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輕易說孩子多動症,沒有這個症狀就不用擔心

2020-12-17 年糕媽媽

最近,很多媽媽都來留言問,自己家娃「一天到晚不停搗亂、大喊大叫是不是多動症?」「不能安靜地坐上一分鐘,手總是不停摳來摳去是不是多動症?」……

家裡有個一刻都停不下來的娃,家長們不單管得身體累,更是操心——這麼動來動去,集中不了注意力,以後上學怎麼辦,成績跟得上去嗎?

既然是大家關心的,糕媽就要好好講講了。

的確,兒童多動症的發病率並不低(有報導稱大概在5%左右,即每20個孩子就有1個是多動症),它也確實是兒童期最常見的行為障礙疾病之一 ,但生活中這個詞很多時候是被濫用了。

為啥這麼說呢?給大家講個搞笑的事情就明白了:

曾有調查表明,在被確診為「多動症」的孩子中,8月出生的娃比9月出生的娃患病率高了60%。

這是為啥呢?原因很簡單, 9月1號是開學日,9月之後出生的娃只能等到下一年上學,就成了班上年紀比較大的孩子,就會乖巧得多;而8月出生的娃是全班最小的,學習跟不上,玩性也大,當然容易被老師和家長視為「多動症」了。

也就是說,很多小孩被誤診為「多動症」,其實只是因為年紀太小!據報導,美國每年可能有約一百萬的兒童被誤診成多動症 。

還有些家長,內心無法接受孩子成績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就甩鍋給「多動症」。而另一些家長呢,說自己孩子有「多動症」其實並不是擔憂,只是想秀一下自己娃有多活潑而已。但這樣隨隨便便給娃貼上疾病標籤,是不利於寶寶身心發展的。

所以,「多動」≠「多動症」,大家在用「多動症」這個詞的時候,一定要謹慎謹慎再謹慎啊!

很多家長就說了,是不是多動症不應該是由專業醫生診斷的嗎?為啥誤診率會這麼高?

這是因為,多動症雖然是一種病,但並沒有明確的特異性的臨床症狀,醫生下診斷時,很大程度上依賴老師和家長的反饋(而這些反饋都有局限性,可能沒那麼客觀)。

但有幾點是可以明確的,多動症最大的特點是:

多動衝動與發育水平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

這裡先要劃個重點——不同年齡的小孩子注意力持續時間是不一樣的,可以對照自家娃的年齡大概看看

▲2歲以下以無意識的注意為主

所以啊,如果寶寶年齡還小,注意力持續時間不長是很正常的哦。真正的多動症兒童需要滿足的條件是這樣的:

注意力不集中(中了以下行為6條以上):

學習時不注意細節,經常粗心犯錯;不管做什麼(玩遊戲、吃飯等),都比別的孩子更難集中注意力;不願意聆聽,即使沒有分心也聽不進去別人的話;無法完成簡單的指示(不是因為耍脾氣故意不做,也不是因為沒有理解任務不會做),比如讓他去鞋架拿雙拖鞋過來,他剛邁步就忘了自己要幹啥;難以完成有條理的任務,比如整理玩具、收拾屋子等;常常逃避、不願意做需要精力的工作,比如寫作業、做家務等;經常丟東西,比如玩具、橡皮、課本等;很容易被外界刺激幹擾而分心;經常忘事兒,比如跟小朋友約好要見面、答應了幫忙拿東西結果卻忘了等。多動/衝動(中了以下行為6條以上):

經常動個不停,在座位上扭來扭去;在上課時會擅自離開座位;在需要安靜的場合,過度地跑來跑去、爬上爬下;無法參加安靜的活動,比如聽故事、讀繪本、搭積木等;比其他孩子更加「精力旺盛」,就像有個馬達一樣,一刻不停地動來動去;話多得不正常;經常打斷別人的話,無法等別人說完就搶話;無法耐心排隊;會突然打斷其他小夥伴的活動,比如在別人做遊戲時突然過去打斷,或者突然拿走別人正在玩的玩具。光具備這兩點還不夠,在診斷多動症時還要滿足以下幾點:

在12歲前出現症狀,達到了與發育水平不相符的程度,且症狀持續存在至少6個月症狀出現是不分場合的(至少出現在2個不同環境下),不管在學校、在家還是在戶外玩耍,都會有多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症狀嚴重影響(中度以上)了學業和社交;排除其他疾病(如甲亢、焦慮症、精神發育遲滯、精神分裂等)。看完這些,大家應該心裡多少有些底了。

如果一個3歲寶寶只是在看書的時候不專心,玩起遊戲來可以專注15分鐘以上,那就不是多動症;或是在學校好動,在家就變乖巧了,那也不是多動症;又或者因為突然搬家、父母吵架等環境影響,寶寶處於一種焦慮、緊張的狀態中,吃飯時動來動去,那也不是多動症。

如果前面講的幾個條件全都符合,高度懷疑娃確實有多動症,那就應該及時找一個靠譜的、有經驗的心理科或發育行為科醫生,來幫你的寶寶明確診斷。如果確診了多動症,就需要根據醫生的指導,選擇行為治療和(或者)藥物治療。

講了那麼多,糕媽無非是想要跟大家強調:多動 ≠ 多動症那如果寶寶確實不是多動症,只是好動怎麼辦呢?

1.讓寶寶多做消耗精力的戶外活動

首先要明確,兒童活潑好動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寶寶精力太旺盛,就讓他多做些消耗精力的戶外活動,比如爬山、騎車、踢球等運動。

2、弄清寶寶真正的喜好

如果寶寶在做某件事時注意力不集中,要先弄清楚他到底是注意力缺陷,還是只是對現在正在做的事不感興趣,多找找寶寶的喜好。比如你給寶寶讀詩詞時他沒啥興趣、不想聽,但也許你陪他玩積木他就能玩一下午呢!

