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好民風!寧鄉雙江口唱響鄉村振興的生態和諧之歌!

2020-12-16 這裡是寧鄉

一大早

灑水車在新鋪的柏油路上作業

保潔車開始分類收集垃圾

新開通的到村公交車啟動運營

……

雙江口鎮槎梓橋村

這個坐落在寧鄉市東北邊界的村莊

開始了一天的美好生活

作為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雙江口鎮的農業產業基礎原本不錯,但是槎梓橋村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長期以來的主要產業只有「稻穀+稻草」,青壯勞力大多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現象十分普遍,空心化導致該村貧困落後,經濟發展在鎮域之中經常墊底。

如何在奔小康的路上邁開步子?

槎梓橋村人的回答是:

黨建引領,以「三聯兩化」為抓手,不斷探索基層治理新手段,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共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唱響鄉村振興的生態和諧之歌。

讓綠色成為鄉村的最美底色

記者近日從長沙駕車趕往槎梓橋村,由長張高速轉金朱公路,進入雙江口鎮域範圍就感覺植被茂盛空氣清新,而一到槎梓橋村,更是山清水秀滿目蒼翠。

▲雙江口鎮是遠近聞名的農業大鎮,槎梓橋村的豐收美景令人心醉。

「我現在種植了30畝苗木,利用自家的田地和流轉的山地,種滿了香樟、桂花、榔樹等,價值上百萬元呢!」家住南塘組的譚執禮今年68歲了,在改革開放號角的激勵下,他成為槎梓橋村苗木種植產業的「拓荒牛」,也成為當年令人羨慕的「萬元戶」。

近年來,隨著花園城市、美麗屋場的建設如火如荼,槎梓橋村的苗木基地更是吸引了八方客商。譚執禮估算了一下,現在全村近400戶村民參與苗木種植,其中種植面積上百畝的有20多戶,「市場行情好的年頭,每畝林地的產值可達萬元。」

如今,苗木種植不僅是槎梓橋村的主打富民產業,也是助力貧困戶「摘帽」的明星脫貧產業。駐村幫扶第一書記鄧鐵軍告訴記者,通過鼓勵參與苗木種植、家門口打工就業、「四跟四走」發放雞苗等措施,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05戶、265人已經於去年全部實現脫貧。

▲雙江口鎮槎梓橋村貧困戶龍雨朋(右一)獲評寧鄉市「脫貧典型」

朱家組村民龍雨朋今年40歲,患尿毒症7年,家中上有七八十歲的老父母需要贍養,下有一雙年幼兒女需要撫養。自2014年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以來,他和妻子劉要民不等不靠,憑著自己的雙手拓荒植樹,目前擁有了10多畝苗圃基地,還和朋友成立了「寧鄉奇瑤花卉苗木合作社」。

苦心人天不負。龍雨朋一家已於2017年實現脫貧,近幾年家庭年收入穩定在七八萬元左右。在今年10月17日的「全國扶貧日」,龍雨朋獲評寧鄉市的「脫貧典型」,他連忙將好消息告訴鄧鐵軍,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

「我們全村面積19平方公裡,基本農田6566畝,苗木林地約1.5萬畝,綠化覆蓋率超過60%。」槎梓橋村黨總支書記周尚軍高興地介紹,近年來該村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開展荒山綠化、道路綠化、景區綠化、庭院綠化、水系綠化等工作,引導村民開展植綠、護綠、愛綠、興綠活動,掀起植樹造林熱潮。目前,開門見綠已是村民生活的常態,綠色真正成為槎梓橋村的最美底色。

讓生態宜居成為最大的特色

「我是喝梓水河的水長大的,現在家裡打了深水井,還通了自來水,我們不喝河水了,但這條河還是那麼清澈……」70多歲的李桃爹是槎梓橋組村民,他開心地告訴記者,穿村而過的梓水河,還是兒時記憶中的模樣,這讓鄉親們很是欣慰。

「連續4年,我們都組織人員對轄內的6公裡梓水河道進行清淤,為的就是保持並改善水質。」槎梓橋村村主任謝鳳秋介紹,河岸兩廂種植了垂柳、桂花樹等觀賞性樹木,黃土裸露處則種上草皮,不僅保護岸邊水土不易流失,梓水河的顏值也大幅提升,成為了一條清水河、生態河、景觀河。

