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3年8月至10月,元末農民起義軍的兩強——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決戰,由於陳友諒誤中朱元璋誘敵之計,導致敗績。陳友諒麾下大將張定邊很不服氣,他想以一人之力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於將傾,其方法就是最為簡單的「擒賊先擒王」——於百萬軍中直取朱元璋首級。

只見陳友諒的水軍中三隻大船突然駛出,中間為首者赫然便是張定邊,張定邊挺立船頭,另二艘副艦一左一右緊緊跟隨,直朝對方戰陣主帥朱元璋所在艦隻駛去。
這種不顧一切的冒險打法讓兩軍都驚住了,而趁著敵軍驚訝的當兒,張定邊很快衝過了敵人前軍,來到中軍。朱元璋中軍立即攔截,三十多條戰艦將蘇定邊團團圍住,準備結果這三隻孤狼。可是孤狼太勇猛了,在包圍圈中奮力砍殺,竟將朱元璋三員大將韓成、陳兆先、宋貴一一殺死,三船如箭離弦,飛快逼近朱元璋……

朱元璋情急之下,急忙撤退,可是掌舵者一慌張,轉舵太急,船隻擱淺了!情勢萬分危急。
好在朱元璋手下也有勇士,當時常遇春就在附近,他並不划船去救,卻拿起弓箭,問眾人「哪個是張定邊?」得到指認後,他開滿弓射出一箭,正中張定邊。張定邊中箭後,勇力已失,加上眾多船隻已護住朱元璋,機會已失,張定邊只好撤退。
這當口,朱元璋陣中士兵們都回過神來,學著常遇春的辦法向張定邊萬箭齊發,張定邊中了100多箭,可是他且戰且退,竟然無人阻擋得住。朱元璋的軍隊硬是看著張定邊像個刺蝟一樣,帶著滿身的箭,左衝右突,回到了自已陣中。

我們知道,箭對人的傷害是很大的,很多人都是一箭斃命,就在張定邊帶箭回營後不久,他的主子陳友諒被流矢所傷,命中要害,居然死了。
相比陳友諒的脆弱,更顯張定邊的強橫,身中100多箭,居然能全身而退。而且,張定邊回營後並沒有躺下,他稍稍處理下就繼續戰鬥了,後來陳友諒死了,他用船裝著陳友諒,到處尋找並救出陳友諒的兒子陳理,然後逃回武昌,擁立陳理為王。
張定邊不怕箭,這是為什麼?

很多人說,人家是戰神,世間少有,天生神威,可我們是無神論者,不相信這一套。 還有人說,人家身體素質好,恢復得快,100隻箭傷到身體也無妨,可不管你身體素質有多好,畢竟是人啊!是人就怕受傷,怕流血多,所以,上述理由根本經不起推敲。
真正的原因,其實十分簡單,就是張定邊穿了質量很好的鎧甲。我國古代有箭射不穿的鎧甲嗎?當然有,而且多得很!
古代的鎧甲是隨著兵器的進步而進步的,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生產力落後,弓箭的箭頭由石頭和青銅做成,殺傷力不是很強,鎧甲的材料用皮或革製作就可以了。一般而言,距離稍遠一點,箭頭便難以射穿鎧甲。春秋戰國時,開始用鐵做箭頭,皮與革就容易射穿了,於是人們開始用鐵做鎧甲,到漢朝的時候,鐵鎧甲代替了皮鎧甲。這時候的箭頭是鐵質的,鎧甲也是鐵質的,鐵箭對鐵鎧,就像以矛刺盾,當然難以射穿。只不過,穿得起鐵鎧甲的人不多,而且鐵鎧還有諸多不完善處,所以箭的作用還是很大。

鄱陽湖之戰,是元末,元未鎧甲以柳葉甲、鐵羅圈甲為主,都是鐵鎧甲。尤其鐵羅圈甲,分內外二層,外層為鐵網,內層為牛皮;外層甲片有如魚鱗,密集分布,一般的箭是無法射穿的。如果敵人的箭以最刁鑽的角度避開了外層,比如說鐵甲蓋不到的地方或者縫合處,還有裡層的牛皮可以阻擋,可以減少受傷的程度。
具體到張定邊身上,一者,張定邊是陳友諒最信任的大將,地位崇高,穿最好的鎧甲是必然的;二者,因為是水戰,張定邊的船很大,船與船之間相距又遠,所以距離減弱了箭的威力,其不能穿透鎧甲就很好理解了。所以他沒事,仍可以全身而退。

綜上,張定邊創造的「中百箭不死而奮勇殺敵」的神話,鎧甲是第一功臣,身體素質倒是其次。所以,沒有必要誇大一個人的勇力在戰爭中的作用,實事求是,老老實實的研究些有用的東西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