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
灑水車在新鋪的柏油路上作業
保潔車開始分類收集垃圾
新開通的到村公交車啟動運營
……
雙江口鎮槎梓橋村
這個坐落在寧鄉市東北邊界的村莊
開始了一天的美好生活
作為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雙江口鎮的農業產業基礎原本不錯,但是槎梓橋村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長期以來的主要產業只有「稻穀+稻草」,青壯勞力大多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現象十分普遍,空心化導致該村貧困落後,經濟發展在鎮域之中經常墊底。
如何在奔小康的路上邁開步子?
槎梓橋村人的回答是:
黨建引領,以「三聯兩化」為抓手,不斷探索基層治理新手段,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共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唱響鄉村振興的生態和諧之歌。
讓綠色成為鄉村的最美底色
記者近日從長沙駕車趕往槎梓橋村,由長張高速轉金朱公路,進入雙江口鎮域範圍就感覺植被茂盛空氣清新,而一到槎梓橋村,更是山清水秀滿目蒼翠。
▲雙江口鎮是遠近聞名的農業大鎮,槎梓橋村的豐收美景令人心醉。
「我現在種植了30畝苗木,利用自家的田地和流轉的山地,種滿了香樟、桂花、榔樹等,價值上百萬元呢!」家住南塘組的譚執禮今年68歲了,在改革開放號角的激勵下,他成為槎梓橋村苗木種植產業的「拓荒牛」,也成為當年令人羨慕的「萬元戶」。
近年來,隨著花園城市、美麗屋場的建設如火如荼,槎梓橋村的苗木基地更是吸引了八方客商。譚執禮估算了一下,現在全村近400戶村民參與苗木種植,其中種植面積上百畝的有20多戶,「市場行情好的年頭,每畝林地的產值可達萬元。」
如今,苗木種植不僅是槎梓橋村的主打富民產業,也是助力貧困戶「摘帽」的明星脫貧產業。駐村幫扶第一書記鄧鐵軍告訴記者,通過鼓勵參與苗木種植、家門口打工就業、「四跟四走」發放雞苗等措施,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05戶、265人已經於去年全部實現脫貧。
▲雙江口鎮槎梓橋村貧困戶龍雨朋(右一)獲評寧鄉市「脫貧典型」
朱家組村民龍雨朋今年40歲,患尿毒症7年,家中上有七八十歲的老父母需要贍養,下有一雙年幼兒女需要撫養。自2014年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以來,他和妻子劉要民不等不靠,憑著自己的雙手拓荒植樹,目前擁有了10多畝苗圃基地,還和朋友成立了「寧鄉奇瑤花卉苗木合作社」。
苦心人天不負。龍雨朋一家已於2017年實現脫貧,近幾年家庭年收入穩定在七八萬元左右。在今年10月17日的「全國扶貧日」,龍雨朋獲評寧鄉市的「脫貧典型」,他連忙將好消息告訴鄧鐵軍,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
「我們全村面積19平方公裡,基本農田6566畝,苗木林地約1.5萬畝,綠化覆蓋率超過60%。」槎梓橋村黨總支書記周尚軍高興地介紹,近年來該村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開展荒山綠化、道路綠化、景區綠化、庭院綠化、水系綠化等工作,引導村民開展植綠、護綠、愛綠、興綠活動,掀起植樹造林熱潮。目前,開門見綠已是村民生活的常態,綠色真正成為槎梓橋村的最美底色。
讓生態宜居成為最大的特色
「我是喝梓水河的水長大的,現在家裡打了深水井,還通了自來水,我們不喝河水了,但這條河還是那麼清澈……」70多歲的李桃爹是槎梓橋組村民,他開心地告訴記者,穿村而過的梓水河,還是兒時記憶中的模樣,這讓鄉親們很是欣慰。
「連續4年,我們都組織人員對轄內的6公裡梓水河道進行清淤,為的就是保持並改善水質。」槎梓橋村村主任謝鳳秋介紹,河岸兩廂種植了垂柳、桂花樹等觀賞性樹木,黃土裸露處則種上草皮,不僅保護岸邊水土不易流失,梓水河的顏值也大幅提升,成為了一條清水河、生態河、景觀河。
踏著梓水河的歌聲,記者走進了彭家屋場,這裡住著63戶近300人,平整的水泥路蜿蜒著通向村民庭院。在屋場附近,有一處9級生態汙水處理池,村民家中排放的生活汙水,經過雨汙分離、三級化糞池的系統,通過收集井匯流到這裡,在沉澱區、發酵區、沙石過濾、生態過濾等環節「脫胎換骨」之後,化作一股清流進入田間溪渠。
「這個池子每天可以處理汙水10噸,徹底改變了以往農村汙水隨意排放的現象,明顯改善了人居環境。」村民組長程良生負責生態汙水處理池的日常維護,他一邊清除池邊雜草,一邊指著生態過濾區的茂盛植物,告訴記者如何分辨狐尾草、美人蕉、九節菖蒲等。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槎梓橋村秉持「小而美」原則,以人為核心建設美麗鄉村,實施庭院「綠化、美化、亮化」,開展「最美農戶」評比活動,鼓勵村民自覺清潔庭院環境衛生,主動整治亂堆亂放。
小廁所體現大民生。從2012年起,槎梓橋村就發動村民對家中旱廁進行改造,隨著110個新型的玻璃鋼一體式化糞池在11月份安裝到位,全村基本完成改水改廁全覆蓋。
環境美了,心靈也美了。人居環境的提質,助力農村「五治」的開展,也促使文明之風清新怡人。
▲在寧鄉雙江口鎮槎梓橋村,慶祝重陽節文藝匯演帶來20多個精彩節目,近2000名村民陶醉在快樂鄉風之中。
近兩年來,槎梓橋村拆除了110多棟「空心房」,而且全部進行了復綠。去年8月,村民劉文武拆除了「空心房」,很快就自己動手,種上了板慄、柚子、椪柑等果樹,披上綠裝的廢墟很快就融入山野。
今年清明節期間,雙江口鎮以「煙花鞭炮換鮮花」活動為號角,吹響了進一步倡導移風易俗的集結號,村(社區)幹部、紅白理事會、文明勸導隊三方合力多措並舉。
「大家都不辦喜宴酒席,那我也不辦了,一家人和和美美吃個飯就好。」今年6月,槎梓橋村黨小組長周尚文主動向黨組織匯報表態,父親八十大壽只邀至親小聚,陪老人過一個安寧、文明的壽誕。
