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關係自身健康,請在醫師藥師指導下科學合理使用。請勿濫用藥。
兒童處於身體成長的關鍵階段,請勿隨意給孩子用藥。孩子出現健康問題請第一時間去正規醫療機構進行科學全面的診治,切勿根據自己的經驗隨意處置。
兒童多動症候群困擾著很多家長和孩子
兒童多動症候群是一類常見的兒童行為障礙症候群。又被稱為多動症、兒童注意缺陷障礙。國外研究表明,兒童多動症候群發病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即男孩明顯多於女孩,發病年齡絕大多數在6-14歲左右。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兒童多動症候群絕大多數患兒智力發育正常,沒有智力損害,並且到15歲左右病情會逐漸好轉並隨著年齡繼續增長而痊癒,一般不會留下後遺症。家長無須過分擔心。
一、兒童多動症候群典型表現:
①、小動作非常多,靜坐困難,堅持不到15分鐘,坐在椅子上左顧右盼動個不停,部分患兒會表現出齜牙咧嘴、擠眉弄眼等怪異動作。
孩子靜坐困難、小動作多,經常做齜牙咧嘴、擠眉弄眼的怪異動作,家長一定要注意
②、不能專注於某件具體事務,做一件事的同時還會想著很多其他事,思緒跳躍注意力渙散,極易分心。
孩子思緒跳躍注意力渙散,極易分心,家長絕對不能忽視
③、情緒波動非常大,會因為某些事情突然大發脾氣、哭鬧喊叫,經常表現出衝動任性,並且缺乏耐性。
孩子情緒波動大、愛發脾氣、哭鬧喊叫、衝動任性,家長一定要追尋根源
④、學習效率非常低下,學什麼都困難,怎麼教也學不會,這也是因為注意不能集中所導致,看起來好像在聽課學習,其實腦子裡全在想別的事情,思緒紛飛。
孩子學習效率低下,看起來很認真,其實腦子在走神,不能集中注意力。家長不能置之不理。
⑤、有一部分兒童會表現出習慣性說謊、極度厭學、和同學相處過程中特別好動手打人等。
孩子經常撒謊、厭學、好動手打架具有攻擊性。家長千萬要高度重視。
⑥、有一小部分孩子會伴隨一些其他不典型症狀,比如拿不住東西,經常出現手裡拿著東西突然掉地上就摔了,或者不能做細緻的活動(比如完成不了非常精細的圖畫塗色活動等。)
孩子拿不住東西,經常摔東西並且不能做細緻活動,家長一定不要打罵孩子
二、兒童多動症候群產生原因:
兒童多動症候群病因目前沒有完全研究透徹,一般認為兒童多動症候群的發病涉及諸多因素,如遺傳因素、孩子生長環境因素、家庭氛圍及教育方式因素、孩子精神受到精神刺激或者遭遇重大精神創傷因素、外傷因素(頭部受傷)等。其中家庭氛圍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導致孩子多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許多研究認為兒童多動症候群可能是由於孩子中樞神經系統沒有發育完全所導致,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神經系統也會隨著機體的成長而不斷發育,並且各項功能趨於完善,因此兒童多動症候群會逐漸好轉並痊癒,一般不會留下後遺症。
家庭環境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會影響孩子一生,每個父母都應該善待自己的孩子
三、兒童多動症候群的中醫分類及治療藥物舉例:
在歷代中醫藥典籍中沒有記載過和兒童多動症相關的內容,近年來很多中醫學者開始研究應用傳統中醫藥治療兒童多動症,結合多動症孩子的典型症狀比如精神渙散、衝動易怒、愛發脾氣等特徵,把它歸為典籍中記載的「髒躁」、「躁動」證中,按該證施治,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孩子學習效率低下,記不住知識,所以按典籍中記載的健忘證、失聰證施治,效果也很好。對於肝腎陰虛要滋肝補腎;心脾兩虛要補益心脾;痰瘀阻竅要清熱滌痰。調整陰陽平衡為中醫治療兒童多動症候群要遵循的核心原則。
一組多動症兒童的動態攝影圖
1.肝腎不足導致的兒童多動症候群
【主要症狀】: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跳躍渙散,不能專注於一件事;小動作多並且經常表現出煩躁情緒,性格衝動容易發火;睡覺不踏實,記不住事,反覆強調的事情也經常忘記;孩子嘴唇發紅並且自己經常覺得口渴,身體消瘦,大便乾結。
【治療方法】:滋養肝腎,潛陽定志。
【選擇方劑】:杞菊地黃丸(載於《麻疹全書》)加減。減澤瀉、茯苓加白蒺藜、青龍齒、遠志、龜板。方中熟地黃補血滋腎陰、填精;枸杞子滋補肝腎涵養精血;山藥益脾肺腎陰;山茱萸酸溫益肝腎精血;牡丹皮清洩肝火;菊花清肝明目;白蒺藜平肝潛陽;青龍齒、遠志、龜板寧神定志。諸藥合用,滋補與清洩兼顧,扶正與祛邪同治,共奏滋養肝腎,潛陽定志之功效。
方劑組成
中成藥舉例
①、多動寧膠囊
【主要成分】:熟地黃、龜甲、遠志、石菖蒲、山茱萸、山藥、龍骨、茯苓、黃柏、僵蠶、化橘紅。
【功能主治】:滋養肝腎,開竅,寧心安神。用於肝腎陰虛所致兒童多動症之多動多語,衝動任性,煩急易怒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5粒,一日三次;或遵醫囑。
②、地牡寧神口服液
