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林兒是張無忌的原型?他的船翻了是朱元璋策劃?陳友諒敗得太快

2021-01-11 歷史鑑賞者

小明王也就是張無忌的原型,他是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韓山童是最早起義反對元朝的起義軍領袖之一,所以他的兒子韓林兒被當時的起義軍推舉為盟主。

小明王有點像楚漢之爭前的楚懷王義帝熊心,只是個花架子而已,沒有真正的實權。朱元璋也是起義軍之一,在名義上也要依附於小明王,後來大明朝的明,也是出自於此。

可是等到朱元璋徹底擊敗對手陳友諒以後,這個小明王的作用就逐漸變小了。不光作用消失了,反倒是成為了朱元璋走上皇位的障礙。

為此朱元璋命令廖永忠去接小明王來應天,可是小明王的船在到達瓜洲之前就翻了,小明王韓林兒也因此溺水而亡。電視裡的大虎原型,便是廖永忠。

戰敗陳友諒之前,朱元璋不敢動韓林兒。

韓林兒是白蓮教領袖韓山童的兒子,被劉福通迎立為帝,建立了韓宋政權。為什麼國號是宋呢?因為義軍們宣稱韓山童是宋徽宗的子孫後代,所以活該他們家的子孫領導華夏。

那麼朱元璋跟他是什麼關係呢?嚴格意義上來說,朱元璋是韓林兒的臣子,他是韓宋政權江南行省的丞相,是要聽從韓林兒調遣的。

初,太祖駐和陽,郭子興卒,林兒牒子興子天敘為都元帥,張天祐為右副元帥,太祖為左副元帥。時太祖以孤軍保一城,而林兒稱宋後,四方響應,遂用其年號以令軍中。林兒歿,明年為吳元年。其年,遣大將軍定中原,順帝北走,距林兒亡僅歲餘。林兒僭號凡十二年。---《明史》

當韓林兒在安豐被張士誠圍攻的時候,劉福通向朱元璋發出了勤王令,不少人勸朱元璋不要救援。可朱元璋毫不猶豫地前往安豐,將韓林兒救了出來,安置在了滁州。

可以說朱元璋這個時候對韓林兒還是非常厚道的,那麼為什麼朱元璋要這麼做呢?其實理由很簡單,因為韓林兒對朱元璋還有用。

韓林兒是紅巾軍的皇帝,至少是名義上的領袖。當時就連陳友諒都是紅巾軍將領出身,可見韓林兒在起義軍中的地位還是比較高的。後來陳友諒稱霸西南,朱元璋稱霸東南,這兩位紅巾軍的將領,自然是要爭奪天下的。只要朱元璋手裡拿捏著韓林兒,那就相當於挾天子以令諸侯了。陳友諒怎麼說都是紅巾軍起家的,如果他不尊奉韓林兒的聖旨,那麼他就是背信棄義的小人,而朱元璋始終供奉著韓林兒,那他自然能夠贏得大家的讚賞。再說了韓山童的那些舊部,也會跟著韓林兒一起投靠朱元璋。這幫人對韓林兒還是有點忠心的,伺候好了韓林兒,那也等於招攬了一大幫忠臣義士。所以朱元璋在擊敗陳友諒之前,實力上還達不到為所欲為的時候,自然是需要依靠韓林兒的聲威,幫助自己擊敗陳友諒的。

陳友諒死後,韓林兒的作用也就徹底消失了。

鄱陽湖之戰,是朱元璋萬萬沒想到的結果。陳友諒先被朱文正在洪都擋住了85天之久,此後更是在鄱陽湖大戰中被射死了。

陳友諒的死,對朱元璋來說,是天大的好事。為此朱元璋消滅了最大的對手,剩下的張士誠那就不足為懼了。

明年,張士誠將呂珍圍安豐,林兒告急於太祖。太祖曰:「安豐破則士誠益強。」遂親帥師往救,而珍已入城殺福通。太祖擊走珍,以林兒歸,居之滁州。明年,太祖為吳王。又二年,林兒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兒歸應天,至瓜步,覆舟沉於江雲。---《明史》

