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屠狼機器」!歐亞大猞猁,長期打壓狼群的發展

2021-01-08 獅虎豹三兄弟

人們只要一提到狼,除了想到團結等精神之外,還會聯想到野獸、兇猛等詞彙,在我們的印象中,狼是實力強勁的代表,是王者的象徵,因此我們很難想像,就是這麼一種猛獸,在同一片棲息地裡面,竟然被小小的猞猁長期打壓,甚至出現了狼群發展停滯不前的現象,這屬實令人感覺到驚奇!

其實這裡面存在一定的誤解,首先狼是繼人類之後分布範圍最廣的哺乳動物,在北半球裡面幾乎做到了廣泛分布,所以並非所有的狼都如北美地區的灰狼般強大,在歐亞地區生活的狼,多數體型較小,狼群規模也不大。

其次歐亞猞猁也不是「小小」的猞猁,在人們的印象中,貓亞科的成員體型普遍較小,但同樣也存在較大的猛獸,比如美洲獅、獵豹,以及現在我要說的這種歐亞猞猁。

猞猁

貓亞科戰力的天花板

現代貓科動物一共有40種,主要分成兩個亞科:豹亞科及貓亞科,多數大型厲害的猛獸都屬於豹亞科,比如老虎、獅子、美洲虎、花豹等等,而多數小型可愛的萌獸都分在貓亞科,比如兔猻、沙丘貓、虎貓等,所以長期以來人們就形成了一種印象,豹亞科的成員都驍勇善戰,是大自然裡頂尖的捕食者,而貓亞科裡面的動物雖然也是捕食者,但多為體型較小,如貓咪般可愛,不是人們印象中的猛獸,不巧的是猞猁剛好分在貓亞科裡面。

部分貓科動物

猞猁是一個比較廣泛的稱呼,廣義上猞猁屬底下的4種動物都能稱之為猞猁,狹義上的猞猁也有三種,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和伊比利亞猞猁,只有更為狹義上的猞猁,才單指歐亞猞猁。

在三種猞猁裡面,歐亞猞猁是體型最大的,戰鬥力也是最強的,成年個體體重範圍在18-30千克之間,以多種植食性動物為食,雖然最喜歡的獵物是兔子,但較大的歐亞猞猁也能捕食些體型較大的有蹄類動物。

猞猁家族

如果說獅虎豹等代表了貓科動物戰力的天花板,那麼美洲獅、獵豹、歐亞猞猁就是貓亞科戰力的天花板。

美洲獅、獵豹就不用過多的介紹了,是貓亞科中唯一能入選「大貓」的兩種猛獸,實力自然強勁,尤其是美洲獅,在北美大多數地區,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存在。

按體型算,歐亞猞猁應該算是中型的貓科動物,一些體型較大的雄性個體,甚至能媲美獵豹,在目前歐亞森林普遍缺乏大型捕食者的前提下,歐亞猞猁儼然成了新晉的「森林之王」,所以無怪乎一些貓科動物愛好者,會將歐亞猞猁稱作中型貓科動物的頂尖戰力。

左起:美洲獅、獵豹、歐亞猞猁

歐亞猞猁與狼群的糾葛

在過往的許多文章裡面,猞猁都被描繪成一種「謹小慎微」,小心翼翼過活的動物,在遇到狼等野獸的時候,會通過裝死或者爬樹來逃過一劫。

事實上卻截然相反,猞猁不僅不害怕狼,還是一個高效的「屠狼機器」,根據白俄羅斯科學院的專家在納利波基森林和帕阿濟爾森林的長時間研究成果來看,在同一生境下,歐亞猞猁對狼群有著強抑制性,尤其表現在抑制狼群繁殖率上面。

按理說狼是群居動物,即便體型較小的狼單挑不過歐亞大猞猁,但在狼群成員的通力合作下,戰勝猞猁應該不成問題,可為何事實卻相反呢?原來與狼的生活模式有關。

狼之所以能夠在分布範圍上做到這麼成功,與它們的適應性脫不了關係,生活在平原、空曠地帶的狼,多呈大群活動,比如北美地區的灰狼,而生活在森林以及林中開闊地帶的狼,則多以小群或者單獨行動。

納利波基森林裡的狼

拿獅子來說,亞洲獅的獅子是由北非而來的,時至今日已經分成了不同的亞種,我們明顯能夠感受到亞洲獅的獅群不如非洲獅群大,這裡面除了個體基數不一樣等因素之外,還與它們所處的環境有關。

亞洲獅的棲息地類型多為林中開闊地帶,或者植被較多的平原地區,這樣的環境無法支撐大型獅群生活,正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所以一個亞洲獅群的規模往往很小,而亞洲的雄獅也多為單獨行動,不像非洲的雄獅那樣喜歡結盟。

