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大戰,陳友諒身中流矢而亡後,朱元璋怎樣處置他的妻兒?

2020-12-07 觀景說史

文|觀景說史

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原名陳九四,現湖北仙桃人,是元朝末年的群雄之一。1360年,陳友諒攻陷鳩州,殺死徐壽輝,建立陳漢政權,自稱漢帝。1363年,陳友諒率領60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卻在鄱陽湖被朱元璋打敗,欲突圍進入長江流域守武昌,不料被流矢射中眼眶身亡,終年四十四歲。

陳友諒雕像

漢帝陳友諒一共四個老婆,即楊苕華 、婁玉貞、陶氏、闍(dū)氏;太子陳善及次子陳理。那麼在陳友諒死後,朱元璋是怎麼處置他的妻兒呢?

闍氏被朱元璋納為妃子

據朱元璋撰寫《大誥》中提到,因多次遭受陳友涼軍隊的進犯,便奪其妾解恨。

也就是說,朱元璋為了報復陳友諒才霸佔闍氏的,並不是因為闍氏年輕貌美,不過據說闍氏長得蠻漂亮的。另外兩軍對壘爭天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勝者奪人妻妾總是需要找些藉口的,朱元璋的這個藉口找得不錯。

朱元璋劇照

據蔡東藩所著《明史通俗演義》、查繼佐的《罪惟錄》以及何喬遠的《名山藏》詳細記載了這件事:陳友諒兵敗鄱陽水戰後,妃子闍氏為朱元璋所擒,並欲納其為妃,由於閹氏身懷遺腹子,便忍辱屈從,以圖他日復仇。

闍氏就此從了朱元璋,獲封達定妃,不久之後生了一個皇子,取名朱梓,為朱元璋的第八皇子,次年便獲封潭王,長大成人後朱元璋指派赴長沙為藩王。

在赴任離別之際,闍氏對朱梓全盤說出親父是陳友諒之實,母子淚目作別,隨後朱梓時刻不忘殺父之仇,一邊伺機準備謀反。

不久朱元璋就得知了潭王意欲謀反,便派徐達之子徐輝祖對其進行討伐。朱梓眼見事已敗露,事已不可為,便緊閉城門,連同妃子于氏及幼子一起自焚身亡。

朱元璋劇照

這時候時間來到1390年四月。這一年正是多事之秋,朱梓的大舅子於琥在五月捲入了胡惟庸謀反案。按明史上的說法,朱梓是牽涉於琥謀反案,因畏罪而自殺的。

京城這邊達定妃驚聞惡耗,痛失愛子不久便憂鬱而死。在這裡有諸多疑點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首先達定妃生有二個皇子。其中七皇子朱榑生於1364年,八皇子朱梓生於1369年,而陳友諒是1363年死的,按時間上來看,朱梓不可能是陳友諒遺腹子。倒是七皇子朱榑有可能,但是朱榑曾為明朝北徵立下許多戰功,按道理,朱榑不應為仇人的皇朝這麼賣力才對。

朱元璋劇照

只有一個可能性,朱榑和朱梓的出生年月調亂了,闍氏為了掩人耳目,也為了保護朱梓才故意混淆兩兄弟的身份,而朱梓才應該是七皇子,但是這兩兄弟的年齡差距有五歲,成人外貌還可以說差別看不出,小時侯又怎能瞞天過海呢?

總的來說,達定妃就是闍氏是事實。朱梓因為是陳友諒遺腹子,身份敗露後絕望之下全家自焚才是最合邏輯的,但偏偏時間和年齡上又有硬傷,這讓朱梓的真正死因成了謎團。

太子陳善、次子陳理的下場

陳友諒死後,太子陳善在殘餘部下護送到大別山腹地,從此不知所終。據說為了逃避朱元璋的追殺,曾化名為郭景福,也不知道真假,史料並無相關記載,倒是次子陳理,史料記載得較為詳細。

陳友諒劇照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明年二月再親徵……理遂降,入軍門,俯伏不敢視。太祖見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庫財物恣理取,旋應天,授爵歸德侯。

