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心理學:刻板效應及暈輪效應等異同

2020-12-15 玉笛心聲

在心理效應中,有刻板效應、定勢效應、慣性效應、投射效應、暈輪效應、近因效應及首因效應等七個心理效應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

一、共同點。上述七個心理效的共同點,就是「先入為主」,即當事人事先將自己的某種心理去揣摩、認知他人或它事;這種「先入為主」主要表現在:對他人或事物的認知上具有定勢性、泛化性和擴張性「三性」。

(一)定勢性。定勢(即心向)是指重複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它影響解決問題時的傾向性。定勢的作用是指人們在從事某種活動前的心理準備狀態,會對後邊所從事的活動產生影響。如定勢效應是指人們對某個人或事物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並把這種觀看法認為這個人或這一事物都具有這一特徵。

(二)泛化性。泛化指的是當某一反應與某種刺激形成條件聯繫後,這一反應也會與其它類似的刺激形成某種程度的條件聯繫,這一過程稱為泛化,泛化有二種形式:一是不完全泛化,即反應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類似、相關聯的事件;二是完全泛化,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類似、無關聯的事件。

一般情形是不完全泛化,即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類似、相關聯的事件。如暈輪效應,初次見到某人穿著整齊,談吐不凡,就很可能認為他是個生活講究,知識淵博的人。

泛化是區分一般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問題的唯一依據。

(三)擴張性。擴張性是指人們對某人或某事有某種特性認識後,將這一特徵推廣到該人該事也具有這一特徵。如首因效應,當事人與某人第一交往發現其為人和善,則很可能他與其他人交往也是和善的。

二、不同點。刻板印象、定勢效應、慣性效應及投射效應主要是體現定勢性,而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和暈輪效應主要是泛化性和擴張性。

(一)刻板印象、定勢效應、慣性效應及投射效應都是以社會共識和自我認識去定勢去認識他人或事物。如刻板效應很大程度上受人們觀念影響,比如,老師是溫文爾雅的,農民樸實的,這是大多數人的觀念;定勢效應主要受自我社會實踐、價值觀及文化習慣等影響,即用「老眼光」看人、看事物。比如,父母總希望子女找一個穩定的工作,特別是找一個央企或國有企業,不希望子女闖蕩。慣性效應與定勢效應類似,主要受自我社會實踐、價值觀及文化習慣等影響。

刻板效應與定勢效應主要是社會共識或環境影響去定勢認識他人或事物,這裡的社會共識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社會理念等社會群體心理。比如刻板效應是由社會共同對某一事物產生的定勢心理:年輕人敢闖敢幹,老年人墨守成規。又如定勢效應受環境影響去定勢認識他人或事物:啞巴買牙刷做刷牙動作影響,可能誤導人們盲人買眼鏡要做戴眼鏡動作。

而投射效應與慣性心理主要是個體主觀認識去定勢他人或事物,這裡的個體主觀認識主要包括個人價值觀、社會閱歷等主觀因素。比如,投射效應就是以自己想法去揣摩他人,以自己的感受去體會他人情緒情感:自己努力工作是為升職,很可能,認為同時小王努力也是為了升職;自己在站在馬路上感覺很冷,同樣猜想站在馬路上的小李也可能很冷。

慣性心理效應與刻板效應、定勢效應和投射效應的主要區別是:一是慣性心理具有較強的能量性。它這種能量叫做慣性心理能量,通俗的說,就是人們某種心理長期存在、作用後,凝固成為一種比較穩定的固化心理。這種固化心理的穩定性,它如現實中的其它物體的動量一樣,具有能量性。

固化心理如同其它物質運動狀態一樣,具有一定的慣性,如同牛頓慣性定律指出的,如果沒有一定力的作用是不會其運動狀態的,即不會改變固化心理形態。如果要改變它,必須有一種與其相反相等力量與其抗衡。正是因為有了固化的心理能量才會使人們不容易改變其心理。這就是慣性心理效果的根本原因,這也是慣性效應與刻板效應、定勢效應和投射效應的重要區別。

二是個體性較強。我們平常說的「老頑固」,就是指這種慣性心理能量較大。比如,社會發展較大,但某些人仍然堅持過去觀念、過時的生活方式;甚至不願改變,若要改變,則可能產生很大的不滿情緒。