亞洲獅(雄獅)

在納利波基森林裡面,狼主要有兩個生活狀態:群居和獨居,這兩個狀態是可以切換的,在每年的冬季,狼多以群體活動,它們合作捕獲一些體型較大的有蹄類動物;

而到了4-9月份,即溫暖季,森林中有著數量較為豐富的小型獵物,獨狼也能很好地完成狩獵,所以在這個季節裡面,獨狼的數量甚至超過了群居狼的數量,這就為後面猞猁殺狼提供了先決條件。

歐亞猞猁雖然兇猛,但它是絕對不會去主動招惹狼群的,即便是成年的雄性大猞猁,在遇到狼群的時候也會避開,但是在溫暖季的時候,獨狼數量增多,這個時候猞猁就會瞄準這些單獨行動的狼,伺機殺死它們。

在1997-2017年間,科學家們就在納利波基森林和帕阿濟爾森林記錄下了4隻懷孕的母狼,11隻幼狼,1隻成年公狼被猞猁殺死了,然而人們卻鮮有觀察到狼殺死成年猞猁的現象。

被猞猁殺死的狼幼崽

成年雄性大猞猁主動找狼的麻煩

成年猞猁會找獨狼的麻煩,但總的來說,它們更願意,或者說更積極地找幼狼的麻煩。

在科學家研究的區域裡面,狼幼崽的死亡率很高,在帕阿濟爾森林追蹤研究的33隻狼幼崽裡面,只有48%的個體能夠活過6-7個月,更多的,佔比52%的幼崽在最初的幾個月裡面就死亡了,深入研究之後發現,除了疾病、被有蹄類動物殺死、被狼父母遺棄,以及因其他情況夭折的之外,更大的因素則是因為歐亞猞猁的捕殺。

成年猞猁,尤其是雄性猞猁,經常捕殺狼幼崽,專家估計,在白俄羅斯,至少有一半的狼幼崽被猞猁殺死了。

2017年4月下旬,研究人員記錄下了3隻懷孕的母狼以及兩隻公狼,之後它們生了三窩幼崽,但是在隨後的兩個星期內,這三窩幼崽都被一隻雄性大猞猁殺死了。

甚至在一個猞猁殺死狼幼崽的案例裡面,當幼崽被發現時,母狼也在旁邊,只是在面對猞猁時,母狼選擇逃走,任由自己的幼崽被猞猁殺死。

猞猁殺死狼幼崽後從洞穴走出來

為何猞猁會這麼積極主動地找狼的麻煩?這與種間競爭脫不了干係。在同一片棲息地裡面,在生存資源上存在相同需求的物種,基本上都存在競爭,猞猁與狼都屬於森林中頂級的捕食者,食性類似,因此存在相互排擠的現象。

另外,每年的溫暖季,是猞猁哺乳後代的季節,對於猞猁幼崽來說,狼就是最大的威脅,所以無論是母猞猁還是雄猞猁,都會積極主動地尋找生境中的孤狼,殺死它們,而殺死狼幼崽,無疑就是清除未來的對手。

帶仔的母猞猁

狼群發展停滯

1999-2011年間,納利波基森林裡的猞猁數量較少,此時研究人員發現狼幼崽的死亡率只有30%左右;2012-2016年間,森林裡面的猞猁數量逐漸增多,此時研究人員發現狼幼崽的死亡率上升到63%;而到了2016-2017年間,納利波基森林裡的猞猁變得很普遍,此時狼幼崽的死亡率已經高達96%了。

其實自2015年起,納利波基森林裡面的歐亞猞猁就變得很常見了,由於猞猁的捕殺,狼群的發展變得一度停滯不前。

納利波基森林中的狼一家

反觀猞猁方面,在有狼群存在的情況下,其幼崽成活率依然能夠達到80%左右,表明在這對種間競爭關係中,歐亞猞猁為優勢物種,而狼自然就是非優勢物種了。其實歐亞猞猁從來就是一個弱小的物種,尤其在「屠狼」這方面,甚至能媲美東北虎,受猞猁的打壓,狼在與猞猁同享的生境中,日子過得是愈發艱難了。

(關注我,了解野生動物。)