陳友諒死後,陳理在大將張定邊等人的保護下逃到武昌,繼承陳漢帝位,但是僅僅過了半年便在朱元璋的親徵下選擇了投降,隨後被押解回應天府,被朱元璋封為歸德候。

據《明史》記載帝曰:『此童孺小過耳,恐細人蠱惑,不克全朕恩,宜處之遠方。」

朱元璋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把陳理放在京師始終寢食難安。1372年,朱元璋經過慎重考慮,便把陳理遷放到大明的附屬國高麗。陳理此後再無踏足中原,一直都生活在高麗,直到死去,終年57歲。

陳友諒蠟像

結束語:

陳友諒死後,他的三位妻子楊苕華、陶氏、婁玉貞,以及太子陳善四人的下落,在正史上並沒有記載,只是有一些坊間傳聞,屬於下落不明人士。而被正史記載的只有陳友諒的妻子闍氏和次子陳理。朱元璋對他們的處置的結果就是闍氏成了朱元璋的妃子,次子陳理則被發配到了高麗。

相關焦點

  • 陳友諒在鄱陽湖戰敗後,他兒子陳理什麼下場?被朱元璋送到了高麗
    陳理的父親陳友諒是一代梟雄,他帶著60萬大軍和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了一場,結果被朱元璋擊敗並且殺死。此後陳友諒的結拜兄弟張定邊帶著陳理前往武昌登基稱帝,這才有了這位陳漢王朝的末代皇帝陳理。好景不長,朱元璋追殺之下,已成強弩之末的陳理,最終只好選擇投降朱元璋,成為了他案板上的肉。
  • 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有60萬大軍為何會敗給朱元璋,學者:天意
    陳友諒性格強勢而疑神疑鬼,喜歡以權謀操縱屬下。他已自稱為皇上,並且盡佔江西、湖廣的地方,便自視軍力強勁,想往東攻佔應天府(今江蘇南京)。朱元璋擔憂陳友諒與張士誠聯手,在劉基的提議下,遣胡大海直砍廣信府(今江西上饒市)斷之後路,又設計方案命陳友諒的老友康茂才寄信誘惑他,使他快速趕到。
  • 他的船翻了是朱元璋策劃?陳友諒敗得太快
    可是等到朱元璋徹底擊敗對手陳友諒以後,這個小明王的作用就逐漸變小了。不光作用消失了,反倒是成為了朱元璋走上皇位的障礙。為此朱元璋命令廖永忠去接小明王來應天,可是小明王的船在到達瓜洲之前就翻了,小明王韓林兒也因此溺水而亡。電視裡的大虎原型,便是廖永忠。戰敗陳友諒之前,朱元璋不敢動韓林兒。
  • 陳友諒戰死,朱元璋如何對待他的後代?送去思密達國吃辣白菜
    1360年採石一戰,奪下了朱元璋的太平城,於是變得更加不可一世,最終殺徐壽輝自行稱帝,國號漢,年號大義,史稱陳漢政權。不過好景不長,陳友諒與朱元璋連番交戰,被奪下江州、蘄州、安慶、饒州、建昌、龍興等,最終在鄱陽湖水戰中慘敗,自個兒也中箭身亡。這時距離他陳友諒帝,僅僅過了三年,但他畢竟是「皇帝」,死後總要找個繼承人。
  • 元末第一猛將,百萬軍中取朱元璋首級,朱元璋為何不殺他?
    鄱陽湖大戰,試圖逆天改命張定邊是陳友諒的髮小,自幼就只認這位帶頭大哥,上陣殺敵,治國理政,都忠心耿耿,鞍前馬後。鄱陽湖大戰,是朱元璋和陳友諒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陳友諒率號稱60萬的水陸大軍圍攻洪都,朱元璋親率水軍20萬,往救洪都。陳友諒聽說朱元璋大軍來援,即撤洪都之圍,東出鄱陽湖迎戰。一場規模空前激烈異常的生死大決戰,就此在鄱陽湖面展開。戰局出現僵持狀態後,張定邊決定實施他的斬首行動,打破戰場僵局,試圖逆天改命。
  • 陳友諒死前擁兵60萬,為何會敗給朱元璋,專家:「天意」