這個時候朱元璋的地盤太大了,幾乎佔據了整個南方片區。他想要做皇帝,那也只是一句話的事兒了。

可是做皇帝之前,這面前還有一個障礙,那就是現任的皇帝小明王韓林兒。韓林兒是名義上的皇帝,也是紅巾軍的領袖,有他在,朱元璋這個皇帝名不正言不順。

實力強大以後的朱元璋,膽子也夠肥了,自然是想到除了小明王韓林兒。於是他讓自己的部下廖永忠,前往滁州去接韓林兒。

他們的船走到半道上就翻了,韓林兒也因此葬身於水中。而廖永忠只是受到了朱元璋的懲罰,並沒有為韓林兒殉葬。

說到這裡,其實我們一眼就能看得出來,韓林兒的確是朱元璋給害死的。韓林兒不死,那朱元璋就沒法子登基做皇帝。

這個時候的朱元璋,已經相繼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等人。留著韓林兒又有什麼用呢?當然了廖永忠在朱元璋建國以後,也沒什麼好下場,是被賜死的。

韓林兒和義帝熊心有著完美的相似。

韓林兒是韓山童的兒子,韓山童死後,韓林兒和母親一同逃難,最終被劉福通找到,這才繼承了皇位,成為了劉福通手裡的傀儡。

其實楚漢之爭前,義帝熊心也是一樣,他是楚懷王的後代,項伯叔侄希望恢復楚國,所以就找來了放牛娃熊心繼承王位,成為了項伯項羽叔侄手裡的傀儡。

此後爭霸天下的時候,跟他們倆也沒什麼關係。朱元璋和陳友諒都來自於紅巾軍,他們互相爭奪天下,韓林兒卻在一旁看熱鬧。

項羽和劉邦也都出自於楚懷王義帝的門下,可是後來項羽和劉邦紛爭天下,熊心也只有引頸待戮的份。

兩個人結局也極其相似,項羽滅了秦國以後,順道也就把熊心給弄死了。而朱元璋在滅了陳友諒以後,把韓林兒給弄死了。由此可見,歷史何其相似,做傀儡沒什麼好下場。

參考資料:《明史》

相關焦點

  • 《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的原型是小明王韓林兒
    你要說他是寫的是真的吧,他裡頭野史傳說什麼都有,你要說他是假的吧,你要拿這些事件跟真實的正史一比較,還嚴絲合縫。金庸小說裡邊和歷史扣得最緊的,歷史人物最多的一本書《倚天屠龍記》。因為《倚天屠龍記》它反映的是元末明初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它裡邊包括像陳友諒、朱元璋這樣絕對真實的人物在裡面出現。可能有的人覺得說也不多呀,也就陳友諒、朱元璋我知道。
  • 趙匡胤能善待前任皇帝柴宗訓,為何朱元璋容不下前任皇帝韓林兒
    尤其是原先的小皇帝柴宗訓,趙匡胤一點兒也沒有為難他。而且還給他丹書鐵券,讓他出藩房州,而不是留在京城裡拘押起來,對他非常放心。 但是朱元璋對待韓林兒,卻一點兒也不客氣。當劉福通與韓林兒被張士誠的手下包圍在安豐的時候,朱元璋派出人馬,把韓林兒救了出來,並安置在滁州。當時修了宮殿給韓林兒住。但是後來,朱元璋派人把韓林兒接回應天。不過就在路上,韓林兒卻意外地落水死了。
  • 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有60萬大軍為何會敗給朱元璋,學者:天意
    陳友諒性格強勢而疑神疑鬼,喜歡以權謀操縱屬下。他已自稱為皇上,並且盡佔江西、湖廣的地方,便自視軍力強勁,想往東攻佔應天府(今江蘇南京)。朱元璋擔憂陳友諒與張士誠聯手,在劉基的提議下,遣胡大海直砍廣信府(今江西上饒市)斷之後路,又設計方案命陳友諒的老友康茂才寄信誘惑他,使他快速趕到。
  • 他是陳友諒的把兄弟,也是明初的無敵戰將,放三國張定邊會成為誰
    比如說驚天地泣鬼神的赤壁之戰,那一把大火的原型,其實就是鄱陽湖之戰中,朱元璋對陳友諒燒的那把大火。再比如說劉關張三兄弟桃園結義,其實正史上是沒有的,可是羅貫中感佩陳友諒、張定邊、張必先三兄弟的情義,刻意將這個故事加了進去。張定邊到了三國,在地位上至少也是關羽級別的人。
  • 張無忌是第34任明教教主,其他教主都是誰?個個都是家喻戶曉名人
