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1月,應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之邀,孫中山赴北京共商國事,不料途中發病,經北京協和醫院專家檢查,確診為肝癌晚期。
因政務繁忙,孫中山拒絕做手術,只同意作保守治療。到了1925年1月份,病情越發嚴重,不得不於26日下午施行了外科手術。但已經回天無力,3月12日上午,孫中山在北京行館離世。
孫中山留下遺言,希望自己死後能像列寧那樣,保存遺容供後人瞻仰。當時北京協和醫院的專家建議採用密封性能較好的水晶棺材,遺體至少可保存150年以上,於是治喪處向蘇聯訂購了一口水晶棺材。
孫中山遺容
考慮到水晶棺不能立即運到,而遺體不能久放。3月15日,遺體被運送到協和醫院施行了摘除內臟及防腐手術,然後被裝殮在一口楠木棺材中。4月2日,孫中山靈柩移至香山碧雲寺暫厝,這是他的第一口棺材。
不久,孫中山的土豪連襟孔祥熙嫌這口棺材太小,認為跟領袖身份不相稱,於是換了一口更大的楠木棺材。此棺為橢圓形,前端略微呈方形,棺中有玻璃隔層,揭開棺蓋就可以瞻仰孫中山的遺容,被稱作「楠木玻璃棺」,這是孫中山的第二口棺材。
3月30日,由蘇聯政府無償贈送的水晶棺運至北京。這口水晶棺長1.75米,高0.5米,棺頭寬0.65米,棺尾寬0.53米,棺蓋及外層均系鋼質鍍鎳,銀光鋥亮,內蓋為玻璃材質,可透視棺內。經治喪處檢查驗收,發現這口水晶棺材製作工藝粗糙,而且在長時間的運輸過程中留下了一些細小的裂痕,因此最後沒有使用,這是孫中山的第三口棺材。
親屬及治喪處最終決定,向美國訂購一口永久性的高檔紫銅棺材。1925年8月,銅棺由美國運抵上海。這口紫銅棺高0.65米、寬0.8米,長2.24米,製作考究,外觀精美,價值1.5萬兩白銀,唯一的缺憾是不透明,無法讓人瞻仰。這是孫中山的第四口棺材。
隨著南京中山陵的完工,1928年12月30日,紫銅棺運至北京;第二年5月22日,國民政府在北京碧雲寺為孫中山舉行了隆重的換棺儀式;6月1日,紫銅棺運至南京中山陵,正式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大典。
那口沒有使用過的水晶棺材,至今還存放在碧雲寺內的孫中山紀念堂。而換下來的那第二口楠木玻璃棺,放入孫中山的衣服、鞋襪後,被封入了碧雲寺的石塔內,作為了孫中山的衣冠冢。
至於那第一口楠木小棺,後來被保存在故宮博物院。1961年8月8日凌晨5時,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因心肌梗塞在北京病故,按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這口楠木棺材最後作價4000元賣給了梅蘭芳的夫人福芝芳,用來安葬其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