宮大冒險》動態漫畫,多款互動小遊戲和趣味活動等。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
2013年,故宮開發第一款iPad應用——《胤禛美人圖》,深受年輕網友喜愛。目前 「故宮出品」系列擁有10款產品,其中iPad應用6款,手機應用4款,最受歡迎的每日故宮和故宮展覽,總計瀏覽量超過8億次。其中《韓熙載夜宴圖》《每日故宮》《清代皇帝服飾》等產品都曾入選蘋果商店「年度精選」榜單。
今年7月16日,由故宮博物院與騰訊合作開發的「數字故宮」小程序發布上線。這款小程序進一步全面整合了故宮在線數字服務,觀眾無需在網站、微博、App等故宮多個數字平臺上跳轉,可以通過它輕鬆掌握全部故宮資訊,一鍵搜索,一站抵達。上線僅一個月,小程序的訪問量就突破了1000萬次。
據王躍工介紹,故宮數字產品的用戶中,青年人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官網和微信公眾號「微故宮」的用戶中,34歲以下的用戶佔比接近65%, 「數字故宮」小程序近一周的活躍用戶中,超過70%的用戶都在40歲以下。
更讓王躍工欣喜的是,這些面向青年人的數字產品,同樣出自青年人之手。「資料信息中心」目前80名工作人員中,90後佔到了45%。他們既熟悉宮裡的深沉,也了解宮外的色彩,為「數字故宮」建設工作注入了許多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