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殷建
就今年而言,對於線下教培機構來說,無疑是挑戰重重。
年初之際,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各大線下機構紛紛宣布停課,隨後,業績萎縮、運營艱難、成本高企,線下機構紛紛不堪重負,閉店、退費、跑路、失聯……行業頹態在疫情的打擊下一朝盡現。
曾經風光無限的優勝教育爆雷,再度引發社會對教培行業的關注。事實上,在優勝教育之前,就已有兄弟連、趣動旅程、明兮大語文、百弗英語等多家培訓機構早早宣告「破產」,到後疫情時期,迪士尼英語、巨石達陣、巧虎KIDS、澤林教育也難堪重負、相繼退場。
然而,凍土之下,依然有種子在頑強萌芽。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雖然面對如此嚴峻的市場環境,2020年依然新增教培企業近48萬家,足以說明教培市場仍是一片值得拼殺的藍海。而且,面臨著全新格局和多元賽道,其中也有不少教培機構實現轉「危」為「機」,甚至逆勢擴張,他們究竟靠的是什麼?
數讀:
半年註銷66191家教培企業
依然不乏有崛起企業
天眼查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全國新增235272家教培企業,註銷企業66191家。截至10月,2020年新增教培企業476009家,註銷136129家。
截止10月,2020年教培企業新增與註銷情況
比如在2月份時,僅有3309家企業註銷,但到了3月份,就有8288家企業註銷,同樣過後的4、5、6、7月,註銷企業的數量也是逐月增長,分別為10892家、13480家、19016家、20398家。特別是6至9月份,每月平均註銷企業數量超過19000家。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今年上半年疫情形勢嚴峻,但教培行業發展的步伐並未停滯。
從月份來看,新增企業數量從今年3月開始暴漲,2月份新增企業僅8708家,但到了3月份,新增企業數量就達到了36067家,過後的4、5、6、7月,新增企業數量逐月看漲,分別為49059家、49672家、58488家、61319家。
截至目前,全國教培企業總量為3168958家,其中小微企業數量為1707981家,佔比為54%,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為17436家,佔比僅為0.6%。
全國教培企業類型佔比情況
從分布地域來看,教培企業數量最多的省份是廣東省,數量為381875家,西南地區僅四川進入前五,目前,四川共有148591家教培企業,排名全國第五。
變革:
在線教學成救命稻草
線上線下需求均有所不同
疫情之下,人群居家隔離,對培訓機構而言,最大的衝擊就是學員不斷流失。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線下機構往往通過客戶先付錢,機構再交付課程的預收款形式,保證機構現金流的穩定輸出。如果一旦無法交付課程,預收款退回,導致現金流短缺,很有可能導致教培機構雪上加霜。
自救迫在眉睫。作為線下機構而言,如何才能實現轉「危」為「機」?需要靠哪些方面?
第一個關鍵詞是轉變。「疫情來得太突然,沒有人提前知曉和做好準備。」極客數學幫CEO吳小平告訴記者,「當時要麼選擇自救,要麼坐以待斃。」疫情開始後,線上教學成為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成都新東方學校校長孫吉芯也表示,一個既有線上又有線下,而且兩個版塊均相對成熟的機構,會具有更大的優勢。但是做線上線下融合的OMO模式,能夠把兩方面都兼具且做好的機構可能真的不多。
記者發現,往往最先抓住稻草的,也就是學而思、新東方、極客數學幫一類頗有規模的機構。
「逆境逼著行業在短時間內向前走。」吳小平說。為了適應發展,學校的技術人員放棄了春節假期,24小時三班倒,讓APP的線上功能實現了質的突破;高管連續開展培訓,讓數百名老師和員工在短時間內迅速轉型,由線下課程全面轉為線上。在「疫」境中,最大程度地穩住了現金流。
第二個關鍵詞是需求。培訓機構對於線下課程的信心,脫離不了自身口碑,歸根結底,還有來自於教育環境下學生家長的需求。吳小平告訴記者,與眾多機構關停校區不同的是,疫情之後,極客數學幫不僅沒有關停校區,反而新開了幾家校區,其中作為代表的就是萬年場校區,開業不久,僅僅一天就有近20個家長找上門。
張女士給小學3年級的兒子報了數學。「上網課沒有師生互動,小孩容易走神,線下有老師監督更放心。」還有前來諮詢的其他家長表示,之前在家沒報輔導班,如今要趕緊補回來。對此,成實外教育培訓學校校長胡濱也表示,教育行業的矛盾就是老百姓對子女追求優質教育的需求跟現實的教育優質資源不平衡嚴重的衝突,作為培訓行業,應該作為全職教育的補充。
可以看出,線上課程和線下課程可謂是各有受眾、褒貶不一,還無法互相取代。是取捨還是共同發展?大部分培訓機構都有自己的答案。
關注:
未來將開啟「服務」按鈕
線下依然受到關注
危機把行業推向了風口浪尖,也推動了整個行業模式的更迭換代。線上線下雙軌並行教學,成為了整個培訓行業目前的發展方向。
羅女士的女兒從四年級開始上輔導班,今年小學畢業,羅女士又給她報了初一課程,「線上有名師輔導,線下有互動課堂,我覺得孩子上了很有效果。」
記者關注到,培訓行業除去師資、教學內容等硬體要素,更核心的競爭在於如何才能進一步提高競爭力?藍象資本創始合伙人寧柏宇對此表示,各家機構都將會開啟「服務」按鈕,圍繞需求研發課程產品,及時把關注重點放在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形態上,未來的職業教育、教育信息化、企業服務都存在著很多機會。
此外,也有相關人士表示,機構未來首先是進行「開源」改革,疫情過後,培訓機構會加強線上社群營銷,通過微信等平臺吸收客戶,補充現金流。同時也將繼續完善線上與線下課堂的教學配套措施。
隨著形勢逐漸好轉,各培訓機構還將與第三方開展積極合作,線上課程會進入常態化選擇,作為輔助的雙師教學模式,也將逐漸普及。而另一邊,學而思、新東方、極客數學幫等品牌機構已經將純線下授課升級為OMO交互課堂,支持將線下課程無限回放,家長可以隨時隨地觀看直播授課,了解孩子的課堂情況。
「疫情是』危』更是『機』,未來的教培機構一定是呈現出多樣化的。教育內容單一不能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標準化的思維、標準答案式的思維,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著名學者、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
不得不說,疫情之下,短期湧入的巨大流量,確實加速了在線教育發展,但只是加速市場變化,提高家長對在線教育的認知,很難影響市場格局。其次在疫情過後,教育機構絕大部分業務仍會返回線下。「每個家庭都有個性化、本地化的訴求,只上純網校很難滿足這些訴求。」
排版丨miao
[END]
-兒童團近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