    其中主人公張無忌之名也正體現了這一點,「忌」在古文中的意思是憎惡。所以「無忌」的意思便是沒有憎惡。而張無忌的性格也是人如其名,他總是仁厚寬宏,就連自己的仇人也不會記恨在心。而這,對於一個被江湖稱為「魔教」的明教教主來說,似乎並不貼合。
  • 陳友諒六十萬大軍圍攻洪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為何能堅守孤城?
    朱元璋深知洪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料到陳友諒必然伺機來攻;因此,佔領洪都後,朱元璋便提前做了防範。 在被陳友諒軍隊圍得水洩不通的情況下,洪都城守軍能堅守將近三個月的時間,可見,朱元璋提前在城內準備了充足的糧草。不用擔心吃飯的問題,將士們可以專心守城。 3.洪都城內百姓的支持。
  • 鄱陽湖大戰,陳友諒身中流矢而亡後,朱元璋怎樣處置他的妻兒?
    1363年,陳友諒率領60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卻在鄱陽湖被朱元璋打敗,欲突圍進入長江流域守武昌,不料被流矢射中眼眶身亡,終年四十四歲。那麼在陳友諒死後,朱元璋是怎麼處置他的妻兒呢?闍氏被朱元璋納為妃子據朱元璋撰寫《大誥》中提到,因多次遭受陳友涼軍隊的進犯,便奪其妾解恨。也就是說,朱元璋為了報復陳友諒才霸佔闍氏的,並不是因為闍氏年輕貌美,不過據說闍氏長得蠻漂亮的。
  • 朱元璋稱帝前既已稱吳王,卻為何最終定國號為大明
    故而,朱元璋早期並沒有像張士誠、陳友諒那樣稱王稱帝,在政治上仍依附韓林兒的龍鳳政權,而被封為吳國公。在戰勝其爭奪天下最大的勁敵--陳友諒,確立自己一統天下的絕對優勢之後,朱元璋才接受百官的勸進而改稱為吳王,民間稱朱元璋建立的吳政權為西吳,張士誠在蘇州建立的吳政權為東吳。
  • 陳友諒在鄱陽湖戰敗後,他兒子陳理什麼下場?被朱元璋送到了高麗
    陳理的父親陳友諒是一代梟雄,他帶著60萬大軍和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了一場,結果被朱元璋擊敗並且殺死。此後陳友諒的結拜兄弟張定邊帶著陳理前往武昌登基稱帝,這才有了這位陳漢王朝的末代皇帝陳理。好景不長,朱元璋追殺之下,已成強弩之末的陳理,最終只好選擇投降朱元璋,成為了他案板上的肉。
  • 張士誠:輸給朱元璋成為必然,文韜武略都不如老朱,被逼無奈自殺
    朱元璋得到天下之前,有兩個普遍公認的勁敵。一個是駐紮在長江上遊的陳友諒,另外一個是長江下遊的張士誠。長江流域這三方勢力當中起初朱元璋力量比不算強大,陳友諒兵多將廣,張士誠地盤大比較富裕。起初朱元璋力量都不如他們二人,能夠奪取天下也絕非容易的事情。而張士誠跟這兩個人最大的區別,在他人眼裡當中,充當一個老好人的角色。
  • 陳友諒戰死,朱元璋如何對待他的後代?送去思密達國吃辣白菜
    陳理這個名字很多人都沒聽過,但他的父親大大的有名——元末明初的梟雄陳友諒。不過無論是讀歷史還是看小說,陳友諒都被我們定義為「起義軍首領」,殊不知這位可是正兒八經登基建國過的皇帝。陳友諒是漁民出身,正好趕上元末天下大亂,加入了徐壽輝的紅巾軍,屢立戰功,成為元帥。後來,紅巾軍內部分裂,陳友諒接機擴大勢力,並成功挾持了徐壽輝做傀儡,自稱漢王。
  • 朱元璋的貼身侍衛花雲,連殺三天怒斬千人,死前大罵陳友諒
    後來他跟隨朱元璋離開郭子興,來到淮西定遠,當時跟隨朱元璋身邊的只有二十四個人,其中就是常遇春、徐達等人,也被稱為「淮西二十四將。」可以說,花雲就是陪在朱元璋起初創業的夥伴。後來,他跟隨朱元璋攻打滁州,本身當時朱元璋的兵力就不強,還在半路上遇到強大的敵軍包圍。
  • 陳友諒死前擁兵60萬,為何會敗給朱元璋,專家:「天意」
    對比陳友諒地盤內的比較有限平原區農用地,能夠生產大量的穀物來用以軍械。雖然彼此的控制區全是順著長江和主線水體遍布為主導,但朱元璋所操縱的河段還是超過陳友諒。其次,朱元璋集團在地理位置優越上也強過陳友諒。彼此一樣依仗很多船舶開展運送或機動性,但陳友諒能夠挑選的航道覆蓋率較低。