(二)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和暈輪效應主要是泛化性和擴張性。

1、泛化性。上述三個心理效應都具有將事物的某一特性泛化到整個事物也具有這一特性。比如首因效應就是將第一次認知某一特性,泛化到其它方面,比如首次對張三談吐好,則認為他可能是一個有學問的人。

2、擴張性。上述三個心理效應都具有將事物的某一特擴張到整個事物也具有這一特性。比如首次感覺李四說話聰明,則認為他其它方面也聰明。

相關焦點

  • 身邊的心理學:暈輪效應的影響及運用
    暈輪效應,通俗地說,就是對某人某一方面印象很可能錯覺對他其它方面的印象。這種錯覺現象,心理學中稱之為「暈輪效應」。美國心理學家H.凱利、S.E.阿希等人在印象形成實驗中證實了這一效應的存在。暈輪效應的主要心理原因是,除了與人們掌握對方的信息太少有關外,主要還是個人主觀推斷的泛化,擴張和定勢的結果。暈輪效應往往容易形成人的成見或偏見,產生不良的後果,但有時這種成見或偏見為人們所用。
  • 教招備考-解析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非常有趣,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同時也是我們教師類考試的考點之一。下面老師就為大家梳理並解析一些咱們考試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一、理論解析(一)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是指人與人交往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尤為重要。我們在面試時會精心打扮自己,以給對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這就符合首因效應的原理。
  • 教招常見心理學效應匯總
    心理學效應是社會生活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在我們的教師招聘考試中,也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今天我們就一起把常見的心理學效應匯總一下。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 「暈輪效應」會影響面試結果嗎?面試官發生暈輪效應的三種表現
    所謂「暈輪效應」,就是太陽的光輝在雲霧的作用下擴大,形成光環作用。常表現在一個人在看待其他人或事物時,對人和事物的第一印象決定了他的總體看法,而看不準對方的真實品質,形成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效應。那麼在求職面試時,面試官會發生暈輪效應嗎?當然會。在面試過程中,因面試官的個人經驗和水平參差不齊,對求職者的表現無法做到絕對客觀的評判,很大概率上會發生暈輪效應,從而影響對求職者的最終評價。
  • 心理學暈輪效應,你的亮點和汙點都可能會被無限放大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提出的。在認識人的過程中,人們常從對方所具有的某個特徵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關特徵,也就是從所知覺到的特徵泛化推及未知覺到的特徵,從局部信息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
  • 暈輪效應:美麗的皮囊遮不住醜陋的心靈
    心裡學老師舒婭認為,普希金的悲劇,可以用心理學暈輪效應來解釋。暈輪效應也稱為光環效應,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提出的,這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即對一個人進行評價時,往往會因為對他某一品質特徵的強烈、清晰的感知,而掩蓋了其他方面的品質,甚至是弱點。
  • 別給孩子穿大號的舊衣服了,以免「暈輪效應」,耽誤孩子正常社交
    別給孩子穿大號的舊衣服了,以免「暈輪效應」,耽誤孩子正常社交很多家長都會進入一個誤區,擔心孩子愛美,把精力都放在打扮上,就過度的控制孩子的穿著。有的媽媽穿的光鮮亮麗,拉著的寶寶邋裡邋遢,給人很大的視覺反差。可以適當控制孩子在外表上不要攀比,但是乾淨整潔的衣著也是必要的。
  • 警惕愛情裡的「暈輪效應」
    這種不斷衝動迷戀的背後,其實印證了一個心理學定律-暈輪效應。本文接下來要談的,是《八駿圖》中關於感情裡容易出現的的「暈輪效應」,以及在愛情中,我們如何避免暈輪效應所帶來的愛情「盲區」。這些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就是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當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一旦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
  • 職場效應之:刻板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權威效應
