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陳友諒的把兄弟,也是明初的無敵戰將,放三國張定邊會成為誰

2020-12-08 歷史鑑賞者

張定邊,是元末明初大軍閥陳友諒的拜把子兄弟,也是陳友諒手下戰無不勝的戰神,和另外一個兄弟張必先,成為陳友諒的左膀右臂。

其實熟悉明史的朋友,在讀《三國演義》的時候,會發現時空好像穿越了一樣。為什麼呢?因為演義裡的很多場景,其實都是明末時期出現的。

比如說驚天地泣鬼神的赤壁之戰,那一把大火的原型,其實就是鄱陽湖之戰中,朱元璋對陳友諒燒的那把大火。再比如說劉關張三兄弟桃園結義,其實正史上是沒有的,可是羅貫中感佩陳友諒、張定邊、張必先三兄弟的情義,刻意將這個故事加了進去。

張定邊到了三國,在地位上至少也是關羽級別的人。

羅貫中是《三國演義》的作者,其實他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張士誠的幕僚。早年熟讀兵書的羅貫中,投效在張士誠門下,曾經幫助張士誠對抗過元朝。

可是後來張士誠不思進取,羅貫中心裡非常失望,於是就離開了他。那麼羅貫中這輩子最佩服的軍閥是誰呢?我認為就是陳友諒了。

如果鄱陽湖之戰中,陳友諒沒有被射死,只是戰敗了。其實陳友諒依舊可以像赤壁之敗的曹操一樣,東山再起。因為陳友諒的實力比朱元璋強大太多了。

張定邊作為陳友諒的鐵桿兄弟,在三國裡面,那應該就是關羽這樣的角色。關羽和劉備是結拜兄弟,又是負責鎮守一方的封疆大吏,這些完全符合張定邊在現實中的角色。

張定邊的勇猛,在元朝末年,那是沒有對手的。就算是朱元璋手下的徐達、常遇春、湯和等人,那也不是張定邊的對手。

他深受陳友諒信任,自己對陳友諒也是忠心耿耿,所以等到陳友諒擊敗朱元璋以後,至少會讓他負責鎮守一方,極有可能就是鎮守朱元璋的吳地。

從勇猛程度上來說,張定邊更類似於趙雲。

張定邊這哥們打起仗來,屬於不要命的那種。這和三國時期的另外一位英雄十分相似,在演義中,常山趙子龍七進七出,長坂坡上與曹操的千軍萬馬搏鬥,最終斬殺曹操五六十名戰將,將阿鬥給救了回來。

張定邊的英勇,絕對不比趙子龍差多少。鄱陽湖大戰之前,朱元璋的侄兒朱文正,死守在南昌城長達85天,以2萬人馬擋住了陳友諒60大軍。

友諒大舉圍南昌。從太祖擊之。遇於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戰幾不支。通海乘風縱火焚其舟二十餘,敵少挫。太祖舟膠,友諒驍將張定邊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邊,通海飛舸來援,舟驟進水湧,太祖舟得脫。---《明史》

可以說這已經是戰爭史上的奇蹟了,那麼創造這個奇蹟的,其實不是朱文正,而是陳友諒。因為陳友諒執著於南昌城,對於張定邊分兵攻打金陵的建議,完全不採納。

其實只要一部分人馬攻打南昌,另一部分人馬去攻打金陵,那朱元璋的軍隊首尾不能相顧,而且水軍尚未操練完成,自然會功虧一簣。

85天後,朱元璋的援兵已經趕來了。雙方在鄱陽湖對峙。這天晚上,張定邊沒有通知陳友諒,便帶著三條船獨自前往朱元璋的大營。

起先陳友諒這邊和朱元璋這邊都沒在意,以為就是巡邏的船,畢竟三艘船頂什麼用呢?可是萬萬沒想到,張定邊的這三艘船,居然直接朝著朱元璋的數十萬大軍而來。這是自殺式的進攻麼?朱元璋手裡的這些戰船都懵了,張定邊趁著這個機會,奮勇前進,將對方的數十條戰船都給衝開了,自己站在最前頭高聲吶喊,所以手下士兵也都奮勇殺敵。他的目標就是朱元璋,朱元璋的主船由於驚慌失措,居然擱淺了。這個時候不出意外的話,張定邊會把朱元璋當成俘虜一樣抓走,因為沒有任何戰船是可以靠近救援的。可惜常遇春在這個時候,朝著張定邊放了一箭,受了傷的張定邊知道計劃不會成功了,於是帶著三艘船撤出了戰場。他們在撤退的時候,沒有一艘船敢擋住他們的去路,可見張定邊的英勇到底有多讓人瘮得慌。這跟趙雲在長坂坡的表演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吧?