在走村串戶的採訪當中,記者了解到,槎梓橋村的移風易俗典型真不少,村民們平日聚在一起跳跳廣場舞,說說幸福美麗新生活,聊聊綠色、灰色兩個垃圾分類桶該怎麼用,逐漸成為鄉親們對「人情往來」的新定義。
讓環保成為人們的最大共識
環境變美了,環保要跟上。槎梓橋村將環境保護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讓環保理念成為村民們最大的共識。
記者了解到,槎梓橋村黨總支以「三聯兩化」為抓手,包括聯片村幹部聯繫片區內組長、黨小組長聯繫黨員、婦女組長聯繫婦女以及推行管理網格化、服務精細化,不斷探索基層治理新手段,黨群合力打造新家園。
11月20日,恰逢雙江口鎮發起的「逢十大清掃」,在黨員幹部的帶領下,身著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紅馬甲的村民們,你拿著竹掃帚,他推著灰鬥車,來到公路沿線、溝渠兩廂以及居民集居點附近,自覺開展清掃整理,絕不放過一個衛生死角。而這樣的義務活動,已經成為村民群眾的習慣。
「女人都是愛美的,不僅要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要把家裡收拾得整整齊齊,還要扮靚我們共同的家園!」在雙江口鎮舉行的「美家美婦」主題活動暨垃圾分類工作推進大會上,雷鳴塘組的婦女組長範明霞大聲說出了心裡話。
秋收過後,秸稈焚燒在一些地方屢禁不止,而在槎梓橋村卻沒有一縷「狼煙」,村民們都說:「多虧了尹尚元!」家住三角白楊組的尹尚元,將自家的小車裝上一個小喇叭,經常開到各組開展義務宣傳,包括疫情防控、交通安全、環境衛生等,成了一個流動的「村村響」。
近年來,槎梓橋村項目引進不少,而環境一直保持得不錯,尤其是村民們對於垃圾分類減量認識到位,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回收,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處理,已經形成了自覺、自動的意識,越來越多的群眾自覺參與到環境衛生整治、環境保護行動中來。
周建明是村上的一位保潔員,他每天駕駛著保潔車穿行在村組之間,收集村民們已經分好類的各類垃圾,他自豪地說:「我們村早幾年就提倡垃圾分類了,現在大夥早已養成了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就連七八十歲的婆婆姥姥都很清楚!」
可以說,隨著人居環境整治的不斷深入,村民環保意識不斷提高,村級治理能力不斷強化,村莊面貌煥然一新,也成為槎梓橋鄉村振興的最好詮釋。
讓環境成為發展的最大優勢
好山好水好民風,引來企業好發展。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槎梓橋村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最大優勢,推動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相融合,找到二者的最佳結合點,讓綠色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發展的「金礦」、村民脫貧致富的「金碗」。
「我們一定不負習總書記的囑託,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讓綠色成為鄉村發展最動人的色彩。」雙江口鎮黨委書記孫勇坦言,該鎮要緊緊圍繞打造「現代農旅示範區、鄉村振興先行區」的發展目標,切實強化產業、生態、文化、組織和人才振興,推動農業農村農民共同進步、生產生活生態和諧共融、田園家園樂園全民共享,將槎梓橋村打造成為鄉村振興示範樣板。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青山綠水不僅令遊客流連忘返,也抓住了企業家的目光。2015年,長沙優卓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龔鐵軍情定槎梓橋村,公司以奶牛為主題對周邊近2000畝土地進行打造,形成集種植養殖、乳製品加工與銷售、旅遊服務於一體的三產融合發展新格局。未來,這裡將打造集犢牛飼餵、花卉觀賞、室內娛樂、戶外拓展、特色小吃、創意民宿於一體的綜合產業園,把傳統農業發展成為融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對於村民而言,則不僅可以拿到每畝600元/年的土地流轉收益,還能在家門口獲得40多個就業機會。
2019年,寧鄉花豬現代養殖園項目順利落戶,投資1.2億元的養殖園已於今年建成,並交付正大集團經營。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鄉賢鄉友也紛紛回鄉創業,譬如在外打拼多年的建築老闆周建和,就租賃荒山建設了一個100畝的藍莓基地,帶動了周邊群眾種植小水果的積極性。
現代企業與美麗鄉村的和諧發展,就像給槎梓橋村送來了下金蛋的母雞,村級集體經濟增收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今年預計可達37萬元。
與此同時,各項榮譽實至名歸,該村先後榮獲湖南省衛生村、長沙市鄉村振興示範村、長沙市文明村、長沙市垃圾分類示範村、長沙市五星級村莊等稱號,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嶄露頭角。
「我們村要繼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讓硬化水泥路貫通每個美麗屋場,同時加強文化建設,促進鄉風文明。」周尚軍滿臉自信,他改編了一句耳熟能詳的歌詞,向記者描繪槎梓橋村未來的小目標——「我們的村莊像花園」。
( 來源:長沙晚報 統籌:劉靜 編輯:向雷紅 校對:文藝芳 校審:蘇健 劉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