    八月,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兵敗中箭死。但在曇花一現後,陳友諒的大漢集團便很快萎靡不振起來。這是哪些方面導致的呢?實際上,陳友諒集團便是朱元璋集團的影子。彼此不論是本人家庭出身,還是發家歷程都十分相近。這也決定了兩撥人到長江的中上遊興起後,必然先發生火併。依據現有的歷程記述,陳友諒自己在少年時期接納一些淺顯的教育信息化,並在元末的地方衙門中出任過小吏。
  • 鄱陽湖之戰,戰神張定邊身中100多箭仍繼續戰鬥的秘密
    1363年8月至10月,元末農民起義軍的兩強——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決戰,由於陳友諒誤中朱元璋誘敵之計,導致敗績。陳友諒麾下大將張定邊很不服氣,他想以一人之力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於將傾,其方法就是最為簡單的「擒賊先擒王」——於百萬軍中直取朱元璋首級。
  • 他是陳友諒的把兄弟,也是明初的無敵戰將,放三國張定邊會成為誰
    比如說驚天地泣鬼神的赤壁之戰,那一把大火的原型,其實就是鄱陽湖之戰中,朱元璋對陳友諒燒的那把大火。再比如說劉關張三兄弟桃園結義,其實正史上是沒有的,可是羅貫中感佩陳友諒、張定邊、張必先三兄弟的情義,刻意將這個故事加了進去。張定邊到了三國,在地位上至少也是關羽級別的人。
  • 陳友諒六十萬大軍圍攻洪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為何能堅守孤城?
    洪都城牆最初緊靠贛江,陳友諒先前從元軍手中奪取龍興城,便充分利用了這一點,把巨艦開到洪都城下,藉助贛江水勢上漲,降低攻城難度,將士從船上攻進城內。 早在兩年前的天平府一戰中,朱元璋便領教過陳友諒這個「巨艦乘城」的攻城戰術。
  • 朱元璋軍中的奇人異士,除劉伯溫外,還有一位道人,一位仙人
    鐵冠子在縱情遊玩期間,竟然偶遇到世外高人,學到了能夠洞察天機的術數,一下子變得能掐指會算起來,他與人們談論禍福時,往往一言中的,神驗非凡。由於他平時好戴鐵冠,故世人稱之為鐵冠子或鐵冠道人。1362年正月,陳友諒的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在鎮守南昌時投降朱元璋。
  • 趙匡胤能善待前任皇帝柴宗訓,為何朱元璋容不下前任皇帝韓林兒
    趙匡胤奪取了柴榮的後周江山以後,對柴榮的所有兒子都寬大處理,都讓他們得到了善終。尤其是原先的小皇帝柴宗訓,趙匡胤一點兒也沒有為難他。而且還給他丹書鐵券,讓他出藩房州,而不是留在京城裡拘押起來,對他非常放心。 但是朱元璋對待韓林兒,卻一點兒也不客氣。
  • 朱元璋究竟多喜歡常遇春?竟然在愛將去世後,讓他穿「龍袍」!
    聽到這個消息後,難以遏制悲痛心情的朱元璋甚至癱倒在了龍椅上。他在祭奠常遇春的詔諭中寫道:「開拓之功,遇春居七八」。可見,常遇春在朱元璋心中地位之高。不過,即使如此,朱元璋之後的一個舉動還是令人們感到有些驚愕。他下令,讓宮廷畫師為常遇春繪製了一幅身穿龍袍的全身像。
  • 徐達繳獲了陳友諒的金床,獻給了朱元璋,朱天子看到後說:砸掉
    朱元璋在建國之初,曾在南京大修宮殿,而當軍師劉伯溫呈現上設計圖後,他居然大筆一揮,直接將其上一部分全部塗抹掉,令文武百官們紛紛明白了朱元璋的節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朱元璋所塗抹的部分又是什麼?紅巾軍起源於韓山童與劉福通所創立的白蓮教,後因韓山童身死,紅巾軍的領導大權則由起義軍首領郭子興接管,組成了濠州紅巾軍最重要的一支反元力量。正是郭子興率領的紅巾軍,給了朱元璋一個崛起的機會。朱元璋一開始,以乞丐的身份加入紅巾軍,並很快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朱元璋娶其義女馬姑娘,成為了隊伍中重要的頭目之一。