張定邊的悲慘結局,類似三國後期的姜維。

姜維我們都知道,他帶著8萬人馬在沓中屯田,鍾會和鄧艾的23萬大軍殺來以後,姜維不得不帶著人馬在劍閣道與之抗衡。

結果鄧艾帶著3萬人,從陰平小道偷偷溜進了蜀地,他們在綿竹擊敗了諸葛瞻,到了成都城下,逼迫劉禪投降了。

劉禪投降後,發了一道詔書給姜維,讓他舉手投降。無奈之下的姜維只好選擇投降鍾會,但是他不甘心,所以他慫恿鍾會謀反,殺掉手下部將,自己再漁翁得利。結果秘密被鍾會的手下部將給發現了,姜維和鍾會一起被殺。可憐姜維是報國無門,復國無望。

其實張定邊後期和姜維的遭遇是非常相似的,當時陳友諒被朱元璋擊敗了,他本人也被亂箭射死了。

張定邊也中了很多箭,可是他冒死前去找到了陳友諒的屍體,又護衛著陳友諒的兒子陳理,一路駕船逃到了武昌。

諸將自上流邀擊之,大戰涇江口。漢軍且鬥且走,日暮猶不解。友諒從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驟中流矢,貫晴及顱死。軍大潰,太子善兒被執。太尉張定邊夜挾友諒次子理,載其屍遁還武昌。---《明史》