踏著梓水河的歌聲,記者走進了彭家屋場,這裡住著63戶近300人,平整的水泥路蜿蜒著通向村民庭院。在屋場附近,有一處9級生態汙水處理池,村民家中排放的生活汙水,經過雨汙分離、三級化糞池的系統,通過收集井匯流到這裡,在沉澱區、發酵區、沙石過濾、生態過濾等環節「脫胎換骨」之後,化作一股清流進入田間溪渠。

這個池子每天可以處理汙水10噸,徹底改變了以往農村汙水隨意排放的現象,明顯改善了人居環境。」村民組長程良生負責生態汙水處理池的日常維護,他一邊清除池邊雜草,一邊指著生態過濾區的茂盛植物,告訴記者如何分辨狐尾草、美人蕉、九節菖蒲等。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槎梓橋村秉持「小而美」原則,以人為核心建設美麗鄉村,實施庭院「綠化、美化、亮化」,開展「最美農戶」評比活動,鼓勵村民自覺清潔庭院環境衛生,主動整治亂堆亂放。

小廁所體現大民生。從2012年起,槎梓橋村就發動村民對家中旱廁進行改造,隨著110個新型的玻璃鋼一體式化糞池在11月份安裝到位,全村基本完成改水改廁全覆蓋。

環境美了,心靈也美了。人居環境的提質,助力農村「五治」的開展,也促使文明之風清新怡人。

▲在寧鄉雙江口鎮槎梓橋村,慶祝重陽節文藝匯演帶來20多個精彩節目,近2000名村民陶醉在快樂鄉風之中。

近兩年來,槎梓橋村拆除了110多棟「空心房」,而且全部進行了復綠。去年8月,村民劉文武拆除了「空心房」,很快就自己動手,上了板慄、柚子、椪柑等果樹,披上綠裝的廢墟很快就融入山野。

今年清明節期間,雙江口鎮以「煙花鞭炮換鮮花」活動為號角,吹響了進一步倡導移風易俗的集結號,村(社區)幹部、紅白理事會、文明勸導隊三方合力多措並舉。

「大家都不辦喜宴酒席,那我也不辦了,一家人和和美美吃個飯就好。」今年6月,槎梓橋村黨小組長周尚文主動向黨組織匯報表態,父親八十大壽只邀至親小聚,陪老人過一個安寧、文明的壽誕。

在走村串戶的採訪當中,記者了解到,槎梓橋村的移風易俗典型真不少,村民們平日聚在一起跳跳廣場舞,說說幸福美麗新生活,聊聊綠色、灰色兩個垃圾分類桶該怎麼用,逐漸成為鄉親們對「人情往來」的新定義。

讓環保成為人們的最大共識

環境變美了,環保要跟上。槎梓橋村將環境保護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讓環保理念成為村民們最大的共識。

記者了解到,槎梓橋村黨總支以「三聯兩化」為抓手,包括聯片村幹部聯繫片區內組長、黨小組長聯繫黨員、婦女組長聯繫婦女以及推行管理網格化、服務精細化,不斷探索基層治理新手段,黨群合力打造新家園。

11月20日,恰逢雙江口鎮發起的「逢十大清掃」,在黨員幹部的帶領下,身著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紅馬甲的村民們,你拿著竹掃帚,他推著灰鬥車,來到公路沿線、溝渠兩廂以及居民集居點附近,自覺開展清掃整理,絕不放過一個衛生死角。而這樣的義務活動,已經成為村民群眾的習慣。

「女人都是愛美的,不僅要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要把家裡收拾得整整齊齊,還要扮靚我們共同的家園!」在雙江口鎮舉行的「美家美婦」主題活動暨垃圾分類工作推進大會上,雷鳴塘組的婦女組長範明霞大聲說出了心裡話。

秋收過後,秸稈焚燒在一些地方屢禁不止,而在槎梓橋村卻沒有一縷「狼煙」,村民們都說:「多虧了尹尚元!」家住三角白楊組的尹尚元,將自家的小車裝上一個小喇叭,經常開到各組開展義務宣傳,包括疫情防控、交通安全、環境衛生等,成了一個流動的「村村響」。