【主要成分】:熟地黃、枸杞子、龍骨(煅)、牡蠣(煅)、女貞子(酒制)、山茱萸(酒制)、五味子(酒制)、山藥、知母、玄參、炙甘草。
【功能主治】:滋補肝腎,寧神益智。用於肝腎陰虧,肝陽偏旺所致的小兒神思渙散,多動急躁,多語高昂,夜寐不安,舌紅少苔,弦脈細數。
【用法用量】:口服,3-5歲一次5ml,6-14歲一次10ml,15歲以上一次15ml,一日3次。
③、靜靈口服液
【主要成分】:熟地黃、山藥、茯苓、牡丹皮、澤瀉、遠志、龍骨、女貞子、黃柏、知母(鹽)、五味子、石菖蒲。
【功能主治】:滋陰潛陽,寧神益智。用於兒童多動症,見有注意力渙散,多動多語,衝動任性,學習困難,舌質紅,脈細數等腎陰不足,肝陽偏旺者。
【用法用量】:口服,3-5歲,一次半瓶,一日2次;6-14歲,一次1瓶,一日2次;14歲以上,一次1瓶,一日3次。
2.心脾不足導致的兒童多動症候群
【主要症狀】:孩子思維渙散,坐立不安,肢體動作笨拙不協調;情緒不穩定,經常突然轉變;頭暈健忘,反覆強調的事情記憶效果也並不好;面色萎黃,缺乏正常的皮膚光澤;孩子自己經常覺得疲倦渾身沒勁,晚上總做夢,睡覺睡不實;食慾不好,吃不下東西,有些孩子表現為嚴重挑食,經常表現為便溏或者腹瀉交替出現。
【治療方法】: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選擇方劑】:歸脾湯(載於《嚴氏濟生方》)合甘麥大棗湯(載於《金匱要略》)加減。炙甘草、黨參、白朮、黃芪益氣健脾,當歸、大棗、龍眼肉、淮小麥補益心血,茯神、酸棗仁、遠志安神定志。
歸脾湯方中人參、黃芪、白朮、甘草補脾益氣生血,使氣旺而血生;當歸、龍眼肉甘溫補血養心;茯苓、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氣醒脾,復中焦運化之功,姜、棗調和脾胃。
歸脾湯的組成-白朮、茯苓、當歸、龍眼肉、酸棗仁、人身、木香、甘草
歸脾湯的組成-鮮姜、大棗、當歸、遠志
甘麥大棗湯方中小麥補心養肝,除煩安神;甘草,補養心氣,和中緩急;大棗益氣和中,潤燥緩急。三藥甘潤平補,養心調肝,共奏養心安神,和中緩急之功效。
甘麥大棗湯藥物組成
中成藥舉例
①、歸脾丸
【主要成分】:黨參、炒白朮、炙黃芪、炙甘草、茯苓、制遠志、炒酸棗仁、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去核)。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養血安神。用於心脾兩虛,氣短心悸,失眠多夢,頭昏頭暈,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用溫開水或生薑湯送服。水蜜丸一次6克,一日3次。
3.痰瘀阻竅導致的兒童多動症候群
【主要症狀】:孩子神思渙散,話多,喋喋不休;多動任性,不能靜止,稍有不如意就大發脾氣;易激動,孩子自己會覺得胸悶脘痞,嗓子裡有時候會有呼嚕呼嚕的聲音,經常給咯痰;夜裡睡覺也不安穩,眼白髮紅布滿血絲,排尿顏色發黃,有些甚至會發紅;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
【治療方法】:清熱滌痰,安神定志。
【選擇方劑】黃連溫膽湯(載於《六因條辨》)加減。方中黃連、竹茹清熱,;半夏醒脾,燥溼化痰;陳皮、枳實理氣化痰,陳皮偏於溫化行散,枳實偏於清熱降濁;茯苓健脾益氣滲溼;甘草益氣和中。全方7藥合用,共奏清熱除煩,燥溼化痰之功。
黃連溫膽湯藥物組成
中成藥舉例
①、小兒智力糖漿
【主要成分】:龜甲、龍骨、遠志、石菖蒲、雄雞。
【功能主治】:開竅益智,調補心腎,滋養安神。用於心腎不足,痰濁阻竅所致小兒多動,少語,煩躁不安,神思渙散,少寢健忘,潮熱盜汗:兒童多動症見上述症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15ml,一日3次。
②、菖麻熄風片
【主要成分】:白芍、天麻、石菖蒲、珍珠母、遠志。
【功能主治】:用於輕中度小兒多發性抽動症屬中醫肝風內動挾痰證者。症見頭、頸、五官或肢體不自主抽動,喉中發出一場聲音,煩躁易怒,多夢易驚,射洪苔白膩,脈弦滑等。
【用法用量】:口服。4-6歲,一次1片,一日3次;7-11歲,一次2片,一日3次;12-14歲,一次3片,一日3次。療程為4周。
如果孩子有兒童多動症候群,家長要注意以下事項:
1、對孩子要耐心教導,絕對不能歧視打罵、侮辱孩子。症狀嚴重的要去正規醫療機構進行科學診治,不要相信江湖遊醫的承諾,更不要相信網絡上的所謂醫生的建議。
2、要給孩子提供正確的心理疏導,不要不聞不問,或者對孩子實行冷暴力、在精神上對孩子進行摧殘。這些行為一方面會加重孩子病情,另一方面也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會給孩子帶來終身陰影。
3、要給孩子提供營養均衡的飲食,保證食物多樣性和營養的均衡配給,食物宜清淡低鹽忌高脂高糖。
4、要有足夠的耐心陪伴孩子共同度過難熬的時光。同時一定牢記下面這句話:
兒童多動症候群絕大多數患兒到15歲左右病情會逐漸好轉,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及神經系統功能的不斷完善,本病會痊癒,一般不會留下後遺症,家長無須過分擔心。
希望每個孩子都有健康快樂的童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