在武昌張定邊將陳理立為皇帝,萬萬沒想到,他的義弟張必先已經被朱元璋擒獲。無奈之下的張定邊只能死守城關,不讓朱元璋進來。

可是陳理這邊卻先服軟了,他經不起胡美的誘惑,選擇開城投降。得知這個消息的張定邊,痛心疾首,只好帶著一支人馬突圍出去,在荊楚之地,與朱元璋斡旋。

可惜的是,張定邊並沒有任何復國的機會。所以他在最後關頭,只能選擇解散部隊。從此以後張定邊更名換姓,浪跡江湖。

總結:張定邊忠義如關羽,勇猛似趙雲,結局類姜維。

張定邊是陳友諒最信任的將領,幾乎將自己所有的軍事部署都告訴了張定邊。這兩個人好得跟一個人似的,張定邊自然要報效陳友諒的知遇之恩的。

奈何結局令人傷感,傳言他歸隱山林後,出家做了和尚。在山中遇到一條打老虎,張定邊飛身跳起,禪杖揮下後,那隻老虎已經腦漿迸裂而死,可見張定邊武藝有多高強了。

參考資料:《明史》

相關焦點

  • 鄱陽湖之戰,戰神張定邊身中100多箭仍繼續戰鬥的秘密
    1363年8月至10月,元末農民起義軍的兩強——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決戰,由於陳友諒誤中朱元璋誘敵之計,導致敗績。陳友諒麾下大將張定邊很不服氣,他想以一人之力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於將傾,其方法就是最為簡單的「擒賊先擒王」——於百萬軍中直取朱元璋首級。
  • 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有60萬大軍為何會敗給朱元璋,學者:天意
    陳友諒性格強勢而疑神疑鬼,喜歡以權謀操縱屬下。他已自稱為皇上,並且盡佔江西、湖廣的地方,便自視軍力強勁,想往東攻佔應天府(今江蘇南京)。朱元璋擔憂陳友諒與張士誠聯手,在劉基的提議下,遣胡大海直砍廣信府(今江西上饒市)斷之後路,又設計方案命陳友諒的老友康茂才寄信誘惑他,使他快速趕到。
  • 元末第一猛將,百萬軍中取朱元璋首級,朱元璋為何不殺他?
    這也間接導致了明太祖死後靖難之役中朝廷無可派之將。朱元璋對功臣大肆屠戮,卻對元末第一猛將,陳友諒的死黨張定邊網開一面,讓其活到了99歲,差點成了百歲老人。要知道,此人在戰場上曾試圖上演趙子龍長坂坡的一幕,百萬軍中取朱元璋首級。
  • 陳友諒戰死,朱元璋如何對待他的後代?送去思密達國吃辣白菜
    陳理這個名字很多人都沒聽過,但他的父親大大的有名——元末明初的梟雄陳友諒。不過無論是讀歷史還是看小說,陳友諒都被我們定義為「起義軍首領」,殊不知這位可是正兒八經登基建國過的皇帝。陳友諒是漁民出身,正好趕上元末天下大亂,加入了徐壽輝的紅巾軍,屢立戰功,成為元帥。後來,紅巾軍內部分裂,陳友諒接機擴大勢力,並成功挾持了徐壽輝做傀儡,自稱漢王。
  • 陳友諒在鄱陽湖戰敗後,他兒子陳理什麼下場?被朱元璋送到了高麗
    陳理的父親陳友諒是一代梟雄,他帶著60萬大軍和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了一場,結果被朱元璋擊敗並且殺死。此後陳友諒的結拜兄弟張定邊帶著陳理前往武昌登基稱帝,這才有了這位陳漢王朝的末代皇帝陳理。好景不長,朱元璋追殺之下,已成強弩之末的陳理,最終只好選擇投降朱元璋,成為了他案板上的肉。
  • 鄱陽湖大戰,陳友諒身中流矢而亡後,朱元璋怎樣處置他的妻兒?
    文|觀景說史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原名陳九四,現湖北仙桃人,是元朝末年的群雄之一。1360年,陳友諒攻陷鳩州,殺死徐壽輝,建立陳漢政權,自稱漢帝。那麼在陳友諒死後,朱元璋是怎麼處置他的妻兒呢?闍氏被朱元璋納為妃子據朱元璋撰寫《大誥》中提到,因多次遭受陳友涼軍隊的進犯,便奪其妾解恨。也就是說,朱元璋為了報復陳友諒才霸佔闍氏的,並不是因為闍氏年輕貌美,不過據說闍氏長得蠻漂亮的。
  • 他的船翻了是朱元璋策劃?陳友諒敗得太快
    小明王也就是張無忌的原型,他是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韓山童是最早起義反對元朝的起義軍領袖之一,所以他的兒子韓林兒被當時的起義軍推舉為盟主。小明王有點像楚漢之爭前的楚懷王義帝熊心,只是個花架子而已,沒有真正的實權。朱元璋也是起義軍之一,在名義上也要依附於小明王,後來大明朝的明,也是出自於此。
  • 明朝歷史上開國大將,常遇春和徐達誰更厲害?時光給您解密漲知識
    有人說,常遇春的勇猛無敵,說常遇春好殺降將,有人說常遇春怕老婆。包括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龍記》裡,他給常遇春寫了很多很傳奇的事,甚至說他活不到40歲,活39歲爆竹都是因為張無忌治病手藝不精,把他這治死了。那都是野史和小說,想知道詳細繼續看我的文章。他是明朝的開國名將,他有百步穿楊的射箭功夫,他是狂傲不羈的帳前先鋒,一代名將常遇春為何39歲身亡?