近年來,槎梓橋村項目引進不少,而環境一直保持得不錯,尤其是村民們對於垃圾分類減量認識到位,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回收,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處理,已經形成了自覺、自動的意識,越來越多的群眾自覺參與到環境衛生整治、環境保護行動中來。

周建明是村上的一位保潔員,他每天駕駛著保潔車穿行在村組之間,收集村民們已經分好類的各類垃圾,他自豪地說:「我們村早幾年就提倡垃圾分類了,現在大夥早已養成了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就連七八十歲的婆婆姥姥都很清楚!」

可以說,隨著人居環境整治的不斷深入,村民環保意識不斷提高,村級治理能力不斷強化,村莊面貌煥然一新,也成為槎梓橋鄉村振興的最好詮釋。

讓環境成為發展的最大優勢

好山好水好民風,引來企業好發展。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槎梓橋村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最大優勢,推動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相融合,找到二者的最佳結合點,讓綠色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發展的「金礦」、村民脫貧致富的「金碗」。

「我們一定不負習總書記的囑託,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讓綠色成為鄉村發展最動人的色彩。」雙江口鎮黨委書記孫勇坦言,該鎮要緊緊圍繞打造「現代農旅示範區、鄉村振興先行區」的發展目標,切實強化產業、生態、文化、組織和人才振興,推動農業農村農民共同進步、生產生活生態和諧共融、田園家園樂園全民共享,將槎梓橋村打造成為鄉村振興示範樣板。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青山綠水不僅令遊客流連忘返,也抓住了企業家的目光。2015年,長沙優卓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龔鐵軍情定槎梓橋村,公司以奶牛為主題對周邊近2000畝土地進行打造,形成集種植養殖、乳製品加工與銷售、旅遊服務於一體的三產融合發展新格局。未來,這裡將打造集犢牛飼餵、花卉觀賞、室內娛樂、戶外拓展、特色小吃、創意民宿於一體的綜合產業園,把傳統農業發展成為融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對於村民而言,則不僅可以拿到每畝600元/年的土地流轉收益,還能在家門口獲得40多個就業機會。

2019年,寧鄉花豬現代養殖園項目順利落戶,投資1.2億元的養殖園已於今年建成,並交付正大集團經營。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鄉賢鄉友也紛紛回鄉創業,譬如在外打拼多年的建築老闆周建和,就租賃荒山建設了一個100畝的藍莓基地,帶動了周邊群眾種植小水果的積極性。

現代企業與美麗鄉村的和諧發展,就像給槎梓橋村送來了下金蛋的母雞,村級集體經濟增收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今年預計可達37萬元

與此同時,各項榮譽實至名歸,該村先後榮獲湖南省衛生村、長沙市鄉村振興示範村、長沙市文明村、長沙市垃圾分類示範村、長沙市五星級村莊等稱號,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嶄露頭角。

「我們村要繼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讓硬化水泥路貫通每個美麗屋場,同時加強文化建設,促進鄉風文明。」周尚軍滿臉自信,他改編了一句耳熟能詳的歌詞,向記者描繪槎梓橋村未來的小目標——「我們的村莊像花園」。

( 來源:長沙晚報 統籌:劉靜 編輯:向雷紅 校對:文藝芳 校審:蘇健 劉石江)