  • 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五散人:原型竟然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仙人
    「我周顛不服」一罵成名,作為倚天嘴炮第一人,周顛抬槓都能抬得清新脫俗,陰陽怪氣,其實這個角色是根據真實人物創作的,而且歷史上的周顛除了和小說裡一樣瘋癲狂妄,還是官方認證的仙人,被記載在正史中,朱元璋親自為他撰寫《周顛仙人傳》,今天廬山仙人洞錦繡峰上,還有一座御碑亭保存著當年朱元璋為他立的碑。
  • 韓林兒有強大的輿論支持,大家都找他當皇帝,為何最終失敗了
    小明王韓林兒就是那種手裡拿著一副好牌,可是被他打得稀爛的人。韓林兒手裡的好牌是什麼?是他的爹韓山童通過宣傳,給他留下來的強大的輿論基礎。韓山童確實是一個對農民起義有很深入的研究,很懂得發動群眾的人。再有一點,說自己是宋高宗的後人而不是宋理宗的後人,還因為隔得比較遙遠,不容易被揭穿。這和當年劉備宣揚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有異曲同工之妙。正因為韓山童這麼會宣傳,所以他在發動起義之前,就已經有非常多的人歸附他了。同時,由於還沒發動起義,韓山童就被元朝統治者給逮住殺掉了,這使得天下百姓更加哀憐他,因而就更加擁戴韓林兒。
  • 元末梟雄陳友諒的發家史:翻臉比翻書還快,最終為朱元璋做嫁衣
    他看透了元朝統治,認為這遲早要完蛋;心裡對權勢的野心和欲望,讓他忍不住想宰了縣官,拉起一幫人轟轟烈烈地造反,但是理智還是戰勝了欲望,自己勢單力薄,光自己幹遲早得完蛋,所以陳友諒也成為了萬千準備造反的中原人之中的一員,時刻準備造反。
  • 徐達繳獲了陳友諒的金床,獻給了朱元璋,朱天子看到後說:砸掉
    朱元璋在建國之初,曾在南京大修宮殿,而當軍師劉伯溫呈現上設計圖後,他居然大筆一揮,直接將其上一部分全部塗抹掉,令文武百官們紛紛明白了朱元璋的節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朱元璋所塗抹的部分又是什麼?洪武元年,隨著朱元璋挫敗陳友諒與張士誠後,元王朝的統治也搖搖欲墜。於是朱元璋便接受了馮國用應天「龍蟠虎踞」的意見,正式宣布於此處定都,並大肆擴建皇宮,建立了一統天下的大明王朝。
  • 朱元璋這麼狠心幾乎殺光功臣,為何他能拉攏這麼多人去輔助他?
    在北方是韓林兒、劉福通系統,他們是白蓮教但更偏向襖教,也就是拜火教,用「明王轉世」吸引信眾。有名氣的有毛貴、關先生、破頭番、李武、崔德、郭子興等人,他們以韓林兒為共主,行的是「龍鳳年號」。在南方是彭瑩玉系統。雖然也是白蓮教造反,但他用的是「彌勒降生」吸引信眾,算是佛教。有名氣的有鄒普勝、徐壽輝、倪文俊、陳友諒等人,他們稱彭瑩玉為「彭祖師」。
  • 紅巾軍小明王的死,是朱元璋私下授意,還是廖永忠擅自做主?
    二、逐鹿中原,給足小明王面子第二年的農曆三月,朱元璋迎來了兩件大喜事,一件是繼任郭天敘的都元帥,一件是攻克固若金湯、易守難攻的南京城。江南地區是朱元璋的基本盤,北部與兵強馬壯的陳友諒對峙,南部和糧食富足的張士誠相持。
  • 此人是朱元璋的淮西二十四將之一,勇猛無敵不輸趙子龍
    元朝末年,群雄並起,劉福通、韓山童、彭和尚、徐壽輝、張士誠等人紛紛舉兵起義;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花雲提著寶劍去臨濠拜見朱元璋;朱元璋見此人長得黑不溜秋的,非常魁梧,看起來很不凡,就讓他領兵打仗,而花雲也沒讓他失望,所到之處攻必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