  • 壹點音頻|話說朱元璋:「射箭冠軍」救了命懸一線的朱元璋
    張定邊被射中後,無力指揮戰鬥,就此退出朱元璋水軍,竟無人阻擋。張定邊算是結結實實當了一回趙子龍。可惜朱元璋不是曹操,沒有規定不能放箭。鄱陽湖決戰第二天就這樣再驚心動魄中結束。不知何故,陳友諒竟然會採用當年曹操用過的昏招。鄱陽湖決戰來到第三天。朱元璋先攻,他親自吹響號角,召集眾軍前來布陣進行決戰,此時,陳友諒的鐵索連環艦隊發揮了巨大的威力,相連在一起,綿延竟有十裡之遠。
  • 朱元璋為震懾勳貴,將倆兒子以命炸船的馬三刀處死
    胡軍版《朱元璋》中有這樣一個橋段,在鄱陽湖與陳友諒決戰時為了破壞其強大的戰船,組成了一隻敢死隊乘小船用火藥炸毀陳友諒的戰船,馬三刀獻出了兩個兒子,無一生還,而他自己則撿回了一條命。明初朱元璋授封完功臣之後,馬南山也得到了一個免死鐵券。
  • 歷史的塵封,從「拋」到炮,朱元璋開國戰爭中的軍火裝備
    在明代徐勉之的《保越錄》中記載,1359年,朱元璋的軍隊使用鐵質彈丸武器,當然金屬槍管發射石彈的歷史還要早許多年,《保越錄》中記載的軍事武器刷新了人們對於熱兵器與中國關係的認識,這應該也是記載金屬火槍及鐵彈子的最早歷史記錄。朱元璋的崛起與火器「手銃」朱元璋出身於元末最底層,他的出身沒有最低了,天下大亂時乘年輕加入起義軍,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成功要乘早。
  • 張士誠:輸給朱元璋成為必然,文韜武略都不如老朱,被逼無奈自殺
    在亂世中想要生存發展就必須殺伐決斷,歷代統治者莫不過如此。朱元璋得到天下之前,有兩個普遍公認的勁敵。一個是駐紮在長江上遊的陳友諒,另外一個是長江下遊的張士誠。長江流域這三方勢力當中起初朱元璋力量比不算強大,陳友諒兵多將廣,張士誠地盤大比較富裕。起初朱元璋力量都不如他們二人,能夠奪取天下也絕非容易的事情。
  • 朱元璋的貼身侍衛花雲,連殺三天怒斬千人,死前大罵陳友諒
    花云然而就是這個花雲,曾在跟隨朱元璋攻打滁州的時候,在敵強己弱的情況下,以一擋千,不僅讓朱元璋安然無恙,更是一舉攻下了滁州城,因此一戰成名。《明史》中記載:「當時滁州敵軍稱花云為黑將軍,太過勇猛,不能擋住他的衝鋒。」
  • 元末梟雄陳友諒的發家史:翻臉比翻書還快,最終為朱元璋做嫁衣
    陳友諒深知光自己一個人去投誠,人家肯定不會要自己,就算要自己也只讓自己當一個小兵,那麼要想證明自己價值,那麼就自己拉起一支部隊,然後憑藉這個部隊加入了紅巾軍,就是當時江南和中原地區的農民起義軍,陳友諒還是很有能力的,他加入紅巾軍後,不僅扭轉了紅巾軍一直打不過元朝精銳的劣勢,反而還幫助紅巾軍攻克了許多城池,於是紅巾軍老大徐壽輝就把他封為了元帥,其實紅巾軍的元帥一抓一大把
  • 63歲朱元璋不慎跌倒,眾臣假裝沒看見,他趕緊來扶,老朱:除掉他
    63歲朱元璋不慎跌倒,眾臣假裝沒看見,他趕緊來扶,老朱:除掉他朱元璋,他從一個貧苦人家的放牛娃,一步步走到現在,這中間肯定經歷了不少常人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在徵戰過程中,養成的多疑、好殺的習性,也不可能一當皇帝就改過來,這樣的性格註定要伴隨他一生。他本來是個貧苦的草民。從小面對的就是冷嘲熱諷和毒打。小時候的經歷造就了他極強的自尊心,敏感又容易猜忌。如果有人拿朱元璋的缺點來做文章,那人就大限將至。文字獄的興起也從側面證實朱元璋是個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