相關焦點

  • 唱響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桐鄉好聲音」
    原標題:唱響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桐鄉好聲音」 金秋飄香,歌聲悠揚。9月25日晚上,2020「桐鄉好聲音」鄉村振興專場海選賽在全國美麗鄉村百佳範例——浙江桐鄉桃園村槜李廣場激情上演,一場「鄉村好聲音,唱響好生活」的文化盛宴完美呈現。
  • 關於生態環保助推鄉村振興的思考與建議
    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徵的地域綜合體,生態環境是鄉村最大的發展優勢,是生產、生活、文化等功能的基礎。鄉村振興,生態振興是基礎,生態宜居是關鍵,鄉村的水、氣、土等生態環境要素不僅要合格達標,而且要持續改善。
  • 浙江省淳安縣左口鄉「鄉村好聲音」唱響鄉村振興主旋律
    浙江省淳安縣左口鄉顯後村的文化禮堂裡,正在上演一場「慶豐收、迎小康」農村文化禮堂村歌大賽,用村民最熟悉的方言鄉音和最顯真實、具特色的村歌,展現一幅幅鄉村振興奔小康的美好畫卷。據了解,近年來,為豐富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打造農村群眾精神家園,浙江省淳安縣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截至目前,全縣337個行政村累計建成農村文化禮堂284個。
  • 創新打造鄉村振興「江夏樣本」,產業生態融合發展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2020年,區內50平方公裡田園綜合體核心規劃區基礎設施基本完成,美麗鄉村示範帶建設也將在明年進入驗收階段,「巢」已築好「鳳」自來,全區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立足田園生態、踐行農旅結合、發展產業融合的鄉村振興「江夏樣本」已然成型,江夏區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風馳電掣、逐浪前行!
  • 新縣千斤鄉:文化「六個一」 鑄鄉村之「魂」
    近年來,千斤鄉堅持「教育強鄉、文化興鄉、文明立鄉」理念,立足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優勢,探索實施文化「六個一」工程(一村一館、一村一歌、一村一志、一村一隊、一村一匠和一村一訓),以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取得了顯著成效。該鄉先後獲得「全國文明村鎮」「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河南省先進文化鄉鎮」「 河南省先進文化站」「 信陽市基層文化廣電和旅遊工作先進單位」。
  • 鹿邑:培育鄉風文明 助推鄉村振興
    映象網訊(記者 申學南 阮海峰 實習生 杜淑慧 通訊員 寧偉 文/圖)走進河南省鹿邑縣玄武鎮橋北村,一種鄉村新時尚之風撲面而來,光滑平坦的通村路,整齊規劃的民居房,文明主題牆繪新穎多樣,文化廣場內大人陪著孩子閒適的玩耍。
  • 配好鄉村振興「金鑰匙」
    杭州與恩施繼續瞄準鄉村振興目標,紮實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產業振興、人才振興、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旅遊……一張張擘畫的新藍圖,正在逐步變為現實。恩施州借鑑杭州打造全國鄉村振興示範區的經驗,不斷完善鄉村振興體制機制,配好解鎖鄉村振興的「金鑰匙」,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蹄疾步穩再出發。
  • 淮安區蘇嘴鎮衡河村:圍繞鄉村振興 建設美麗家園
    《淮安城市網》縣區欄目報導(安廣 如清)近年以來,蘇嘴鎮衡河村黨支部帶領黨員幹部和群眾圍繞鄉村振興,建設美麗家園,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方面,認真履行職責,積極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活動載體,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美好鄉村建設做出了貢獻。
  • 電視劇《最美的鄉村》講扶貧助脫貧,好劇為好山好水好物「帶貨」
    承德的秀麗風光是《最美的鄉村》主創希望推介給全國觀眾的「好物」之一。(劇照)「我,唐天石,對著這萬裡長城,對著這潘家口水庫發誓,如果不能幫助上河峪的父老鄉親脫貧致富,我絕不離開青山鎮。」跟隨劇中人的誓言,鏡頭俯衝下來,碧波萬頃的靜謐優美在那瞬間讓觀眾呼吸一滯。
  • 賈汪區馬莊村努力打造全國鄉村振興「馬莊樣板」
    32年後,鄉村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和諧共生的協奏曲早已響徹馬莊,這個成功走上轉型發展之路的小村莊,已經形成了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的「馬莊文化」與「馬莊現象」。近年來,馬莊村堅持黨建引領、文化立村、旅遊惠民,積極探索實踐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邁出有力步伐,正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發展圖景闊步前進。
  • 鄉村振興 | 寶塔區川口鎮:汲取「延安縣同志們精神」力量 全面推進...
    鄉村振興 | 寶塔區川口鎮:汲取「延安縣同志們精神」力量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2020-12-10 1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鄉村第一書記》同名電視劇生動展示「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