3.放下手機,高質量的陪伴

我們之前講過,在陪娃的時候,爸媽的注意力會影響寶寶的注意力,所以在陪娃時,父母自己也要放下手機,專注陪娃別走神哦。

在寶寶自己玩的時候,也不要一會兒餵水、一會兒問問題去打斷他,這樣反而會破壞寶寶的專注力。

另外,陪娃一起做安靜活動時,也可以放一些舒緩的、安靜的音樂,幫寶寶放鬆下來哦。

最後,糕媽還是要再跟大家強調,多動≠多動症,我們不能用要求大人的標準去要求一個孩子。請對寶寶寬容一點,給寶寶一點時間,給寶寶一點耐心,等他慢慢長大。

相關焦點

  • 孩子調皮搗蛋,別輕易貼上「多動症」標籤
    多動症,是許多父母和孩子耳熟能詳的一個詞。不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但凡調皮搗蛋或學習不專心,爸媽批評時總會帶上一句:「你是有多動症啊!」  前幾天,寧波市鄞州區邱隘實驗小學603班的班主任俞成效老師,在課堂上布置了一篇隨堂作文:根據關鍵詞,寫一寫自己的苦惱,要求寫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
  • 調皮和多動症的區別的是什麼呢?頑皮是孩子天性不能和多動症並論
    「多動症不用管,長大就好了」——關於小兒多動症不可走入的誤區小孩總是調皮搗蛋,寫作業馬虎,字跡潦草,學習成績也不好怎麼辦?打一頓就好了。——來自長輩的經驗。可是打了好幾頓,孩子依舊沒有改善,依舊調皮搗蛋,成績差,在學校惹事生非經常被請去道歉,感覺自己作為家長很失敗,逐漸迷茫。慢著!這些症狀怎麼這麼像小兒多動症?小兒多動症是什麼?都有什麼症狀?該怎麼判斷?
  • 孩子小動作多是多動症?不要輕易給孩子扣上「多動症」的帽子!
    經過了解發現有許多家長分不清孩子多動症還好動,常常把這兩個混淆到一塊,這正是因為有些家長對兒童多動症沒有足夠的了解。有研究表明: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十的孩子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約有百分之七十的學齡孩子有注意力缺失問題。多動症發病率也在逐年提高,跟之前相比,為什麼多動症的孩子越來越多了呢?
  • 減壓「神器」指尖陀螺,真能幫助多動症孩子緩解症狀嗎?
    作者 | 淘淘媽媽圖片| 網絡這幾年,市場上出現了一個新式的小玩具,在國內外都引發過一波小熱潮,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到看到,甚至是自己買來用過呢?這個玩具就是Fidget Spinner,煩躁小工具,也叫指尖陀螺。
  • 面對孩子的「多動症」,不妨聽聽愛因斯坦的案例,從多動症到天才
    導語 作為父母,都會特別關注孩子的健康,這幾年來,"多動症"患者很多,這個病主要發生在兒童身上,父母都不希望孩子有多動症。 但看著孩子每天都特別好動,父母難免會擔憂孩子,認為孩子是得了"多動症"。面對孩子的"多動症",不妨聽聽愛因斯坦的案例,從多動症到天才。
  • 濟南六一兒童醫院專家提醒:孩子調皮好動難管教?當心多動症!
    而對於出籠的神獸,很多家長也是非常苦惱,尤其是那些有多動症的孩子,更是讓父母頭疼。「熊孩子」狀況百出,影響的不單單是孩子學習!浩浩就是是一個典型的患有多動症的小朋友,就算是在醫院裡看病,也不會安靜下來。一次,浩浩母親帶浩浩去做體檢,要給浩浩抽血。但是浩浩卻沒有配合醫生的工作,一會兒摸一下醫生的聽診器一會兒又和醫生們搭話。
  • 兒童多動症|ADHD在幼兒期的14個跡象
    前幾天有家長諮詢我孩子多動症的事情,我問他孩子多大了,回覆說孩子4歲。這種情況其實不常見,因為很多ADHD兒童的家長都是等到上學以後,發現孩子適應不了學校規則和學習要求才會去檢查。一般醫院也不給5歲以下的孩子診斷。
  • 兒童多動症的特徵和危害是什麼?
    ● 多動症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 兒童多動症又稱腦功能輕微失調、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等,是一種以注意缺陷和活動過度為主要特徵的行為障礙症候群。
  • 濟南六一兒童醫院兒科主任詳解:如何預防多動症?
    在日常生活中,會聽到許多父母抱怨孩子太過活躍,有些孩子甚至不能停下來,這讓父母很頭疼。孩子這種「坐不住」的表現,很可能是患了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通俗的說就是兒童多動障礙,目前,兒童多動症的發病率正在逐漸增加。
  • 3類兒童多動症用藥,讓孩子遠離注意力渙散,學習困難,情緒不穩
    國外研究表明,兒童多動症候群發病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即男孩明顯多於女孩,發病年齡絕大多數在6-14歲左右。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兒童多動症候群絕大多數患兒智力發育正常,沒有智力損害,並且到15歲左右病情會逐漸好轉並隨著年齡繼續增長而痊癒,一般不會留下後遺症。家長無須過分擔心。
  • 這個方法把孩子的多動症治好了,他終於像個正常孩子了