相關焦點

  • 棕熊、狼、猞猁和狼獾上演四強爭霸!
    在亞洲東部的叢林裡,老虎是獸中之王;在非洲的稀樹大草原,獅子是無可爭議的王者。然而,在歐洲和北亞廣袤的亞寒帶針葉林中,似乎沒有一種食肉動物能佔據絕對優勢。這裡有四種大型食肉動物:棕熊、狼、歐亞猞猁和狼獾,它們習性各不相同,在生態系統中分別飾演不同角色,形成了「一超三強」的多極化格局。
  • 猞猁到底有多厲害?在一片森林裡,歐亞猞猁大殺四方!
    猞猁是一隻可愛的野生貓科動物,耳朵上有自己的"天線"。它看起來像一隻家養的貓,但它的尾巴很短,體型是貓的兩倍多。世界上有三種貓科動物叫猞猁,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和伊比利亞猞猁。雖然短尾貓屬於猞猁,但它們通常不被稱為山貓。
  • 大興安嶺出現3條腿走路的狼!狼搶走猞猁的獵物,猞猁常咬死幼狼
    02猞猁埋伏2天,終於逮到1隻狍子那時的大興安嶺裡,還生活著很多猞猁,它們面部像虎,下巴長有鬍鬚狀的絡腮鬍,兩隻耳朵上扎著「小辮子」,短尾巴,大長腿大腳掌,爪子上也覆蓋了厚厚的毛髮,像穿了四隻雪地靴。儘管狼最愛吃馬鹿,而猞猁最喜歡吃狍子,但這天寒地凍的,能有肉吃那就是萬幸了。等狼群趕到旁邊時,猞猁的孩子也正好趕來了。狼群並沒有立即撲上去搶,而是在離母猞猁20多米的地方停了下來。狼生性多疑,還十分奸詐,它們先派出一匹狼前去迷惑母猞猁。另外2匹狼從背後悄悄走近小猞猁。
  • 狼見了都要叫大哥的「猞猁」,在森林裡究竟有多恐怖?
    而且,如果猞猁每隔一段時間會定期清理自己領地內的狼,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猞猁 提到猞猁殺狼事件,我們不得不介紹一下猞猁。猞猁家族分為四種,分別是歐亞猞猁,伊比利亞猞猁,加拿大猞猁以及短尾貓。除了短尾貓之外,其他的猞猁光聽名字就知道它們的分布位置。
  • 猞猁是狼的天敵?單挑的話能秒殺狼!說出來你別不信
    這種動物叫做猞猁,猞猁的體型只比貓大一點,它們喜歡獨居,善於爬行另外它們耐飢性超強,能夠一連幾天不進食,因為猞猁的身體要比狼靈活,成年後的猞猁爪子威力更是不小,能夠輕鬆拿下野兔。
  • 闢謠:猞猁真的是狼的天敵?能捕殺並不意味著能成為天敵
    因此,從表面上看,能與狼有交集的就剩下了歐亞猞猁了。歐亞猞猁是四種猞猁中平均體型最大的,它一共有7個不同的亞種分化,它們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北溫帶寒帶地區,同樣也是一種喜寒動物。歐亞猞猁的平常體長在1.2米左右,體重平均在25公斤左右,是一種中型貓科動物。
  • 頭上有「揪揪」的都不好惹,不管是猞猁還是獰貓,皆是中小貓強者
    歐亞猞猁歐亞猞猁對狼的壓制中型貓科動物裡面,猞猁為王,這不是一句玩笑話,尤其是歐亞猞猁,是猞猁屬四種動物裡面體型最大的,實力自然也最強。在1997-2017年整個研究期間,專家們就記錄了多起猞猁殺狼的事件,其中不乏成年雄狼被猞猁殺死,但卻從未觀測到成年猞猁被狼殺死。猞猁是聰明且狡猾的動物,它從來不會主動與狼群發生爭執,一旦遇到狼群追捕,它會利用森林的倒木、樹木等逃生,不擅長攀爬的狼,對猞猁根本沒有辦法。
  • 比特犬能否「秒殺」體型相近的猞猁?為什麼?
    我們再來看一下猞猁從廣義上說,猞猁屬下的所有動物都叫猞猁,包括美國短尾貓、猞猁、西班牙猞猁以及加拿大猞猁,但是由於其他的幾種「猞猁」名字前面都有前綴,而且與猞猁的基因有較大的區別,所有,一般情況下,我們說的猞猁都是猞猁屬猞猁種下的動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歐亞猞猁。
  • 很多人都說猞猁是狼的天敵,老農反駁:難道你沒有見過山貓嗎?