    本劇改編自國務院參事忽培元同名小說《鄉村第一書記》,由華瑞影業董事長陳立雄擔任出品人,副董事長強歌擔任總策劃,CEO張伯輝及華視瑞景CEO樊曉偉擔任總製片人。高希希執導,王雷、李小萌領銜主演。創作團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的創作初心,為觀眾展現了中央某機關下派的青年幹部,如何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狠抓黨建,用智慧和勇氣闖出一條創新的致富之路的故事。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浙江千島湖的生態和諧之道
    淳安的實踐是:通過推進生態治水、產業轉型、全域旅遊、鄉村振興,努力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轉化為現實圖景,走出一條護水與興水並舉、環保與富民共贏之路。淳安作為浙江首個生態「特區」,深入實施「以魚治水」工程,形成獨具千島湖特色的「保水漁業」發展模式,實現了「一條魚呵護一湖秀水,帶動一方經濟」。「水養魚、魚護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家壽常年在千島湖開展科研工作,他認為,「保水漁業」對提升千島湖水質發揮了重要作用。
  • 臺灣青年紮根福建三明: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完美契合點」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經濟觀察)臺灣青年紮根福建三明: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完美契合點」中新社福建三明12月19日電 題:臺灣青年紮根福建三明: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完美契合點」作者 閆旭 林春茵「我是拿著規劃設計圖,來自臺灣的福建新村民
  • 鵲山唱響豐收之歌 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長沙)在寧鄉舉辦
    在袁隆平作詞,肖雅瑜作曲的《豐收之歌》背景音樂下,本次豐收節拉開帷幕。稻田魚、小龍蝦、獼猴桃……各種農產品,引來市民選購。在直播展區,多名主播正對著攝像頭直播帶貨。  「生態有機肥,種出溪澗生態米,又香又健康!」溪澗生態米項目負責人傅風格正在展位介紹自己的金牌產品。去年,他榮登首屆長沙農民大學生創新創業節風雲榜,成了學校的榜樣人物。
  • ...兩山」理念下的鄉村振興實踐——以何斯路村生態資源資本化為例
    「兩山」理念與鄉村振興戰略「兩山」理念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經濟和自然關係認識的升華,為鄉村振興指明了鄉村綠色發展的道路,必須保護和改善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將鄉村的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優勢,正確處理鄉村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的保護相統一,實現人與自然、經濟與環境的和諧共生,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 鄉村振興煙臺實踐:形神兼美話「桑麻」
    作者:鄔勇走進煙臺市福山區西水夼村,700幅禪意壁畫臨街相望,200餘幅名家書法掛滿書屋;120餘年剪紙收藏在古樸民居,1支鄉村樂隊,讓傳統戲劇、現代舞蹈躍然文化大院,這是西水夼全村92戶243位村民的小康之約,書畫著「鄉村振興」的奮鬥之躍。「鄉村振興」好風光!
  • 寧鄉:「花豬」名片耀九州
    寧鄉花豬已有千餘年養殖歷史,早在明朝洪武年間就享有「較他地產者更肥美」之譽。寒暑更替,時節如流。寧鄉花豬如何搭乘開放崛起的東風,成為寧鄉「走出去」的金字招牌?湘都生態農業園是長沙市首批中小學研學旅行創建基地,憑藉近3000畝生態農業園提供的廣闊天地,以及農事實踐、拓展訓練、花豬遊樂、美食嘉年華等項目,讓莘莘學子眼界大開。
  • 郟縣黃道鎮紙坊村:以鄉風之魂奠鄉村振興之基
    作為擁有著「全國文明村鎮」「中國傳統村落」「縣級廉潔示範村」和「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稱號的村鎮,近年來紙坊村以鄉風之魂奠鄉村振興之基,探索出了一條鄉風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新途徑。誰家應急用啥,就送物上門,電器方面都懂的好鄰居蘇應曉;伺候公公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的好兒媳葉金貴;妻子身患腦癱,對其不分晝夜,無微不至地照顧,使妻子病情好轉的好丈夫張天祥……受到表彰的人珍惜榮譽,從而再接再厲,村民以受表彰先進典型為榜樣,學習他們的文明家風、遵紀守法、鄰裡互助的高尚品格,共同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全村營造文明和諧新風尚。
  • 防城港做強「海邊山」文章 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
    央廣網防城港7月23日消息(記者許大為)記者今天從防城港市了解到,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防城港緊抓產業振興,按照「海邊山聯動、做特做精做優」的思路,在特色產業、精品農業和優質農業方面下功夫,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