    刻板效應——我們與別人還沒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他們產生了固有的看法。職場刻板效應:職場中至少有2個表現;第一,如果我們看到某個人比較沉默,我們可能認為他是個城府比較深的人。這些都是刻板映像,但這其實都很影響我們個人在職場的發展,我們需要「眼見為實」以及「拓展認知」,不能僅憑自己的刻板映像就去判斷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情。
  • 一代文學巨匠普希金為女人決鬥而死,暈輪效應害人不淺
    今天給大家用文學巨匠普希金英年早逝的故事給大家講一下暈輪效應。暈輪效應又稱「日暈效應」、「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指在人際交時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普希金是俄羅斯著名作家,他就是受暈輪效應的受害者。當時的普希金瘋狂地愛上了被稱為「莫斯科第一美女」的娜塔莉,經過不斷追求娶了她。
  • 教師資格常見的4大心理學效應,5條曲線知識點
    4大心理學效應 (一)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也叫首位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
  • (轉變認知)一些有意思的心理學效應
    你知道這些心理學效應嗎?1.首因印象首因效應也稱第一印象,由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指的是與陌生人第一次接觸或交往後的所得印象,先入為主的判斷會影響今後是否深入交往。(ps自己身體不舒服可以不讓)5.暈輪效應這是對他人的一種認知偏差,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某些主要品質有良好的印象後,會認為這個人的一切都良好,愛屋及烏,會看到這個人被光環所籠罩。
  • 刻板效應對孩子的影響,要謹慎
    以及刻板效應對人本身所產生的影響。一:什麼是刻板效應?蘇聯社會心理學家包達列夫做過一個實驗,隨機的找兩組受試者,將一個人的照片分別給兩組被試看,照片的特徵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翹。原因很簡單,這是因為人們憑藉對一類人的印象而進行了判斷,是心理學刻板效應的體現。刻板效應實際就是一種心理定勢。它的科學解釋是:指對某事或某人形成的一般看法和個人評價,認為某種事物或某人應該具有其特定的屬性,而忽視個體差異。心理學刻板效應就是偏見心理的體現。
  • 心理學的6個經典實用心理效應,讓你的生活事半功倍
    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六條著名的心理學效應歡迎關注點點訂閱一起長知識第一個暈輪效應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在生活中如果你因為一個歌手寫詞寫的很好而喜歡上他久而久之就很可能會喜歡上其他的特點比如你漸漸的會覺得他是世界上聲音最動聽的人是你見過最帥的人甚至還會假設他的道德水平也比較高暈輪效應的本質是一種認知偏差
  • 常見的各種效應,你知道多少?
    一、概念歸類社會心理學二、內涵(一)社會刻板印象對一群人的特徵或動機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體的特徵歸屬於團體的每一個人,認為他們都具有這種特徵,而無視團體成員的個體差異。這種現象稱為社會刻板效應。(二)暈輪效應當我們認為某人具有某種特徵時,就會對其他特徵作相似判斷,這就是暈輪效應,也稱為光環效應。(三)首因效應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後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稱為首因效應,也叫最初效應。(四)近因效應近因效應指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也叫最近效應。
  •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2020-03-30 1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偏見是人生道路上的絆腳石,3個效應克服偏見,贏得和諧人際關係
    1、暈輪效應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等,指人們在交往認知中,對方的某個特別突出的特點、品質就會掩蓋人們對對方的其他品質和特點的正確了解。容易被突出得這一點起了類似暈輪的作用,導致觀察失誤。這種錯覺現象,心理學中稱之為「暈輪效應」。
  • 人際規律——刻板效應:別讓記憶中的刻板擋住你的人緣
    孫權和劉備都認為龐統這樣面貌醜陋之人不會有什麼才能,因而產生不悅情緒,這實際上也是刻板效應的負面影響在發生作用。 比如,人們一般認為工人豪爽,農民質樸,軍人雷厲風行,知識分子文質彬彬,商人較為精明,諸如此類都是類化的看法,都是人腦中形成的刻板、固定印象。此外,性別、年齡等因素,亦可成為刻板效應對人分類的標準。
  • 戀愛之前你需要知道的心理效應
    3、暈輪效應我們習慣於以個別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體,牽強附會地誤推出其他特徵。隨意抓住某個或好或壞的特徵就斷言這個人或是完美無缺,或者是一無是處,這都犯了片面性的錯誤。這種錯覺現象,心理學中稱之為「暈輪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