    孩子是家裡的寶,是國家的希望,健康問題不可忽視,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雖然會有一些小小的麻煩與搗亂,但還是極幸福的事情。如果在成長期間孩子健康出現問題,對於父母來說就是天大的事了。尤其是多動症,是阻礙很多孩子健康成長的疾病。多動症的孩子會注意力不集中,對什麼事情也提不起興趣,到了上學的年紀更是極發愁的,擾亂課堂紀律,不配合老師工作,回到家以後跟父母頂嘴,做事沒有定力。
  • 衝動行為,也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症狀
    其實,疫情前老師和小朋友的家長就曾經告狀,說自己家的孩子受到了童童的影響。童童的父母很是著急,擔心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會影響他將來的發展,他們感覺自己被誤解沒有管教好孩子,很有壓力。甚至覺得自己比別的家長付出更多,為什麼孩子還不爭氣,為此夫妻之間也經常吵架。
  • 多動症的孩子濟南能治好嗎?濟南童康兒童醫院
    多動症的孩子濟南能治好嗎? 孩子學習困難,原來竟是「多動症」在作怪? 濟南童康兒童醫院專家指出:很多多動症孩子家長反饋,「我家孩子也不笨,為什麼學習成績總是上不去?」原因很簡單,其實多動症孩子是因為注意力不集中、多動、衝動等,導致他們出現了學習困難。這些學習困難不能解釋為智力上的缺陷,因為多動症孩子智力上的潛能通常是正常的,但是據調查發現,將近百分之五十的多動兒童都會有學習困難的表現。
  • 多動症不局限於兒童青少年,50%影響到成年期!國內兒童多動症診療...
    金星明指出,多動症是全生命周期的一種疾病,不局限於兒童青少年,且該疾病呈慢性過程,其中60%~80%可持續到青少年時期,50%影響到成年期。多動症患兒早期症狀較難識別,眾多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缺乏對該病的認知和警惕,易認為這是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表現。據統計,我國多動症患者達到1461萬至1979萬人,其中單純多動症患者僅佔28.1%,71.9%的多動症患者同時伴隨有其他疾病(即共病)。
  • 這些兒童多動症領域的教育工作者,有話要對爸媽說!
    因此,我們要將ADHD多面看待,甚至把它當做是一個未發掘的寶藏領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多動症患兒把潛能和才華發揮到極致。2.制定計劃Kruse說:「將多動症兒童的家庭和學校日常工作,變得簡單清晰,對孩子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 你多動症嗎?」不!是你不懂孩子的「學習敏感帶」
    你是有多動症嗎?」揚揚寫作業的時候,一邊看題目一邊摳橡皮,桌子上留了一堆碎屑。媽媽實在受不了,吼了出來。很多男孩也跟揚揚一樣,手裡總要玩點什麼,一刻也停不下來,在家如此,上課時也是如此。小動作特別多的男孩子,常常會被誤認為「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是「多動症」,但其實他們只是「觸覺通道」比較敏感罷了。人用來接受信息的通道主要有三條:視覺、聽覺和觸覺通道。
  • 五個方面正確區分兒童頑皮和多動症
    原標題:五個方面正確區分兒童頑皮和多動症  兒童好動是天性,他們通過觀察、模仿、甚至爭吵來了解、適應這個世界,而「頑皮好動」只是某些孩子的個性而已。但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症」。而多動症兒童就存在明顯的注意缺陷,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幹什麼都心不在焉,任何事情都不能有始有終。   二,自制力在一個陌生環境裡頑皮兒童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可以安靜地等待,而多動症兒童則自我約束能力明顯下降,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動作,大吵大鬧,制止也不見效果。
  • 新調查顯示:遊戲療法有助於治療多動症
    該研究是由杜克大學臨床研究所進行的,杜克大學臨床研究所將350名8-12歲的多動症兒童分為兩組,一組分配用於玩常規遊戲,另一組玩針對治療多動症的遊戲。孩子們每周5天每天玩25分鐘自己的遊戲,時間持續4周。研究中沒有一個孩子使用過處方類或其他形式的多動症藥物。
  • 打遊戲治療兒童多動症,靠譜嗎?
    臨床試驗數據,每天25分鐘遊戲治療,一周五天,這樣堅持「玩」四周後,「對兒童多動症有顯著改善效果」。「這款遊戲為改善兒童多動症提供了一個非藥物選擇。」FDA設備與放射健康中心主任、醫學博士傑弗裡·舒倫在官方報告中評價道。此前,美國批准治療多動症的藥物大多屬於興奮劑。 遊戲治療靠譜嗎?
  • 天使兒童醫院講解多動症ADHD對小孩的影響
    多動症ADHD的影響那麼,兒童多動症ADHD的危害有哪些?下面就讓太原天使兒童醫院多動症ADHD診療醫師主任為各位家長做詳細解析。1、對個人的影響:輕微多動症ADHD兒童只是在學習上不能專心,不能主動去學,造成學習成績下降;在行為上不能自控,表現為不服管束,被人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