  • 諸葛亮兄弟三人,為何分居三國?原來是諸葛家下的一盤棋
    ,但被諸葛亮拒絕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諸葛瑾之外,諸葛亮還有一個兄弟叫做諸葛誕,他侍奉的人則是魏國,而且諸葛誕的才華絲毫不遜色於他的兩個哥哥,最終在魏國也官拜大將軍。其次兄弟三人都是飽讀詩書之人,胸中藏有大謀,如果兄弟三人輔佐一個人主公,那麼三國未必能夠持續這麼長時間,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兄弟三人分居三國,難道是他們三人的關係不好嗎?
  • 《雷霆戰將》:不負山河不負國,勇者無敵青年強
    《雷霆戰將》:不負山河不負國,勇者無敵青年強 正在湖南衛視播出的《雷霆戰將》,是標準的熱血戰爭劇。劇情從1938年開始,戰場上的王雲山,勇者無敵,前三集的劇情,已經高度展現出戰爭的殘酷和抗爭的正義性。
  • 三國中死得最撲朔迷離的戰將 曹操得力戰將張郃究竟怎麼死的?
    三國中死得最撲朔迷離的戰將 曹操得力戰將張郃究竟怎麼死的?時間:2020-04-01 17:35   來源:歷史百家匯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三國中死得最撲朔迷離的戰將 曹操得力戰將張郃究竟怎麼死的? 在一部三國大歷史中,英雄之死是最讓人扼腕嘆息的。
  • 呂蒙:三國東吳著名的戰將,他智取荊州,促成了三國鼎立局面
    呂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陽東南)人,三國東吳著名的戰將。呂蒙少年時期由於家境貧苦,所以不曾讀過書。雖然作戰時機智勇敢,攻戰有功,但是報告軍情時,只能口述,卻不能書寫。於是他就急忙寫了一封密信,連夜送給孫權,他獻計說:「關羽北徵樊城,戰事正緊,卻留有一些部隊來鎮守江陵(判州治所),那是為了防備我出兵襲擊。我常常有病,請皇上以我回去治病為名,把我召回建業(今南京市)。這樣,關羽一旦聽到這個消息,他一定會撤走防守的衛兵,去增援樊城戰場。屆時,我軍乘他們沒有防備的時候溯江而上,乘其空虛,突然襲擊他們,一定能夠奪回荊州的,並且擒獲關羽。」
  • 秦始皇手下最厲害的戰將,他不死項羽未必能破秦軍,他是誰?
    秦始皇手下最厲害的戰將,他不死項羽未必能破秦軍,他是誰?在當時的公元前的221前的時候,當時的秦始皇為了統一六國,就建立了當時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封建的王朝,在後來的時候秦始皇成為了千古的一帝王,但是要是沒有幫助秦王的那一些個功臣,秦王也未必能統一但是的王朝,就今天要說到的就是在其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的戰將蒙恬。
  • 現身揭秘龍戰將真實身份!
    明後兩天,《大話西遊2》同人劇《烏龍尋親記》就要迎來大結局了,除了困擾玩家一年多的疑問:龍戰將到底算不算龍族,終於要有答案外?還將有一位大話2經典角色現身,這位角色相信只有骨灰級的老玩家才認識,大家猜到他是誰嗎?
  • 方國珍:一個立志做海賊王的男人,一棵在元末明初徘徊的牆頭草!
    (夢歸秋辰:第152期) 元年明初,一個群雄崛起的時代。在文臣方面有劉伯溫、李善長、宋濂等,武將方面有徐達、常遇春、傅友德、元保保等。而在梟雄方面有劉福通、朱元璋、郭子興、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等,但有一個梟雄在元朝和義軍之間左右逢源,並最終投降朱元璋並得以善終。
  • 魏武帝曹操為何能夠智謀無雙 讀懂秘密你也可以像他一樣
    當你讀完正史版三國志,你就會佩服他的謀略與智慧,並且會希望自己也能夠擁有這樣的智謀。魏武帝曹操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有智慧的政治家和謀略家,但你想不想知道曹操的智慧從哪來呢?我認為魏武帝曹操的智慧有兩個,一是來源於他的家庭教育和遺傳,因為他們家祖上都是當大官的,他天生就比別人強。二是他非常擅長模仿和汲取先人的智慧,並且恰當好處的運用。
  • 張郃前期20合輸馬超、30合輸張飛,為何在三國後期幾乎無敵?
    曹操雖不曾放出明話自比劉邦,但在他心裡卻是如此自視:他稱讚自己的謀士荀彧是「此吾子房」、自己的忠犬許褚是「此吾樊噲」,又說背棄袁紹歸順自己的張郃,是「韓信歸漢」,張良、樊噲、韓信都有了,他自己不是劉邦又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