    很多人都說猞猁是狼的天敵,老農反駁:難道你沒有見過山貓嗎?現在,社會上各種各樣的傳言越來越多,有時候我們都不知道該不該選擇相信。今天就再給大家分析一個古老的傳言。有很多有「經驗」的人都會告訴大家,雖然狼比較厲害,但是猞猁卻是狼的天敵,有位老農卻反駁道:你沒有見過山貓嗎?
  • 狼見了都要叫大哥的「猞猁」,在森林裡到底有多恐怖?
    很多人都只知道狼是最兇殘的動物,殊不知它在森林裡經常也得戰戰兢兢,防止自己的小命被別的動物給奪去了。雖然在森林裡動物界都有一個潛規則:那就是食肉動物一般不會主動進攻肉食動物。但是任何規則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 山中無老虎,野豬、狼、猞猁、熊等誰能稱霸王?
    但是豬數量的增加並非都是壞事,野豬的局部泛濫有利於恢復食肉動物的數量,比如:狼雖然不能攻擊成年野豬,但可以以豬崽為食。除了狼之外,豹子、熊以及猞猁等都可以以體型較小的野豬為食。狼和猞猁能取代老虎的位置嗎?既然雜食動物野豬無法取代老虎的生態位,那猞猁和狼能取代嗎?
  • 猞猁尾巴短,所以爬樹技術就爛?
    當地猞猁的交配季節是2月下旬和3月。猞猁在交配季節及之前爬上樹「廣播」有雙重作用,既可以警告同性「離遠點」,又可以呼喚異性「快過來」。家貓時常被狗攆上樹,猞猁偶爾也有這樣的經歷。當遭到狼群或獵犬圍攻,猞猁就不得不上樹躲避。
  • 亞洲虎非洲獅,美洲豹歐洲狼,誰才是陸地之王?
    20世紀80年代末,東北虎數量恢復到了歷史較高水平,並長期保持穩定,此時灰狼的數量則處於極低的水平。從二者的數量變化趨勢來看,東北虎與灰狼有著明顯的此消彼長關係,且在這段關係裡面,東北虎是優勢物種,灰狼則是非優勢物種,老虎抑制著狼的發展。
  • 狼和狗怕老虎不怕熊,是真的嗎?為什麼?
    在歐亞大陸上,棕熊與狼群的爭奪戰中,棕熊總是佔據上風,不過在交手中,狼群會不斷的找機會吃肉,等到獵物的肉不容易獲取時(骨頭較多,肉較少時),狼群會撤離。而在數次的棕熊入侵狼群領地的記載中,只有零星的幾次是棕熊殺死了灰狼的幼崽,剩下的全部都是狼群通力將棕熊驅逐出領地。
  • 在灰狼與猞猁的戰鬥中,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灰狼,那就是慘
    狼群在捕食的時候,獵物一旦被確定就很少放棄,有時甚至用幾個星期來追捕一個獵物,即使大型掠食者在面對狼群的執著和車輪戰打法時,往往也只能選擇退避。東北灰狼的協同作戰能力和每噸能吃15公斤左右的飯量,也決定了它們的獵物範圍更廣,如果數量足夠幾乎可以殺死任何野外之敵,但狡猾的天性又讓它們儘量避免與大型猛獸發生衝突。從上面的實力對比分析來看,似乎猞猁是狼的天敵一說並不成立。
  • 神奇漁貂,暴打猞猁!鼬科真的比貓科動物強?
    漁貂屠戮加拿大猞猁並不是一個單獨、偶爾的事件,在人們長達12年的研究中,在緬因州的4個鄉鎮,都觀察到此類現象。雖然有時候漁貂會將加拿大猞猁的屍體分割成數塊藏起來,以便日後食用,但多數情況下,漁貂只是將它擊殺。加拿大猞猁體重雖然不及歐亞猞猁,但也有5-18千克,比漁貂是大了不少,為何戰力會如此差呢?
  • 如何區分廣義上的四種猞猁?它們各自有什麼特徵與不同?
    野生貓科動物中還有一個很有名的家族,它們身披帶有斑點的外衣,相貌就像家貓和花豹的合體,體型中等偏大,耳朵尖尖有一撮長毛,還有一條短短的小尾巴。大家應該猜出來了,它們的名字叫做猞猁。除了猞猁之外,還有一種貓科動物跟上述特徵基本吻合,那就是獰貓Caracal caracal。
  • 這種動物體型像貓卻遠大於貓,如果與狼相遇,誰將更勝一籌呢?
    與其他貓科動物相比而言,猞猁可能還處於大多數人的認知盲區,人們對這種瀕危野生動物還是很陌生的,遠不如對獅虎豹等貓科動物熟悉。猞猁,體型像貓卻遠大於貓,四肢粗長,耳尖具有黑色聳立的毛,背部毛色較深,並點綴有斑點或條紋,這些斑點條紋可以幫助它在叢林中極好的躲避,而且猞猁是一種喜歡獨居的動物,經常活躍在廣闊的灌叢地帶,且無固定巢穴,可在一處蟄居好幾天,也可以跑出數十千米。